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尚能飯否?

2020-12-09 和訊

  在美團單車、哈羅單車、青桔單車的新局面下,悲劇式的瘋狂是否再重演?

  公眾號 | itlaoyou-com

  來源 | 地歌網

  文 | 陸水月

  編輯 | 陳璐

  所有過往皆為序章,一切未來,值得期待?

  曾經是當紅炸子雞的共享單車,如今似乎極少進入公眾的視線;曾經的「黃橙」之爭也開始淡出了角鬥場;曾經充滿理想主義的80後、90後創業者如今卻「勞燕分飛」,各赴前程......

  轟轟烈烈之後,共享單車一片殘局。

  而今,滿大街「缺胳膊少腿」的共享單車給城市增添了一道別樣的風景線,共享單車墳場也成為這個時代獨特的城市印象。

  近日,看上去平靜得像死水一般的共享單車,卻出現了一些漣漪。

  「變黃」的摩拜單車(美團單車)開始出現在街頭,與此同時,哈羅「藍」漸漸地取代了ofo的一哥「黃」。不經意間,共享單車男一男二的故事,已經由「橙黃」變成了「藍黃」。當然了,此黃非彼黃。值得注意的是,青桔單車這抹養眼的綠,也成功開啟了男三號模式。

  顏色之外,是共享單車的集體提價。

  摩拜(美團單車)、哈羅單車似乎首次達成默契,不僅補貼沒有了,還不約而同地在京滬試點提價,起步價普遍漲了0.5元,同時,在15分鐘的起步時間之後,還設計了超時計費的機制。

  然而,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掙扎中的ofo卻反其道而行之,在深圳羅湖區、福田區上線有樁模式。顯然,之所以選擇倒退式的發展,不是ofo的腦袋被門夾了,而是用不得以的方式劃上賽道休止符。

  共享的「癮」過之後,共享單車創新之路似乎再也擦不出多少火花。沒有你方唱罷我登場,沒有狂熱的資本,沒有城市容量,不禁讓人唏噓,共享單車尚能飯否?

  風捲殘雲

  「我家住在共享山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對於80後胡瑋煒和90後戴威而言,這首歌已經不在了。

  曾經胡戴二人都是資本的寵兒。

  拿錢這事兒,他倆一路順風順水。前北大學生戴威頭天晚上接到金沙江創投羅斌的電話之後,第二天上午便在國貿三期56層與朱嘯虎見了面,簡短見面,千萬級的美元資金便落入袋中。而胡瑋煒這邊有著「出行教父」李斌的背書,資本一路垂青到最後。

  彼時的他們,只有一個詞兒來形容——意氣風發。

  從2016年開始,共享單車企業只做兩件事情——資本軍備競賽、燒錢鋪車。2017年是共享出行最火熱的一年。根據IT桔子數據顯示,在出行領域,2017年的投資事件為過往四年最多,融資規模為452億元。

  而根據地歌網的不完全信息統計,ofo和摩拜的累計融資均逾百億。

  截至2018年3月底,ofo先後經歷了從天使輪到E2-1輪9次融資,融資總額14.5億美元;摩拜從2016年4月在上海上線第一輛車到2018年4月被美團收購,也完成了6輪融資,融資總額近11億美元。摩拜和ofo之外,早已「壽終正寢」的單車品牌在前期都拿到了投資者的錢。小藍單車A輪融資4億元、小鳴單車B輪融資數億元、騎唄單車A輪融資1億元......

  風光之後,共享單車行業出現了最大的裂痕——行業老大摩拜和老二ofo合併失敗,相當程度上,也成為了共享單車賽道上最大的轉折點。

  倔強的戴威,一路倔強。2017年年底,ofo被曝資金鍊斷裂、團隊內部腐敗之後,一路向下,至今仍有近1600萬人排隊等著退押金。

  窮途末路。

  據21世紀經濟報導,在北京垃圾回收市場,廢棄的ofo小黃車被大批量回收。造價成本約300元每輛的小黃車,卻以5元身價「賤賣」。若在簡單粗暴地拆解之後,取下橡膠、金屬壓塊,每輛小黃車預計可以賣十幾到二十幾元。

