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仕釗:秋色秋聲嶽麓書院

2020-12-13 神農文藝

庚子年的國慶節與傳統的中秋節相遇,把家與國的情懷最精密地結合在一起了。安排好這個假期,到一些地方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牢固我們「山河無恙」的映像,很有意義。乘著這個難得的假期,我和夫人陪同嶽父嶽母擬到長沙一遊。嶽母是總指揮,姨妹子是這次活動的操持者,按計劃,10月1日下午,幾家人匯合在漢口大內弟家(小內弟一家因襄陽家中有事未能赴約),次日在武漢遊東湖,逛園博園。3日、4日在長沙、韶山活動。湖南三日的遊程中,感懷最深的莫過於一個人參觀嶽麓書院。

4日上午,在韶山的參觀時間比我們預想的長得多。返回長沙,已經是下午5點了。考慮到兩位老人家從早上到現在一直跟我們一起運動,擔心他們精力不濟,還有姨妹子家的雙胞胎外甥,在車上睡著了。把車子交給姨侄女開,我獨自一人來到嶽麓山下。

傍晚時分的湖南大學校園一片安寧。偶有三三兩兩的學生進進出出。我循著路線來到心儀已久的嶽麓書院,在門口完成了三部曲(測體溫、查看預約門票和現實進場憑證)後,邁步走進了嶽麓書院。

古色古香的書院,被風光秀美的嶽麓山烘雲託月般映襯著,仿佛茂密的森林,漫山的紅楓,盡染的層林是書院的衣裳。想到古人對書院的選址的考究,敬意和佩服雙至。中國古人理想的讀書場所就是茂林修竹,環境清幽的山林之間,遠離塵世,心靈安靜。

嶽麓書院坐落於湖南省長沙市湘江西岸秀麗的嶽麓山下面,在湖南大學的校園之中,為我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它自北宋創始,歷宋、元、明、清各代,興學不變。隨著清末改革學制,廢書院,辦學堂,辛亥革命後改高等學校等,直至湖南大學,均因舊址擴建,千餘年來都是湖南高等學府所在,反映了祖國文教事業的悠久歷史,是十分可貴的文物史跡。自上世紀八十年嶽麓書院經由湖南大學管理和修復以來,書院延續了千年的學術研究傳統,成為了全國書院中承繼其傳統功能的典型代表,被外界譽為「千年學府」。這也是我一定要到嶽麓書院去沾點靈氣的原因之一。

一個人走進書院,沒有熟人,沒有打擾,可以靜靜地看,可以慢慢的想。漫步在古往先賢執教的學堂,沉浸在濃鬱的學府氣氛中,欣賞著廳堂門前的對聯,注目於室內古蹟斑斑的碑刻字畫,一種文化自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試想,用品讀詩經的心境去欣賞這千年學府和如今的湖南大學,用遊子重歸故裡的心情來閱讀曾經熟悉而又陌生的文字,莫過於在悠閒的時光品茶、思想。此時的心境,雖然沒有達到古人那般的曠達、深思,然而,書院的精神仿佛已經置於腦際。嶽麓書院院長朱漢民的《嶽麓書院》一書,雖然對了解這個有著無數光環的書院有幫助,但書院精神層面的價值,是沒有辦法僅僅從書本中體悟的。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告訴人們,文化自信,往往是建立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之上的,沒有文化自覺,就不可能有文化自信。

是的,這個書院向我們展示的文化自覺和自信的光環,諸如張栻主教、朱熹講學、王學傳播和經學傳播,無不是文化自覺的範式,無不閃爍著文化自信的光輝。迄今,朱張會講雕塑還是那麼吸引遊人的目光。在嶽麓書院宋代最盛時期,著名學者張拭主持書院,遠道請來大哲學家朱熹講課。朱張二人雖然同屬理學正宗,但在一些具體的問題上學術思想仍有差異,兩種不同的觀點一起講授論辯,成為學術史上著名的「朱張會講」。史書記載當時全國各地學者雲集聽講者逾千人。這是何等的學術交流,又是何等的百花齊放?這個書院的前世今身,從高等學堂,到高等師範,到高等工業專科學校,到現在的湖南大學,無不呈現出一代代學人用文化自覺建立起來的文化自信的輝煌業績。這裡的講堂、教學齋、半學齋和湘水校經堂、明倫堂,無不烙上中國文化歷史進程中進步的印記,專為祭祀文化名人的文廟、濂溪祠、四箴亭、崇道祠和六君子堂、船山祠、屈子祠、文昌閣等,都是崇尚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歷史豐碑。

