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焦慮!想學舞蹈的人都在焦慮什麼?

2020-12-06 單色舞蹈

「焦慮」一詞在近年來頻頻現身

各行各業、各年齡層的人都不約而同的

有著某種程度上的焦慮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

想學舞蹈的人在焦慮什麼?

有很多人想學舞蹈,可是總有些顧慮:

我老大不小了,學舞會晚嗎?

不管你學什麼,你學得越早,就意味著學的時間更長,優勢是肯定有的。

但並不意味著後學的就沒機會了。

不同的舞蹈對身體有不同的要求。現代舞、民族舞、古典舞相對而言,對身體柔韌性要求較高,想要有所建樹,最好是從小就開始學,但並不是成年後就學不了了,成人的骨骼定型,學舞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技巧。

相對而言,街舞、爵士、東方舞、瑜伽等,對身體並沒有那麼苛刻的要求,並不以表現極端的難度技巧為主,更多的是為了表達情感,釋放活力。即使30歲以後再學,只要有興趣,也仍舊不算晚。

學舞蹈有體型限制嗎?

不管你身高是高是矮,體型是胖是瘦,都不會影響你所學跳舞,不管是你體重超過200,還是你身高不足150,你需要的僅僅只是一顆熱愛跳舞的心。

其實跳舞這件事情,在踏出跳舞這一步之前,總會抱有各種對自己能不能跳舞的懷疑。但如果你不去試,你又怎麼會知道結果呢?

30歲的人從零學舞蹈還有救嗎?

有救。對於零基礎這一點,其實真的沒有必要那麼在意,誰不都是從零基礎開始的嗎?誰又能天生就會跳舞呢?大家跳舞水平的差距,從來不是因為起點的不同,而是大家花在舞蹈上的時間的長短。

