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藝與新生活:共享單車滿大街,如何激活修車老行當

2020-12-17 三湘都市報

3月12日,從事單車維修已26年的喻師傅在維修攤點等待生意上門。 記者 朱蓉 攝

3月12日上午,在長沙市開福區華夏路社區經營著一家小修理鋪的喻師傅感慨,這個禮拜已經過去了一半,還沒有一個修單車的生意上門。

在不少80後的記憶裡,從家門口到校門口的路上,總有個修自行車的攤位在等待。而近年來,這一狀態正在悄然發生改變。取而代之的是汽車、電動車等其他交通工具的清洗、修理店。

隨著社會公共運輸的日益發達,人們日常生活圈的半徑一再擴大。而共享單車的出現,則進一步弱化了自行車在日常生活中作為代步工具的作用。而被騎行愛好者們青睞的山地運動自行車,則開始悄然流行起來。

■記者 朱蓉

[現狀]

修自行車生意慘澹,只能兼營修鞋等業務

喻師傅從事修理單車這行已整整26年,他的修理鋪開在華夏路社區的一棟居民住宅樓的一樓。在僅能夠容納一個人轉身的維修鋪檔口裡,塞滿了各種工具和配件。

「過去生意好的時候,一個月維修單車能有1千多元收入,後來一周也能修個幾十塊,」喻師傅說,那個時候1千元不是個小數,但現在一天都難得有生意上門,騎自行車的人真的已經少了很多。

他告訴三湘都市報記者,如今上門來的單車維修生意,最多的是打氣和山地車的變速器維修,「打氣一次收1元,變速器維修費則要看損壞程度來酌情收取。」

記者注意到,從小店招牌上寫明的業務範圍來看,除了修單車外,這個修理鋪還兼營修鞋、配鑰匙、修理高壓鍋、磨菜刀等各種業務。喻師傅解釋說,修單車的人太少,已經不是主營內容,為了確保收入,於是兼營了很多與生活相關的其他業務。

曾經在四方坪擺過修車攤的李爹爹就回憶,五六年前生意還湊合,補胎、修剎車的都會有,主要的顧客是學生,「後來生意太清淡了,就沒做了。」

採訪中,記者發現,目前,單純依靠修單車來維繫經營的攤位已經很少。為了持續經營顧客不多的單車修理生意,攤主們大多和喻師傅一樣,兼營著別的項目。在新開鋪已經開了近30年的偉偉單車修理行,除維修單車外,就還提供鬥車維修服務,同時還進行鬥車及其配件的銷售。

[變遷]

公共運輸日益發達,私家車保有量高速增長

喻師傅認為,修理單車生意的愈發清淡,與騎老式自行車的人越來越少有著密切的關係。他說,「現在很少有人騎車了,偶爾要騎還可以選擇共享單車,不用自己修的,市場肯定越來越淡。」

來自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5年,湖南私人擁有汽車數量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長。2016年,湖南省每天新增私人轎車達1355輛。而據目前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17年6月底,長沙汽車保有量已超過200萬輛,位居全國第20位。

隨著公交線路的日益完善,地鐵2號線、1號線以及長株潭城鐵的相繼開通,電動車、家用小轎車的普及,對長沙市民而言,生活半徑正在不斷擴大,而在出行方式的選擇上,也更加豐富。

家住城北馬廠附近的王女士,孩子在松桂園附近上中學。她告訴記者,考慮到從家裡到學校需經過車流量較大的芙蓉中路,出於安全考慮還是選擇每天公交車上下學。她同時還表示,孩子班上幾乎沒有人騎單車上學。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雖然修理自行車的攤點逐漸消失在小區和街頭,但汽車美容店、電動車修理店卻開始多了起來。

在芙蓉北路與福元西路交會處東南角,聚集了萬科城、龍灣一號及英祥春天三個小區。3月13日,記者注意到,在前後不到500米的距離內,就聚集了4家汽車洗車店。而在波隆立交橋附近的動力南苑宿舍,不足200米的臨街門面也開設了2家電動車維修、更換電瓶的小店。

