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言靈根據老菜譜製作了華夫餅。
福州新聞網10月8日訊(福州日報見習記者 阮冠達/文 記者 池遠/攝)麵粉、蛋黃、牛奶……照著菜譜選好材料調成麵糊,倒入模具,十分鐘後,「跨越」了百年的香氣漸漸飄散開來。8日,來自美國的鼓嶺文化研究專家穆言靈帶著自己珍藏的鼓嶺老菜譜來到福州,按照菜譜現場製作傳統美食,還原百年前的鼓嶺餐飲文化。
記者看到,雖然穆言靈珍藏的這本450多頁的老菜譜顯得十分破舊,但書頁上的文字仍然清晰可辨。菜譜的封面印有「健世中西烹調全書」及「healthcookbook」的字樣,書中分別以中、英文介紹了各類菜餚所需的食材和烹飪方法,以及各類中西宴會的特色、式樣。
「菜譜中的菜餚,代表了百年前在鼓嶺生活的外國人的飲食文化,可以說是當年鼓嶺上各類中西餐的一個集合。」鼓嶺管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
在鼓嶺,穆言靈照著菜譜做出了一盤香噴噴的華夫餅,「這盤餅和100年前的華夫餅食材相同、做法相同,這樣的味道才是最正宗的鼓嶺味道」。
來自四季紅餐廳的郭師傅也不甘示弱,用鼓嶺特有的亥菜做出了一盤亥菜餅。雖然外形與華夫餅一樣都是橙黃色,口感卻更香脆。「我也是從華夫餅中得到啟發,中西文化交流融合一直是鼓嶺的特色。」郭師傅笑著說。
事實上,穆言靈為鼓嶺帶來的可不僅是一本老菜譜。8日,記者還看到了她精心收集的當年鼓嶺生活手冊。門牌號與主人姓名、居民們自訂的公約、商業廣告……一本本小冊子,將當年外國人在鼓嶺上的故事活靈活現地展現在眾人眼前。「鼓嶺有著很多故事,它的歷史、文化都很需要被發掘、被研究。」穆言靈說。
據了解,穆言靈的公公穆藹仁1940年從美國經日本抵達福州,在英華中學任教一年。1945年,他以飛虎隊隊員的身份再次來到福建,抗戰結束後回美國繼續學業。兩年後,獲得碩士學位的穆藹仁帶著妻子和長子第3次來到福建,在協和大學當教師,並在這裡有了穆言靈的丈夫穆彼得,直到1949年舉家回到美國。和穆彼得結婚後,穆言靈就與鼓嶺結下了不解之緣,尋訪鼓嶺故居,輾轉各地拜訪曾在鼓嶺生活的人,收集各種文字資料。得知鼓嶺舉辦美食節,穆言靈便帶著菜譜趕來,希望還原鼓嶺的傳統餐飲文化。
鼓嶺管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好好利用這本菜譜恢復各類菜式,挖掘傳統文化,未來還有可能在菜譜的基礎上推出更多的鼓嶺鄉宴「十大碗」系列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