其次對於年齡這一點,舞蹈不是用年齡來衡量的,只要你願意跨過你思想上的擔憂,邁開第一步,你會發現,任何年齡都可以開始舞蹈夢,晚的是你從未開始……

如果你想學,那麼是零基礎又有何妨,年齡又有何妨?學習本就是一件單純快樂的事情,想那麼複雜幹啥~

相關焦點

  • 理解焦慮:什麼是正常的焦慮?什麼是不正常的焦慮?
    那麼什麼是正常的焦慮呢?當我們出現擔心緊張的情緒時,要考慮它是不是合情合理的。如果這種擔心是合理的,就是正常的焦慮;反之就是不正常的焦慮。大家思考一下,以下哪種擔心是合情合理的?具體地說,就是經常擔心將來可能發生的、不可預測的某種危險或不幸事件;或是「莫名其妙」——無法清楚地意識到你所擔心的對象或內容,這只是一種讓人心煩意亂、心神不寧、心神不寧、缺乏理性的內心體驗。
  • 城市白領焦慮什麼?為何焦慮?
    核心提示: 住房(82.34%)、工作(80.96%)、養老(包括個人及父母養老,79.11%)、子女教育(79.04%)以及社會交往障礙(72.69%)是困擾白領的五大焦慮 住房、工作、養老、子女教育以及社會交往障礙是困擾白領的五大焦慮
  • 你所謂的焦慮,不過是庸人自擾
    最近,朋友圈有位好友在感慨:「一轉眼半年又過去了,時間過得可真快,年初立的flag到現在還沒正式開始啟動...」看到之後,我果斷把這位好友屏蔽了,我心想,一邊抱怨生活的枯燥無趣,一邊繼續虛度光陰,果然焦慮都是自找的,這種朋友圈看多了也只是讓人鬱悶而已。
  • 男人的焦慮和女人的焦慮
    這是一個充滿著焦慮的時代,男人有男人的焦慮,女人有女人的焦慮。那麼男人的焦慮是什麼呢?女人的焦慮核心點又在哪裡呢?男人是天,屬陽,主剛健;女人是地,屬陰,主陰柔。道德經說,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
  • 現在的年輕人都在焦慮些什麼?
    坐擺渡車的時候經過機場,停了一排私人飛機,經過的時候我前後這些西裝革履的成功人士全都行注目禮,為什麼我混了這麼多年還是一個坐頭等艙的,為什麼我還要跟這些人坐在一起。 現代人最普遍的焦慮就來自對成功的渴望,而非常殘忍的是那些成功人士完全不介意滿足你對他們的渴望,有的人還愛寫書,我的成功可以複製,大哥我是可以複製,但是我不知道往哪裡粘貼啊,沒用
  • planB焦慮是什麼意思和梗 planB焦慮含義介紹
    planB焦慮是什麼梗?很多人在做計劃時,都會有B計劃,那麼planB焦慮是什麼意思呢?它又是怎麼來的呢?下面小編就來介紹一下抖音planB焦慮意思,一起來看看吧!  planB焦慮是什麼梗  形容因為原有計劃被打亂後產生的焦慮情緒。指的是一些只有A計劃的人,這種人通常不會隨機應變。
  • 收入微薄的焦慮,年入百萬的也焦慮?
    前不久,騰訊一位年薪75萬的員工辭職回家當公務員的新聞登上熱搜對於上述這種現象,社會上,概括為「中產焦慮」。 焦慮什麼呢?孩子的教育起跑線不能輸;房貸、車貸每月不能斷供;為父母準備的養老金不能少;職場不能被裁員;身體不能被拖垮…… 另外,年輕人也很焦慮。 焦慮什麼呢?
  • 中國式父母的焦慮:面對焦慮,我們該如何「自救」?
    另外一個孩子的媽媽則回答,我們一共報了四個,鋼琴、舞蹈、繪畫、遊泳,還在準備別的興趣班。問問題的媽媽說:「是啊,四個太少了,這年月孩子沒有一點特長是不行的!」從這兩位媽媽的對話之中,便能夠感受到家長對於孩子未來的焦慮。
  • 焦慮啊焦慮,自從成了媽,內心的焦慮就如影隨形、寸步不離
    你有沒有想過,孩子們只有600多天的準備時間?你有沒有想過,現在教改的力度這麼大,孩子需要提升的空間越來越大?……」我一邊低頭攪拌著手中的咖啡,一邊看她的紅唇在我對面上下張口,漂亮的臉龐隨著「孩子、考試」這樣的話題,變得眉頭緊皺,很是愁苦的樣子;有些好笑,但更多的是跟隨著她的焦慮而更加焦慮!
  • 《我焦慮得頭髮都掉了》:學會這四個方法,你也能戰勝焦慮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羅伯特·L·萊希在《我焦慮得頭髮都掉了》一書中,深挖焦慮根源,給出克服焦慮頑疾的四種全新方法,掌握以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自助解決焦慮。一、 焦慮到底是什麼,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痛苦1.焦慮的定義焦慮是人類為了應對將來可能的危險而啟動反感和恐懼的一種本能。
  • 越想放鬆越焦慮?你是不是陷入了焦慮的惡性循環?
