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03——認識草書3

2020-12-12 黃簡講書法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03——認識草書3

2.2草書的識勢

我說過好幾次,書法是兩步成字,點畫組成筆勢,筆勢裹束為一個完整的字。點畫好壞取決於用筆,無論真書草書,都是這樣。點畫組成筆勢,不是隨便亂湊的,而是要符合使轉。所謂「識勢」,就是懂得筆勢,包括看得懂,而且自己會取勢,這是有點難度的。

我舉比較簡單的「天」字為例,《說文》這樣解釋「天」字:「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在甲骨文、金文中,「天」是一個人,頭寫得很大,或者畫一橫,頭頂就是顛。段玉裁註:「顛者,人之頂也。」還有一個寫法,不寫人頭,寫一短一長兩橫,以前講過這是「上」字,頭上為天。睡虎地秦簡上的「天」字,是一橫下面一個人,這「人」的寫法是撇捺撇捺,兩次。八分、真書的「天」,第一個撇捺變成了一橫,但還是「從一、大」,上面是「一」,下面是「大」。比較早期的草字「天」,如西漢居延漢簡上的寫法,一橫下面兩次撇捺,看起來好像「久」字頭上多一橫。這字脫胎於秦簡,不是來自八分、真書。如果追本溯源,可以一直追到甲骨文。這個字的筆勢,可認為是一個飛帶勢,跟「歹」字一樣。說到這裡,我們既知道了草字「天」的來源,又知道了草書「天」的取勢。

接下來看看草書「天」的演變。在草書中,撇捺寫快了就是一折,改交爭勢為豎筆勢,單獨的「人」字很少這樣寫,但作為一個字中的部件就很常

見。你看居延漢簡上這三個「天」字,後兩個把捺筆放平了寫,本來的撇捺撇捺,變成了兩折,速度自然快了。這一來原來的飛帶勢改了,現在是奮筆勢兩開半,移位一次。皇象、索靖、智永、孫過庭都是這樣寫的。

《古詩四帖》

有些人懶得移位,如狂草《古詩四帖》有兩個「天」,都是不移位的,結果非常容易造成誤會。左邊這個,可能是「之」,或者「與」,居延漢簡上的「與」字,寫法幾乎完全一樣。右邊這個「天」,看上去像「三」,這作者自己寫的「之」字,跟他的「天」字差不多。寫草書要儘量避免誤會,該移位就要移位,跟我們寫正楷字「己」「已」「巳」一樣,必須注意它們微小的差別,寫草書並非可以隨意亂寫。《古詩四帖》董其昌說是張旭寫的,過於武斷,我看這個書寫者是沒有真書基礎的,只有線條沒有點畫。

王羲之怎樣寫這些相近的草字呢?《十七帖》是他草書代表作,如果三橫是連寫,那是「與」字,《十七帖》有六個,(「與」字怎麼演化成這樣,以後會講)。如果是寫「三」,王羲之《十七帖》有兩個「三」,都是三橫取平勢,不相連,牽絲都沒有,隱藏牽絲虛筆,是為了點畫清楚。

注意王羲之《十七帖》本子很多,儘量買宋拓館本,差勁的拓本塗塗改改,誤你一生,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買多幾種,臨帖時互相對照。

如果是寫「之」字,王羲之《十七帖》有九個,他是用折線來寫,屬於使不屬於轉。和「之」字很相近的「足」字,有三十六個,寫法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取用章草寫法,帶有雁尾,容易辨認。另一種是今草寫法,取袞筆勢,但都寫得很小,首點往往分開。

那王羲之怎樣寫「天」字呢?王羲之很少寫「天」字,我一共只找到三個,《蘭亭序》中的「天」字是行書,這裡不論。《豹奴帖》有一個,這是章草「天」,這個字很多人釋為「之」,《豹奴帖》中有「之」字,章草通常上面是雞頭勢,或者三點並排。《十七帖》有一個「天」,和《豹奴帖》取勢一樣,也用兩橫加撇捺,不同之處是沒有雁尾,走勢向下。這個寫法符合《說文解字》「從一,大」。王羲之有沒有寫過這種今草「天」字呢?我沒有找到。還有一本《孤不度德帖》,米芾說是諸葛亮作品,黃伯思說是王羲之寫的,有人說是王獻之所臨,我不採用。