  怎一個慘字了得?與此相比,摩拜則有了一個比較好的結局。

  在騰訊爸爸「主持大局」的情況下,去年4月,美團宣布以27億美元全資收購摩拜。之後,美團對摩拜進行全面整合,當月,摩拜聯合創始人王曉峰因個人原因卸任CEO,8個月之後,另一創始人胡瑋煒離職,摩拜創始團隊清場。

  今年1月,美團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王慧文發布內部信,宣布摩拜全面接入美團APP並成為唯一接口,此外,美團成立LBS平臺單車事業部,王慧文親自兼任事業部經理。

  毋庸置疑,上市之後的美團在創新業務的步子上不再是大步流星的往前,而是踩了剎車,進行戰略收縮,也給摩拜盡情燃燒的歲月潑了冷水,是得醒一醒了。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在ofo和摩拜的變局中,哈羅單車卻撿了個大機會,尤其是在阿里系的「血包」支持下,如今哈羅單車擺出了直逼摩拜的態勢。

  從去年9月開始,哈羅單車更是迎來了高光時刻,在進行品牌升級之後,哈羅單車變成哈羅出行,目前,其旗下不僅包含有單車、助力車、汽車,同時還將介入出行的網約車和生活類服務等,前段時間,哈羅出行還聯合螞蟻金服、寧德時代成立合資公司,正進軍電動車市場中,做起了供應鏈環節中的充電業務。

  哈羅正在由一個單一的平臺向著多元化發展。

  此外,滴滴「秘密」扶持的青桔單車也開始抬起了頭。在成都試水之後,揮師進京。「滴滴在內部孵化自己的共享單車品牌,剛開始是為了制衡ofo,多一個與戴威談判的砝碼。」業內人士如是評價。

  在經過三年的資金、人力、物力的大量消耗和「洗劫」之後,共享單車呈現「三陽開泰」的格局。

  其實,共享單車是中國過去十年裡,野蠻式風險投資的縮影。

  比如,趕集網、58同城、美團、大眾點評、滴滴、快的、Uber等,無不是經過「燒錢、做規模、洗牌、合併、高估值」的路徑。十年來,資本用事實說話,探索出這樣一套成熟的模式或者說是打法。似乎屢試不爽。

  然而,繁華落盡,一地雞毛。

  為資本唏噓之時,共享單車墳場的畫面一幀一幀出現。共享經濟的創新對實體經濟算不算一種禍害?

  訂單來了,鋼鐵廠有活了,車廠復工,工人拿到薪酬,商場有了客戶,稅收有了保證,GDP有了增長動力......

  鼎盛時期的摩拜和ofo拿了高達40億美元的融資,足夠投放5000萬輛共享單車,據相關計算,如果全部報廢相當於十幾艘航母的結構鋼總量。當愛瑪、富士達、飛鴿這些廠商曾經開足馬力來滿足摩拜和ofo的訂單之時,也應該想到訂單消失那一刻,時至今日,謎底揭曉,無一榮光。

  與其說,共享單車是共享經濟的先鋒,不如說是資本蠢蠢欲動下的一場小範圍試錯,上演的是中國式創業的瘋狂。

  風捲殘雲之後,在美團單車、哈羅單車、青桔單車的新局面下,悲劇式的瘋狂是否再重演?

  以戰養戰

  不以為盈利為目的的企業都是耍流氓。

  當初胡瑋煒看似風輕雲淡的一句「共享單車做不成,就權當公益了」,是極其的不負責任。盈利才是一個商業模式成功與否的關鍵。

  地歌網在內部討論時就對共享單車有兩個確定性的評價:首先,共享單車賽道沒有百億資金做不成,其次,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缺失,同時面臨城市容量的問題,因而,要想活下來必須靠速度、靠規模取勝。

  正因為1元錢的共享生意並未能解決ofo和摩拜模式變現的問題,所以在商業模式缺失的情況下,只有用戶才能實現更多增值的可能,只有用戶才能拓展共享單車的價值,得用戶者得天下是剛開始ofo和摩拜立足行業的王道,從本質來看,用戶背後起作用的是數據。

  由於短途數據並不具備商業價值。比如,車身廣告、APP上的廣告變現、電商等場景都因為數據碎片,這些商業模式都很難實現。

  說到底,共享單車還得是巨頭們的遊戲。

  實際上,朱嘯虎並不是拍著腦袋來投的摩拜,他有自己的一套投資邏輯。朱嘯虎曾經給戴威算了一筆帳:一輛自行車兩百塊錢,在校園裡面,每騎一次五毛錢,每天能騎十次,就收回五塊錢,兩百塊錢可能四十天就賺回來了。加上維護、偷竊及損壞等損耗,可能三個月時間,成本就賺回來了。