    終其一生,每個人絕大多數時間都是處於這種焦慮與恐懼裡,但是就是因為隨時處於這種警覺狀態,人類才能夠得以生存下來,繁衍生息,而這種恐懼與焦慮也化為我們的基因得以遺傳下來。在這個過程中,眾多壓力源,如各種目標等,加上我們的強迫性思維習慣導致了壓力及焦慮的不斷累積。對於壓力和焦慮,我們很多人習慣性地認為這些都是壞情緒,會本能的逃避或轉移,於是這些逃避或轉移的行為讓我們無法讓焦慮的情緒得以流動和釋放,於是導致了焦慮的不斷累積。
  • 當今社會的焦慮與什麼有關,有沒有誰能不焦慮
    當今社會的焦慮與什麼有關,有沒有誰能不焦慮過去的人,一輩子都生活在一個地方,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幹活兒,吃喝拉撒睡,大不了與鄰居嘮嘮閒嗑,或者最新鮮莫過於聽聽從外面回來的,有見識的人,吹一吹外面的世界,偶爾做一做白日夢。
  • 「知識付費」之後的焦慮:我們焦慮不是花了錢,而是學不到
    我還蠻想跟她說,媽我不在外交部上班。 我媽不管我在不在外交部上班,但是我媽用學習平臺這件事深深影響了我。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但是學習這件事除了在讀書的時候特別努力之外,大部分人其實是不太可能在現實生活中不功利地去學習的,也就是純粹學習。也不能怪大家,確實大家都很忙,忙完了還要動腦筋,那腦子不都壞掉了。
  • 《應對焦慮》你的焦慮無處不在,應對只要三步
    這些問題背後都是新手媽媽們的各種擔憂,生怕自己做錯了一點影響孩子生長。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這些媽媽們的滿滿焦慮,別看這些都是芝麻綠豆大的事情,但是對媽媽們來說,足以讓她為此擔心失眠,心情起伏好久。隨著孩子長大,開始上學,媽媽們的焦慮也會越來越多:視力不好、上課不專心、愛玩遊戲、逆反,等等。
  • 不同年齡段的地產人,都很焦慮
    這個時候,焦慮是生存的必備要素——因為其在任何時候做的任何決定,都直接關係到它的生死存亡,一切都緊緊圍繞著當下。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歲月是把殺豬刀,每個人的焦慮來自於對當下不確定的無法掌控。 俗話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 緩解「知識焦慮」需對症下藥
    【摘要】在社會分工高度發達、市場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許多人都陷入了「什麼都想學,但卻學不透」的「知識焦慮」。「知識焦慮」不僅與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等外部因素有關,也與個體學習心態、知識內化規律等內部因素有關。為此,應引導知識付費行業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健康的學習心態,緩解人們的「知識焦慮」。
  • 對疫情感到焦慮別緊張,適度焦慮是你的人生寶藏
    當期末考試臨近,一些焦慮的同學會對學習產生牴觸心理,可她卻會經常往圖書館跑,一坐就是一整天,還能做完她平時做不完的作業。部分同學期末考試的成績總會比隨堂測試的成績要低一些,而她的成績卻會高出一截。為此,我問過她,你都焦慮了,為什麼還有心情學,還能考的這麼好。
  • 《應對焦慮》讀後感:讓我們擺脫焦慮,重獲恬靜快樂的人生!
    如果你是本著這個出發點去學習的話,你會越學越焦慮,因為你會發現你不知道的東西會變得越來越多,那今天我們這本書講一講焦慮的根本來源。這本書叫做《應對焦慮》。首先我們要說焦慮是一種普遍的感受,甚至我會認為焦慮是每一個人自我保護最重要的能力。如果你是一個原始人,從來都不焦慮,你可能很快就被老虎吃掉了。所以人們天生就有一種焦慮感。這個讓我們能夠去思考事情。
  • 你以為的焦慮,其實是「焦慮」這2個字
    我們每個人似乎都生活在焦慮當中,小孩子為每天的功課焦慮,大孩子為升學焦慮,年輕人為夢想與現實的差距焦慮,老人為自己的健康焦慮,而中年人大概就是最為焦慮的人群,因為壓力最大。焦慮是什麼?焦慮是一種我們無法控制、難以捉摸的負面情緒。
  • 大數據分析:哪部分人最焦慮?他們都在焦慮啥?
    年輕人更易焦慮 不同於人們認為年紀大的人更容易對疾病產生焦慮心理的慣性思維,報告數據顯示,25到34歲的年輕人更容易癌症焦慮,佔比高達49%。 另一方面,癌症早期各種身體不適的症狀類似食慾減退、頭疼乏力等病理反應,也是年輕人焦慮患癌的一個重要因素。 肺部、胃部成兩性共同重點關注對象 報告顯示,不同性別的人焦慮的癌症種類並不盡相同。男性最焦慮的十大癌症中,肺癌、直腸癌所佔比例較高。而由於生理構造的不同,女性更怕患上乳腺癌、宮頸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