二級課程講過三點水的筆勢,散水勢是三點分散,中間虛筆不寫,流水勢是三點連寫,中間虛筆都寫出來。隔水勢是兩點連寫,一點分開。這三個點因為虛實關係處理不同,呈現出三種面貌,所以分成了三個筆勢。

草書中的三橫關係,跟三點水取勢一樣,一是三橫分開,中間的虛筆不寫出來,從使轉來說,三橫屬於使,奮筆勢兩開半,隱藏牽絲,是為了看起來點畫清楚。二是一橫分開,兩橫連寫,還是奮筆勢兩開半。三是三橫連寫,筆勢沒有變,只是強調連續性。四是移位一次,把第一橫清楚地分開來,這裡移位變成變形的重要手段,在草書中可以表示另一個字形。學習草書,要注意取勢中這些細小的變化。

現在再次看看王羲之幾個草字的寫法,「三」字是三橫分開,數字表達非常清楚。「之」字和「足」字很相近,第一筆縮小為一點,下面兩筆連寫,《十七帖》「之」字用折線,「足」字有些帶雁尾。「與」字連續三橫,「天」字王羲之用了兩個筆勢,絕不相混。

智永《千字文》沒有「三」字,但有「二」,兩筆也是分開。「之」字用袞筆勢,《千字文》沒有重複字,不怕混淆。「足」字採用章草雁尾,同王羲之寫法。「與」字三橫連寫,「天」字加多一個移位動作,就這個「天」字取勢和王羲之不一樣,「天」「與」兩個草字放在一起,非常相似,讀寫都要小心。

再來看看另一位草書大家孫過庭,這五個字《書譜》都有。「三」字,一定三筆分寫,「之」字非常多,有用折線同《十七帖》的,也有滾動的。

「足」字有六個,最後一筆全部向三號位,類似雁尾。「與」有七個,同王羲之。「天」字和智永一樣。

懷素雖然癲狂,但看他的作品,如群玉堂《大草千字文》,草法還是不亂的。但「之」字和「天」字,性急了一點,來回不清楚。晚年的《小草千字文》,更加規矩一點,比較特殊的是「與」字,和前面幾位寫法不同,但符合草法。你看到現在有什麼感想?

草書因為省簡,很多草字字形接近,取勢只差一點點,歷史上的草書大家,都是非常謹慎小心的。

我在二級課程講筆勢,講了上百個,其中最重要的是「十三勢」,這是崔邈所述張旭筆勢,即單一筆勢八種,複合筆勢五種,其餘都是後人加的。你學草書,會感到點畫變化太多,上百種筆勢還不夠,是不是還要加多點呢?筆勢多就難記、難用,請儘量多用張旭「五勢」。「五勢」中弧線運動,有轉動和滾動,沒有其他了。直線的運動有豎筆勢和奮筆勢,直線迭加,又有移位,已經把所有直線情況都包括了。最後就是直線和弧線的逆動。這「五勢」把複合筆勢的情況都考慮到了,沒有必要再加。

《玉堂禁經》講「五勢」時,每一個筆勢都有舉例,但這些例子只是使用「五勢」的情況之一,並非只能用這些。

轉動:鉤裹勢

如「鉤裹勢」,《玉堂禁經》舉了一個「勹」為例子,這字順時針轉一圈半,但並不是說鉤裹勢只能轉一圈半。有需要你轉多幾圈也不犯法,還可以逆時針轉,或者豎起來轉,都是鉤裹勢。

唐《古詩四帖》草書「老」字

二級課程我講到《古詩四帖》的草書「老」字,這個字要你分筆勢很難吧?這究竟是什麼勢呢?再次提醒各位,畫出中線的意思是包括大圈和小圈,其中大圈指筆鋒的走勢,調鋒節點那是小圈,看筆勢不必理會,還要忽略掉筆畫的粗細,剩下來就是單純的大圈。這個字畫出大圈是這樣的,連續逆時針轉三圈半,所以它是鉤裹勢,就這麼簡單。這三圈半有大有小,跟三圈一樣大小的都屬於鉤裹勢。

