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7-40草書釋讀34
犬
繼續講動物,「犬」部。「犬」和「狗」有什麼區別?
《禮記·曲禮》疏:「大者為犬,小者為狗。」較複雜的金文「犬」,直接畫一條狗,甲骨文用線條來刻畫,請注意甲骨文頭上那個交叉,這是狗頭。金文、甲骨文都有簡寫,犬的肚皮、爪子、眼睛都省略了,留下的是頭部這交叉,以及側視兩條腿,還有軀幹連尾巴這條線,筆畫減少很多。
楚簡寫法只需四筆,脫胎於甲金文,後來秦漢隸書都是四筆,但與犬的形狀越變越遠。
楚簡、秦簡寫法有一個共同特徵,第一筆都是撇,這跟漢隸第一筆是橫,方向不同。
居延漢簡有草書「犬」的寫法,也是先撇的,而一撇起首,包括了「犬」右上部的那一點,我們現在寫的反犬旁,所謂竹籜勢,就是這樣來的。
複習一下,一撇是永字八法中的掠勢,單一筆勢。複合筆勢如兩撇,這是向背勢,順次三撇是貫魚勢,三撇次序交叉是竹籜勢,反犬旁就是應用之一,四撇次序交叉是柳箕勢。這些複合筆勢都是轉動,屬於鉤裹勢這一大組。
還有兩個相近的筆勢,看起來都是「大」字,但研究一下它們的大圈走法,就會發現是不同的。第一個,兩撇一捺,照定義這應該是飛帶勢,第二個,橫撇捺,這應該屬於戈法化勢。你看智永和王羲之這兩個「大」字,看起來差不多,細分卻是兩種筆勢,大圈走法不一樣。
狗
「狗」字,左邊反犬旁,竹籜勢,右旁皇象取兩個筆勢,鉤裹勢和羊角勢。鄧文原取獅口加羊角勢,省去鉤裹勢第一撇。
狐
「狐」,反犬旁一個「瓜」,瓜是聲旁。「瓜」和「爪」相近,晉唐常見把「狐」字右旁直接寫為「爪」字,如王獻之玉版十三行「狐疑」的「狐」,就是這樣寫的。「爪」草化已經講過多次,取群鵲勢,就好像「孤獨」的「孤」字,子字邊一個「瓜」,就可以寫為飛帶勢加群鵲勢。套用到「狐」字上,取竹籜勢加群鵲勢即可,這是「狐」字第一種草書寫法。
但實際上「狐」草寫,多數是照皇象《急就章》寫法。「瓜」字四個部分,上面一啄,下面左中右三分。皇象草化的方法是:一啄改為一橫,和下面左邊一撇組成半個圈,獅口,餘下兩部分,取三角形玉函化勢。
皇象《急就章》「狐」,就是三個筆勢,孫過庭《書譜》,就是學皇象的。
智永《真草千字文》寫「孤」字,右旁取勢也是這樣,可見《急就章》影響之大。這是「瓜」字的第二種草書寫法,用了兩個筆勢。這獅口和玉函要上下相疊才好看,懷素不相疊,不但不好看,而且近於「紹」字了,
狼
「狼」,反犬旁一個「良」,「良」是聲旁。「良」字我們在13課講過,它和16課講的「艮」很相近。
相近字:艮和良
這裡把「艮」和「良」兩字的草書寫法放在一起比較,「艮」比「良」頭上少一點,二者的區別主要在此。「艮」兩個筆勢,先寫一折,下面取玉函化勢,如「銀」字、「恨」字。而「良」因為頭上多一點,所以多一折,通常取曲鉤勢。如「朗」字左邊,「狼」右旁,都照「良」寫。
食
「食」字,現在看起來上面一個「人」,下面是「良」,草書是否就寫「人」下一個「良」呢?不是。從甲骨文來看,下面是盛放食品的器具,上面的三角形,林義光先生認為是倒放的「口」字,一個張開的嘴巴,湊近食具,所以食也。小篆把下面的食具,寫成「皀〔Ji2〕」字,「皀」是稻榖的香氣,這也是食用之義。秦簡「口」下隸變「皀」為「艮」字形,皇象解散隸法,草書上面省為瞑人勢,下面類似「艮」,其實來之於「皀」。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食」字,承《急就章》寫法而來。草書中有些字和古文字相關,起源很早,懂一點古文字,就知道草字「食」跟「良」沒有關係。
