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撒哈拉沙漠,人們立即會以諸多稱謂冠之,「沙漠之王」「不毛之地」「生命的墳墓」,等等。以上種種描述,足以顯現出撒哈拉沙漠自然環境的險惡,加之影視文學作品對其大肆渲染以及理解的空白,使得本有好奇之心的探險者對其望而卻步,不想去接受這份本已存在許久的真實,更沒有了置身其中的勇氣,把它看做是存在於地球上的甚至比南極、北極以及喜馬拉雅山更難以逾越的生命禁區。
如果說沙漠是一本厚重且載滿神奇的書的話,那麼撒哈拉沙漠應該是這本書中最最吸引人眼球的章節,錯過了它就等於錯過了自然的美麗,錯過了文明的精彩。撒哈拉沙漠幅員遼闊的浩浩沙海,其面積甚至可以和中國的國土面積相提並論。而它表面覆蓋的不僅僅是漫漫黃沙,它所展現給我們的也不僅僅是蒼勁雄渾之美。除了這些,還有許多我們不得而知且深埋於沙海之下的神秘等待稽考,而這裡關於遠古時代冰川的考證以及失落文明的傳說,無論從自然還是從人文角度來說,都值得我們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努力去期許和探知。
「撒哈拉」這個名稱來源於阿拉伯語,是從當地遊牧民族圖阿雷格人的語言引入的,意為「大荒漠」,同時還有「空虛無物」的意思,有時也被翻譯成「生命的墳墓」。它橫貫非洲大陸北部,西從大西洋沿岸開始,北部以阿特拉斯山脈和地中海為界,東部直抵紅海,南部到達蘇丹和尼日河河谷。撒哈拉沙漠分為幾部分:西撒哈拉、中部高原和東部荒涼區域,其中東部為特內雷沙漠和利比亞沙漠。
撒哈拉沙漠將非洲大陸分割成兩部分,北非和南部黑非洲,這兩部分的氣候和文化截然不同。撒哈拉沙漠南部邊界是半乾旱的熱帶稀樹草原,阿拉伯語稱為「薩赫勒」。再往南就是雨水充沛、植物繁茂的南部非洲,阿拉伯語稱為「蘇丹」,意思是黑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構成並不單一,包括石漠、礫漠、沙漠等多種類型,這裡還有沙灘、沙丘、沙海等地形。其實撒哈拉沙漠在公元前2500年就已經形成了,而其所處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保持甚至擴大了它的面積。
它位於北回歸線兩側,常年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乾熱面積較廣另外東北信風又難以眷顧,加之途經大陸邊緣的寒流的減溫、減溼作用和高大地形的影響,使得土地演變成沙漠就成了無法避免的地理現實。同時,區域內沒有河流的滋潤,使得這裡很難成為文明的發源地或文明傳播的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