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的國慶節與傳統的中秋節相遇,把家與國的情懷最精密地結合在一起了。安排好這個假期,到一些地方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牢固我們「山河無恙」的映像,很有意義。乘著這個難得的假期,我和夫人陪同嶽父嶽母擬到長沙一遊。嶽母是總指揮,姨妹子是這次活動的操持者,按計劃,10月1日下午,幾家人匯合在漢口大內弟家(小內弟一家因襄陽家中有事未能赴約),次日在武漢遊東湖,逛園博園。3日、4日在長沙、韶山活動。湖南三日的遊程中,感懷最深的莫過於一個人參觀嶽麓書院。
4日上午,在韶山的參觀時間比我們預想的長得多。返回長沙,已經是下午5點了。考慮到兩位老人家從早上到現在一直跟我們一起運動,擔心他們精力不濟,還有姨妹子家的雙胞胎外甥,在車上睡著了。把車子交給姨侄女開,我獨自一人來到嶽麓山下。
傍晚時分的湖南大學校園一片安寧。偶有三三兩兩的學生進進出出。我循著路線來到心儀已久的嶽麓書院,在門口完成了三部曲(測體溫、查看預約門票和現實進場憑證)後,邁步走進了嶽麓書院。
古色古香的書院,被風光秀美的嶽麓山烘雲託月般映襯著,仿佛茂密的森林,漫山的紅楓,盡染的層林是書院的衣裳。想到古人對書院的選址的考究,敬意和佩服雙至。中國古人理想的讀書場所就是茂林修竹,環境清幽的山林之間,遠離塵世,心靈安靜。
嶽麓書院坐落於湖南省長沙市湘江西岸秀麗的嶽麓山下面,在湖南大學的校園之中,為我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它自北宋創始,歷宋、元、明、清各代,興學不變。隨著清末改革學制,廢書院,辦學堂,辛亥革命後改高等學校等,直至湖南大學,均因舊址擴建,千餘年來都是湖南高等學府所在,反映了祖國文教事業的悠久歷史,是十分可貴的文物史跡。自上世紀八十年嶽麓書院經由湖南大學管理和修復以來,書院延續了千年的學術研究傳統,成為了全國書院中承繼其傳統功能的典型代表,被外界譽為「千年學府」。這也是我一定要到嶽麓書院去沾點靈氣的原因之一。
一個人走進書院,沒有熟人,沒有打擾,可以靜靜地看,可以慢慢的想。漫步在古往先賢執教的學堂,沉浸在濃鬱的學府氣氛中,欣賞著廳堂門前的對聯,注目於室內古蹟斑斑的碑刻字畫,一種文化自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試想,用品讀詩經的心境去欣賞這千年學府和如今的湖南大學,用遊子重歸故裡的心情來閱讀曾經熟悉而又陌生的文字,莫過於在悠閒的時光品茶、思想。此時的心境,雖然沒有達到古人那般的曠達、深思,然而,書院的精神仿佛已經置於腦際。嶽麓書院院長朱漢民的《嶽麓書院》一書,雖然對了解這個有著無數光環的書院有幫助,但書院精神層面的價值,是沒有辦法僅僅從書本中體悟的。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告訴人們,文化自信,往往是建立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之上的,沒有文化自覺,就不可能有文化自信。
是的,這個書院向我們展示的文化自覺和自信的光環,諸如張栻主教、朱熹講學、王學傳播和經學傳播,無不是文化自覺的範式,無不閃爍著文化自信的光輝。迄今,朱張會講雕塑還是那麼吸引遊人的目光。在嶽麓書院宋代最盛時期,著名學者張拭主持書院,遠道請來大哲學家朱熹講課。朱張二人雖然同屬理學正宗,但在一些具體的問題上學術思想仍有差異,兩種不同的觀點一起講授論辯,成為學術史上著名的「朱張會講」。史書記載當時全國各地學者雲集聽講者逾千人。這是何等的學術交流,又是何等的百花齊放?這個書院的前世今身,從高等學堂,到高等師範,到高等工業專科學校,到現在的湖南大學,無不呈現出一代代學人用文化自覺建立起來的文化自信的輝煌業績。這裡的講堂、教學齋、半學齋和湘水校經堂、明倫堂,無不烙上中國文化歷史進程中進步的印記,專為祭祀文化名人的文廟、濂溪祠、四箴亭、崇道祠和六君子堂、船山祠、屈子祠、文昌閣等,都是崇尚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歷史豐碑。
在秋色中欣賞嶽麓書院,在秋聲中尋訪古往先賢,有著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榮的想像,比春天更富有燦爛絢麗的幻想。秋天,是農人收穫的季節。今次的嶽麓山,秋色秋聲,更富有時務性的色澤,恰在這時,漫步在「時務學堂故址」,品讀著梁啓超先生文章的碑文,仿佛時務運動的轟響猶在耳邊。聯想到古代在書院教育中,課堂講授僅僅是教育的一部分,平時書院的師生三三兩兩在山間溪流茂林修竹之間閒遊,或談人生,或談時務,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基至是更重要的教育。這也是為什麼說「識時務者為俊傑」的道理。是的,學人識時務是把學識與實際結合的思考。今次的春季,一場大疫拉近了人們思想與實務的距離。在秋色秋聲中尋訪嶽麓書院,是引導對教育碩果的審視,也是對教育評估體制的審視。不才已經遠離學校教育經年,不知時下的湖南大學乃至其他高等學府的教育模式,在識時務上有哪些可以與古代教育相媲美的地方?
教育的回歸,教育的評估,是時下人們思考的話題,也是秋色秋聲中嶽麓書院給人們的啟示。現在想來,庚子年的中秋逢上國慶節,實在是千載難逢的機遇。事先預約的湖南之行,成行於此,還真是不虛此行啊!
end
《神農文藝》為隨縣作家協會官方微信公眾號,將致力於搭建文學平臺,弘揚神農文化,追求文學品質,展示隨縣魅力,打造精神高地。我們竭誠歡迎您的來稿!
散文、小說、詩歌、評論等各種文體皆可,尤其歡迎短小精悍、文風清新、文意雋永之作。倡導原創,嚴禁抄襲。
請作者註明姓名、工作單位、通訊地址、郵箱和電話號碼,以便通聯之用。並請附作者簡介及生活照一張。
投稿郵箱:shennongwenyi@163.com(請用Word格式)
作者簡介
吳仕釗,中國國學研究員、湖北省外囯文學學會理事、社會文化學訪問學者、文學碩士,曾任襄陽市委宣傳部紀檢組長,市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市文藝理論家協會副主席。現為襄陽市委黨校退休正縣級幹部。
編輯:心葉 靜默 審核:熊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