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住房(82.34%)、工作(80.96%)、養老(包括個人及父母養老,79.11%)、子女教育(79.04%)以及社會交往障礙(72.69%)是困擾白領的五大焦慮
住房、工作、養老、子女教育以及社會交往障礙是困擾白領的五大焦慮
人民論壇2013年3月下的特別策劃「全民焦慮症問診」刊發後,引起讀者強烈共鳴。生活在大中城市的白領群體作為改革開放後的新生階層,他們的群體生態受到更多關注。
「年輕、不甘寂寞,在鱗次櫛比的水泥樓群間,追逐金錢、愛情和流行……」朱德庸先生為我們描繪了他筆下的白領生活。1951年,美國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第一次提出「白領」概念,他認為白領應該是依附於龐大機構、從事非直接生產性的行政管理工作與技術服務;無固定私產,不對服務機構擁有財產分配權;依靠知識和技術謀生,領取較穩定且豐厚的年薪或月薪;維持體面,拒絕流俗和粗鄙的大眾趣味。國內社會心理學學者管健認為,在我國,白領表徵著這樣一部分群體:從事腦力勞動,主要靠工資及薪金謀生;一般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職業能力及相應的消費能力;有一定的閒暇,追求一定的生活質量和品質;對其勞動、工作對象擁有一定的管理權和支配權。
這樣一個看似光鮮的群體會焦慮嗎?他們焦慮什麼?為何焦慮?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於2013年9月9日至9月24日發起「城市白領:什麼讓你焦慮」調查,通過現場調查和網絡調查,綜合統計數據發現:住房(82.34%)、工作(80.96%)、養老(包括個人及父母養老,79.11%)、子女教育(79.04%)以及社會交往障礙(72.69%)是困擾白領的五大焦慮。
生存性焦慮最讓白領煩心
焦慮一:房子,心中永遠的痛
當被問到「如果沒有外援的話,根據您所在城市的住房價格,您認為大概多少年才能住上自己購買的房子」時,21.25%的受調查者認為「十年以內」,但同時也有將近70%的人覺得「一輩子也買不起」。
以往判斷社會分層的因素主要有收入、職業和聲望等,但隨著房價的飆升,住房已經取代了原有要素,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貧困的重要指標。尤其在中國,如果在「住房資源」上處於弱勢,很有可能意味著在社會的其他方面均處於弱勢,最終走向「惡性循環」的貧困之路。調查中,很多受訪者延遲結婚和生育年齡,以此來減緩住房貧困的影響。即使買得起房子的白領,也存在高負債及啃老的客觀現實,每月的固定開銷中房貸佔了絕對比例,加上其他必需支出,他們是生活負擔最重的階層,而且不敢出現任何意外狀況,否則就有滑向生活窘迫的危險。
焦慮二:職場,夾心中的困頓
在「您認為白領當前工作中最焦慮的問題有哪些」的調查中,排在前四位的分別是「缺乏事業成就感」(37.21%),「升職前景競爭激烈,晉升無望」(22.05%),「想跳槽找個收入更高的工作」(17.16%),「想自己創業,但生計問題有後顧之憂」(11.53%)。
事業是白領們在城市中立足的根本,拼命三郎式的工作方式幾乎成了白領們一種自發的選擇。有人曾用「三高和三中」來形容白領群體,即:高學歷、高收入、高職位,中層、中產和中堅分子。在這樣的群體中,競爭自然激烈甚至殘酷。面對職位的供給不足和每年大量高校畢業生的後起競爭,除了繼續拼命工作之外,似乎沒有其它更好的途徑。
焦慮三:養老,不敢想的未來
在被問到「對於個人養老,您是怎樣考慮的」時,將近五成的受調查者選擇了「準備退休後回家鄉養老」(49.14%),也有三成的受調查者「暫時沒考慮過」(27.5%)。而在關於父母養老問題上,82.16%的受調查者認為「老人千萬不能生病,否則真不好辦」,24.33%的人選擇了「很想接父母一起來住,但住房問題難以解決」,還有68.75%的人認為「感覺無力贍養,自己都在艱難度日」。
調查結果表明,白領群體對個人和父母的養老問題大多處於不敢深想的階段。有專家指出,與發達國家相比,今日中國最缺的不是物質豐富,也不是精神追求,而是社會保障。中國養老保險覆蓋率尚未達到國際標準,擁有失業保險的人數則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