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7-39草書釋讀33
3.11動物
有關植物的字已經講過不少,這些字歸入一些部首,如草字頭、竹字頭、木字旁,還有禾部、米部、豆部等。今天講動物,動物的字很多,部首也不少,古人常說六畜,馬牛羊雞犬豕,其中雞屬於兩個腳的禽,其他都是「四足而毛」的動物,我先講這一部份。
馬
「馬」字,從形體上說可分上下兩部分,上面部分都是橫豎,跟上一課講的「塞」「寒」中間部分一樣。皇象把上面簡化為橫豎豎,奮筆勢移位,王羲之簡化為橫橫,奮筆勢,鄧文原簡化為一個雞頭勢,其實是皇象寫法略作變形。這裡三種寫法只是舉例,並非這三個人發明或專用。「馬」字下面本來是一個駝頭勢,草書把四點連為一橫,獅口中加點或一橫,都是駝頭勢。
駕
「馬」在一個字的下面,如「駕」字,草書寫法常用王羲之那種,即奮筆勢加駝頭勢。用皇象和鄧文原兩種寫法也可以,只是比較少而已。智永墨跡本奮筆勢下面一橫寫得非常小。這是因為從整個「駕」字來看,作了二次取勢:上面「加」字的口,用一橫替代,和「馬」字第一橫組成奮筆勢,這樣一來,「馬」字餘下的就是飛帶勢。整個「駕」字三個筆勢:鉤裹倒筆勢,奮筆勢,飛帶勢。
馮
「馬」字在一個字的右旁,如「馮」,可以看到,皇象這次寫「馬」不是取橫豎豎,而是取橫向的奮筆勢,王羲之的寫法應該出於《急就章》,而皇象《急就章》出之於史遊,史遊也只是整理前人的寫法。皇象這「馮」字左邊兩點取龍爪勢,右旁一橫加有雁尾,明顯是作了停頓,所以可以說是一橫加飛帶。
馳
「馬」在一個字的左邊,馬字旁,寫法不變。如索靖《月儀帖》「馳」字的馬字旁,用了兩種寫法,一是雞頭勢加駝頭勢,二是奮筆勢加駝頭勢〔或一橫加飛帶如「馮」〕,智永也是這寫法。右旁的「也」,索靖是補回一點,智永省略。
牛
「牛」字,很多有關動物的字開始都是畫圖,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舉也」,「牛」字就畫個牛頭。我們現在寫的「牛」字是簡化這牛頭,加以符號化,這從甲骨文就開始了,金文、小篆都是這樣。簡寫保留牛角、牛耳,而牛臉就是一豎。民間寫起來,這牛角有用一筆、兩筆,甚至三筆的,最後,一筆寫牛角勝出,漢隸如《熹平石經》等都是用一筆的。真書把牛角寫成撇橫兩筆,比隸書多了一筆,繁化了,但也有把牛角寫成一折的,如《石門銘》、褚遂良《倪寬贊》等。
「牛」字草化,取楚簡、漢隸寫法,牛角用一折,加上牛臉、牛耳整個字只有三筆。因為章草最後加雁尾,所以要橫筆結尾,這樣草書「牛」取兩個筆勢:豎筆勢一開,豎橫反十字。豎筆勢一開,就是一折,孫過庭寫折,節點上用了三面換,這是筆法動作,就筆勢而言,還是一折。
物
「牛」在一個字的左邊,牛字旁,如「物」字。這個牛字旁也可以看作馬樁勢加一策,實際寫起來,這一策可以歸入右旁,如索靖所書,先取馬樁勢,然後一個獅口,最後三撇貫魚勢。如果不用貫魚,如皇象這樣取豎筆勢或者向背勢都可以。智永最後取豎筆勢兩開半,其實就是三撇變形。
相近字:物和拘
智永的牛字旁,馬樁勢第一撇縮小成一個起筆動作,左邊看上去很像提手旁,戈法化勢,但右旁的「勿」沒有省略筆畫,所以不大會和其他字混。皇象右旁省了筆畫,但左邊的牛字旁清清楚楚。所以說,寫「物」字,至少有一邊是完整不省的。懷素左右兩邊都省筆,左邊直接用戈法化勢,右旁獅口中只用一折,寫出來變成了「拘」字。草字不能這裡減幾筆,那裡少寫點,隨心所欲,結果就會變成另一個草字。
複合筆勢由單一筆勢組成,單一筆勢主要是永字八勢。「牛」字和牛字旁可能會遇到三個筆勢:一是豎加橫,這是反十字勢,或稱十字倒筆勢。二是豎加捺,這是倚人勢。三是豎加策,位置在下面是斸鉤勢,移動到上面就是斸鉤勢移位。
羊
「羊」字,和「牛」一樣是羊頭的簡化,不過「牛」字角往上,「羊」字角往下。金文「羊」字下面加了個三角形,應該是羊之鼻口,其他還有畫出羊眼等寫法,都不如這個傳神。這三角形肥筆,後來變成一橫,楚簡、小篆寫法都保留上面的羊角,下面兩橫一豎,秦簡、漢隸,羊角隸變為兩點一橫。
「羊」字的草書很簡單,兩個豎筆勢:上面兩點一橫,上字形豎筆勢;下面一豎兩橫,是豎筆勢移位。章草、今草寫法相同。
美