在秋色中欣賞嶽麓書院,在秋聲中尋訪古往先賢,有著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榮的想像,比春天更富有燦爛絢麗的幻想。秋天,是農人收穫的季節。今次的嶽麓山,秋色秋聲,更富有時務性的色澤,恰在這時,漫步在「時務學堂故址」,品讀著梁啓超先生文章的碑文,仿佛時務運動的轟響猶在耳邊。聯想到古代在書院教育中,課堂講授僅僅是教育的一部分,平時書院的師生三三兩兩在山間溪流茂林修竹之間閒遊,或談人生,或談時務,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基至是更重要的教育。這也是為什麼說「識時務者為俊傑」的道理。是的,學人識時務是把學識與實際結合的思考。今次的春季,一場大疫拉近了人們思想與實務的距離。在秋色秋聲中尋訪嶽麓書院,是引導對教育碩果的審視,也是對教育評估體制的審視。不才已經遠離學校教育經年,不知時下的湖南大學乃至其他高等學府的教育模式,在識時務上有哪些可以與古代教育相媲美的地方?

教育的回歸,教育的評估,是時下人們思考的話題,也是秋色秋聲中嶽麓書院給人們的啟示。現在想來,庚子年的中秋逢上國慶節,實在是千載難逢的機遇。事先預約的湖南之行,成行於此,還真是不虛此行啊!

end

《神農文藝》為隨縣作家協會官方微信公眾號,將致力於搭建文學平臺,弘揚神農文化,追求文學品質,展示隨縣魅力,打造精神高地。我們竭誠歡迎您的來稿!

散文、小說、詩歌、評論等各種文體皆可,尤其歡迎短小精悍、文風清新、文意雋永之作。倡導原創,嚴禁抄襲。

請作者註明姓名、工作單位、通訊地址、郵箱和電話號碼,以便通聯之用。並請附作者簡介及生活照一張。

投稿郵箱:shennongwenyi@163.com(請用Word格式)

作者簡介

吳仕釗,中國國學研究員、湖北省外囯文學學會理事、社會文化學訪問學者、文學碩士,曾任襄陽市委宣傳部紀檢組長,市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市文藝理論家協會副主席。現為襄陽市委黨校退休正縣級幹部。

