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精神家園 盡展文化風採 ——肅北縣持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

2020-08-22 肅北發布

地處河西走廊西端的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是古絲綢之路東段中線上的重要節點,是黨河、疏勒河、榆林河、石油河等四條河流的發源地。綠色草原與茫茫戈壁交錯,雪峰與冰川交融,孕育了獨特的人文底蘊、民俗風情,創造了燦若星辰的肅北蒙古族文化,蔚為壯觀。

當肅北蒙古族祝讚詞響起,讓人油然而生一種與遠古對話的神秘和莊重;當唱起高亢悠遠的肅北蒙古族長調時,如騎乘駿馬遨遊在茫茫草原;當身穿肅北蒙古族服飾登上舞臺,仿佛瞬間穿越了千年時空;草原那達慕大會上,萬人齊跳安代舞、馬群駝群齊賽跑,那是一幅安居樂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卷……

此情此景,那山那水,讓人心神蕩漾。這片神奇的土地,有著多麼美麗的風景。

保護,留住民族文化根脈

今年61歲的蒙古族婦女娜仁其其格是肅北蒙古族服飾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娜仁其其格出生於肅北一個普通蒙古族牧民家庭。13歲開始接觸縫紉技術,她邊學文化,邊鑽研服裝裁剪技術,逐漸掌握了現代服裝和蒙古族傳統服裝裁剪和縫紉的知識。

娜仁其其格多年來刻苦鑽研,辛勤勞動,在肅北蒙古族傳統服飾的傳承保護和發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2006年,肅北蒙古族服飾被列入甘肅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4年,肅北縣成立了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普查臨時機構,保護範圍從以民間文學為主擴展到了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所有文化空間,非遺保護中心應運而生。大規模的普查就此展開,這為肅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2006年,馬頭琴製作技藝、馬上用具被列入甘肅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1年,肅北蒙古族祝讚詞被列入甘肅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至目前,肅北縣已建成四級非遺名錄及代表性傳承人體系。肅北縣已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99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9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61項。已公布的代表性傳承人共74人,其中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個,省級代表性傳承人3個、市級代表性傳承人19個、縣級代表性傳承人51個。

傳承,經典永續歷久彌香

2020年是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成立70周年,省級非遺傳承人山西一直做著準備,為70周年縣慶創作一首新的祝讚詞。

肅北縣蒙古族學校中學高級教師山西,1958年10月出生於肅北縣鹽池灣鄉。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學習和挖掘、整理肅北蒙古族祝讚詞的同時,一直從事民族傳統儀式——婚禮、祭敖包、祭火、賀房、老人祝壽及小孩剪胎髮等的主持活動。他在家裡開辦了一個肅北蒙古族長調技藝傳習所。傳習所建成使用10餘年,山西一直致力於挖掘、研究、整理肅北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搜集整理,出版了《肅北婚禮習俗》《肅北祝讚詞搜集》等,並無償培養了20餘名能吟誦肅北蒙古族祝讚詞的傳承人,打算今後在學校開設祝讚詞課程,舉辦集中培訓班,以傳授祝讚詞的內容、吟誦方式等,使肅北蒙古族祝讚詞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揚。

像這樣的傳習所,肅北縣共有70多個。肅北縣支持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建立傳習所或傳承人工作室。今年,肅北縣四館合一打造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將70多個傳習所集中起來,免費提供場地,力爭年內實現所有重點項目都有一個較規範的傳習所的目標。

肅北縣多年來一直堅持開展「民族文化進機關進校園」活動,以肅北蒙古族服飾、祝讚詞、長調等非遺項目為內容的課間活動和漢語、蒙古語雙語教學持續開展,傳承人帶著自己的獨門絕技,給廣大幹部群眾傳經送寶,愛護民族文化、尊重傳承人的社會氛圍日漸濃厚。

發展,創新融合迎來新生

八月的肅北草原,奶茶飄香、牧歌悠揚,白色的蒙古包散布在綠油油的草坡上,遠遠傳來的馬蹄聲和蒙古族男兒馬背上的歡呼聲不絕於耳,摔跤手頸前的彩色絲帶隨風飄揚,盡顯民族風情。在一年一度的肅北蒙古族草原那達慕大會上,肅北蒙古族祝讚詞、長調響徹草原,當地各族群眾共慶盛世。

2008年,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巴圖孟克獲得國際蒙古族長調民歌演唱電視大獎賽特等獎。2014年6月,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娜仁其其格帶著肅北蒙古族服飾參加了海拉爾第十屆中俄蒙經貿洽談暨商品展銷會,獲優秀參展證書。2015年1月,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山西應邀赴上海,在上海華信公益基金會主辦的2015來自大山「螢光支教、尋珠拾貝」迎新盛典上表演了《巴音頌》祝詞並獲得了榮譽證書。10餘年裡,肅北縣非遺傳承人參加市級以上文化交流活動達200餘場次,他們在國際國內的眾多舞臺上獻技,盡情展現著肅北蒙古族文化的非凡魅力。

越來越多的傳承人把傳統技藝與旅遊市場結合起來,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肅北立足當地主要景區特點,採取景區+非遺、教育+非遺、文藝精品+非遺等載體,將非遺推進景區,並經常在景區開展非遺展演系列活動,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非遺保護,銷售非遺文化創意產品。非遺傳承人開的店鋪越來越多,他們日益成為肅北文化旅遊發展的重要力量。(楊帆)