袞筆勢:滾動

滾動是連續寫相反方向的兩個半圓,手腕一左一右,或者說交替寫裹和努,滾動幾次沒有規定。顏真卿說的「屋漏痕」就是袞筆勢,《翰林密論》以「之」字為例,《玉堂禁經》提到「今」字和「令」字下部,這些都是邊行走、邊搖腕,稱之為滾動。

王羲之《上虞帖》「與」字

上海博物館所藏王羲之《上虞帖》中有個「與」字,這線條是弧線,可視為袞筆勢。而王羲之《十七帖》中的這個「與」,明顯是用折線,所以是奮筆勢。筆法可以影響到筆勢,二者是有關聯的。同一個字可有不同取勢,要看是弧線還是折線。

奮筆勢和豎筆勢:迭加和移位

橫豎牽連是「使」,特徵是折線。如果書寫時有移位,移位後還是折線。折線有角,或在左,或在右,角位可以加明節點調鋒,俗話說轉小圈,但折角位不加小圈,也可以是折。

王羲之《十七帖》

如《十七帖》這個「之」字,就是一條兩開的折線,折角位王羲之用換面,前一筆尖收,下一筆兩面換起,動作較為簡單,但要寫得乾淨利落不容易。像這樣的「之」字,沒有轉小圈,不屬於袞筆勢,而是豎筆勢兩開。

鉤努勢:逆動

最後說說逆動鉤努勢,逆動是直線和弧線的結合,但不是指左邊這種,

左邊這種可以歸入轉動,如草書中的獅口就屬於這一種,鉤裹勢。逆動是指右邊這種,寫完直線來了個逆向轉動,通俗地說就是不順,或者說「轉不動」。它有一個折角點,本來手腕向右,到此手腕向左。

孫過庭《書譜》「行」字

孫過庭《書譜》這個「行」字,左邊是一豎,右邊是一裹,用一條長弧線表達。有人寫「行」字用兩豎折線的,那是豎筆勢。孫過庭這字用一直線一弧線,有折角點,明顯是逆動,所以應該是轉不動的鉤努勢。

孫過庭《書譜》「何」字

再複雜點如《書譜》中的「何」字,這是什麼筆勢?很明顯左邊是一豎,右邊是一圈半的弧線,這也是直線和弧線的逆向結合,當然是鉤努勢。張旭是草書大師,他只用「五勢」,足以解釋任何草字,是非常聰明的方法。「五勢」之外後來補充的那些筆勢,如流水勢、飛帶勢等等,當然也有好處,所指比較具體。「五勢」可說是五大類,包容度較大。

2.3草書的裹束

下一堂課繼續,謝謝。

本節要點:

· 草書的識勢。

· 草字來源,識勢要注意細節。

· 張旭「五勢」的運用。

複習思考:

· 網上查王羲之《姨母帖》,最後兩個「頓首」的「首」字怎樣取勢?它是怎樣演變過來的?

· 單獨寫一個「首」字可以這樣寫嗎?