  然而,實踐證明,這樣的算法有兩個前提:一是合理定價,騎行一次0.5元;二是自行車復騎次數足夠多,也就是說,單車必須擺放在騎車需求旺盛之地。

  但,剛開始,共享單車只是一場 TO VC的軍備競賽,燒錢、唯快不破,用時間來換取城市的空間。狂熱至極,共享單車最後演變為一場「失控」的資本遊戲。

  當資本褪去,面臨如何生存的拷問之時,對於共享單車商業思考最多的要數ofo。

  ofo曾經試水過車身廣告、App上短視頻廣告、官方公號廣告投放,甚至和P2P公司合作轉化押金、內測「折扣商城」等。

  然而,這一切卻無力回天。

  經過一輪傷筋動骨的大洗牌之後,共享單車開始「冷」了下來,它們開啟了「以戰養戰」的模式,回歸到「共享單車使用」這一本質功能上來,如今,每家共享單車企業都進行了一個基礎的止損方式——漲價。

  今年3月,小藍單車和青桔單車在北京市調整起步價,從先前的每30分鐘1元更改為每15分鐘1元,超出時長後為0.5元/15分鐘。4月,摩拜單車跟進調價,從先前的每30分鐘1元更改為每15分鐘1元,超出時長後為0.5元/15分鐘。哈羅單車提價,從每小時2元,調整為每15分鐘1元,即騎行1小時要支付4元,比調價前翻了一倍。

  近日,摩拜(現美團單車)在上海宣布新版計費規則,起步價從1元漲至1.5元,時長費不變,維持每15分鐘0.5元的價格,規則自7月26日執行。今年4月,哈羅、摩拜和滴滴接管的小藍單車先後宣布在北京地區漲價,時長費皆從1元/15分鐘調整為0.5元/15分鐘。對於漲價,摩拜稱,是為實現健康可持續運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據相關媒體介紹,美國共享單車品牌Citi Bike每小時的騎行價格是4美元(約26元);在巴黎已實現盈虧平衡,被稱為「最為成熟的共享單車」velib則按年卡消費,每年29歐元(約219元);日本的docomo bikeshare每小時300日元(約18元)。

  海外共享單車的健康盈利狀態可見。

  哈羅單車北京地區政府事務負責人劉子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企業每天的運營調度成本大概是0.3元,再加上車輛的折舊成本0.6元,其實每天的總成本大概是在0.9元,如果每天每輛車能夠產生一單訂單,就已經達到盈虧平衡了。

  「未來可以做到(盈利)。」哈囉出行的CEO楊磊曾經堅定地認為。

  據地歌網了解,以武漢和北京為例,據北京官方此前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4月底,在北京報備的共享單車達191萬輛,月平均活躍度近50%。而在武漢近百萬輛共享單車中,日活躍量則約為23萬-25萬輛,日均騎行量約150萬人次。

  根據哈羅單車的官方數據顯示,目前哈羅單車在中國300個城市開展業務,用戶日使用次數約為2000萬次。

  以如此規模的體量判斷,在沒有燒錢競賽的前提下,相當程度而言,共享單車提價是能夠做到盈虧自負的。

  由此可見,共享單車提價是一種理性的回歸。再說,也沒有那麼多錢燒了。

  走進良夜?

  遇冷回歸之後,共享單車是否是殘局即終局?實際上,提價只是共享單車「以戰養戰」的短期打法,只是一種立竿見影的止損罷了。

  共享單車其實通過技術帶來的一種商業模式的創新。

  在供應端只要有足夠的資本,車的生產以及運維不是問題,在需求的維度,移聯網技術帶來便利性的基礎上,大大滿足了人們3公裡之內的短途出行需求,相當程度而言,此需求既高頻也剛需。在此基礎上,平臺需要在同步提升來滿足供需之間同步上升。

  然而,不難發現,把城市容量的因素排除在外,在供應鏈端共享單車涵蓋的成本,包括單車的成本、運維的成本等。

  比如,單車的成本。據地歌網了解摩拜初代的成本高達3000元一輛,ofo則在打法上用時間來換取發展的空間,因而推出了較為低成本的車輛來PK摩拜,不過,在這一策略下,一輛ofo的造價也需要300元。就算是哈羅單車,在剛開始的時候也以每輛500元左右的成本,迅速把車投放到三四線城市。

