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達鋪在長徵中的歷史地位

2020-11-22 每日甘肅網

  周曉淑

  哈達鋪是甘肅省宕昌縣西北部的一個小鎮,雖說是一個小鎮,但在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中,為紅軍北上抗日,取得長徵的勝利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紅軍恢復了體力,保存了革命的力量。

  長徵開始後,紅一方面軍從江西出發,衝破敵人的圍、追、堵、截、爬雪山,過草地,紅軍戰士經歷了千辛萬苦,身體極度虛弱。「出臘子口,行軍中時常見到道旁有同志突然一倒地就死了,那時幹部和戰士真是骨瘦如柴。」(彭德懷《自述》205頁)。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一日,黨中央、毛主席率領紅一方面軍一三軍團及中央縱隊到了哈達鋪,到哈達鋪後,鑑於部隊體質狀況,總政治部提出了「大家要吃得好」的口號,全軍上下,每人發大洋一塊。當時哈達鋪物價甚廉,五塊大洋可買一頭肥豬,兩塊大洋能買一隻肥羊,二毛大洋能買一隻雞、二十多個雞蛋,這給紅軍辦好夥食,改善生活,恢復體質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條件。戰士的體力很快得到了恢復,因而為北上抗日保存了一股革命的力量。

  二、決定了北上的方略。

  紅一方面軍到了哈達鋪後,毛澤東同志看到了一些有關刊登紅軍活動方面的國民黨報紙。其中《晉陽日報》上刊登了山西軍閥閻錫山部「圍剿」陝北紅軍劉志丹的消息,還有一張報紙報導了徐海東、劉志丹領導的紅軍在陝北活動的情況。看到這些報導,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等同志很興奮,於二十二日上午,黨中央在毛澤東同志住所召開了中央領導人會議,分析了形勢,決定把紅軍長徵的落腳點放在陝北,並制定了佯攻天水,聲東擊西的戰略方針。當日下午,黨中央在哈達鋪關帝廟召開了團以上幹部會議,毛澤東同志作了關於形勢和紅軍整編問題的報告。

  三、改編紅軍,建立抗日陝甘支隊。

  為了保證順利向陝北進軍,根據中央決定,在哈達鋪正式改編了紅軍,即將紅一方面軍一、三軍團和軍委直屬隊改編為中國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又稱陝甘支隊,由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委,葉劍英任參謀長,王稼祥、楊尚昆任政治部主任,下轄三個縱隊,一軍團為第一縱隊,縱隊長林彪,政委聶榮臻,下轄四個大隊;三軍團為第二縱隊,縱隊長彭德懷(兼),政委李富春,下轄三個大隊,軍委直屬隊(包括司令員,政治部、供給部、電臺等)和幹部團為第三縱隊,葉劍英任司令員,鄧發任政委。

  四、制定了佯攻天水,北渡渭河的計劃。

  紅軍在哈達鋪休整時,因蔣介石調二三十萬大軍在渭河兩岸設防,令第三軍王鈞部第十二師進至岷縣和通渭的中間,構築碉堡,同時將在陝西的毛炳文部調赴通渭、隴西「加強防線」,接著又令第一一三、一一四、一一八師分別進駐天水、甘谷、武山、禮縣、徽縣一線,形成了所謂渭河封鎖線,企圖堵截紅軍北進,為了掩護主力北上,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在哈達鋪制定了佯攻天水,北渡渭河的戰鬥計劃,派一支小分隊向東進發,造成攻打天水的假象,敵信以為真,害怕我攻佔天水,威脅西安,便急將主力集結在天水一帶,而只以小部兵力佔據渭河一線的武山,漳縣縣城,以防紅軍北進。這時,紅軍主力於九月二十三日從哈達鋪出發,以一百裡的急行軍,於二十五日到達渭河邊的鴛鴦咀,二十六日渡過了渭河,順利通過了敵人的封鎖線。

  由此可見,紅軍在哈達鋪只停留了幾天時間,但為中國革命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哈達鋪不但是長徵路上名副其實的加油站,而且是作出北上戰略的決策地和隴南革命火種的點播地,在中國革命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地位。

  (作者系宕昌縣舊城中學教師)