· 請臨寫本課所講王羲之《十七帖》中「三」、「之」、「足」、「與」和「天」五個字,第一次只寫大圈,第二次完整地寫出來。

相關焦點

  •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01——認識草書1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01——認識草書1七級課程開始,講草書。書法藝術上講的草書,有兩個要求:一是符合草法,二是體現技法。「符合草法」是解決寫出來的草字對不對的問題,不寫錯字。「體現技法」是解決寫出來的字好不好的問題。書法有什麼技法呢?
  •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44─草書筆法01
    我的草書課程,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是認識草字,詳細介紹草字是怎樣形成的,習慣上稱之為草法。我們不用背草書口訣的方法,而是總結出十幾條規則,以把握草法。根據以往教學經驗,大約半年時間,學員就可以認識草字。第二是臨習章草,章草是最早有系統的草書,是整個草書系統的基礎。
  •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02——認識草書2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02——認識草書2二 草書 上一堂講到,草書要符合草法,又要體現技法。草法是文字結構,解決對不對的問題,草書還要加上技法,解決好不好的問題,這是今天主題。書法技法就要用筆、識勢和裹束,所以今天課程就分這三點來講。
  •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04——認識草書4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04——認識草書42.3 草書的裹束點畫組成筆勢,筆勢裹束為一個完整的字,裹束是最後一步。裹束時還要考慮結字,《玉堂禁經》稱之為「結裹法」。草書的裹束,和真書有些不同,今天就講講這個問題。
  • 黃簡講書法,認識草書 草書釋讀16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22─草書釋讀16 繼續上一堂課講「人」部的字,解釋 「人」 在字頭的字怎樣草化,如餘、侖、舍、倉、食、合、會等。 同時,還開始解釋兩個 「人」組成的字,如從、比。
  •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34-草書釋讀28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34-草書釋讀28L7-34草書釋讀283.4 天氣這個各位很熟悉,陰晴風雨露霜雲雪之類,所謂天氣,古人認為都是氣的變化。隸書如秦簡所書,字形是跟金文3的,中間一筆是直線,但粗略一看還可能誤會為「三」字。漢隸最後一筆帶有雁尾,這是裝飾性的。「氣」和下面加了米的「氣」原是兩個字,意義不同,照《說文解字》的解釋:「氣,饋客芻米也,《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侯』」,送米給人為「氣」,這個字義上讀Xi4,不要理解為齊人來氣氣諸侯,理解文字的本義很重要。
  • 黃簡講書法,認識草書 草書釋讀10
    黃簡講書法, 認識草書(十六) 草書釋讀10 書法密碼微店 繼續上一課講心部一些字的草化。 本課又講了一些相近的草字,如「慰」和氐隹有時寫法相同,退恐迎三個字怎樣區分。 還有草字加點的問題,推賦懷至,要不要加點呢?
  • 黃簡講書法,認識草書(一)不寫錯字,寫好草字
    草書受到大眾的喜愛,但很多人找不到學草書門徑,學了很多年,還是讀不出草字,寫草書也要靠查字典,靠比對描畫,當然非常辛苦。書法密碼微店 我的草書課程,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是認識草字,詳細介紹草字是怎樣形成的,習慣上稱之為草法。
  •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30-草書釋讀24
    我在14課中講過,甲骨文、金文「豊」跟「豐」非常相似,直到漢隸中還經常混寫,如《禮器碑》和《乙瑛碑》,「禮」字右旁,一個寫「豊」,一個寫「豐」,沒有統一。草書很多是從篆書來的,「豊」和「豐」金文大體相近,草化結果就會很相似,甚至完全一樣。
  •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31-草書釋讀25
    L7-31草書釋讀25又要回顧一下課程進度,草法第三單元「草書釋讀」,「社會」這部分講完了,今天開始講「自然」。宋克草書「幸」,其實就是照「大羊」寫的,「羊」寫為豎橫橫,豎筆勢,是常見的寫法,如「群」字有個「羊」,也用豎筆勢。但宋克這種寫法很少見,因為還有更簡的寫法,如索靖和智永,上面倒圈,下面只用一橫。
  •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32-草書釋讀26
