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復旦大學希德書院藏書館裡一位同學正在閱讀書籍。
如何進一步深入推進高校本科生通識教育改革?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復旦大學一直在實踐摸索,2005年復旦學院的成立,正式宣告其在全國範圍內扛起了通識教育的大旗,緊接著在2006年,復旦啟動了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建設。
2012年9月,開學伊始,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伴隨著全校的復旦學院(本科生院)正式組建,邁出了新的步伐。那麼,與之前相比,本次改革的目的何在?對於廣大的復旦學子來說,又意味著什麼呢?
日前,本網記者專訪了復旦大學副校長陸昉,為種種疑問做出了一系列的解讀。
緣何創建住宿書院?
7年前,復旦大學開始通識教育改革的探索,創建了復旦學院。當時學院包含了志德、騰飛、克卿、任重4個住宿書院,學生第一年不分專業在復旦學院各書院進行學習,第二年開始回到各專業院系學習。
復旦本次本科生住宿書院改革醞釀於2009年,試點於2010年,成立試點的希德書院,討論於去年,啟動於今年。
陸昉表示,建設本科生住宿書院的目的,是通過書院使不同學科的學生,能夠有充分的交流,就大家所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鼓勵學生在不同交叉學科間交流探索、全面成長。
在陸昉看來,學生在大學裡應該得到的,不僅僅是專業方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在課堂之外的成長、培養、鍛鍊。因此除了課堂教育、專業教育之外,還有另外一塊是非常重要的——第二課堂的學習、薰陶,校園文化、書院文化對人的影響和教育。
「書院,應該是通識教育氛圍最濃鬱的地方,也應是最能感受到大學文化氣息和生活魅力的地方。」陸昉說:「它發揮三個功能:實現文化育人的住宿園區;師生共享的公共空間;學生自我管理的教育平臺。」
新復旦學院有何不同?
據陸昉介紹,復旦大學今年7月,正式開始組建新的復旦學院(本科生院),原復旦學院、教務處、本科生招生辦公室、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和學生教材中心職能整合,機構併入。
原復旦學院僅管理一年級本科生,對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建設擔負一定責任。新的復旦學院既是管理機構,也是辦學機構,統籌本科招生、通識教育、課程建設、書院建設、導師隊伍建設、教務管理等本科教育各方面,打通了人才培養各環節。
新的復旦學院下設志德、騰飛、克卿、任重、希德五個書院。書院有管理委員會,配備2名教師,協助院長工作。書院內學生組建自我管理委員會,自主立各職能委員會,履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各項職能。
書院改革有何新舉措?
陸昉表示,從今年9月開始,2011級和2012級全體學生將按照不同學科大類和專業,被分到5個書院;大三、大四學生可以志願加入書院。從2011級開始,所有本科生都將在本科階段有完整的書院生活。
全校本科生公寓將按區域劃分成各書院,書院的物理空間相對獨立。書院內的住宿安排,基本按照大類融合和學科交叉的原則。「因為今年是第一次改革,學校預設的過渡期是三年,所以2012級新生的書院還是由學校來安排的。」陸昉說。
陸昉進一步透露,今後各書院建設逐漸走上正軌,文化特色大致成形了,學校就會把書院的特點、特色介紹出來,屆時學生完全可以再根據他們的興趣加入到某個書院去生活。
目前,志德、騰飛、克卿、任重、希德五大書院,聘請了五位德高望重的教授擔任院長。他們是物理系的周魯衛教授、上海醫學院的彭裕文教授、哲學學院的王德峰教授、新聞學院的童兵教授和信息學院的汪源源教授。他們分別來自於自然科學、醫學、人文、社會和技術科學。
陸昉說,每個書院都有一位院長。住宿書院不是一個行政級別的單位,不能用行政級別去衡量這些院長。書院院長是一份很高的榮譽,是書院的領導者。他的思想理念非常重要,他可以給整個書院的發展方向提供他的思想。書院院長的主要職責是書院的文化建設,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學術文化的建設,還有通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