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河西走廊西端的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是古絲綢之路東段中線上的重要節點,是黨河、疏勒河、榆林河、石油河等四條河流的發源地。綠色草原與茫茫戈壁交錯,雪峰與冰川交融,孕育了獨特的人文底蘊、民俗風情,創造了燦若星辰的肅北蒙古族文化,蔚為壯觀。
當肅北蒙古族祝讚詞響起,讓人油然而生一種與遠古對話的神秘和莊重;當唱起高亢悠遠的肅北蒙古族長調時,如騎乘駿馬遨遊在茫茫草原;當身穿肅北蒙古族服飾登上舞臺,仿佛瞬間穿越了千年時空;草原那達慕大會上,萬人齊跳安代舞、馬群駝群齊賽跑,那是一幅安居樂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卷……
此情此景,那山那水,讓人心神蕩漾。這片神奇的土地,有著多麼美麗的風景。
保護,留住民族文化根脈
今年61歲的蒙古族婦女娜仁其其格是肅北蒙古族服飾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娜仁其其格出生於肅北一個普通蒙古族牧民家庭。13歲開始接觸縫紉技術,她邊學文化,邊鑽研服裝裁剪技術,逐漸掌握了現代服裝和蒙古族傳統服裝裁剪和縫紉的知識。
娜仁其其格多年來刻苦鑽研,辛勤勞動,在肅北蒙古族傳統服飾的傳承保護和發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2006年,肅北蒙古族服飾被列入甘肅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4年,肅北縣成立了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普查臨時機構,保護範圍從以民間文學為主擴展到了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所有文化空間,非遺保護中心應運而生。大規模的普查就此展開,這為肅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2006年,馬頭琴製作技藝、馬上用具被列入甘肅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1年,肅北蒙古族祝讚詞被列入甘肅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至目前,肅北縣已建成四級非遺名錄及代表性傳承人體系。肅北縣已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99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9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61項。已公布的代表性傳承人共74人,其中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個,省級代表性傳承人3個、市級代表性傳承人19個、縣級代表性傳承人51個。
傳承,經典永續歷久彌香
2020年是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成立70周年,省級非遺傳承人山西一直做著準備,為70周年縣慶創作一首新的祝讚詞。
肅北縣蒙古族學校中學高級教師山西,1958年10月出生於肅北縣鹽池灣鄉。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學習和挖掘、整理肅北蒙古族祝讚詞的同時,一直從事民族傳統儀式——婚禮、祭敖包、祭火、賀房、老人祝壽及小孩剪胎髮等的主持活動。他在家裡開辦了一個肅北蒙古族長調技藝傳習所。傳習所建成使用10餘年,山西一直致力於挖掘、研究、整理肅北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搜集整理,出版了《肅北婚禮習俗》《肅北祝讚詞搜集》等,並無償培養了20餘名能吟誦肅北蒙古族祝讚詞的傳承人,打算今後在學校開設祝讚詞課程,舉辦集中培訓班,以傳授祝讚詞的內容、吟誦方式等,使肅北蒙古族祝讚詞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揚。
像這樣的傳習所,肅北縣共有70多個。肅北縣支持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建立傳習所或傳承人工作室。今年,肅北縣四館合一打造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將70多個傳習所集中起來,免費提供場地,力爭年內實現所有重點項目都有一個較規範的傳習所的目標。
肅北縣多年來一直堅持開展「民族文化進機關進校園」活動,以肅北蒙古族服飾、祝讚詞、長調等非遺項目為內容的課間活動和漢語、蒙古語雙語教學持續開展,傳承人帶著自己的獨門絕技,給廣大幹部群眾傳經送寶,愛護民族文化、尊重傳承人的社會氛圍日漸濃厚。
發展,創新融合迎來新生
八月的肅北草原,奶茶飄香、牧歌悠揚,白色的蒙古包散布在綠油油的草坡上,遠遠傳來的馬蹄聲和蒙古族男兒馬背上的歡呼聲不絕於耳,摔跤手頸前的彩色絲帶隨風飄揚,盡顯民族風情。在一年一度的肅北蒙古族草原那達慕大會上,肅北蒙古族祝讚詞、長調響徹草原,當地各族群眾共慶盛世。
2008年,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巴圖孟克獲得國際蒙古族長調民歌演唱電視大獎賽特等獎。2014年6月,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娜仁其其格帶著肅北蒙古族服飾參加了海拉爾第十屆中俄蒙經貿洽談暨商品展銷會,獲優秀參展證書。2015年1月,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山西應邀赴上海,在上海華信公益基金會主辦的2015來自大山「螢光支教、尋珠拾貝」迎新盛典上表演了《巴音頌》祝詞並獲得了榮譽證書。10餘年裡,肅北縣非遺傳承人參加市級以上文化交流活動達200餘場次,他們在國際國內的眾多舞臺上獻技,盡情展現著肅北蒙古族文化的非凡魅力。
越來越多的傳承人把傳統技藝與旅遊市場結合起來,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肅北立足當地主要景區特點,採取景區+非遺、教育+非遺、文藝精品+非遺等載體,將非遺推進景區,並經常在景區開展非遺展演系列活動,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非遺保護,銷售非遺文化創意產品。非遺傳承人開的店鋪越來越多,他們日益成為肅北文化旅遊發展的重要力量。(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