    3.2 地支地支十二字,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稱十二支。「子」字屬於飛帶勢,二級課程31課就講過,講了「戊」和「成」兩個字,「成」是斧頭下面加一豎,這一豎是「丁」字。今天講「戌」,看甲骨文也是斧頭,斧柄上有一斜線,這斜線後來成為一小橫,究竟是什麼還不清楚。跟「戌」非常相近的有「戍」字,「戍」不是斧頭,是人旁有個戈,人拿著戈,守衛的意思。「戊」和「成」草化上次講了,「戍」草字「人」加「戈」就可以,那這「戌」怎樣草化呢?
  •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35-草書釋讀29
    L7-35草書釋讀293.5方位「東」字第7課講過了,「北」在23課解釋過,餘下「西」「南」「中」三個字,我講解一下。上次還講到,曲鉤勢移位加交爭勢,這是「兩」。今天講了曲鉤勢移位加豎筆勢,這是「南」。「南」上面是十字形,所以用曲鉤勢移位,要出頭,而「兩」上面不是十字形,卻也用曲鉤勢移位,草書這些細節很多,平時要多加留意。
  •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9-草書釋讀23
    L7-29 草書釋讀232.3 社交《易·兌》:「君子以朋友講習,」講習什麼呢?孔穎達疏:「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講習道義。」「同門」即同一師門受業,所以「同門」等於同學、同窗。師門不同常有不同的觀點,書法界也是這樣。「同志」就是志向一致,奮鬥目標一致,這比「同門」更進一步。如果一個人找你,上次去喝酒,這次約打牌,這不算朋友的,朋友的作用是勵志,講習道義,用現在的話來說,能起正面作用的才是朋友。
  •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5-草書釋讀19
    在真書中,「女」字先寫蟹腳勢,然後撇橫組成瞑人勢,這是將來要講的,因為有人問,這裡先講一句。甲骨文一個女子旁邊有個手,替她梳理頭髪,還有左右兩個手的,幫她梳頭,四級課程講過,女子結婚那天開始,頭髮向上梳了。金文也是這樣,不同的是手伸進了頭髮,看起來很複雜,相比之下小篆就簡單了。由此隸定,出現的秦簡寫法,這是隸書。皇象章草「妻」,跟隸書沒什麼兩樣,多個雁尾。
  •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8-草書釋讀22
    草書寫單獨的「屯」字,是照隸書寫的,先寫奮筆勢,然後加乙腳異勢三種之一,外略勢、蠆尾勢、鳥雛勢任選一種都可以。12課講過「頓首」的「頓」,左邊的「屯」是用倒筆勢寫的,這是「屯」當作偏旁和其他部件結合時的常用寫法。
  •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3-草書釋讀17
    L7-23 草書釋讀1714.3含有兩個人的字繼續上一課14.3,講含有兩個人的字。卿相對關係,左上角這個字大家都認識,「卿」字。「卿」字怎麼來的?「卿」字分左中右三部分,左中兩部分均以一點替代,右旁這部分本身是節耳勢,草書把一豎縮短為一點,裹束起來,就是草書的「卿」字。因為兩點等於一橫,所以今草把三部分連通寫了,看起來似乎只有一個節耳化勢,不知草法就看不懂了。
  •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33-草書釋讀27
    L7-33草書釋讀273.3 天體這是行書作品,王羲之「書」字有各種變化,讀帖時可以留心,但行書寫法未必可以用到草書,草書「書」字是這樣的,前面已經講過。外框是連續兩撇,向背勢,因為撇是七號位,寫出來「月」字就是傾斜的,然后里邊兩點,鐵鈴勢,和「夕」字只差一點。王羲之《初月帖》墨跡本有兩個「月」字,左邊這個字外框第二筆,智永、張芝是6-7,王是6-8-7,可能是受隸書的影響,整個外框有點像鉤裹勢了,從字形效果上看,比張芝、智永更漂亮。
  •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4-草書釋讀18
    >前三堂課,我從一個「人」字講起,然後是含有兩個人的字,再講到含有三個人的字。我們知道「又」是右手,手中舉著一根棍子,隸書課程12課講到「教」字,左邊是聲符「爻」,右旁就是拿著棍子的「父」,後來還特地加了一個「子」,很有點家暴的味道。草書「父」從楚簡或秦簡寫法,特點是上面不寫「八」,只用一點。反而今草多了一點,可見世事沒有絕對的,通常今草比章草簡單,但「父」字不是這樣。
  •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38-草書釋讀32
    L7-38草書釋讀323.9五行:火懷素的火字旁跟寫單字「火」沒什麼兩樣,羊角勢加交爭勢,皇象把火字旁寫為羊角勢加豎筆勢,剛才講過,智永比皇象更進一步,羊角勢加斸鉤勢,有點像豎心旁馬樁勢,但馬樁勢中間寫完一豎就結束,而這裡火字旁卻必須實筆鉤出,少了不行。
  •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39-草書釋讀33
    L7-39草書釋讀333.11動物有關植物的字已經講過不少,這些字歸入一些部首,如草字頭、竹字頭、木字旁,還有禾部、米部、豆部等。今天講動物,動物的字很多,部首也不少,古人常說六畜,馬牛羊雞犬豕,其中雞屬於兩個腳的禽,其他都是「四足而毛」的動物,我先講這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