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和孟浩然這三位唐代大詩人都是怎麼死的?眾說紛紜,每種說法都附加說者個人的意志,讓人眼花繚亂,究竟真相如何?且隨六甲番人一起回到唐朝,看看那個時代發生了什麼事情。

三位大詩人中,孟浩然最為年長,比李白大12歲,比杜甫大23歲,李白和孟浩然關係很好,曾留下《贈孟浩然》等詩篇,杜甫也很推崇李白,寫過《贈李白》等詩,李白也多有詩篇回贈。孟浩然壽命最短,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五十二歲時就去世了,那年盛唐正好,國泰民安,安史之亂還有十五年才爆發,詩壇正是群星璀璨,賞識孟浩然的張九齡剛去世,孟浩然的好友王維已經名聞天下,而李白詩名方盛,杜甫仍在家鄉學習尚未出遊,李白和杜甫還要在四年之後才第一次見面。
孟浩然之死在《新唐書》有記載,但較為簡單,只有7個字「開元末,病疽背卒」,《唐才子傳》則有詳細描述死因和經過,「開元末,王昌齡遊襄陽,時新病起,相見甚歡,浪情宴謔,食鮮疾動而終」,兩書說的基本一致,都說孟浩然是背疽發作病死的,《唐才子傳》增補了食用魚鮮導致發病的過程。

而李白之死則有更多的傳說,由於他一生風流不羈,豪放狂傲,曾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後人更願意相信《唐才子傳》的說法,認為他的死與另一位偉大詩人屈原一樣,都是沉水而終的:「白晚節好黃、老,度牛渚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這樣的說法固然浪漫而傳奇,但卻恐怕不是李白去世的真實情況。
李白去世於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卒年六十二歲,那時安史之亂已近尾聲,唐代宗李豫剛即位,曾以左拾遺召李白,可惜李白剛剛去世。李白在人生的最後階段過得相當窘迫,五十七歲時因曾參加永王東巡而被判罪長流夜郎,五十九歲時才遇大赦重獲自由,當時妻子宗氏已出家做女道士去了,李白不得已只好投奔擔任當塗令的族叔李陽冰,不久後去世。《新唐書》沒有記載李白去世的原因經過,不過《舊唐書·李白傳》卻有詳細的描述:
「後遇赦,得還,竟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
李白醉死的說法比捉月失足落江的說法明顯靠譜得多,也符合他當時的處境,至於專家學者考證說是病死的,也與此並不矛盾,本來李白一直都有因長期過度飲酒引起的肝硬化等病纏身,所以對於李白的死,大致可以理解成:在人生最後一刻,李白孤獨困苦,借酒澆愁,酒醉病發而終。
杜甫去世最晚,大曆五年冬(公元770年)時年五十九歲去世,關於杜甫的死因,也有多種說法,最常聞的是飫死說、病死說和溺死說,溺死說出自韓愈的《題杜工部墳》,其中說道:「捉月走入千丈波,忠諫便沉汨羅底。固知天意有所存,三賢所歸同一水」,大意是杜甫和李白、屈原三位賢人都是溺水而死的,雖然韓愈的生活年代僅稍晚於李杜,照理說可信度比較高,但這首詩僅輯自《全唐詩外編》第四編和《全唐詩續補遺》卷七,韓昌黎正集並無收錄,而詩中另有「怨聲千古寄西風,寒骨一夜沉秋水」、「墳空飫死已傳聞,千古醜聲竟誰洗?」等詩句,也是讓人心生疑問的,韓愈僅比杜甫小五十六歲,就算他是晚年去杜甫墳前憑弔的,離杜甫去世也不過數十年而已,何來「怨聲千古「、「千古醜聲」?
所以溺死說也不足為信,而病死說來自郭沫若的《李白與杜甫》,他認為杜甫當時食用了放久了的牛肉(腐肉),導致食物中毒病死的,這種說法不知是根據什麼,不過考慮到當時的季節是冬天,可能性不會很大。

至於飫死說,也就是吃太多撐死的說法,史書是有記載的,《舊唐書》描述杜甫人生最後階段是:
甫嘗遊嶽廟,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聶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時年五十九。
《新唐書》所說的也接近:
遊嶽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杜甫是飫死的,這樣的說法儘管聽起來很是匪夷所思,也不甚高雅,但卻符合當時杜甫晚景悽涼的實際情況。杜甫一生憂國憂民,留下一千多首詩,卻沒幾天好日子過,長年顛簸流離,貧困潦倒,到五十九歲時,相信身體狀況是不可能好了,連續餓了十天,見到食物肯定胃口大開,加上喝酒也會讓人不知不覺就多吃了點,牛肉又是高蛋白,因消化不良致死是很有可能的。

孟浩然、李白、杜甫的死,都和吃喝有關,今人或許不可想像,但在物資匱乏的古代,這樣的例子相信是有很多的,偉大的詩人其實也是人,也有自己的飲食喜好,因吃喝不當而死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而今日重讀那段歷史,六甲番人只是為杜甫而感傷,中國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卻經常在挨餓,他曾親眼看到自己的兒子餓死了,人生的最後時刻還要餓上十天,最後能飽食而終恐怕也是其所願也。
沒有餓過的人們永遠不會懂飢餓者的感受,帶著獵奇看熱鬧的心態者請放開杜甫,謝謝。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多精彩,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