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北京晚報》「品讀」欄目刊登了楊徵先生所寫的《北海新開三景溯源》一文,詳細介紹了北海公園新開三處景點:畫舫齋、闡福寺大佛殿遺址以及萬佛樓遺址背後的故事。其中在介紹大佛殿時,楊徵在文章中這樣介紹:「再向北是寺院的主體建築(即大佛殿),其布局為『伽藍七堂』樣式,建築規制則大多模仿自正定隆興寺。」
正定隆興寺聞名遐邇。作為一名愛看古物的記者,對隆興寺自然是嚮往已久。機緣巧合,前幾日,記者參加了2019「禮遇中國」跨國文化交流國內段的活動,其中一站就有隆興寺。於是,記者先後來到北海公園和正定隆興寺,拍攝了一系列圖片,一探兩者的淵源。對於北京的讀者來說,北海公園非常熟悉,那就先從不太熟悉的正定隆興寺說起。按照最初建造的時間來算,隆興寺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原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後燕慕容熙的龍騰苑,隋開皇六年(586年),在苑內改建寺院,時稱龍藏寺。唐朝改為龍興寺,清朝改為隆興寺。隆興寺沒有山門,影壁後面是一座建於清代的三孔石橋,石橋後就是天王殿,上有康熙皇帝題字:「敕建隆興寺」。其建築風格,讓人非常熟悉,因為闡福寺的山門和隆興寺天王殿幾乎一個模子裡刻出。不同的是,隆興寺天王殿有五開間,而闡福寺只有三開間。
▍正定隆興寺天王殿
▍北海公園闡福寺山門,兩者風格極為類似
兩座建築不僅整體風格類似,門洞的細節幾乎一模一樣。
▍隆興寺天王殿門洞細節
▍闡福寺山門門洞細節
這還只是一個外在的借鑑之處,闡福寺對隆興寺最核心的借鑑,就是大悲閣。大悲閣是隆興寺最著名的建築之一,它也是闡福寺大佛殿最為直接的藍本。
隆興寺大悲閣始建於宋代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歷經四年才建完。閣高33米,五簷三層,閣內有樓梯直達頂層。閣內最核心的就是一尊高大的銅鑄大菩薩,稱「大悲菩薩」,它高19.2米,立於2.2米高的須彌石臺上。這座菩薩像周身有42臂,又稱「千手千眼觀音」,說大佛有「千手千眼」,只是象徵,意謂「佛法無邊」。這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好、最高大的銅鑄觀音菩薩像。因為隆興寺裡存在著這樣一座高大的佛像,歷史上,隆興寺也被稱作大佛寺。
▍隆興寺大悲閣
▍隆興寺大悲閣裡的「千手千眼佛」
大悲閣建成之後,就與歷代封建統治者有了不解之緣。金、元以及明清各代,都對這座樓閣進行過修繕。康熙、乾隆自然是多次到隆興寺遊玩,也多次對隆興寺進行整修。其中,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開始,對包括大悲閣在內的整個隆興寺,進行了為期六年的整修,此次整修後,隆興寺煥然一新。康熙皇帝也將大悲閣改了名:由宋徽宗賜名的「天寧觀音閣」改為「佛香閣」。乾隆時期,即便是他為崇慶皇太后建了闡福寺大佛殿,乾隆皇帝依然在他七十大壽時重修大悲閣。清末民初,大悲閣破敗,清政府和民國政府也無力承修。1944年,重修大悲閣時,拆去了大悲閣兩邊的附屬建築:御書樓和集慶閣,因此,大悲閣的規模縮小了很多。在這次重修中,銅像兩側已經毀壞的40隻銅手臂修復一新,加上胸前保存完好的2隻,重新恢復為42臂。
現存大悲閣是1997年至1999年,根據宋代《營造法式》復建,最大程度保留了當年的風格,同時也恢復了御書樓和集慶閣。
了解完大悲閣,再來看看闡福寺大佛殿。可惜的是,闡福寺大佛殿今已無存,只能通過資料圖片來對比。從資料圖可以看到,闡福寺大佛殿的主體建築採納了大悲閣的建築風格,它同樣是一座高三層的樓閣,而且內部相通。
▍闡福寺大佛殿舊照
▍闡福寺大佛殿裡的「千手千眼佛」
最重要的是,闡福寺大佛殿裡也供奉著一尊用整棵金絲楠木雕琢而成的千手千眼佛像,雖然佛像風格不一樣,但兩者有一個共同之處:都因為有大佛而名揚海內外。唯一的區別就是,闡福寺大佛殿裡的千手千眼佛早已不知去向,而隆興寺的大佛依然還在。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姜寶君
攝影:姜寶君
編輯:姜寶君
流程編輯: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