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滄芸美村送王船文化節開幕 吸引金門民俗團體參加

2020-12-16 東南網廈門頻道

送王船習俗正申報世遺

廈門日報訊 2011年6月,閩臺送王船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3年,馬六甲萬怡勇全殿的「送王船」習俗列入馬來西亞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中國廈門與馬來西亞馬六甲正在積極推動「送王船」習俗聯合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11月7日深夜,海滄芸美村送王船現場。王船在火光中化吉遠行,保佑人們平安豐收。

  芸美村送王船現場,村民觀看民俗節目表演。

  7日深夜,芸美村村民將王船抬往燃燒地點。

煙花焰火照亮黑夜,鞭炮鑼鼓響徹村莊,男女老幼全體出動,手拿香火,追隨王船而來。金箔彩旗在火光中舞蹈,映照出一雙雙虔誠的眼眸。遠去的王船帶走平安祛災的願望,更延續依海而生、向海而興的文化精神。

7日,四年一度的海滄芸美村送王船文化節開幕,活動還吸引來自金門的民俗團體參加。記者跟隨現場探訪,嘗試探究背後的文化淵源。

【現場】

送王船真熱鬧

四年一次像過年

前日(7日),一進入海滄芸美村就被喧囂的氣氛包圍。紅色氣球高懸在村宅上,送王船文化節已預熱了好幾天。村民說,上周末就有許多信眾從外地趕來,向王爺祈福,當天下午開始,鞭炮響不停、戲班唱不停,村民淨船安宅、燒香巡街,村裡熱鬧得堪比過年。

當晚11時,幾聲鑼響,村民們湧到通濟宮前,送王船活動進入高潮。上至白髮蒼蒼的老翁、下至剛會走路的孩童,村民們或手持香火,或舉起紙人,從通濟宮前出發,巡街一周到達王船安放處。此時,王船插上「代天巡狩」的大旗,朱、池、鍾三位王爺端坐在官廳內,甲板上滿載大米雞鴨和金箔,一切準備就緒。一呼百應,數十位男丁壯漢扛起王船,調轉船頭向東,朝古時的航向啟程。

穿過狹窄的村落街巷,王船在村民信眾的簇擁跟隨下到達村裡的古渡口。鞭炮煙花齊放,呼喊聲、鑼鼓聲聲聲不絕,在村民的目送下,王船轟轟烈烈地在火光中化吉遠行,保佑著世代生長在這片土地的人們平安豐收。

【追憶】

芸美村變化大

送王船文化代代傳

火光中的王船,在村裡的古渡口逐漸遠行。讓人唏噓的是,時世變幻、滄海桑田,芸美村中那個原本與大海緊密相連的古渡口,早已離海水甚遠。

只有池塘邊的一塊塊蠔堆石,告訴我們這裡曾經是海邊養牡蠣的地方——它頑強地鐫刻著海的氣息,如同村裡老人記憶裡的大海影像與氣味。

今年72歲的陳崑崙是土生土長的芸美村人。他記得,以前芸美村就在廈門「西港」邊上,三面環海,是連接海陸的交通要道,那時90%以上的村民都在討小海,「每逢天文大潮時,海水能漫上村路,湧到通濟宮前。」

隨著地理地貌變化,如今芸美村離最近的馬鑾灣海域有數公裡遠,村民們也收網上岸,不再以打魚為生,但從古時流傳下的送王船活動卻仍然經久不衰。「今年的送王船活動比往年都熱鬧!」陳崑崙開心地說,送王船文化已經融入芸美村村民的血液裡,展現著閩南人互助友愛、敢拼會贏的精神,要代代傳承下去。

這種代代傳承的記憶與精神,聯結著過去與現在,更聯結著濃濃的情感。

「這是海洋文化的載體,是從閩南地區走出去的海內外華人的情感紐帶。」東孚街道芸美村黨委書記陳克贊說,在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地也有送王船的習俗活動,每年都有從村裡走出去的華人華僑以及他們的後人來參加活動。送王船文化是他們的「鄉愁」,寄託著他們對故鄉的深切情誼。