  根據不完全統計,ofo的存量車達到了1700萬輛,而摩拜的存量車則達到了830萬輛,哈羅單車也有數百萬輛的水準。

  之所以羅列這些數據,是因為,共享單車有一個「三年報廢」的政策性規定。根據多地出臺的共享單車管理辦法相關規定,共享單車的使用壽命為3年,之後要強制報廢。

  以後起之秀哈羅單車為例,2018年上半年,在摩拜和ofo兩敗俱傷之時。其他的參與者都在重新評估行業面臨的風險,哈羅單車卻用手頭的大部分資金製造了接近500萬輛單車一次性投入市場,這是市面上哈羅存量車的60%。

  這也意味著,在不考慮資產損壞的理想狀況下,2020年初哈羅最早的300萬輛車要面臨報廢,而最晚在2021年上半年,市面上的哈羅單車將全部面臨著報廢。

  這導致的問題是,其他小量多批投放的單車企業可以逐批替換報廢單車。而哈羅的換車問題則會集中在一個時間點爆發,短期資金壓力驟增。

  目前,哈羅的造車成本在600元左右,按此計算,哈羅如果要替換目前市面上800萬輛存量車,大概需要在接下來不到兩年的時間內投入近50億元。

  顯然,資本仍是供應端離不開的核心變量。

  接下來也分析一下需求端。

  「風險投資給你錢,就是讓你去買用戶的。但是,買用戶是很容易的,怎麼把用戶留下來,留下來多少,你需要想清楚。」朱嘯虎曾隱晦地說明共享單車資本狂歡背後的內在邏輯。

  共享單車是一個重要的流量抓手,這也是巨頭們入局的根本原因。如今,哈羅乘勢而上,因為這是阿里心頭的一個「硃砂痣」,必須拿下。而摩拜單車採取了休養生息的療法,這也是向來美團王興「緩稱王」的作派。青桔單車是否進擊,也得看看滴滴的臉色行事了,畢竟滴滴還在「安全合規」的穹頂之下掙扎。

  整體而言,共享單車當前形勢是不敢燒錢,也不輕易燒錢,因為,已經過了燒錢的關鍵時刻,格局已定。

  但是,對於平臺而言,需要解決的問題則是在供需之間,提升實力。

  顯然,兩個輪子的單點突破不足以支撐出行生態。巨頭們看上的出行流量,要想為我所用,需要在車的維度繼續突破,從兩個輪子到四個輪子,由前端出行的基本需求到車產業鏈等更多元化的需求,在車的基礎上,打出一個「車、司機(乘客)、廣告」小生態循環,再往前一步,則是通過車場景來撬動金融的場景,此時的數據就能起作用了。這是一個更大的夢。

  不難發現,美團單車、哈羅單車、青桔單車所依附的「爸爸」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生態布局。

  共享單車,尚能飯否?

  關於車的小生態也好,大生態也罷,都還是未知數。不僅要依靠巨頭的決心,還要依託於現實戰局的改變——比如,在政策的調和之下,四個輪子的戰場已經走進了另一片死水。

  未來,仍充滿變數。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IT老友記。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

