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達鋪紅軍長徵紀念館,是決定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命運的重要決策地

2020-12-13 圖龍攝影

哈達鋪紅軍長徵紀念館,位於甘肅省宕昌縣哈達鋪鎮,國道212線的交通要道上。

這裡自古以來就是西北入川的戰略要塞和隘口,明清和民國初年是西北地區重要的中藥材集散地,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長徵,都經過哈達鋪。

1935年9月18日,黨中央率領紅一方面軍突破天險臘子口,佔領哈達鋪。

哈達鋪是決定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命運的重要決策地。

現存紅軍長徵的遺址有:「毛澤東住室」,「周恩來住室」,「哈達鋪紅軍幹部會議會址」,「賀龍、任弼時、劉伯承、肖克、關向應、李達等住室」,「哈達鋪郵政代辦所」,「蘇維埃哈達鋪遊擊隊司令部」等,並存有胡耀邦、張震、楊成武、張愛萍等110多位革命家和老將軍的墨跡。

哈達鋪紅軍長徵紀念館共有文物10件,1997年被列入全國37家重點革命紀念館,1981年和1984年分別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甘肅省愛國教育基地」。

展廳分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徵在哈達鋪、紅二、四方面軍長徵在哈達鋪、長徵精神代代傳三部分。

通過情景再現、史料展示、互動參與等方式,通過聲、光、電等多媒體手段,全面展示了紅軍長徵到達哈達鋪,並在此開展紅色革命工作的史實和經過,突顯了哈達鋪作為紅軍長徵加油站和紅軍長徵勝利重要決策地的歷史地位。