李爹爹感慨,在過去,自行車還算得上是「三大件」之一,而現在,上班的要麼開車,要麼騎電動車,上學的一般都坐公交車,「這真是生活節奏加快和生活方式改變的表現。」

[機會]

健身騎行興起,新的市場正在打開

事實上,隨著「全民健身」熱潮的興起,單車的作用正在從日常代步朝著健身騎行轉變。正如喻師傅所言,在他為數不多的單車修理訂單中,多為競技類山地車的變速器或者剎車維修。

愛好騎行的長沙市民羅小姐家中有一輛專業騎行自行車,為2年前花費近3000元購入。配合這輛自行車,她還一併購買了如頭盔、測速器、手電筒、運動水壺等配套裝備。據羅小姐介紹,自從購入這輛自行車後,最遠騎行距離是汽車西站與靖港古鎮之間的往返,「我們有一個騎行愛好者群,群內有近百人,每次活動至少有十餘人參與吧。」

和羅小姐一樣,對自行車騎行頗為愛好的市民還有不少,而這也推動了運動山地車及其周邊裝備的銷售。一名某品牌山地車旗艦店店主在接受三湘都市報記者採訪時就表示,目前月銷近百輛,「為了增加銷量和顧客黏性,會定期組織騎行活動,並為品牌自行車提供調試變速器、檢查車輛狀況等售後服務。」

據三湘都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近年來,進入長沙市場的專業運動山地車品牌也在不斷增加。據業內人士介紹,2011年前後,山地車品牌美利達在長沙的專門店僅為七八家。如今,根據百度地圖搜索結果,該品牌已發展至14家。此外,如捷安特、閃電等其他專業自行車品牌也開始布局。其售賣的產品,也根據適宜騎行的環境細分為公路車、山地車等類型。

記者手記

避免固步自封,跟上時代改變

修理單車已經26年的喻師傅,學習修單車時僅20剛出頭的年紀。隨著社會生活的進步,人們出行方式的改變,修理單車的收入已無法滿足日常生活所需。值得高興的是,他並未死守著修單車這個老行當,而是在經營生意的過程中,逐步發展很多與生活相關的其他業務。在修理單車仍有市場時,這種「一站式兼營」、「周邊服務提供」,不失為一種求生的方式。

上海鳳凰自行車,主要產品無疑是代步型自行車。哪怕是經典到幾乎已被國人當做了「自行車」的代名詞,為了跟上時代,也相繼推出了售價高達近7000元的公路車、3000元的山地車,甚至還有滿足人們懷舊情結,售價在3699元的復古通勤單車。