本篇新聞熱門關鍵詞:報紙 會議 物價 

相關焦點

  • 哈達鋪紅軍長徵紀念館,是決定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命運的重要決策地
    哈達鋪紅軍長徵紀念館,位於甘肅省宕昌縣哈達鋪鎮,國道212線的交通要道上。這裡自古以來就是西北入川的戰略要塞和隘口,明清和民國初年是西北地區重要的中藥材集散地,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長徵,都經過哈達鋪。
  • 哈達鋪:長徵路上的「加油站」,保證紅軍有肉吃,每天都像在過年
    長徵路上的「加油站」紅軍自川北行軍三個月,這三個月來踏足在人煙稀少的地區,惡劣的環境和物資不足讓戰士們備受折磨,所幸,三個月之後他們來到了甘南,來到了哈達鋪。工農紅軍長徵第一街哈達鋪這個名字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的東漢時期,在《清史稿》中有記載,據說,在東漢時期,伏波將軍馬援的後裔擔任了防守哈達川九族的任務。「哈達」二字在這裡出現,不過「哈達川」的意思是烏鴉聚集的小山頭。
  • 隴南交通迅猛發展為歷史重鎮哈達鋪迎來新機遇
    隴南交通迅猛發展為歷史重鎮哈達鋪迎來新機遇 來源:人民網-甘肅頻道    2016年06月17日16:21 長徵紅軍核心領導人雕塑(劉海天 攝) 人民網蘭州6月17日電(張鵬 劉海天)1935年9月,中央紅軍在長徵途中到達甘肅宕昌哈達鋪。
  • 組圖:甘肅省歷史文化名鎮之宕昌縣哈達鋪鎮
    甘肅省宕昌縣哈達鋪鎮  哈達鋪鎮被譽為中國工農紅軍長徵途中的「加油站」,被列為我省紅色旅遊景點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78年,哈達鋪紅軍長徵紀念館建成,之後分別被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也是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和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   哈達鋪鎮位於甘肅南部的宕昌縣,地處國道212線的交通要道上,南距縣城35公裡,北距岷縣縣城35公裡。 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長徵都曾經過這裡。
  • 尋味哈達鋪 傳統美食和紅色記憶
    尋味哈達鋪傳統美食和紅色記憶洋芋摩擦「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哈達鋪鎮位於宕昌縣北部,距縣城35公裡,為紅色旅遊經典打卡地。從蘭州坐火車到宕昌的紅色旅遊勝地哈達鋪,會品嘗到什麼美食呢?紅軍鍋盔紅軍涼粉紅軍鍋盔和紅軍涼粉 有故事的美食吃完「土菜雅做」「粗糧細做」的土豆宴,我們去轉哈達鋪的紅軍一條街。哈達鋪,是紅軍長徵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坐標點,這個地名從字面讓人聯想到美麗潔白的哈達,作家魏巍曾寫過有關於長徵的小說《地球的紅飄帶》。白哈達,紅飄帶,在哈達鋪會有著怎樣的交織?
  • 宕昌哈達鋪:一張報紙定乾坤
    1935年9月上旬,紅軍經岷山、突破甘肅甘南門戶臘子口,抵進小鎮哈達鋪。就是這座處於隴南宕昌縣的普通小鎮,卻成了改變紅軍命運、奠定革命未來的關鍵點。  毛澤東從小鎮郵政代辦所發現的一張《大公報》上得知:「在距此地西北方向的陝西北部,有劉志丹等人領導的紅二十六軍5000餘人和六七個縣域大小、十數萬民眾的蘇區根據地存在而且非常活躍。」這一消息讓迷茫中的紅軍找到了希望。
  • 甘肅大型苯教典籍和哈達鋪紅軍街獲基尼斯認證(圖)
    甘肅大型苯教典籍和哈達鋪紅軍街獲基尼斯認證(圖) 2015-08-22 17:45:11—宕昌縣哈達鋪紅軍街」的基尼斯之最認證。 王珅 攝   中新網蘭州8月22日電 (王珅 史靜靜)22日,甘肅宕昌縣委宣傳部對外披露,該縣向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申報「年代最久的古藏文苯教典籍—《甘肅宕昌藏族家藏古藏文苯教文獻》」和「保留遺址原貌最多的紅軍街道—宕昌縣哈達鋪紅軍街」兩個項目,現已審核通過,並得到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中國之最)權威認證。
  • 大公報重返哈達鋪 續譜紅色傳奇
    1935年八、九月間,大公報與哈達鋪這座隴南小鎮發生了兩次交集:正在西部採訪的範長江曾途經此地,更深遠的影響是,在此搜集到的大公報關於陝北紅軍的報導,成為影響毛澤東等率領的中央紅軍作出「到陝北去」的重要決策依據。今天,「範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西部行」來到哈達鋪,再以年輕的大公報記者的名義,續寫一張報紙和一座小鎮的不解之緣。
  • 紅色旅遊勝地哈達鋪迎來鐵路發展時代
    李白走過隴南徽縣青泥嶺後,留下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感嘆;毛澤東走過隴南宕昌哈達鋪後,卻抒發了「三軍過後盡開顏」的喜悅。哈達鋪對於毛澤東,對於中共,對於中國革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這裡,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決定「到陝北去」,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時代。因此,哈達鋪被譽為「紅軍長徵加油站」。 2016年12月26日,哈達鋪將在歷史上首次通行火車,從此進入鐵路發展時代。
  • 甘肅近現代史跡丨哈達鋪會議舊址
    哈達鋪會議舊址位於隴南市宕昌縣哈達鋪鎮,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途中休整的地點。舊址佔地總面積4800多平方米,分布在哈達鋪上、下街,有房屋58間,建築面積1700多平方米,包括「義和昌藥鋪」(毛澤東同志住室)、「郵政代辦所」、「同善社」(紅一方面軍司令部和周恩來同志住室)、紅軍幹部會議舊址(關帝廟)、「紅二方面總指揮部」(賀龍、任弼時、關向應、劉伯承、李達同志住室)等。
