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克卿書院正誼論壇舉行 |
《生命教育、優生優死現狀與觀念調查報告》發布 |
科學網9月21日上海訊(記者黃辛通訊員李沁園)為什麼一部記述了醫療失敗的紀錄片會獲得廣泛好評?人們是否正陷入對醫學技術的過分崇拜?醫學的終極目標是治癒患者還是帶給人幸福?9月20日晚,「醫學的疆界——復旦大學克卿書院正誼論壇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名師講壇」嘗試解答這些問題。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融媒體中心黨委副書記李培紅,紀錄片《人間世》總導演周全及編導董路翔、潘德祥,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克卿書院院長彭裕文,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醫生虞先濬、吳小華、柳光宇、成文武,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潘天舒、副教授朱劍峰,上海市衛計委宣傳處副處長潘明華,上海市社區衛生協會副秘書長李水靜與復旦大學師生及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醫務人員們共同探討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意義與醫學在當代社會中的「疆界」。
同時,論壇公布了復旦大學克卿書院針對不同年齡層次受眾完成的《生命教育、優生優死現狀與觀念調查報告》中部分數據。數據顯示,醫學生和非醫學生對於生命教育的認識存在著顯著差異,醫學生更加重視生命教育,對生命、死亡的思考更多;中年人看待生死更加坦然,老年人雖然可能認識到死亡質量的意義,但是當自身面臨生命盡頭時仍有相當一部分人堅持「即使無意識,插管也要活著」。調查團隊成員表示:「部分數據符合我們的既有認知,有些則與我們的常識截然相反。對這些數據的分析,不僅反映了生命教育的現狀,也將引導我們更好地認識理解生命,更好地制定相關政策和制度。」
此外,《人間世》編導團隊分享了創作初衷,潘天舒與朱劍峰從醫學人類學視角探討了「醫學教育」與「死亡」,潘明華與李水靜介紹了醫媒關係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以及上海市在老齡化社會應對方面所做努力。
彭裕文表示,醫學生在醫學院學習不僅是為了了解身體的內在運行過程、身體病理學的複雜機制,以及人類積累的阻止疾病的許多發現和大量技術,他們也同樣需要豐富社會、心理、文化方面的修養。
到2020年,上海的老齡人口將達到36%,這意味著每三人中將有一人是老年人。在上海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的當下,對生命教育的思考、探討、推廣不僅有利於醫學的進步,更關係到每一個人的生命質量。今年,紀錄片《人間世》引發了人們對醫學的重新認識與探討。人們發現,醫學並不是僅有醫學術語、手術器械、搶救順利的「遙遠的醫學」,而是既有手術成功的喜悅也有搶救失敗的沮喪,既有醫務人員的全情投入也有公眾意識的亟待提升,醫學被還原為「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的「身邊的醫學」。醫務工作者和醫學生們則認識到,醫學是一門具有「不確定性」的科學。只有正視醫學的局限性和可能性,接受個人的必死性,才可能更好地認識醫學的含義與「疆界」,從而更好地服務患者,改善他們的生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