相關焦點

  • 甘肅岷縣和宕昌是「當歸之鄉」,哈達輔卻是紅軍長徵命運決策地
    你可以去看看當年紅軍臘子口戰役紀念館。去尋訪紅軍長徵的足跡。 通往臘子口的路口大橋我們驅車繼續南下,不久來到哈達鋪鎮。哈達鋪隸屬宕昌縣,在宕昌以北35公裡處。哈達鋪鎮是紅軍長徵中一個重要的坐標點。1935年9月18日,黨中央率領紅一方面軍突破天險臘子口,佔領哈達鋪。20日下午,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到達哈達鋪。從當地郵政代辦所國民黨報紙上獲得陝北有紅軍和根據地的消息,遂做出了把紅軍長徵落腳點放在陝北的重大決策,並整編紅一方面軍為陝甘支隊,紅軍目標明確地向陝北進發,因此,哈達鋪鎮也被稱為是「決定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命運的重要決策地」。
  • 組圖:甘肅省歷史文化名鎮之宕昌縣哈達鋪鎮
    甘肅省宕昌縣哈達鋪鎮  哈達鋪鎮被譽為中國工農紅軍長徵途中的「加油站」,被列為我省紅色旅遊景點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78年,哈達鋪紅軍長徵紀念館建成,之後分別被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也是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和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   哈達鋪鎮位於甘肅南部的宕昌縣,地處國道212線的交通要道上,南距縣城35公裡,北距岷縣縣城35公裡。 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長徵都曾經過這裡。
  • 哈達鋪:長徵路上的「加油站」,保證紅軍有肉吃,每天都像在過年
    「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詩雖如此,可長徵之路真的一點都不等閒。眾所周知,在經歷了決策上的失敗之後,紅軍被迫開始了兩萬多公裡的長徵,這一路走來熬過了無數艱難困苦,人數也從出發時的八萬多人在達到甘肅的時候只剩下了七千多人。
  • 哈達鋪在長徵中的歷史地位
    周曉淑  哈達鋪是甘肅省宕昌縣西北部的一個小鎮,雖說是一個小鎮,但在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中,為紅軍北上抗日,取得長徵的勝利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紅軍恢復了體力,保存了革命的力量。  長徵開始後,紅一方面軍從江西出發,衝破敵人的圍、追、堵、截、爬雪山,過草地,紅軍戰士經歷了千辛萬苦,身體極度虛弱。
  • 播撒火種 紅軍長徵時期的照金革命根據地
    2016年10月25日訊,照金,不在長徵路上,但說到長徵,就離不開陝甘邊根據地,也離不開照金。這裡不僅是紅軍長徵的落腳點,在紅軍長徵過程中,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始終直接或間接地支援、配合著各路紅軍長徵,並做著迎接紅軍長徵的準備。照金作為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之地和第一個區域中心,對於紅軍長徵勝利有著特殊貢獻。
  • 「博物館時光」會寧紅軍長徵勝利紀念館
    會寧紅軍長徵勝利紀念館是一座以紀念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勝利會師、長徵勝利結束這一偉大歷史事件為主題的專題性紀念館。它是全國唯一一座全面反映紅軍長徵歷史的紀念館,於2006年10月落成後,成為紅軍會寧會師舊址內的又一標誌性建築。
  • 宕昌哈達鋪:一張報紙定乾坤
    1935年9月上旬,紅軍經岷山、突破甘肅甘南門戶臘子口,抵進小鎮哈達鋪。就是這座處於隴南宕昌縣的普通小鎮,卻成了改變紅軍命運、奠定革命未來的關鍵點。  毛澤東從小鎮郵政代辦所發現的一張《大公報》上得知:「在距此地西北方向的陝西北部,有劉志丹等人領導的紅二十六軍5000餘人和六七個縣域大小、十數萬民眾的蘇區根據地存在而且非常活躍。」這一消息讓迷茫中的紅軍找到了希望。
  • 重走長徵路|No16:會寧——紅軍會師,中國安寧
    重走長徵路|No15:哈達鋪——紅軍往何處去?其實,當年中央紅軍並沒有走定西,而是從哈達鋪到榜羅鎮,於1935年10月7日翻越六盤山進入寧夏,10月19日經甘肅平涼、慶陽抵達吳起鎮,同紅15軍團會師。至此,中央紅軍兩萬五千裡長徵結束。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地區會師,是中央紅軍1935年10月結束長徵之後第二年(即1936年10月)發生的事了。
  • 甘肅大型苯教典籍和哈達鋪紅軍街獲基尼斯認證(圖)
    —宕昌縣哈達鋪紅軍街」的基尼斯之最認證。 王珅 攝   中新網蘭州8月22日電 (王珅 史靜靜)22日,甘肅宕昌縣委宣傳部對外披露,該縣向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申報「年代最久的古藏文苯教典籍—《甘肅宕昌藏族家藏古藏文苯教文獻》」和「保留遺址原貌最多的紅軍街道—宕昌縣哈達鋪紅軍街」兩個項目,現已審核通過,並得到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中國之最)權威認證。
  • 銘記那些紅色足跡——從四川各地紅軍紀念館看長徵艱難歷程
    位於石棉縣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內的雕塑,形象地再現了紅軍強渡大渡河的激烈場景。黃剛 攝「紅軍萬裡長徵,所向勢如破竹。」在位於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的紅軍長徵紀念館內,陳列著一份以「紅軍總司令朱德」的名義發布的《中國工農紅軍布告》,其中有這樣一句話意義深遠。1935年5月,中央紅軍進入川西彝族地區。從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自江西開始長徵算起,這時行程已約一萬裡——這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提出和使用「長徵」一詞。從此,「長徵」一詞從冕寧傳遍涼山,傳遍全國乃至全世界。
