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證法師開示:度人要靠因緣

2020-08-07 如來藏講堂
明證法師開示:度人要靠因緣

問:公公年事已高,一直使用住昔福報,至今仍未皈依三寶,該如何能度公婆一家?

師父開示:度人要靠因緣,如果因緣不具足,或者時機還不成熟,你強度,他也不聽你的度化。為了促使這個因緣成熟,我們就要自己先努力的修學。如果自己有了修行,行為也是很好的一種接引的機緣,他看到我們修行好,他也會修,但是這並不適合一切人。有些人,你修得再好他也不修。其實這個道理跟我們學習世間法一樣,你打籃球打得再好,我就不喜歡,跟這個一樣的;你就認為臭豆腐好吃,我就是不喜歡,你說破嘴我也不喜歡。這個沒有辦法,你們生活在一家成為一個家庭,先生或者太太,或者兄弟姐妹之前,各有各的信仰,各有各的愛好,這和往昔前世的種子有關係,不是我們強度就可以度得了的。所以,你盡力去做,剩下的事情順其自然就好,不必在這上面生煩惱,大家完全可以和平共處。佛都不度無緣之人。佛多麼偉大、多麼有本事、多麼有智慧,沒有因緣也度不了,何況我們平常人。

明證法師開示:度人要靠因緣

我們當法師時間長了,接觸各種各樣的人機會多了,慢慢也有經驗了。我們都不去勉強,好比有的人說出家,他態度好像很堅決。我們就說,那你試一試,到寺院住一段時間試一試,他住了大概不到一個星期就跑掉了。原來氣壯如山,最後呢,就走了。因為他過去說要出家,是他的想像,他想著出家如何,如何美妙,住到寺院裡邊沒有幾天,跟他的理想不一樣,他也不見得就要出家了。所以,一般比較嚴格的寺院,都要在寺院裡邊做一年行者才可能剃度,別的寺院我不知道,反正我們的寺院是這樣,住夠了一年以後,再考慮你出家的問題。