相關焦點

  • 文言故事「頃之三遺矢矣——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廉頗藺相如的「負荊請罪」,大家耳熟能詳,那麼,廉頗的另一個典故「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大家知道嗎?出處「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棄疾借廉頗自喻,表明自己像廉頗一樣老當益壯,仍心繫國家,但又憂慮自己像廉頗那樣不被朝廷重用。那「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究竟是怎樣的故事呢?
  • 辛棄疾:「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尚有人詢問,而今有誰是伯樂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京口,今之鎮江,亭在城東北北固山上。登臨此亭可以眺望江北。辛棄疾當時作鎮江知府,年已六十六歲,韓侂(tuo)胄當政,準備北伐。辛棄疾是江防要地知府,又喚起了他壯年未酬的壯志,但是此時的辛棄疾已經不是只憑一腔熱血行事的青年,要成熟得多。
  • 張芯瑜:卡翁老矣,尚能飯否?
    新加坡《聯合早報》1月20日文章 原題:張芯瑜:卡翁老矣,尚能飯否?古巴前總統菲德爾·卡斯楚在時隔九個月後,選擇在1月8日,亦古巴哈瓦那起義55周年紀念日當天,再次出現在公眾面前。這位前古巴革命領袖、當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最德高望重的人的再次露面,引起了媒體的極大關注。
  • 共享單車「擇良木而棲」
    實際上,作為「網際網路+」模式,共享單車行業已並非單靠願景就能打遍天下。第三方數據顯示,從去年11月份到今年2月份,共享單車行業在月活、新增、留存率等方面均出現了明顯下滑。共享單車在供應鏈上的開銷只增不減,行業全靠「燒錢」維持,居高不下的運維成本始終困擾行業發展。同時,競爭對手的表現也讓摩拜倍感壓力。
  • 共享單車豈能「信馬由韁」
    據了解,全國多地的共享單車在陸續減少。今年初,廈門30萬共享單車圍城,10萬單車閒置引發熱議,為此廈門重拳整治共享單車,單車數量將削減三分之二。今年杭州共享單車要減少四分之一,單車數量調控到約50萬輛。
  • 共享單車引發的思考議論文
    沒那麼簡單:其一,破壞公共設施被抓,輕則有行政處罰,重則有刑法介入,但共享單車不是公共設施,所有權明確,沒有報案就沒有立案,更不可能處罰;其二,運營商可以選擇報案,但共享單車價值低,要構成盜竊罪等不夠標準,報案不一定是最佳選擇;其三,人為破壞的原因極其複雜,單車使用者不一定就是破壞者,活捉責任人無異於大海撈針,要做到精確打擊,規製成本太大了。
  • 溫州的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車位近況如何?-溫州日報甌網...
    共享單車自今年四月初正式進入我市,現已成為了一些市民的代步首選,為了規範市民停放共享單車,龍灣區率先設出「城市綠毯」。    沿湯家橋路向南,在大自然家園小區出入口處有三塊連續的「城市綠毯」,面積一大兩小,約可停放30輛共享單車。這三塊「城市綠毯」卻在「餓肚子」,上面一輛非機動車也找尋不到。    走訪中,記者看到部分「城市綠毯」還是有發揮功效的,一些市民騎完共享單車後將車整齊得停放在「城市綠毯」上。
  • 共享單車這三年……唉!-共享,單車,ofo,摩拜,小藍,悟空,町町,哈羅...
    雖然還沒有最終定論,雖然買家是誰尚不明朗,但是多方證據已經表明,ofo賣身已成定局,這不是ofo聯合創始人於信在朋友圈高喊著兩句「稍微動動腦子」就能否認的。2017年摩拜和ofo的用戶經常能收到優惠充值促銷的簡訊,打開各自的APP,直接彈出來的也是促銷廣告,充返比的優惠力度最高能超過1:2。創業公司敢如此燒錢大打補貼戰,其底氣是來自於背後的投資方。時至今日,摩拜和ofo都已經歷了數輪融資,總金額達數十億美元。
  • 「共享單車」:請別偷換概念
    據業內分析,目前ofo的估值也超過20億美元,ofo也正在接洽新一輪投資……彼處風雨此處晴,這種截然不同的擴張似乎在昭示著:火熱一時的「共享單車」投資創業風潮,將要迎來一個發展節點。  在這個時間節點上,重新審視「共享單車」的原始含義:一種依靠短時租賃方式,大量佔用社會資源的經營模式,從創業、經營、維護、管理等諸多環節,都不曾體現「共享」,為什麼要和「共享經濟」扯上關係呢?
  • 共享單車墳頭的「新生意」
    ,居然發現有共享單車在上面公開出售。在這些平臺上,最常看見的字眼就是「共享單車公司倒閉了,押金難退,賣車彌補損失!可解鎖!可挑選!可改裝!」顯然,這些現象的出現,與大量共享單車公司倒閉直接相關。乘著共享經濟風口的共享單車,從歷經資本狂熱追捧到倒閉潮襲來,相隔不過兩年時間。