  • 甘肅岷縣和宕昌是「當歸之鄉」,哈達輔卻是紅軍長徵命運決策地
    通往臘子口的路口大橋我們驅車繼續南下,不久來到哈達鋪鎮。哈達鋪隸屬宕昌縣,在宕昌以北35公裡處。哈達鋪鎮是紅軍長徵中一個重要的坐標點。1935年9月18日,黨中央率領紅一方面軍突破天險臘子口,佔領哈達鋪。20日下午,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到達哈達鋪。
  • 紅一方面軍的長徵——偉大的PLA的歷史(二)
    最後成立了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三人指揮小組,也就確立的主席同志在軍中的領導地位。這標誌著我黨終於成熟了,不再需要外人來幹預自己的事情,自己能解決自己的事情,不再讓不了解情況的外人牽著鼻子走。(小金的紅軍會師廣場)由於松潘戰役張搗亂貽失戰機,胡宗南大軍已近,8月召開毛兒蓋會議制定夏洮戰役計劃,紅軍北進過草地,9月12日黨中央在俄界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貫徹北進方針,將紅一方面軍的1、3軍團改編為陝甘支隊(約1.4萬人)繼續北上,16日突破臘子口打開北進道路,到達哈達鋪
  • 紅色之美丨紅軍長徵勝利景園——重溫長徵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
    紅軍長徵勝利景園重溫長徵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紅軍長徵勝利景園位於會寧縣城東南的桃花山上,是一處集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防教育,瞻仰憑弔和旅遊觀光於一體的紅色旅遊勝地,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和紅色旅遊文化價值。
  • 「甘肅新晉4A級景區逛起來」紅軍長徵勝利景園 重溫長徵歷史 傳承...
    紅軍長徵勝利景園重溫長徵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紅軍長徵勝利景園景區坐標:會寧縣城東南 距蘭州147公裡 連霍高速直達景區紅軍長徵勝利景園位於會寧縣城東南的桃花山上,是一處集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防教育,瞻仰憑弔和旅遊觀光於一體的紅色旅遊勝地
  • 記憶中那碗「紅軍涼粉」
    「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哈達鋪的故事                           當第一縷陽光穿透薄霧,哈達鋪,便已在清晨中醒來。天地間,一切都純淨的好似一幅淡淡的水墨畫。畫中,有水、有山、有你,還有家。暫別了張掖的炎炎烈日,終於,回到了我魂牽夢縈的故鄉。
  • 甘肅宕昌哈達鋪鎮:臨時安置點基本生活有保障
    中國發展網訊 受暴洪泥石流災害影響,甘肅宕昌縣哈達鋪鎮樹上、樹下兩個村成為地質災害隱患區域,為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哈達鋪鎮組織人員將255戶942名群眾安全轉移到了臨時安置點。近日,記者走進哈達鋪鎮臨時安置點,就群眾在安置區的生活情況進行了採訪。
  • 紅軍長徵落腳陝甘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歷史意義
    一、紅軍長徵落腳陝甘革命根據地,實現了黨中央制定的北上抗日戰略方針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佔中國東北三省,民族矛盾急劇上升,全國抗日民主運動迅速高漲。1935年6月中旬,黨中央率紅一方面軍與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地區會師,提出以陝甘為重點創建川陝甘根據地。
  • 毛澤東題詩「七律·長徵」為何漏了一字
    毛澤東手跡《七律·長徵》  本文原載於《黨史文匯》,原標題為「毛澤東《七律·長徵》  在這首詩的創作、傳播、修改、解釋、書贈等過程中,留下了一些趣聞、軼事。  1935 年9 月18 日,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陝甘支隊)離開臘子口,向哈達鋪前進,途中要翻越終年積雪、綿延30 裡、有著陡峭山道的岷山。當日,毛澤東拄著拐杖和大家一起攀登。他鼓勵大家說:努力爬,別停下,停下會凍傷的,堅持就是勝利!下午3 時,紅軍勝利登上山頂。毛澤東仰望西天,心潮澎湃。
  • 播撒火種 紅軍長徵時期的照金革命根據地
    2016年10月25日訊,照金,不在長徵路上,但說到長徵,就離不開陝甘邊根據地,也離不開照金。這裡不僅是紅軍長徵的落腳點,在紅軍長徵過程中,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始終直接或間接地支援、配合著各路紅軍長徵,並做著迎接紅軍長徵的準備。照金作為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之地和第一個區域中心,對於紅軍長徵勝利有著特殊貢獻。
  • 試論張家界在紅軍長徵中的地位和作用
    為此,本公眾號特隆重推出《試論張家界在紅軍長徵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以作紀念。 內容提要:本文所指張家界,即原大庸縣、桑植縣、慈利縣。關鍵詞:張家界  紅軍長徵  地位和作用 長徵是中國革命史上最偉大的歷史事件之一。長徵故事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長徵精神成為今天中華民族的脊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