【觀察】

送王船起源於明代

不同村落「王爺」不同

海滄芸美村的送王船活動是廈門送王船活動的縮影,在翔安後村、新店、思明沙坡尾、同安呂厝、海滄鐘山等地也盛行。

民俗專家盧志明介紹,送王船起源於明代。彼時閩臺沿海地區海洋貿易興盛,為了祭奠葬身大海的遠行者,保佑出海的人們交通順暢、免於風浪、生意興旺,又結合閩南地區的「王爺」信仰,送王船活動逐漸演變而成。

盧志明說,每個村落供奉的「王爺」不同,舉行的年份也不盡相同。譬如翔安後村供奉的是嶽飛;在海滄鐘山,每三年舉辦一次;而在芸美村,送王船送的是朱、池、鍾三位王爺,每四年舉行一次——前三年由三位王爺輪流進行慶典,屬於小任年,第四年三位王爺一起出巡,叫作大任年。

三位王爺共同出巡時,兩百多位「監」、「班」開道陪同,也是芸美村獨有的特色。「之所以供奉的是朱、池、鍾三位王爺,主要是由於他們的憐憫之心。」盧志明解釋,傳說其中的池王爺名然、字逢春,又名德誠,原籍南京,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文中舉人、武中進士。池然當時在去漳州府任道臺的路上,途中遇上瘟神,得知瘟神要在井裡下毒,毒害村裡的百姓,就將藥騙來服下,最終毒發而亡。「所以,池王爺的面是黑的。」盧志明說。

為此村民們一直供奉著這位王爺,感激他救下全村百姓。至於朱、鍾兩位王爺,芸美村的相關史料沒有詳細的記載。

【同步】

金門也有送王船

海滄芸美村這次送王船迎來了新客人——金門金城鎮北鎮廟總幹事洪鴻源帶領24名團員一同前來,這是他第一次來到芸美村參加送王船活動。「金門也有送王船的活動,但王船以紙質船為主,活動也沒有對民眾開放。」洪鴻源說,希望今後能繼續開展交流活動,組織兩岸同胞舉行共同的活動。