豬
「豬」本來屬於豕部,現在寫「豬」左邊普遍用反犬旁,唐碑中就有這寫法,不是現在才有。豬跟犬有什麼關係?可能最早甲骨文「豕」「犬」基本同形,有時把豕的肚子畫得圓一點,狗的尾巴捲起來,區別很小。後來把「豕」的嘴巴形狀改了,抓住四個特徵:長吻,大腹,四蹄,短尾,這樣就跟「犬」字分清楚了。一路演變到隸書,四個特徵逐漸消失。「豕」右旁加上聲旁「者」成為「豬」,許慎說指「豕而三毛叢居者」,一個毛孔中生有三根毛,這是豪豬,又稱箭豬,「豬」和「豕」原本是兩種動物。皇象寫「豬」,只有「者」下的「日」用兩點替代,其他都沒變,宋克也是這樣。
豸
跟反犬旁有點相似的是「豸〔Zhi4〕」,「豸」有兩個意思:《說文》:「豸,獸,長脊,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殺形。」司殺之獸這是本義,後來多了一個引申義,《爾雅·釋蟲》:「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段玉裁解釋說:「凡無足之蟲體多長,如蛇蚓之類,正長脊義之引伸也」,長身無足之蟲是引申義。小篆以前,側視圖只畫兩條腿,秦簡多條腿,這是民間隨意的寫法,反而繁化了。
豹
「豹」字,豸部,豹無疑是司殺之獸。請注意「豸」作為偏旁的寫法,「豸」分上下兩部分:上面是頭部,下面是身體尾巴這條線,加上兩隻腳。豸頭一是用雞頭勢,如皇象所書,或者用兩撇一點飛帶勢,如王羲之、鄧文原所書。至於下面身體、尾巴這條線,拉直就是一豎,兩隻腳拉直就是兩橫,豎橫橫,豎筆勢移位。嚴格點說,不是豎橫橫,你看王羲之《豹奴帖》寫法,不用直線用曲線,最後一筆還是用撇的,皇象用使,王羲之用轉,順時針轉動屬於鉤裹勢。
豺
皇象《急就章》有很多關於動物的字,同部首的往往放在相近的位置,連續臨寫容易記住。「豺」字,左右兩邊都講過了,這裡不重複。
貍
這是「貍」字,一種小動物,有尖銳的牙齒,相當兇猛。鄧文原寫得很小心,左邊的豎橫橫,第一橫都不超過一豎,這是因為原來筆畫就不超越的。
虎
「虎」,甲骨文有非常細緻的描寫,但這用作來當作文字,自然是不行的,太繁瑣了。簡化後的寫法,甲骨文、金文都有,大約包括虎頭、虎身、虎爪和虎尾。小篆的「虎」,虎頭很大,虎尾不見了。隸書加上了虎尾,下面變成「巾」,其實是兩隻腳和虎尾。甲骨文、金文是側視的,而隸書是俯視的,四腳左右攤開,活老虎沒有這樣的姿勢,我猜想大約是看了虎皮,改了筆畫。
「虎」的草書非常簡單,先來三橫奮筆勢,第三開收尾時,皇象有比較大的圓弧,你寫得小一點,如高二適先生這樣也可以。然後寫三豎,不過次序交叉,左右中,這是馬樁勢。把兩個筆勢裹束在一起,「虎」字就出來了。
鹿
「鹿」這個字一直沒怎麼簡化,到現在還有十一畫,自成一個部首。最大的特徵自然是頭上有分枝的鹿角,然後是帶有眼睛的鹿頭,身體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已經簡化為乙字形,下面畫出鹿腳和鹿蹄。小篆把鹿角省為一個山字形,隸書把鹿角和眼睛打通寫,下面寫一個比字形,其實就是鹿腳和鹿蹄。