當自行車對消費者來說不再是簡單的代步工具,圍繞它而衍生出來的整條產業鏈也需要打破既有定義,努力做出改變。如此一來,才能避免被社會淘汰。

相關焦點

  • 共享單車能激活修車這個老行當嗎
    小巷子裡的修車老師傅專注的背影為市民帶來便捷,自行車技師為賽車愛好者提供專業的保護,共享單車運維人員為市民解決最後一公裡的煩惱……修單車這門老行當,隨著時代的變化,也散發出新的生命力。  編者按  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昔日遍地開花,湧現眾多能人巧匠的職業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在過去的數十年裡,許多烙印在我們兒時回憶裡的老行當已不復存在。
  • 老鄭州人和「修車社」的二三事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寧田甜 現在滿大街都是可隨時取用的共享單車。但歷史上有關自行車的故事,你知道多少?自行車曾是公車?幾十年前,為了要面子,有人曾專門借自行車去約會?這裡的修車師傅一般都貌不驚人,甚至還有些不修邊幅,但大多手藝精湛,憑藉良好的口碑吸引了眾多的老顧客。鳳凰、永久、紅旗、飛鴿這些國產老品牌的自行車,是修車社的常客。修車社童叟無欺、價格便宜。
  • 潘石屹:把共享單車說成是中國的新四大發明,比我還土!呵呵呵呵
    潘石屹笑評共享單車6月11日,在上海外灘SOHO的「潘談會」上,SOHO中國創始人潘石屹評價了中國的新四大發明——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潘石屹認為在今天全球化的時代還說中國新四大發明的做法太土了。
  • 小區廢舊自行車重新拼裝 做一個拉風的社區版「共享單車」
    水秀苑社區供圖 新市井故事·水秀苑社區 記者 張超 劉雲 通訊員 沈媛瑛 現在市面上的共享單車很多,出門租輛公共自行車或者共享單車都很方便,家中的自行車已經很久沒騎了吧。 在杭州不少小區的非機動車庫裡,堆著相當數量的廢舊自行車,水秀苑社區就考慮到了這一點,回收廢舊自行車,通過志願者駐點維修翻新,最終改造成社區版的「共享單車」。
  • 深圳:自行車專賣店變成了共享單車專修店
    自2016年11月進入深圳以來,共享單車日均活躍用戶持續增長。目前在深圳共享單車投放超過32萬輛,共享單車日平均使用次數超過200萬人次。   在如此龐大的通勤數據之下,共享單車用戶如何能自由享受便捷廉價的通行?一切依賴於共享單車企業專門的線下和線上運營隊伍構建出的運維體系。   環環相扣的運維布局之中,有共享單車用戶們難以窺探到的企業智慧與思考。
  • 京城最熱共享單車哪家最好騎?北晚新視覺實地調查告訴你
    2017年3月12日訊,不用辦卡、沒有車樁、用二維碼開鎖,用app就能找車……簡單方便的共享單車毫無疑問是現在最熱的「一景兒」!滿大街都是這樣橙、黃、藍色……那麼問題來了:您(周圍的人)喜歡騎誰家的車?
  • 自行車王國的重生:共享單車成中國新名片!
    自行車深深植根於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自行車王國」是中國留給世界最深的印象之一。只是,進入21世紀後,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汽車成為中國城鎮道路的主角,自行車仿佛變得無足輕重。近兩年,隨著以共享單車為代表的綠色、共享經濟的興起,「自行車王國」獲得了重生,成為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一張新名片。【誕生】今年是自行車誕生兩百年。
  • 共享單車墳頭的「新生意」
    根據其提供的消息顯示,該賣家位於山東,每輛單車售價為180元,並表示「量大可議價,車子九成新沒有鎖」,共享單車的品牌則為早前被滴滴託管的「小藍單車」。記者通過「閒魚」與該賣家進行了聯繫,對方表示,他手上大約有百餘輛「小藍單車」,都是通過中間人獲得。至於單車來源,中間人告訴他,基本都是從社會上收來的。
  • 共享電單車:兩千億市場的「新故事」
    直到2019年4月15日電動車「新國標」正式實施,給電動車行業一錘定音。至此,電動車出行迎來新的結構性機會,共享電單車、充換電領域亦迎來了新的希望,同時也引來了各大巨頭的目光。阿里、騰訊、美團等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寧德時代、中國鐵塔等大廠先後涉足;初創公司不斷湧現,並獲得資本持續加注……共享電單車的「新三國」一、共享電單車的行業現狀前幾年電單車在中國市場中一直不溫不火,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即是政策影響。
  • 共享單車:尚能飯否?
    曾經是當紅炸子雞的共享單車,如今似乎極少進入公眾的視線;曾經的「黃橙」之爭也開始淡出了角鬥場;曾經充滿理想主義的80後、90後創業者如今卻「勞燕分飛」,各赴前程......  轟轟烈烈之後,共享單車一片殘局。  而今,滿大街「缺胳膊少腿」的共享單車給城市增添了一道別樣的風景線,共享單車墳場也成為這個時代獨特的城市印象。
