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依然離不開自行車這種簡單樸實的代步工具。小巷子裡的修車老師傅專注的背影為市民帶來便捷,自行車技師為賽車愛好者提供專業的保護,共享單車運維人員為市民解決最後一公裡的煩惱……修單車這門老行當,隨著時代的變化,也散發出新的生命力。
編者按
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昔日遍地開花,湧現眾多能人巧匠的職業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在過去的數十年裡,許多烙印在我們兒時回憶裡的老行當已不復存在。
機械取代人工,昔日的奢侈品逐漸被棄用,與之息息相關的行業,難以為繼而被逐步淘汰。但時代的發展,也賦予這些老行當新的意義。
今起,本報推出《傳統行當在台州的衰落與再生》系列報導,通過對話,反映時代變遷下行業工作者的更迭。
辛師傅:
放棄幹了33年的業務
辛師傅
60後,椒江人
33年修自行車經驗
辛師傅的修車配鎖老店開在椒江區橫河西巷與銀河西巷交叉口東北角50米左右的地方,配鎖的招牌蠻顯眼,路人一看便知,而修車的招牌早早就被拆下了。如今,只有一個自行車充氣筒和幾把修車用的扳手留在店門口,隱約告訴人們這裡還有修車這樁生意。
修車33年,換過3個地方
辛師傅是土生土長的椒江人,1984年開始學修車,算算日子,也有33年。「學修車那會兒還沒結婚,最早的修車攤設在中山西路,總共換了3個地方,在這兒的年份最長。」辛師傅說,「那時候騎自行車的人多,小修就幾毛錢,但夠生活成本。」
後來,辛師傅結了婚,修車攤子成了夫妻店。一年365天,除了春節,辛師傅的店都開著。辛師傅說:「自行車在路上騎著,情況都不好說,指不定就要修車了,店得開著才行。」
修車是門經驗活,接觸的車多了,自然就把握出門道。普通的自行車,辛師傅一眼就能看出問題所在,搗鼓幾下就能修理好。有了經驗,也知道最缺哪些零部件,修車鋪子裡也常常備著這些零件、工具,頗有點五金店的味道。附近人家有需要的,也會找上門借用一下。
但凡是修車師傅,大多兼職配鎖業務。辛師傅也不例外,專門學習了配鎖。修車配鎖,兩項業務就撐起了一家小店。辛師傅說,生意最好的時候一個月也能賺個五六千。
生意慘澹後
取消修車業務
如今,修車店靠近銀河商場,也是老城區頗繁華的位置,但辛師傅的生意卻越發不如以前。「公共自行車、電瓶車多了,買普通自行車的人也就少了,需要修車的自然也更少了。」辛師傅表示,「以前的自行車是代步工具,但現在的自行車是愛好。小夥子們騎專業的賽車,有專門的品牌售賣店,有負責後期維修的技師,很少會到修車店來修理。」
辛師傅表示,現在自行車的售價越來越貴,相對零部件的成本也越來越高,尤其是賽車的零部件,小店承擔不起囤貨的風險,也就沒辦法給人家修理。另外,專業賽車的修理與普通自行車有所區別,技術上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不少小夥子改行去修電瓶車,我也到退休年齡了,光靠修車這門手藝吃不上飯了,接下來顧好配鎖生意就行。」辛師傅表示。
熊川:
因為熱愛,無懼傷害
熊川
80後,四川內江人
禧瑪諾(上海)貿易有限公司
台州捷安特禧瑪諾店中店高級技師
熱愛自行車是工作的前提
「我們把愛好變成了職業,做自己喜歡的事是最幸福的工作,許多人都做不到這一點。」熊川說。而在2012年以前,熊川還在從事機械工作,朝九晚五、三點一線,枯燥的生活之外,只有騎車能帶給他生活的快感。
於是,熊川毅然放棄原先的工作,進入台州捷安特專賣店工作。「其實我沒學過修車,幹這行的前提是熱愛自行車,不會修沒關係,可以學。」熊川表示。
