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茶類當中,要說最有群眾基礎的茶類,那肯定非綠茶莫屬。除卻西湖龍井、碧螺春、黃山毛峰等歷史名茶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以外,全國很多地區都產綠茶,知名的或小眾的,大大小小上百餘類品種。
難怪有人說:茶葉學到老,茶名記不了,說的就是綠茶吧!
但是,名目再多,無非就是品種不同、產地不同,基本的加工工藝和分類標準還是有規可循。
01加工工藝
1 鮮葉採摘:綠茶要求鮮葉持嫩,一般採摘獨芽、一芽一葉、一芽二葉等,高檔綠茶以人工採摘為主,大宗綠茶採用機採。綠茶的最佳採摘時間是春季,以清明為時間節點,明前茶在清明節之前採摘,明後茶則指在清明之後採摘的茶葉。
2 高溫殺青:
綠茶作為不發酵茶,高溫殺青是工藝中的關鍵。通過高溫可以破壞鮮葉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類物質氧化,以防止葉子紅變;同時蒸發葉內的部分水份,使葉子變軟,為揉捻造形創造條件;水分的蒸發,鮮葉中具有青草氣的低沸點芳香物質揮發消失。
3 揉捻塑形:揉捻是綠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手工揉捻或者機器揉捻都是通過利用外力作用,使葉片揉破變輕,卷轉成條,體積縮小;同時揉捻的過程中細胞壁破壞,使部分茶汁擠溢附著在葉表面,對提高茶滋味濃度有著重要作用。
4 乾燥:乾燥的目的,蒸發水分,並整理外形,充分發揮茶香。乾燥方法,有烘乾、炒幹和曬乾三種形式。
02綠茶的分類
按工藝:綠茶根據殺青方式和乾燥方式的不同,可分為炒青綠茶、蒸青綠茶、烘青綠茶、曬青綠茶。
炒青綠茶:
乾燥方式採用炒幹的綠茶稱為炒青綠茶,代表的茶類有西湖龍井、碧螺春、蒙頂甘露、信陽毛尖等。
蒸青綠茶:
殺青時通過蒸汽來破壞茶葉中酶的活性,最後的成品呈現出色澤深綠、茶湯淺綠、茶底青綠的特點,這是一種古老的殺青方式,唐朝時傳至日本,並在日本流傳至今;而在國內僅有恩施玉露、煎茶等保留了傳統的方式。
烘青綠茶:
以烘青方式進行乾燥的茶,其外形亦可分為條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針形茶等,黃山毛峰、安吉白茶、六安瓜片等茶都屬於烘青綠茶。
烘青綠茶因為香氣清幽、不突兀,更多的用來作為窨制各種花茶的茶底。
曬青綠茶:
採用日光進行曬乾的綠茶,主要有滇青、川青、陝青等。
按外形:綠茶按外形的不同,可以分為扁平綠茶(西湖龍井)、直條形綠茶(南京雨花茶)、螺形綠茶(碧螺春)、蘭花形綠茶(黃山毛峰)、珠形綠茶等。
03綠茶的功效
儘管茶只是作為一種飲品,但是不可否認,很多人都更在意茶的功效。
因為經常被周圍的朋友問道,安吉白茶有什麼效果?西湖龍井喝了有哪些好處?發現大家對茶葉的功能存在一些誤解—過度的將茶葉等同於中藥了。
對於中醫來說,一種草藥對應著一種特定的功效,那是因為每種草藥本身就屬於不同屬、不同科,其中所含的物質不盡相同。
而茶葉都是來源於同一片樹葉,物質的變化更多的是加工過程中發生的細微改變,所以我們看到紅茶可能會對胃友好,烏龍茶的減肥去膩效果比較好。
但是對於同一類茶,因為工藝的相近、內含物質的成分相似,所以從健康角度來看不同綠茶之間並無多大差異。
綠茶的功效主要表現在三方面,抗氧化、防輻射、醒腦提神,所以通常建議久坐辦公,長期面對電腦的辦公人群飲用
04綠茶的衝泡方法
選具:透明玻璃杯、白瓷蓋碗、敞口碗
水溫:泡茶水溫80-100℃,視原料的老嫩而定,茶葉愈嫩、愈綠,衝泡水溫越低。
投茶方法:下投法、上投法和中投法
茶水比:綠茶標準的茶水比為1:50;日常泡茶,視泡茶器具和自身口味濃淡而定,建議玻璃杯長時間浸泡投茶量略少於茶水分離的方式。
衝泡時間:茶葉衝泡的時間會影響到茶葉的口感和濃度,如茶質不佳的茶葉浸久了容易「出鹼」,催出茶葉的單寧酸,茶湯喝起來又苦又澀,掌握合適的衝泡時間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這些缺點。
綠茶的衝泡時間為第一泡大約10s左右,往後依次延長5s;
衝泡次數:名優綠茶不耐泡,衝泡3-5泡即無味,喝綠茶最重要的是品鑑綠茶的鮮爽,最好的風味在第二、三泡。
綠茶,滋味鮮爽、醇甜,比較適合新手入門飲用。長期飲綠茶,也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除腸胃不好的人群不建議飲用外,建議每日可以泡上一杯,怡情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