相關焦點

  • 肅北縣持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
    娜仁其其格多年來刻苦鑽研,辛勤勞動,在肅北蒙古族傳統服飾的傳承保護和發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2006年,肅北蒙古族服飾被列入甘肅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肅北縣:持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
    娜仁其其格多年來刻苦鑽研,辛勤勞動,在肅北蒙古族傳統服飾的傳承保護和發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2006年,肅北蒙古族服飾被列入甘肅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賈玉梅:持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原標題:持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2日,黑龍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賈玉梅到綏化市望奎縣就皮影戲傳承發展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情況進行調研,並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精神。
  • 傳承民族文化 守護精神家園
    傳承民族文化 守護精神家園 2020-07-17 2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對於有效的做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必須認清這方面的重要意義及存在的問題,以便找到更為合理及有效的解決辦法。我國擁有著很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文化源遠流長,給我們留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對非物質遺產的保護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人類追求的共同目標是和諧社會,同時,這也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任重而道遠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表現形式。持續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是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各級各部門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擺在更加突出重要位置,切實增強「非遺」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讓古老的「非遺」文化代代傳承,充滿活力,經久不息。
  • 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優質環境
    加強立法,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規制度體系,強化普法教育,加大執法力度,通過立法、司法和執法多方面的協同,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從源頭消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是做好資源配置的保障,通過產業扶持和財稅支持等,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播、傳承的資源配給機制,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傳承和弘揚。
  • 朱德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的傳承保護
    溫故而知新,古為今用,從前人庚續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菁華中汲取抗擊疫情的寶貴經驗,全面審視傳統醫藥在抗擊當下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巨大作用,不僅有利於釐清人類生命健康與自然生態的關係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的傳承保護,而且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尤為重要。
  • 「《公約》精神與中國的保護實踐 紀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文化部在我國第八個「文化遺產日」期間舉辦此次論壇,旨在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深入理解和貫徹《公約》精神,探討國際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和措施,系統總結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驗,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繼續深入開展。王文章在論壇上致辭。他指出,《公約》公布的十年,也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全面推進、取得顯著成果的十年。
  • 感受非遺魅力 傳承傳統文化 ——肅北縣開展「弘揚傳承『非遺文化』助推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活動
    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8月3日下午,肅北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黨城灣鎮紫亭社區邀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肅北蒙古族服飾」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娜仁其其格走進社區,開展「弘揚傳承『非遺文化』,助推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文明實踐活動,為居民群眾和小朋友們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
  •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若干問題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指出,要「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溫家寶總理也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是民族智慧的象徵,是民族精神的結晶。2006年以來,文化部及各地文化部門利用「文化遺產日」和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演、論壇、講座等宣傳教育活動。文化部主辦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舞蹈展演」等一系列活動。
  • 加強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農村傳統文化的氛圍較為濃厚,傳統的精神和價值觀念、民俗禮儀、風土人情、生活方式等文化要素傳承較好,各種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可以說廣袤的農村是傳統文化的發生、繁衍、生息之地。鄉村文化是傳統的,鄉村信仰是樸素的。
  • 盧和平調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壯大傳承力量,推動非遺文化持續健康發展,9月16日,孟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盧和平專程來到喬家鼓坊、復興古建和市博物館,調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來到喬家鼓坊,盧和平饒有興致地參觀了展示館,並且詳細了解了制鼓的工藝和流程。他指出,鼓是我國傳統的民族打擊樂器,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象徵,作為這項民間手工技藝的傳承人,一定要做好延續和發展工作,豐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弘揚和傳承好中華傳統文化。
  •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匠精神
    2019年,設計北京推出了特別項目——非遺展覽:以光影之名,讓「非遺」傳承,向大眾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了中國的文化傳統、歷史記憶,因而國家大力支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當我們放下對奢華的追逐,將傳統手工精神與現代設計精神融合,具有內涵的手工設計才會出來。東方文化強調與自然與生活對話的靈性才會慢慢復甦。由此,在人人擁有的生活設計智慧裡面,慢生活的氣質和品位就會在東方設計中顯現出來。
  • 洛陽持續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 守護歷史文脈 傳承中華文化
    始建於北魏的龍門石窟已逾千年,作為石窟文化與黃河文化交融的精華,在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中迎來了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年。「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備受追捧、「夜遊龍門」持續升溫、六大考古成果發布、「三區融合」碩果盈枝……龍門石窟再次進入「高光時刻」,為洛陽守護歷史文脈、傳承中華文化作了生動註腳。
  • 關於進一步加強北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建議
    在普查工作過程中,普查人員憑著自己對工作的滿腔熱忱和頑強拼搏的精神,不辭勞苦,較好地完成了普查工作任務及資料整理錄入等工作。這支隊伍,既是普查者,又是宣傳者和保護者,對今後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將會起到積極的推到作用。
  • 黃南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 堅決守護中華民族文化根...
    近年來,黃南州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為文化建設的一項重點工作,作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價值的歷史擔當,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秉承「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工作理念,通過掛牌成立專門機構、完善政策措施、改善發展環境、豐富保護方式等措施,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既符合人類文化遺產保護規律和國家保護標準
  •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有關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的精神,履行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義務,經國務院同意,現就進一步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
  • 中華非物質文化大展首度赴臺 邀兩岸共守精神家園
    中新社臺北十一月二十七日電 題:中華非物質文化大展首度赴臺 邀兩岸共守精神家園  ——訪中華文化聯誼會會長趙少華  中新社記者 李佳佳 黃少華  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二十七日首度登陸臺灣,邀請兩岸民眾共同為中華文化「尋根」、為民族精神「守魂」。
  • 晉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現狀調查
    目前,全市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9項、省級非遺項目53項、市級非遺項目50項,這些文化瑰寶一部分在傳承中創新發展,重放異彩,而另一部分生存現狀卻不容樂觀,傳承青黃不接,瀕臨失傳的危險。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留給後人的禮物,是一個城市的文化長城和人民的精神家園,也是一個民族得以延續並滿懷自信走向未來的根基與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