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適應信息化、智能化時代對人才的新需求,落實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和學校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圍繞高等學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校重組教務處、學生工作處、團委等部門,成立本科生院,下設書院。7月3日下午,西電本科生院暨書院成立大會召開。
會議現場
黨委書記鄭曉靜院士和校長楊宗凱為本科生院揭牌
黨委書記鄭曉靜院士和校長楊宗凱為書院揭牌
校長楊宗凱發表講話
副校長李建東主持會議
副校長石光明解讀本科生院及書院組織架構、運行機制和權責關係
本科生院以學生為中心,構建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一體化的人才培養體系。書院以通識教育、專業基礎教育和實踐教育為核心,實施學生大類培養,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據悉,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原則,在2018~2020過渡階段,2018級以後的本科學生教育教學按照新的模式運轉;2018級以前的本科學生教育教學按照原模式運轉,原教務處、學工處/武裝部、校團委的相應職責由本科生院接續承擔。
全體校領導,各學院班子成員,學校本科教學督導組成員,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學生工作領導小組成員,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教師代表,全體輔導員和學生代表參加了成立大會。
校長楊宗凱在本科生院暨書院成立大會上的講話摘編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本,本科教育是大學的根。在剛剛召開的新時代高等教育工作會議上,寶生部長用16個字高度概括了本科教育中的戰略地位:「高教大計,本科為本;本科不牢、地動山搖」;用3個「不合格」強調了本科教育的基礎地位:「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視本科教育的校長不是合格的校長,不參與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那麼對於學院,不重視本科教育的院長也不是合格的院長。一流本科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根基,寶生部長也用「5個更加」闡述了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基本思路:「內涵發展要更深一點、領跑發展要更快一點、公平發展要更實一些、變軌超車要更堅定一點、創新發展要更緊迫一些」。建設一流本科教育,是我們建設特色鮮明一流大學的基點;推進四個回歸,是我們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的基點。
我們的「一流大學建設必須聚焦人才培養,建設一流本科教育;一流學科建設必須反哺人才培養,建設一流專業」。
當前大勢所趨,一流的大學都在探索改革。在新時代高等教育工作會議,北大提出,為了給學生提供最好的本科教育,要「走一條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之路,打破邊界、釋放創造潛力」;清華大學提出,「在全校範圍內對本科培養方案進行重構,大力推進通專融合,努力給學生更多自主權、更大選擇權,促進學生多樣成長」。
眾所周知,人才培養的「西電現象」是西電最奪目的名片。毫無疑問,重視人才培養特別是本科人才培養,重視紅色基因的傳承,重視「精專」的教育和知識技能紮實的傳授,是我們的一大特色,更是我們的優勢和亮點,是我們在長期為國家培養信息技術專才的過程中,歷史地形成的。在任何時候,這種特色優勢都應該守住。
進入新世紀、新時代,我們應該以什麼方式守住並發揚這種特色優勢?我們怎麼做才能讓「西電現象」在未來10年、20年、50年甚至更長時間,能夠一直延續下去,培養更多行業領袖人才,讓「西電現象」成為中國一流本科教育的標杆代名詞?
不同技術造就不同時代,不同時代造就不同的社會形態,並形成與之相匹配的教育生態。我們現有的教育生態正面臨三大挑戰。一是人才培養理念與目標的挑戰。今天,瞬息萬變的資訊時代更加呼喚以能力為先的「價值觀+能力+知識」型人才,以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新工科,倒逼高校進行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和流程再造,完成學科交叉融合、跨界培養的教學形態轉變,實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通。面對新一輪本科教育改革,適應新形勢,滿足新需求,我們早改早主動,早改早受益。二是教師教育教學的挑戰。新時代的教師不再是以往單純的教書匠,而是要變成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導學者、教育教學的創新者和研究者,要學會靈活運用新的工具和資源,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創新能力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及時轉變應對,才不會被社會淘汰。三是院校治理結構的挑戰。信息化的大數據時代,大學的管理與治理同樣需要發生化學變化。隨著高考改革和全國大類招生的推進,學校的管理與服務能否跟得上時代,迫切需要我們構建與新時代相匹配的治理體系。
基於以上考慮,從建設新時代一流本科教育的戰略目標出發,從構建與21世紀相匹配的教育形態出發,從鞏固我們現有的育人優勢出發,我們成立了本科生院和書院。針對我們面臨的「三大挑戰」,本科生院力圖實現「三大打通」。一是打通學生的價值、知識與能力;二是打通我們的課堂教學第一課堂、課外活動第二課堂和實踐教學第三課堂;三是打通我們的「教」與「學」,在融通的教育中實現寶生部長在本科教育工作會上講的,「用知識體系教、用價值體系育、用創新體系做」。
在本科生院籌備過程中,我們注意到有三組關係大家非常關注。在此我也談談我的看法。第一,本科生院、學院與書院的關係。本科生院領導書院、指導學院。大家注意,成立本科生院不是疊加了一級管理層級,只是為了便於教育教學一體化,而將原來相關的職能部門融合在一起。本科生院是一個職能部門,主要職能還是出方案、定標準、做監管、做服務。學院本科人才培養原來要面向教務、學工、團委、雙創學院、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等多個職能部門,現在面向的是本科生院這個整合型的職能部門。第二,學校的大類培養與學生對學院、專業歸屬感的關係。學生4年教育服務在書院、2年專業教學在學院。剛進入大學,可能不會像老生一樣有「我是某某學院的」「我是某某專業」的意識。2年後,當他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興趣和需求,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適合自己的專業和學院,更加清晰地規劃好未來的發展方向後,這種基於自我認知的自主選擇,所產生的歸屬感會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動力,學習自覺性才會更加持久。第三,學校的改革成本與學院、學生、教師受益多少的關係。過去的教學格局已經陳舊,我們要以學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學。課程設置要打破學院、學校之間的界限,實行供給側改革。本質上,一是促進各學院、專業對標一流、形成品牌,提升辦學水平;二是促進教師提升能力、提高課堂質量。如果學院、老師不能順應甚至漠視學生的需求,學生就會選擇用腳投票。通過改革,最終實現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全面、健康、高質量成長。
在此,我就本科生院的建設與運行提幾點要求。一是儘快落地。無論是應對三大挑戰,實現三大打通,還是處理好三種關係,最重要的就是落地。理念的更新要落地,新的人才培養方案要落地,配套的軟硬體支撐要落地,人、財、物的政策、機制與流程要落地,要對本科教育更加投入。二是平穩過渡。既要做好對新生的教育管理,又要做好學院與本科生院之間的協同。我已經要求本科生院儘快去各學院宣講,並請本科生院院長圍繞理念、做法和目標給全校教師寫一封公開信。三是逐步完善。2020年以後,大類招生將在全國普遍推行,我們的本科生院現在開始運行,實際上就是針對全國性的高考改革提前做好準備。在這幾年中,我們要邊運行、邊完善、邊規範、邊優化,讓這個重大關鍵改革舉措開花結果。
同志們、老師們、同學們,歷史的發展,總有一些關鍵節點、關鍵時期;一個學校的發展,也常常因此面臨許多重要轉折,或抓住機遇,順勢而為,促使學校獲得大發展;或與機遇擦肩而過,跟不上時代。在信息化時代到來之際,在新時代全力建設一流本科教育之際,銳意進取,勇於創新,才能不負時代的饋贈、歷史的厚待。我相信,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以本科生院改革為契機,人才培養的「西電現象」一定會越來越強、越來越亮!
(攝影:李 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