而熊川的熱愛不是簡單的喜歡,除了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之外,他還不忘將賽車這一愛好融入生活中。2015年9月,熊川在一次騎行中意外受傷,大腿粉碎性骨折。很多同行及愛好者都以為他不會再繼續這一行,沒想到,出院後的熊川再次回到崗位上。
「騎行本來就是一項危險的運動,速降、死飛、攀爬,即使是最常見的公路騎行,也有一定的危險性。」熊川表示,「熱愛,就無懼傷害,自行車技師的工作之一就是維護好每一輛車,提升它們的安全係數,因為我受過傷,所以我更明白這項工作的重要性。」
未來希望擁有
自己的單車綜合店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工作出色,熊川得到一個進入禧瑪諾(上海)貿易有限公司的機會。「當時剛好有這麼個機會,我們老闆就推薦我去試試。」熊川表示,專業的公司、每年更新的學習資料及考核,讓他對自行車技師這份工作越來越有信心。
「和普通的修車師傅不一樣,我們面向的更多是賽車,性能結構零部件都有些差異化,這就需要不斷學習,有時遇到新車友不太懂行業,難免需要去好好解釋一番。」熊川笑道,「想在這個行業做到頂尖就必須不斷學習,普通修車師傅會修的我們還不一定會呢。」
此外,熊川表示,自行車技師不僅要做後期的維修工作,也要參與到銷售環節,是整個自行車行業最接近消費者的人群。雖然他意識到這幾年整個行業態勢都在下滑,但熊川說,未來依然想擁有一家屬於自己的自行車綜合店。
倪朋:平均每天維護50輛共享單車
倪朋
90後,椒江人
ofo共享單車台州運維人員
共享單車,為大家解決了最後一公裡的出行煩惱。但在社交平臺上,關於共享單車被破壞的花樣吐槽卻隨處可見。
單車上樹、堆疊成山、二維碼被塗、私裝車鎖、車輪被盜……共享單車火了,修車師傅也成了單車界的「香餑餑」。
運維共享單車側重後臺維護
7月16日上午10點,在一處共享單車安置點,倪朋和同事將一輛輛ofo小黃車小心地從貨車上轉移下來。放置整齊後,倪朋又一次耐心地檢查了一遍小黃車,才前往下一個點。
倪朋告訴記者,安排車輛到指定位置是他的日常工作之一。此外,作為一名共享單車運維人員,倪朋還要負責維護共享單車,將有損壞的單車轉移到倉庫並進行修理,修理完再投放出去。
雖然並非專業修車出身,但倪朋大致看一眼,就知道該怎麼修理。「上崗之前,公司安排了培訓。運維工作區別於傳統修單車,更側重於後臺維護,其次才是修車。」倪朋表示,「另外,只要不是刻意破壞,共享單車的質量一般不會出現問題。現在都是剛剛投放的新車,需要進行檢修的還是鎖。」
倪朋告訴記者:「6月20日開始,原先舊的機械鎖、密碼鎖都要更換成智能鎖,這也是當前檢修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工作。」
平均每天維護40輛共享單車
看似輕鬆,但實際操作卻不簡單。自5月ofo小黃車正式入駐台州以來,倪朋就開啟一周6天的運維工作,平均每天要維護40輛共享單車。除了將亂停亂放的車輛及時安置好外,倪朋最苦惱的還是人為破壞和私鎖現象。「有時碰到私鎖的情況,就要主動到附近尋找用戶溝通。」倪朋表示。
記者了解到,大學畢業後,倪朋一直從事酒水銷售工作,直到ofo到台州招聘工作人員,才選擇轉行。「覺得這個行業更有前景,相對的福利待遇也更好。」倪朋表示,「兩個工作都要跑,但共享單車運維工作讓我多了一份責任感。」
作為一名運維人員,倪朋表示會努力為市民解決最後一公裡的出行煩惱,但在為市民提供便利的同時,他更希望能帶動大家文明出行。「不文明現象不僅僅增加運維人員的工作負擔,也給其他市民帶去不便,更會讓城市形象減分。」倪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