  •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最後出發地」在龍山縣茨巖塘揭牌
    湘西州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劉克興,龍山縣委書記劉冬生共同為「中國工農紅軍長徵最後出發地」揭牌。參加活動人員在「紅軍戰鬥在龍山」雕塑前整理綬帶、敬獻花籃,向革命先烈表達敬意。座談交流會現場。紅網時刻湘西12月8日訊(通訊員 張軍 梁亞 羅佳清)12月8日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紅十八師從龍山茨巖塘出髮長徵85周年。當天,「中國工農紅軍長徵最後出發地」揭牌儀式在龍山茨巖塘紅軍廣場舉行。州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劉克興、龍山縣委書記劉冬生共同為「中國工農紅軍長徵最後出發地」揭牌。
  • 隴南交通迅猛發展為歷史重鎮哈達鋪迎來新機遇
    隴南交通迅猛發展為歷史重鎮哈達鋪迎來新機遇 來源:人民網-甘肅頻道    2016年06月17日16:21 長徵紅軍核心領導人雕塑(劉海天 攝) 人民網蘭州6月17日電(張鵬 劉海天)1935年9月,中央紅軍在長徵途中到達甘肅宕昌哈達鋪。
  • 大公報重返哈達鋪 續譜紅色傳奇
    1935年八、九月間,大公報與哈達鋪這座隴南小鎮發生了兩次交集:正在西部採訪的範長江曾途經此地,更深遠的影響是,在此搜集到的大公報關於陝北紅軍的報導,成為影響毛澤東等率領的中央紅軍作出「到陝北去」的重要決策依據。今天,「範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西部行」來到哈達鋪,再以年輕的大公報記者的名義,續寫一張報紙和一座小鎮的不解之緣。
  • 紅軍長徵渡江紀念館,雲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歡迎來到百家號小格局大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景點是紅軍長徵渡江紀念館祿勸縣皎平渡位於雲南省昆明市祿勸縣皎平渡鎮皎平村委會紅門廠村。1935年5月,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徵中,軍委縱隊幹部團一部在軍委參謀長劉伯承的率領下,於5月2日趕到皎平渡口巧渡金沙江成功,控制了渡口。至5月9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 劉伯承指揮中央紅軍3萬人馬,在當地船工的協助下,用在皎平渡找到的6隻木船,部渡過金沙江。如今在祿勸縣皎平渡建立了紅軍長徵渡江紀念館,佔地面積約400餘平方米。
  • 遊覽紅軍長徵紀念館
    邛崍紅軍長徵紀念館距離成都130多公裡,位於邛崍市西45公裡的高何鎮,1997年1月籌建,1998年7月建成,正式對外開放。紅軍長徵紀念館2018年7月1日,我們一行十幾人邛崍之行。上午九點從成都出發,途經溫江、崇州、大邑縣進入邛崍界,一個半小時的路程。
  • 紅軍長徵到陝西
    紅二十五軍長徵到陝西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是紅軍長徵中先期到達陝北的第一支隊伍。在近一年的艱苦轉戰中,長驅二萬餘裡,戰勝無數艱難險阻,在遵義會議確立的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終於在1935年9月12日,到達甘肅省迭部縣俄界,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這裡召開擴大會議做出了設法打通與共產國際的聯繫,在靠近中蘇邊界地區建立根據地,以便得到共產國際援助的決定。同時,決定將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的一、三軍團、中央軍委縱隊)改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
  • 【主題黨日】追尋革命先輩足跡 用心感悟長徵精神
    1935年8月-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四次經過固原,1935年10月7日,一代偉人毛澤東登上六盤山,吟出了氣吞山河的壯麗辭章
  • 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精神貫日月 接力新徵程
    精神貫日月 接力新徵程  ——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  晨風  (一)長徵過去80年了,為什麼這麼多人在談論長徵、抒寫長徵?為什麼還有人重走長徵路?為什麼我們還要紀念長徵?離開中央蘇區後,長徵的戰鬥策略、行軍路線、目的地一直在變,似乎充滿了「朝令夕改」「指東打西」「玩得就是心跳」「無巧不成書」。紅一方面軍直到走完二萬四千裡來到甘肅哈達鋪時,靠一張偶得的《晉陽日報》,才讓黨中央最終決定將新的革命根據地落子陝北。  這種探索,成就出毛主席「用兵如神」的軍事藝術。
  • 江西籍紅軍將領開路 翻越長徵最後一座高山
    黃開湘率紅軍先頭部隊正面出擊使紅軍翻過六盤山直抵陝北    率紅四團創造了飛奪瀘定橋、突破臘子口等經典戰例文/記者金路遙 陳文秀    中國江西網訊 位於寧夏固原境內的六盤山,是紅軍長徵途中翻越的最後一座高山
  • 甘肅近現代史跡丨哈達鋪會議舊址
    哈達鋪會議舊址位於隴南市宕昌縣哈達鋪鎮,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途中休整的地點。舊址佔地總面積4800多平方米,分布在哈達鋪上、下街,有房屋58間,建築面積1700多平方米,包括「義和昌藥鋪」(毛澤東同志住室)、「郵政代辦所」、「同善社」(紅一方面軍司令部和周恩來同志住室)、紅軍幹部會議舊址(關帝廟)、「紅二方面總指揮部」(賀龍、任弼時、關向應、劉伯承、李達同志住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