  • 香港電影界最後一個江湖大佬「尚能飯否」?
    萬梓良無論飾演好人還是壞人他都能拿捏到位,恰到好處,入木三分。1986年香港TVB推出的電視連續劇《流氓大亨》中他扮演的警察方謹昌為人忠厚,正義,善良而富責任感,對家人毫不吝嗇,不惜犧牲就業與結婚機會,中三肄業後,立即投身警界,以負起家庭責任。這個角色之所以能成為港劇史上一個經典的好人形象,就在於這個"大哥"的任勞任怨與一身正氣。
  • 共享單車能激活修車這個老行當嗎
    倪朋:平均每天維護50輛共享單車  倪朋  90後,椒江人  ofo共享單車台州運維人員  共享單車,為大家解決了最後一公裡的出行煩惱。但在社交平臺上,關於共享單車被破壞的花樣吐槽卻隨處可見。  單車上樹、堆疊成山、二維碼被塗、私裝車鎖、車輪被盜……共享單車火了,修車師傅也成了單車界的「香餑餑」。
  • 【謠言粉碎機】一個APP能開所有共享單車?假共享,真薅「羊毛」!
    單車是別人的,運營管理也是別人的,但錢卻可以落入自己的口袋……這等好事哪裡找?一款App就能讓這樣的美夢成真,這款App可以共享所有的共享單車,竟然薅了共享單車公司9320餘萬元「羊毛」。 日前,該共享單車界「萬能鑰匙」徹底翻車。
  • 共享單車實名制:數千萬支付寶用戶已實現實名使用單車
    眼下,共享單車已經成為了一道不容忽略的「城市景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有共享單車運營企業30多家,累計投放車輛超過1000萬輛,註冊用戶超1億人次。
  • 昆明:共享單車的"女管家"
    「女管家"可以同時運送3至4輛共享單車.當日.昆明街頭幾個由女性組成的共享單車運維小隊正在依次檢查整理路邊的共享單車.雖然是女性.她們依然每天風吹日曬步行十多公裡整理.巡檢車輛.據了解.她們大多是由「80後"和「90後"的年輕人組成.在加入這個團隊前各自從事著不同的工作.共享單車出現後.為她們提供了全新的就業機會. 任東(雲南分社)/中新社/視覺中國2018年3月7日.昆明.
  • 「共享單車」遭城管執法引關注 未來能跑多遠?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共享單車」遭城管執法 公司稱樂見政府出手規範  日前,成都市華陽街道的城管以非法佔道經營為由扣押了轄區內百餘輛違規停放的共享單車,此舉引發輿論關注。不過,消息曝出不久,成都市城管委員會卻否定了華陽街道城管的執法行為,認為對於共享單車按照《非機動車管理條例》進行管理,隨後,相關部門又將扣押的共享單車退還。
  • 360免費共享單車如何收費 360共享單車在哪些城市上線【介紹】
    360免費共享單車在哪些城市上線?360官方簡體發文解決推出360共享單車,那麼這個單車是怎麼收費的呢?在哪些城市上線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據微博@36O共享單車發信息,「愚人節我們偏要幹真事兒!360免費共享單車,4.18日見」,想必以後大家會享受到36O免費單車。
  • 海口共享單車運營「小哥」:一天搬60輛單車
    海口共享單車運營「小哥」:  一天搬60輛單車趙耀強在搬運單車。  今年初,作為網際網路新興產品——共享單車,在進駐海口後迅速得到用戶的喜愛。由此,也催生出一份全新職業:共享單車運營人員。
  • 摩拜單車接入高德地圖,共享單車與騎行導航一拍即合
    【每日科技網】  2017年6月29日,高德地圖宣布上線共享單車服務,摩拜單車已全面接入。用戶使用最新版高德地圖APP,選擇「騎行」等頁面的共享單車,即可查看附近摩拜單車的位置,並直接掃碼解鎖開始騎行。
  • 共享單車「重生」!戰局升級,巨頭重金砸向電單車!
    不過,多個品牌的共享單車最終還是活下來了,就連共享電單車、共享滑板車等共享出行工具也正悄然復活和發展。共享單車依舊很有戲共享單車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洗禮,目前幾大巨頭仍在發力。市場信息顯示,滴滴旗下共享單車品牌青桔單車在近期獲得超過10億美元首輪融資,這也是共享單車頭部企業在2020年獲得的第一輪融資。在深圳,經深圳市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規範管理工作聯席會議審議同意,7.5萬輛全新哈囉單車在近期登陸深圳,為深圳共享單車市場帶來新的活力。哈囉單車結合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在深圳全面推出「定點還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