簡言之,鹿角、帶有眼睛的鹿頭、鹿身和鹿蹄是組成「鹿」的四要素。西漢簡牘寫法既帶有小篆的特點,又承秦隸而來:第一部分鹿角,草書寫為橫豎豎,好像草字頭;中間部分鹿頭和鹿身,簡化為橫撇,受小篆影響,下面部分鹿腳和鹿蹄,等於「比」字草化。「比」字草化在22課中講過,但「鹿」下面的「比」,左邊少了一點,成為斸鉤勢了,右邊是三角形玉函化勢,省了一點,取勢反而複雜了。裹束起來,就是皇象這樣一個章草「鹿」字。今草把下面的「比」,寫為一個連波勢,這一來整個「鹿」字只是三個筆勢,方便多了。
塵
「鹿」部的字,有「塵」字,你看籀文,「塵」字有三個鹿,兩個土,三表示多,三鹿那就是一群鹿,鹿群奔跑,揚起許多土,這就是「塵」。但這籀文實在太多筆畫了,其實它已經省了鹿腳、鹿蹄。小篆把鹿腳、鹿蹄恢復,但省去了一個土。西漢簡牘有把三個鹿儘量簡化,但這種簡化不大成功,後來八分中,只寫一個鹿一個土,直到現在。皇象寫「塵」,上面的「鹿」兩個鹿蹄各用一點,孫過庭把兩個鹿蹄用三點表示,草書中兩個部件重複,經常用三點表示。
麗
「麗」,下面是「鹿」,上面是「麗」,麗是聲旁。很多學者認為,「麗」是「麗」的古文寫法,後來加「鹿」繁化。要注意的是,「麗」本義不是美麗,而是旅行。草化時,上面「麗」左右打通寫,取橫豎豎奮筆勢移位,然後寫兩點羊角勢,或先寫橫點點雞頭勢,然後寫中間兩豎,豎筆勢。下面的「鹿」,省掉了草字頭鹿角。智永墨跡本的「麗」,大圈怎樣走很有爭論,可看智永關中本,這拓本大圈沒什麼分歧。
「麗」還有兩個很特殊的草書寫法,等一下我放在思考題中,各位可以研究一下,大圈是怎麼樣的。
鼠
最後講講「四足而毛」的小動物,「鼠」。《說文》:「鼠,穴蟲之總名也」,所以是一個部首,後來專指老鼠,徐鍇說:「上象齒,下象腹爪尾」。甲骨文「鼠」嘴巴旁邊加三點,可能表示老鼠偷大米,或者把什麼東西咬成碎屑,老鼠破壞性特強。楚簡老鼠頭強調尖利的鼠牙,小篆把鼠牙橫放,秦簡中鼠頭、鼠身有幾種寫法,尚未固定下來,漢人簡牘才把鼠頭寫為近於「臼」字形。
「臼」字形草化,我在24課中詳細講過,草化方法有幾種,最簡單寫法就是用三點替代,曹植《鷂雀賦》和王羲之《十七帖》,鼠頭正是用三點。鼠身,流沙墜簡寫法,是幾字形鳳翅勢中加兩橫一豎,曹植寫法,是鳳翅勢中加小字形顧盼勢。王羲之略有變通,看上去是從左寫到右,最後加兩小點,不過拓本常有改動,未必可以全信。你照曹植先寫外框鳳翅,再寫顧盼勢,取勢比較清楚。
今天講到這裡,下一課繼續。謝謝。
本節要點:
■動物部首:犬豕豸虍鹿鼠。
■字例:狗狐狼豬豹豺貍虎鹿塵麗。
■其他:艮良食。
複習思考: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中的「麗」字,大圈走法常有爭論,你看怎樣走?
■孫過庭《書譜》中的「麗」字第二種寫法,大圈怎樣走法?
試用草書寫下面詞語﹝擴號內不必寫﹞:
■大人虎變,小人革面,君子豹變。﹝易經﹞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杜甫﹞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導山中去,歸時每日斜。﹝僧皎然﹞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經﹞
■夫子日:「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禮記﹞
■狐假虎威,豕突狼奔,虎毐不食子,獐頭鼠目,豺狼虎豹,塵土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