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從事單車維修已26年的喻師傅在維修攤點等待生意上門。 記者 朱蓉 攝
3月12日上午,在長沙市開福區華夏路社區經營著一家小修理鋪的喻師傅感慨,這個禮拜已經過去了一半,還沒有一個修單車的生意上門。
在不少80後的記憶裡,從家門口到校門口的路上,總有個修自行車的攤位在等待。而近年來,這一狀態正在悄然發生改變。取而代之的是汽車、電動車等其他交通工具的清洗、修理店。
隨著社會公共運輸的日益發達,人們日常生活圈的半徑一再擴大。而共享單車的出現,則進一步弱化了自行車在日常生活中作為代步工具的作用。而被騎行愛好者們青睞的山地運動自行車,則開始悄然流行起來。
■記者 朱蓉
[現狀]
修自行車生意慘澹,只能兼營修鞋等業務
喻師傅從事修理單車這行已整整26年,他的修理鋪開在華夏路社區的一棟居民住宅樓的一樓。在僅能夠容納一個人轉身的維修鋪檔口裡,塞滿了各種工具和配件。
「過去生意好的時候,一個月維修單車能有1千多元收入,後來一周也能修個幾十塊,」喻師傅說,那個時候1千元不是個小數,但現在一天都難得有生意上門,騎自行車的人真的已經少了很多。
他告訴三湘都市報記者,如今上門來的單車維修生意,最多的是打氣和山地車的變速器維修,「打氣一次收1元,變速器維修費則要看損壞程度來酌情收取。」
記者注意到,從小店招牌上寫明的業務範圍來看,除了修單車外,這個修理鋪還兼營修鞋、配鑰匙、修理高壓鍋、磨菜刀等各種業務。喻師傅解釋說,修單車的人太少,已經不是主營內容,為了確保收入,於是兼營了很多與生活相關的其他業務。
曾經在四方坪擺過修車攤的李爹爹就回憶,五六年前生意還湊合,補胎、修剎車的都會有,主要的顧客是學生,「後來生意太清淡了,就沒做了。」
採訪中,記者發現,目前,單純依靠修單車來維繫經營的攤位已經很少。為了持續經營顧客不多的單車修理生意,攤主們大多和喻師傅一樣,兼營著別的項目。在新開鋪已經開了近30年的偉偉單車修理行,除維修單車外,就還提供鬥車維修服務,同時還進行鬥車及其配件的銷售。
[變遷]
公共運輸日益發達,私家車保有量高速增長
喻師傅認為,修理單車生意的愈發清淡,與騎老式自行車的人越來越少有著密切的關係。他說,「現在很少有人騎車了,偶爾要騎還可以選擇共享單車,不用自己修的,市場肯定越來越淡。」
來自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5年,湖南私人擁有汽車數量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長。2016年,湖南省每天新增私人轎車達1355輛。而據目前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17年6月底,長沙汽車保有量已超過200萬輛,位居全國第20位。
隨著公交線路的日益完善,地鐵2號線、1號線以及長株潭城鐵的相繼開通,電動車、家用小轎車的普及,對長沙市民而言,生活半徑正在不斷擴大,而在出行方式的選擇上,也更加豐富。
家住城北馬廠附近的王女士,孩子在松桂園附近上中學。她告訴記者,考慮到從家裡到學校需經過車流量較大的芙蓉中路,出於安全考慮還是選擇每天公交車上下學。她同時還表示,孩子班上幾乎沒有人騎單車上學。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雖然修理自行車的攤點逐漸消失在小區和街頭,但汽車美容店、電動車修理店卻開始多了起來。
在芙蓉北路與福元西路交會處東南角,聚集了萬科城、龍灣一號及英祥春天三個小區。3月13日,記者注意到,在前後不到500米的距離內,就聚集了4家汽車洗車店。而在波隆立交橋附近的動力南苑宿舍,不足200米的臨街門面也開設了2家電動車維修、更換電瓶的小店。
李爹爹感慨,在過去,自行車還算得上是「三大件」之一,而現在,上班的要麼開車,要麼騎電動車,上學的一般都坐公交車,「這真是生活節奏加快和生活方式改變的表現。」
[機會]
健身騎行興起,新的市場正在打開
事實上,隨著「全民健身」熱潮的興起,單車的作用正在從日常代步朝著健身騎行轉變。正如喻師傅所言,在他為數不多的單車修理訂單中,多為競技類山地車的變速器或者剎車維修。
愛好騎行的長沙市民羅小姐家中有一輛專業騎行自行車,為2年前花費近3000元購入。配合這輛自行車,她還一併購買了如頭盔、測速器、手電筒、運動水壺等配套裝備。據羅小姐介紹,自從購入這輛自行車後,最遠騎行距離是汽車西站與靖港古鎮之間的往返,「我們有一個騎行愛好者群,群內有近百人,每次活動至少有十餘人參與吧。」
和羅小姐一樣,對自行車騎行頗為愛好的市民還有不少,而這也推動了運動山地車及其周邊裝備的銷售。一名某品牌山地車旗艦店店主在接受三湘都市報記者採訪時就表示,目前月銷近百輛,「為了增加銷量和顧客黏性,會定期組織騎行活動,並為品牌自行車提供調試變速器、檢查車輛狀況等售後服務。」
據三湘都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近年來,進入長沙市場的專業運動山地車品牌也在不斷增加。據業內人士介紹,2011年前後,山地車品牌美利達在長沙的專門店僅為七八家。如今,根據百度地圖搜索結果,該品牌已發展至14家。此外,如捷安特、閃電等其他專業自行車品牌也開始布局。其售賣的產品,也根據適宜騎行的環境細分為公路車、山地車等類型。
記者手記
避免固步自封,跟上時代改變
修理單車已經26年的喻師傅,學習修單車時僅20剛出頭的年紀。隨著社會生活的進步,人們出行方式的改變,修理單車的收入已無法滿足日常生活所需。值得高興的是,他並未死守著修單車這個老行當,而是在經營生意的過程中,逐步發展很多與生活相關的其他業務。在修理單車仍有市場時,這種「一站式兼營」、「周邊服務提供」,不失為一種求生的方式。
上海鳳凰自行車,主要產品無疑是代步型自行車。哪怕是經典到幾乎已被國人當做了「自行車」的代名詞,為了跟上時代,也相繼推出了售價高達近7000元的公路車、3000元的山地車,甚至還有滿足人們懷舊情結,售價在3699元的復古通勤單車。
當自行車對消費者來說不再是簡單的代步工具,圍繞它而衍生出來的整條產業鏈也需要打破既有定義,努力做出改變。如此一來,才能避免被社會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