編輯:心葉 靜默 審核:熊欣

相關焦點

  • 理學·湘學·嶽麓書院——嶽麓書院國學院院長朱漢民談嶽麓書院的...
    本期的三篇文章,一篇是記者採訪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國學院院長朱漢民的文章,探討了嶽麓書院與理學、湘學之間的關係,一篇溯源湘學經世致用的傳統,一篇探討了湘學代表人物張栻對仁禮關係的闡發,對於把握嶽麓書院的歷史地位以及湘學脈絡和主要觀點均能有所啟發。  光明日報記者 劉劍  記者:首先,請您簡要談談嶽麓書院和理學、湘學是如何「結緣」的?
  • 解剖嶽麓書院
    撰文/本報記者唐兵兵    在嶽麓書院,能看到最久遠的歷史是唐朝,早於嶽麓書院數百年。唐開元十八年(730年),著名書法家李邕撰文並書,辭章華麗,筆力雄健,刻藝精湛,有大唐之風。如果說,嶽麓書院訴說著書院、儒生的千年往事,那麼這塊如今矗立於書院的麓山寺碑,則講述著更久遠的嶽麓山歷史。
  • 理學·湘學·嶽麓書院——嶽麓書院國學院院長朱漢民談嶽麓書院的學術傳統與教育傳統
    本期的三篇文章,一篇是記者採訪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國學院院長朱漢民的文章,探討了嶽麓書院與理學、湘學之間的關係,一篇溯源湘學經世致用的傳統,一篇探討了湘學代表人物張栻對仁禮關係的闡發,對於把握嶽麓書院的歷史地位以及湘學脈絡和主要觀點均能有所啟發。光明日報記者 劉劍記者:首先,請您簡要談談嶽麓書院和理學、湘學是如何「結緣」的?
  • 最美----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嶽麓山腳下,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其古代傳統的書院建築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組院落嶽麓書院歷經千年而弦歌不絕,學脈延綿。
  • 嶽麓書院的荷花
    羅新苗以湖湘文化學術基地著稱於世的嶽麓書院,是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嶽麓書院學脈綿延千年,弦歌不絕,書香傳承,是文明傳播史上的一道亮麗風景。嶽麓書院不但以文化地位得以揚名,其建築藝術、園林風格也都蘊藏著東方智慧與樸素道理。
  • 朱熹與嶽麓書院
    去長沙的目的就是了卻多年心願,拜訪嶽麓書院。在中國書院史上,嶽麓書院聲名顯赫。它與河南登封嵩陽書院、河南商丘睢陽書院(即應天府書院),以及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並稱中國四大書院。而嶽麓書院是四大書院之首,它在中國所有書院中,可稱領袖群倫。唐人劉禹錫,曾於此結廬讀書;南宋朱熹和張拭在此交流學術。明清以來講學或就讀於此的有王夫之、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譚嗣同、梁啓超、黃興、蔡和森等。
  • 嶽麓文藝 || 蔣集政:嶽麓書院與瀟湘人物
    嶽麓書院與瀟湘人物作者:蔣集政嶽麓山下,千年學府,嶽麓書院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因為種種原因,多少次參觀遊覽過嶽麓書院,躑躅徜徉在嶽麓書院的角角落落。或許是所見所聞多了,便想為嶽麓書院寫點什麼。但每當我想產生此想時,總感覺與嶽麓書院之間缺少一點什麼,就像一對妙齡男女,仿佛缺少一根情線相牽,雖然時時邂逅相逢,卻往往擦肩而過。
  • 嶽麓書院一瞥
    途徑長沙,宿嶽麓山下,臨行前順道嶽麓書院匆匆一瞥。中國赫赫有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如今人去院空,除了書院亭臺立柱上幾副對聯,隱隱透露出曾經教人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書院存在的痕跡,而如今已對於出自書院聞名遐邇的曾國藩、左宗棠等名仕也難尋蹤跡。值得稱道的還是嶽麓書院本身,坐落於嶽麓山下,門庭不大,內斂含蓄,院內規整大方,尤其側園內亭臺甬道,茂木修竹,流水曲徑,是個做學問的好地方。
  • 理學·湘學·嶽麓書院
    朱漢民:嶽麓書院作為一所古代著名學府,既是一個培養人才的基地,也是孕育思想與創新的學術重鎮。從宋代開始,嶽麓書院成為中國著名的理學學術基地,同時也是湘學的大本營。張栻在《嶽麓書院記》中提出了「蓋欲成就人才,以傳道而濟斯民也」的理學教育宗旨,強調培養內聖外王的人才,這對宋元明清的書院教育均產生了深刻影響。
  • 嶽麓書院正門對聯的由來
    著名的嶽麓書院是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市郊的嶽麓山。與應天書院,白鹿書院,嵩陽書院,並稱為四大書院。嶽麓書院歷史悠久。始建於五代時期。宋代的朱熹,張栻等著名的思想家,曾經在此講學。明代著名的哲學家,王陽明也曾在這裡講學。近代也有很多思想家,政治家與嶽麓書院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 嶽麓書院何以傳承千年?