相關焦點

  • 海滄芸美村送王船文化節前日開幕 吸引金門民俗團體參加
    遠去的王船帶走平安祛災的願望,更延續依海而生、向海而興的文化精神。  7日,四年一度的海滄芸美村送王船文化節開幕,活動還吸引來自金門的民俗團體參加。本報記者跟隨現場探訪,嘗試探究背後的文化淵源。  【現場】  送王船真熱鬧 四年一次像過年  前日,一進入海滄芸美村就被喧囂的氣氛包圍。紅色氣球高懸在村宅上,送王船文化節已預熱了好幾天。
  • 王船出棧巡境化吉 廈門海滄鐘山送王船文化節開幕
    王船出棧 巡境化吉海滄鐘山送王船文化節開幕,吸引馬來西亞客人參訪王船由人力扛抬巡境,引市民遊客圍觀。12月14日,海滄鐘山送王船文化節在海滄區鐘山社區水美宮前開幕。在熱鬧的民俗表演之後,製作精美的王船由人力扛抬,自水美宮出發巡境之後,於當晚完成王船化吉儀式。本次活動是「人與海洋———廈門海洋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的配套活動之一。據了解,送王船是廈門沿海村落保留的傳統民俗活動,其源起可追溯到明朝初年。
  • 「送王船」!申遺成功,這裡沸騰了……
    送王船申遺成功!>更延續依海而生、向海而興的文化精神芸美送王船是送的是「代天巡狩」的王爺。海滄芸美村的送王船活動是廈門送王船活動的縮影,在翔安後村、新店、思明沙坡尾、同安呂厝、海滄鐘山等地也盛行。民俗專家盧志明說,每個村落供奉的「王爺」不同,舉行的年份也不盡相同。
  • 中馬學者廈門研討「送王船」習俗
    中新社廈門12月14日電 (黃詠綢)由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人與海洋—廈門海洋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14日在廈門開幕。來自海峽兩岸以及馬來西亞的近50名專家學者圍繞「海洋文化」「送王船」兩大主題展開研討。圖為當地民眾扛著王船遊境。
  • 閩南文化重要民俗活動:萬人空巷「送王船」
    閩南文化重要民俗活動:萬人空巷「送王船」 2019年12月17日 14:06   來源:福建日報
  • 廈門同安「送王船」非遺民俗上演 吸引數萬民眾參與
    27日凌晨4點左右,在喧天的鑼鼓聲中,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送王船」民俗活動在廈門同安呂厝上演,來自四面八方的民眾競相趕往觀看。  「送王船」又稱「燒王船」,是閩臺沿海村落中人們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一種民間習俗,最早可追溯到明初。儀式依序有王船的製造、出倉、祭奠、巡境、焚燒等。廈門「送王船」以同安西柯鎮呂厝村、海滄鐘山村、湖裡鍾宅村3個地方的規模較大。
  • 同安呂厝「送王船」民俗大戲開場 文化節活動將持續12天
    送王船民俗文化節開幕盛況。(夏海濱攝)昨天上午,喧天的鑼鼓聲拉開了第152屆廈門市同安呂厝送王船文化節的帷幕,這場為期12天的文化節涵蓋了迎王船、王爺巡境、送王船等多項儀式,堪稱傳統文化傳承弘揚的嘉年華。
  • 兩岸數萬信眾廈門同安「送王船」
    兩岸數萬信眾廈門同安「送王船」 時間:2012-12-10 13:13   來源:東南網   在閩臺有近600年歷史的「送王船」民間祭祀活動,昨日(9日)凌晨在廈門市同安區西柯鎮呂厝華藏庵隆重舉行,臺灣及廈漳泉地區的數萬名兩岸信眾共同參與了送王船祈福活動
  • 廈門同安呂厝舉辦第152屆「送王船」文化節
    廈門同安呂厝舉辦第152屆「送王船」文化節 活化傳承非遺增強文化自信  22日,在廈門市同安區呂厝社區,一場非物質文化遺產盛宴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民眾競相趕往觀看。
  • 翔安「燈篙王船」民俗文化節昨開幕 將與馬來西亞捆綁申「世遺」
    作為後村最隆重的節慶,「燈篙王船」民俗文化節如期舉行。  豎起多彩的燈篙,跳起絢麗奪目的民俗舞蹈,唱起古音古韻的南音, 「王船」巡社文藝踩街,走進家家戶戶……在喜慶的同時,更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傳承與發展。  為了參與中馬(中國和馬來西亞)「送王船」捆綁申請世遺,今年的「送王船」與往年相比,又有了進一步的升華。
  • 廈門海滄青礁慈濟宮祖廟將推動保生大帝神像赴金門巡遊
    新華網新華網廈門4月17日電(記者李慧穎)為祭拜兩岸共同信仰的醫神保生大帝而舉辦的第二屆保生慈濟文化節將於18日開幕,文化節組委會表示,保生大帝祖廟廈門海滄青礁慈濟宮將力爭推動祖廟供奉的保生大帝神像在文化節後赴金門巡遊。
  • 閩南沿海最火爆的民俗活動,經歷過的都無比震撼!