  • 共享單車出行:一場存量市場的「爭量」戰役
    當下的共享單車賽道完全相反。囿於線下物理空間,就那麼多坑位而且已經佔滿,違規投放處罰嚴重。據瀋陽日報報導,瀋陽將對共享單車企業實施配額投放管理,建立單車「戶籍」。未帶有準入投放標識的車輛,將被視為違規投放車輛。不止瀋陽,很多地方都有相關舉措。全國來看,城市管理部門更是設立了「總量控制」的大目標。
  • 再見2017 一個上海共享單車運維工曾經的「芳華」
    蕭君瑋 攝  今年,共享單車和高鐵、支付寶、網購一起被評為「新四大發明」。在這場轟轟烈烈的「共享盛宴」之中,有人盆滿缽滿,也有人黃金夢碎……  奇景:單車墳場  在上海青浦徐涇地區毗鄰國際會展中心的一處空地上,成千上萬的共享單車寂靜地堆放在空場內。  車堆深處,有時會傳出細若遊絲的「滴滴」聲,這是沒放完電的車鎖發出的警報聲。聲音會持續響到徹底沒電,場地內重回死寂,只留風聲。
  • 共享單車少了?原來是要「貓冬」
    近日,不少人發現路上的共享單車越來越少。記者了解到,從10月開始,呼和浩特市的部分共享單車進入冬季保養期,要「貓冬」了。共享單車開啟「貓冬」模式記者在昭烏達路看到工作人員正在忙著統計共享單車數輛、裝車。
  • 360免費共享單車如何收費 360共享單車在哪些城市上線【介紹】
    360免費共享單車在哪些城市上線?360官方簡體發文解決推出360共享單車,那麼這個單車是怎麼收費的呢?在哪些城市上線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據微博@36O共享單車發信息,「愚人節我們偏要幹真事兒!360免費共享單車,4.18日見」,想必以後大家會享受到36O免費單車。
  • 從共享單車到共享電視冰箱洗衣機:共享家電的危與機!
    隨著「共享單車」的橫空出世,並引發一輪全國性的參與熱潮,「共享經濟」的概念立刻躥為「年度熱詞」,從共享單車,到共享圖書館,甚至共享籃球、充電寶、雨傘,可以說共享經濟「火的一塌糊塗」。當然一直走在產業變革最前沿的家電企業也不落人後。
  • 群雄逐鹿的共享電單車市場 看騎電單車如何「出圈」?
    (原標題:群雄逐鹿的共享電單車市場 看騎電單車如何「出圈」?)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共享電單車數量已超過100萬輛。預計2025年共享電單車投放車輛將超過800萬輛,複合增長率將達到41.4%。共享電單車市場價值的釋放迅速吸引各大平臺穩步推進投放布局。而要想在企業林立的市場中爭取一席之地,就要走差異化競爭路線來爭取用戶,並且通過技術服務升級增強用戶粘性,騎電單車就是其中「小而美」的典型。
  • 德國人為什麼看不懂中國的共享單車?
    隨著摩拜、OFO走出國門,打入國際市場,中國的共享單車被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同時引發了德國媒體對中國共享經濟的討論。在這場討論中,德國媒體並沒有對共享單車模式作出肯定和褒揚,而是提出了廣泛的針對商業模式的質疑。為什麼她們看不懂這一模式呢?
  • 哈羅單車的員工剪短了青橘單車的車鎖,是誰動了共享單車的奶酪?
    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共享單車確實是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多的方便。在共享單車剛剛興起的時候,我們就經常是騎著OFO和摩拜單車穿梭在大街小巷。由於共享單車的出現,我們的生活確實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共享單車剛剛興起的那段時間,各大共享單車巨頭都是在積極地布局自己的市場,同時各大巨頭也是在大量的燒錢,因為他們清楚的知道,要想佔有一片市場,他們就需要先打敗這個市場上的競爭者,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很好的發展下去。但是在共享單車後來的發展過程當中,我們卻發現國內一下子出現了好多種共享單車。
  • 共享單車豈能「信馬由韁」
    據了解,全國多地的共享單車在陸續減少。今年初,廈門30萬共享單車圍城,10萬單車閒置引發熱議,為此廈門重拳整治共享單車,單車數量將削減三分之二。今年杭州共享單車要減少四分之一,單車數量調控到約50萬輛。
  • 「共享單車」入選全國高考作文題 國民生活方式獲關注
    這些關鍵詞已成為全球見證和認識中國高速發展的新名片。例如,拿共享單車來說,中國曾經是名副其實的自行車王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自行車幾乎是每個家庭的必備品,自行車產業也一度領跑中國的民族產業。但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機動車的普及、公共運輸的發展,自行車逐步淡出了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