    他在所作《嶽麓書院記》中說:「豈特使子群居佚談,但為決科利祿計乎?亦豈使子習為言語文辭之工而已乎?蓋欲成就人才,以傳道而濟斯民也。」往後,這一宗旨傳承千年而不衰,在元代理學大師吳澄《重修嶽麓書院記》中再次得到申明,在清代山長曠敏本所撰楹聯「君親恩何以酬,生民命何以立,聖賢道何以傳……」中產生了迴響,可謂是嶽麓書院歷代大儒培育人才念茲在茲的根本方向。
  • 嶽麓書院,當「於時為盛」
    是時候舉全國之力為嶽麓書院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時候了,向全世界展示中華高等教育的風骨時機到了。 嶽麓書院之於湖南人,猶如哭牆之於猶太人。湖南也亟需一個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文化符號(張家界不能)。嶽麓書院做為湖南人的心中的精神聖殿,也是長江中遊地區人們的文化聖殿。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具有不可磨滅的地位,其文化價值遠遠大於廈門的鼓浪嶼。
  • 嶽麓書院
    【華夏營造】世稱「千年學府」的嶽麓書院,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湘江西岸的嶽麓山東面山下,是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創立於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以辦學和傳播學術文化思想而著稱,歷經千年,弦歌不絕。現為湖南大學下屬學院。
  • 嶽麓書院——個能滿足你所有對書院想像的現代書院
    但是「書院」這個名字是古人的稱呼,也是古人的機構,現代還有運行的書院嗎?當然有,比如嶽麓書院,它可不僅僅只是一個旅遊景點。很多人對嶽麓書院的看法,就是它是來長沙旅遊必去的一個景點。古色古香的青瓦灰牆,處處可見的書法題字,各種歷史遺蹟,仿佛在學院的某轉角處就能遇到一個捧書誦讀的書生。
  • 嶽麓書院之映象
    嶽麓書院之映象 古為嶽麓書院,傳承宋儒理學,王陽明,王夫之 嶽麓書院位於長沙市西北部,南嶽衡山七十二峰之尾的嶽麓山,借山的雄勢,陡增幾分巍峨。書院門額上古樸的院名「嶽麓書院」四字 ,由著名的書畫家宋真宗趙佶書寫
  • 嶽麓書院:千年弦歌不絕
    那條小路在嶽麓山裡,蜿蜒穿梭於書齋亭臺、老樹池塘之間,覆著青苔或落葉。小路沒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牽引環繞的範圍,叫嶽麓書院。」    這是一位作家對嶽麓書院的描寫,在此原文引用。不是我偷懶,而是當朝聖者們不辭辛苦去尋找日本京都的哲學小道,或是德國海德堡的哲學家小路,卻忘掉了中國這個盛產早熟哲學家的國度,也有這樣的一條小路。它沒有名字,但嶽麓書院的名字,已經盛名千年。
  • 嶽麓書院舉辦己亥年祭孔大典
    上午9:28,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文廟禮樂和鳴,嶽麓書院己亥年祭孔大典在這裡舉行。大成殿前,全體與祭人員莊嚴肅立,懷至誠至敬之心向孔子像行鞠躬禮。嶽麓書院全體教師和2019級新生,湖南大學黨委副書記於祥成和校有關部門、單位負責人,湖南大學附屬中小學師生及湖南社會各界人士代表500餘人與祭。 ↑ 祭孔古樂。黃沅玲 攝 今年祭孔仍沿用孔廟祭禮中規格最高的「釋奠禮」。
  • 寫好新時代嶽麓書院這篇大文章丨「嶽麓書院與實事求是思想路線...
    寫好新時代嶽麓書院這篇大文章「嶽麓書院與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理論研討會召開華聲在線12月17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黃晗)今天下午,由省委宣傳部和湖南大學聯合舉辦的「嶽麓書院與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理論研討會在嶽麓書院舉行,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總書記關於嶽麓書院的重要講話精神
  • 千年學府-長沙嶽麓書院(圖)
    層次較低的書院授受蒙童,承擔啟蒙教育的任務;層次中等的書院可出秀才之類的文人。嶽麓書院系高層次的書院,其講學者中多有全國名流大師;入院生徒對經史有一定了解,賦詩作文已有一定基礎,甚至還要通過一定的考試或推薦,才能選撥入學。「潭州三學」就反映了嶽麓書院錄取生徒的情況。據明代《嶽麓志》載:「宋潭士目居學讀書為重,嶽麓書院外,於湘江西岸復建湘西書院,州學生月積分高等,升湘西書院;又積分高等,升嶽麓書院。
  • 嶽麓書院 最牛對聯的背後
    聲名顯赫的嶽麓書院歷來備受世人關注,今年恰逢嶽麓書院建立1040年,近日,網絡上針對嶽麓書院大門之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爭論又開始熱鬧起來。  創立嶽麓書院之前 嶽麓山上書香嫋嫋  要說清楚這副對聯的來龍去脈,首先得從嶽麓山的書卷之氣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