「羊」在一個字的上面,如「美」。於省吾先生說「美」是一個人,頭上裝飾著羊角,少數民族服飾至今還有這樣的打扮。秦簡的寫法已經跟後世相同了,草化後用三個筆勢:上面兩點一橫,豎筆勢。中間三橫奮筆勢,第三橫是「大」字的橫,不屬於「羊」。餘下撇捺,交爭勢。秦簡中還有一個寫法,「大」字隸變為火字形,所以草書也有寫「羊」,下加一個「火」字,如趙佶。懷素的「美」中間寫了四橫,已經包括下面「大」字的橫,則「大」字只剩撇捺,不應該再加一撇。
羞
「羞」字,這是珍饈的「饈」本字。原義是奉獻一隻羊,鄭玄說「羞,有滋味者」,好味道。甲骨文、金文中大多省為一隻手,小篆下面變為「醜」,因為「羞」和「醜」古代為同音字,這一來「羞」字從會意字變為形聲字了。但秦簡上的「羞」,卻是跟金文大篆的,仍是「羊」和「手」組成,漢隸《熹平石經》也是這樣寫,草書「羞」是跟小篆這一系,下面用「醜」不用「手」。
「羞」字草化,上面「羊」字中間的長撇一分二,好像虞世南真書「羞」寫法一樣。上面「羊」字寫成羊角勢,加「王」,留下撇的一半和下面的「醜」,組成近似「田」字形。草書歌訣說:「羞見羊踏田」,形體上很相似,意思是「羊」字下面寫一個「田」字,就是「羞」了。
另外一個草化方法,把「羊」字長撇的下一半,和「醜」字右旁一折,組成鉤裹勢,而「醜」字中間的兩橫一豎,獨立出來變成土字形。這樣用四個筆勢組成「羞」字,這也是很高明的方法。
義
「義」字,甲骨文上面是「羊」,下面是類似戈的一種武器。如果看金文和小篆,上面是羊頭,下面是「我」字。
我
「我」字現在當作第一人稱,這是假借來的用法,「我」本意是一種類似戈的武器,跟甲骨文「戈」相比,「我」和「戈」不同的,是另一邊有幾個利齒,好像橫放的釘耙。金文寫法右旁是「戈」,左邊是利齒,古文寫法把利齒移下了一點,「戈」和「齒」稍微分開了。另一個寫法右旁還是「戈」,左邊這利齒有點變形,到小篆就出現了現在通用的「我」字。草書「我」的寫法是跟古文的:先寫撇橫,瞑人勢。然後鉤裹勢中加兩撇,合起來就是柳箕勢。最後取撇捺,蟹腳勢。行書「我」字是跟小篆的,「我」這個字行書、草書寫法完全不同。
義
回過來說「義」,草書先寫兩點一橫,這是羊字頭,豎筆勢,「羊」的下半部都省去不寫。下面寫「我」,「我」省去第一撇,直接取曲鉤勢,兩撇向背勢,撇捺蟹腳勢即可。
羲
王羲之的「羲」,上古用於人名,如伏羲,古代祭祀時宰殺動物以獻神或祖先,稱為犧牲,所以「羲」字是「犧」的初文,這用法已經是戰國時期了。「羲」字的基本結構,上面是「義」,下面是「兮」,「兮」字上面的八字形或省略,或和「我」合用。王羲之籤名式樣很多,行草都有,這裡講講草書。從傳為王羲之章草《豹奴帖》的「羲」來看,很簡單,上面的「義」就是剛才講的寫法,下面的「兮」用一橫替代。這個是基本式樣,今草中也是這樣,如《寒切帖》的「羲」,上面是「義」,下面「兮」用兩點鐵鈴,只有這麼小小的一點變化。但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羲」字,下面還是用一點。
祥
「羊」在一個字的右旁,如「祥」字。左邊是示字旁,右旁是羊,這兩個都已經講過,合在一起就是草書「祥」。
群
「羊」在一個字的下面,如「群」,上面是君,下面是羊。皇象寫「群」,「君」字下面的「口」省略,只寫「尹」加「羊」,就是草書「群」。索靖寫「群」,「君」字下面的「口」用圈,而「羊」兩個筆勢省去上面兩點一橫豎筆勢,只寫下面一豎兩橫豎筆勢,這是「群」第二種寫法。智永寫「群」,「尹」下面加個「手」,我們講過單獨的「君」字草化,下面的口可用一點替代,智永把這一點轉為撇,和「羊」的豎橫橫結合為「手」,這是「群」第三種寫法。「群」字寫出來字身很長,有些人把它改為左右結構,宋徽宗趙佶的草書「群」,也是左右寫的。
今天就講這些,謝謝。
本節要點:
■動物:馬。駕,馮,馳。
■動物:牛。物。
■動物:羊。美羞義羲祥群。
複習思考:
試用草書寫下面詞語﹝擴號內不必寫﹞: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聞,白雲無盡時。﹝王維《送別》﹞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扇裁月魄羞難掩,車走雷聲語未通。﹝李商隱﹞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李白﹞
■亡羊補牢,見義勇為,美意延年,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