    廈門海滄鐘山2019送王船王爺信仰最重要的是做「王礁」,也就是王爺信仰中最隆重的「送王船」。送王船是閩南地區最古老的傳統民俗活動,流行於閩南、臺灣沿海地區。2019年海滄鐘山水美宮王船王爺或被認為是瘟神,稱「代天巡狩」,來源的說法很多,有說是秦始皇所坑的儒生,有說是唐朝唐玄宗時救眾生免遭疫毒的王姓進士,也有說是唐明皇時期冤死的360名進士
  • 廈:同安呂厝萬人送王船 高潮將持續到26日凌晨
    同安呂厝今日萬人送王船 高潮將持續到26日凌晨    昨日下午1時,四年一度的同安民俗送王船活動拉開序幕,高潮將持續到26日凌晨1時許。鄭王爺宮分爐到金門和臺灣的王爺宮代表也前來參加。 送王船主要活動今天將在西柯鎮呂厝村進行。
  • 海滄王爺信仰與「送王船」
    鐘山「送王船」。蘇華琦 攝  文/廖藝聰  (海滄區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鐘山社區水美宮是廈門海滄供奉「代天巡狩」王爺的重要宮廟,其供奉的是36進士傳說中的朱、池、李三府王爺。三年一屆的「送王船」習俗已於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並成立有送王船民俗文化傳習中心。
  • 廈門海滄鐘山送王船文化節12月14日隆重開幕,錯過還得再等三年
    "送王船",也稱"燒王船"、"祭王船"、"貢王"等,俗稱"做好事",2011年進入中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它是一種消災祈安的祭典醮會,是閩臺沿海村落的民俗活動,是一場「海洋文化的狂歡節」, 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通過王船漂流、移民遷徙、請香分爐等方式廣泛傳播沿海各地。
  • 廈門海滄辦保生大帝聖駕巡安文化節 促海絲文化傳承
    7日在廈門海滄滄江三都瑞青宮舉行。張斌 攝  海滄滄江三都瑞青宮始建於南宋乾道年間,供奉著廈門唯一一尊棕色臉保生大帝,是不少臺灣保生大帝宮廟以及東南亞地區保生大帝宮廟的祖廟。每年的保生大帝聖駕巡安文化節都吸引眾多兩岸和東南亞地區信眾前來參加。
  • 「送王船」申遺成功!廈門又多了一張世界級名片
    「送王船」申遺成功啦!「送王船」被列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此外,遷徙到中國沿海其他地區的閩南人後裔,也會在送王船儀式活動期間回到故鄉參與當地的相關實踐。中國福建廈門市和馬來西亞馬六甲市為集中傳承區域。海滄鐘山水美宮送王船屆時人們在海邊、灘地迎請王爺至宮廟或祠堂用供品祭祀王爺豎起燈篙召喚「好兄弟」,普度「好兄弟」送王時人們請王爺登上事先精心製備的王船(木質或紙質的船模)民眾以各種藝陣開道簇擁著王爺巡查社區四境一路召請「好兄弟」登上王船隨王爺一同出海遠行繼續代天巡狩的使命濟黎民百姓
  • 送王船申遺成功!廈門人歡呼吧~
    送王船申遺成功!12月17日,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民俗活動「送王船」,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送王船」由中馬兩國聯合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具體由廈門市和馬六甲州為主共同承辦。這是我國第一次與「海絲」沿線國家聯合申報成功的典型案例,體現了人類普遍的共同價值,成為實現人類持久和平的對話資源。
  • 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海滄)保生慈濟文化節在網絡盛大開幕
    3月28日,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海滄)保生慈濟文化節(下稱「慈濟文化節」)以一種別開生面的形式拉開帷幕——在「今日海滄」公眾號,新浪、騰訊、今日頭條等網絡門戶平臺以及臺灣地區和海外網絡媒體上,文化節組委會精心製作的開幕專題片面向海峽兩岸以及海外保生大帝信眾和網友同步播出,收穫了無數點讚。
  • 送王船申遺成功!廈門人歡呼吧
    「送王船」,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送王船傳遞著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推動包容性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其承載的觀察氣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是人們長期海上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送王船被中馬兩國的相關社區視為共同遺產,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