摘自明證法師《佛學問答1》

更多開示敬請關注【明證法師如來藏講堂】微信公眾號

修學戒定慧請關注【明證法師新浪博客】

講經視頻請百度搜索「明證法師」

相關焦點

  • 明證法師開示:如何找到我們的真心
    師父開示:這就需要參禪,參就是找,禪就是心,而且這個心就是真心。所以,參禪的意思就是找真心,因此必須修找真心的方法,怎麼找呢?首先要具備起碼的戒定慧,然後要找善知識問,怎麼樣作觀行 , 在這個基礎上會作觀行,就能夠證得能取,所取雙空。
  • 明證法師詳細開示:有關帶業往生的理念
    攝影老師︱XM自在問:師父慈悲,請詳細開示有關帶業往生的理念師父開示:帶業往生的道理其實很好理解,因為我們有業,業一定隨身,"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走到哪裡跟在哪裡。這些業是什麼?就是我們造作過身口意三業以後留下來的那些種子。它一定會跟著我們,不管走到哪裡,也不可能把這些種子拋棄,不管你往生到哪一道,都一定是帶業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也是如此。
  • 明證法師開示:什麼眾生是因緣和合所生,先有因還是先有緣呢
    攝影老師︱XM自在問:什麼眾生是因緣和合所生,先有因還是先有緣呢師父開示:當然是先有因!一切緣都是因生的,如果把因和緣分開來說的話,當然因在前緣在後,那麼再把這個事情說透了,一竿子捅到底,那麼這個因就是萬事萬物的根本因,就是如來藏、阿賴耶識、第八識,由這個阿賴耶識、第八識所產生的其他的內容就是緣,眾生顯現由第八識出生。
  • 明證法師開示:如何面對生離死別
    師父開示:這有很多面對的方法,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知道眾生沒有實際的內涵,眾生也是因緣所成法。所謂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只是一個名字,他的存在只是一個假相。而且時間很短,原來這個世界上就沒有我們,因為媽媽沒有生我們,我們不知道自己,父母未生之前是什麼面目,生下來以後,活了一生,這一生可能長,也可能短,然後又消失了,我們能把這種存在叫做真正的存在嗎?
  • 明證法師開示:如何面對生離死別
    師父開示:這有很多面對的方法,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知道,眾生沒有實際的內涵,眾生也是因緣所成法。所謂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只是一個名字,他的存在只是一個假相。而且時間很短,原來這個世界上就沒有我們,因為媽媽沒有生我們,我們不知道自己,父母未生之前是什麼面目,生下來以後,活了一生,這一生可能長,也可能短,然後又消失了,我們能把這種存在叫做真正的存在嗎?
  • 明證法師開示:為什麼眾生度不盡
    問:法師您好!您說眾生是度不盡的,為什麼呢?法師開示:因為法界是無量無邊的。佛法的基本意思就是都無量無邊,因為事實上就是無量無邊的。有無量的世界有無量的佛,也有無量的眾生。真的是無量,永遠也度不完,永遠也度不盡。為什麼?因為這就是宇宙的本質,就是宇宙的特點。
  • 明證法師開示:何謂佛心
    師父開示:心為佛用,佛之心行於道,佛心就是智慧,一切種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要用這個真心,其實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用,百姓日用而不知,現在你要知道明確地去用,而且要正用,正用此心,六祖大師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是這個意思。
  • 明證法師開示:如何控制不發脾氣
    師父開示:你一發脾氣,就打自己五個大嘴巴,然後還說:「我看你敢不敢了!」這個比較有效。因為我們都捨不得打,所以下次繼續發,你讓別人打,別人也下不了手,還是自己打比較好。如果你說:「不行,這怎麼可以?」那你就不要發。
  • 明證法師開示:總覺得學佛很難,法不入心怎麼辦
    不知何因緣,弟子一直以來很喜歡聽經聞法,也幾乎每天聆聽生命電視臺師父們的開示,也曾去打過三次的禪七,雖然如此卻始終覺得自己業障深重,法不入心,總覺得自己在學佛路上障礙重重,請師父開示,如何去除分別心?師父開示:這句話暴露你邪知邪見,你這樣怎麼能夠沒有障礙呢!為什麼?因為修行和成佛的心就是這個分別心,你把他去除了,請問怎麼修行呢?
  • 明證法師開示:怎樣知道亡靈往生
    師父開示:這個說良心話,咱沒神通,真不知道。那靠什麼呢?我的觀點是要靠臨命終以前:他是否念佛?是不是居士?是不是發願往生?是不是相信極樂世界?也就是信願行具足不具足。因為什麼,靠法的力量。平時有修持啊,臨終也不會糟糕到哪裡去。平時沒有修持,那就要看臨終的時候有沒有善知識引導,如果有善知識引導,他也有信願行,哪怕是最後的一剎那有,那也行。一念現前就可以往生。如果這些都不知道,那就要有人給他講來講去,而且他精神還比較好的時候,你問他信不信,他說信,願意不願意,他說願意。那就沒問題了。
  • 明證法師開示:怎樣才能明心見性
    問:到什麼程度能明心見性,自知很難,請法師慈悲開示?師父開示:先斷我見,證得初果須陀洹,再往前走一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證得空性如來藏,就可以『明心』。『明心』就是找到了自己的真心;『見性』是見到了佛性,也就是真心的功能作用。
  • 明證法師開示:什麼是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
    師父開示:當然可以了,這個就是六道輪迴的煩惱。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見一處住地煩惱,就是邪知邪見,不是正知正見;第二就是三界住地的煩惱,欲界的煩惱、色界的煩惱、無色界的煩惱,加起來這個三界的煩惱就是我執,也就是說如果分兩部分,我見和我執,就完了。
  • 明證法師開示:家中的佛像要如何擺設才如法
    問:請問師父,家中的佛像要如何擺設才如法?師父開示:到寺院裡看看寺院的佛像是怎麼擺,家裡就怎麼擺。沒有那麼複雜,關鍵是要虔誠,是要比較虔誠的恭敬佛。更多開示敬請關注【明證法師如來藏講堂】微信公眾號修學戒定慧請關注【明證法師新浪博客】講經視頻請百度搜索「明證法師」
  • 明證法師開示:什麼是開悟的境界
    更多開示敬請關注【明證法師如來藏講堂】微信公眾號修學戒定慧請關注【明證法師新浪博客】講經視頻請百度搜索「明證法師」
  • 明證法師開示:去了極樂世界,還會受報嗎
    師父開示:當然不會有這個報,但是不等於你以後沒有這個報,去了極樂世界以後,看你再回不回來。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平常的人不太清楚,就是說到了極樂世界以後,不可能在極樂世界成佛,到了極樂世界是帶業往生,業並沒有消掉,雖然說念一句佛號,能消滅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
  • 明證法師開示:關於自殺,如何解脫
    攝影︱阿張老師問:請問師父,耳聞自殺之人在同一地點會不斷重來,如是因如何解脫,請師父開示?師父開示:這個不知道給誰開示,是給你開示,還是給他(鬼道)開示?自殺的人非常愚蠢,因為自殺不解決任何問題,為什麼要自殺呢?如果欠人家的債,自殺以後來生當牛做馬還是要還,是根本逃不脫的;如果你殺了人,然後自殺,有朝一日,你還是要還人家的命債,你也跑不了,自殺沒有用。所以,不應該自殺,自殺是非常非常愚蠢的,因為沒有用,知道沒用何必自殺呢?痛苦要承擔,承擔能夠消業障。
  • 明證法師開示:何謂空
    問:頂禮法師,何謂空?師父開示:空有很多種。第一種,凡夫的空,叫頑空。這是外道所說的空,幾乎所有的外道說到空的時候,意思說是人死如燈滅,沒有因果,沒有後世,這種腔調很可怕,因為會使人胡作非為,不計因果,但是因果卻不管你這一套,只是要你做了一定受報,你認為空沒有用。所以,斷滅空對修行的危害十分大!這指外道的觀點,平常老百姓所說的空,還夠不到這個層次;第三種,小乘所說的空叫偏空。
  • 明證法師開示:是念佛還是念「成片」
    更多開示敬請關注【明證法師如來藏講堂】微信公眾號修學戒定慧請關注【明證法師新浪博客】講經視頻請百度搜索「明證法師」
  • 明證法師開示:念佛的時候,觀想蓮花可以嗎
    師父開示:可以,顯然你用的是觀想,而不是聽佛號聲音的方法,這是兩種不同的念佛方法。念一聲佛號,觀想一朵蓮花,如果善於觀想的話,是可以調整身體的。如果你高血壓,高血壓嚴重的時候,靠吃藥控制,有的時候很難受。
  • 明證法師開示:怎樣才能證得空性
    問:請法師開示,無限感恩。證空性是否必須透過禪定,怎樣才能證得空性?師父開示:必須。要有戒定慧的基礎,然後做觀行。做觀行的過程,就有可能證得,但是這是最簡單的說法;要是說得複雜一點的話,必須要參禪,參就是找,禪就是空性,找空性這個過程叫參禪,雖然有不同的說法,但是實質一定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