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決定孩子命運的是性格而不是智商,別只看重學習成績

2020-12-08 欣欣寶貝的媽媽

李玫瑾教授曾說:性格比智力更決定命運,性格這個東西,現在越來越被忽略,智力是天生的,而性格是後天可為的,一個犯罪的人,他之所以會犯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性格缺陷。

有一句話叫:「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也就是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還有一句叫:「我命由我不由天」,那麼「我」的哪些因素對我們的命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呢?

李玫瑾教授作為「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她對於犯罪行為、動機、心理的分析,敏銳而犀利。因為這樣的職業,李玫瑾教授在談到真正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是什麼?她的答案是:性格而非智商。

李玫瑾教授認為,一個人之所以會犯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性格上的缺陷。如果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他的智商越高反而越可怕。

宋代政治家光光在《資治通鑑》中闡述: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才德全晉謂之聖,人才德,兼王為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為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的小人不若得愚人和,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攜程以為善者惡亦無不至已。

也就是說,在沒有聖人和君子可以用的時候,您會選擇愚人,也不要選擇小人。

所以說,性格比智商更重要,性格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性格決定命運,有科學依據嗎?

李玫瑾教授是根據自己多年工作的經驗,依據實際的案例,依據實際的案例總結出了性格決定命運的道理,那這個道理真的有科學依據嗎?我們上網查了一下性格,確實和一個人的命運有很大關係。

擁有「英國大眾傳播心理學第一教授」之稱的理察·懷斯曼就和他的團隊,花了3年時間裡,通過調查研究和測試400名志願者,發現了性格與命運的關係

在這項研究中,把人格分成五個類型:開放型,神經質型,親和型,外向型和盡責型。然後針對幸運的人和不幸運的人進行對比。發現了這個規律,親和型和盡責型這兩個人格被測者的運氣差別不大。但是神經質型開開放型,外向型這三個人格上差距又很大。傾向於「外向型人格」的人這一類型的人。幸運者居多。而傾向於神經質型這一類型人格的人,會更加的不幸,這與開放的心態有關係,神經質型的人總是關注不幸和困難。所以在生活中所看到的也都是不幸和困難。

孩子成績很好卻人緣不好

上學的時候,我們的身邊經常有那樣的好學生,學習成績很好但是大家不喜歡。

經常是同學問他問題,他不樂意告訴,平時也不怎麼與同學交往玩耍,總是特立獨行。還有的同學總是打小報告,大家會一起牴觸他。

我們從進入幼兒園的那一刻起,就已經生活在一個集體裡。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集體的範圍不斷擴大,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都離不開集體。一個人無論學習成績再好,工作能力再強,如果不懂得與人共同合作分享的話,在集體裡是很難立足的。

家長要把握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

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提到「孩子在3到6歲的時候,性格養成的關鍵期,此時不使勁管,12歲以後想管就難了」。

為什麼有的孩子青春期非常叛逆難管,與父母話不投機,幾近決裂,而有的孩子在青春期,仿佛不叛逆,很平穩的就度過了。

1.三歲看大,7歲看老

老人傳下來的話,是就憑經驗總結的呢,還是有現代科學依據的呢?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Benjamin Bloom)曾對近千名兒童做過從出生到成年的追蹤研究,結果表明:5歲前為智力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如果把17歲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麼孩子在4歲前就已經獲得了50%的智力,其餘的30%是在4—7歲間獲得的、20%則在7歲以後獲得。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0-3是兒童大腦開發的關鍵時期,佔開發總量的一半兒,所以說三歲看大受科學依據的。

2.3歲時候性格初步形成,可塑性強

李玫瑾教授強調:個性有先天的,而性格不是。性格是在後天教育中,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形成的社會行為方式。

3歲開始,孩子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我意識,說話多以第一人稱開頭,而此時的小朋友,語言發育發展迅速,可以跟家長進行溝通,並且可以做到簡單的自我情緒管理,而且可以明白簡單的道理。所以說三歲起是孩子性格的分水嶺。

3.3-6歲是孩子性格塑造的關鍵期

三歲以後的孩子,模仿能力強,對周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所以家長在這個時候進行正確的教育與引導是非常有效的。

所以家長更多的需要樹立好榜樣。孩子不知不覺的就照做了。

如何正確塑造孩子的性格

1.站在孩子的立場

三歲之前的孩子,自意意識形成初期。所以家長這時要以孩子為主,對於孩子所犯的錯誤,家長不要著急制止。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孩子的犯錯動機,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善良的。很多小朋友犯錯,只是不知道如何正確的表達消極情緒。而通過些些錯誤行為來吸引父母的注意。

2.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三歲孩子開始模仿能力逐漸增強。並且此時孩子最崇拜的人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孩子經常會模仿父母的做法。

所以要增加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強效發揮榜樣作用,在和諧友愛的環境下薰陶出有好性格的孩子。

3.大一點的孩子如何塑造?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很多問題是大人造就的,家長的問題若不調整,孩子的問題也調整不了。如果要想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那麼最重要的時間段是在6歲之前。」孩子在6歲前就要管好,不然以後就管不了了。孩子4歲時你拒絕他,他最多是在地上打滾,等大了你拒絕他時,他就會懂得離家出走,服毒自殺了。

還要讓孩子學會正確的情緒管理。此時的孩子性格多變,若想孩子有好的性格,就要學會情緒管理。不可以養成大喊大叫,發脾氣,摔東西,打人的行為習慣。

4.讓孩子學會承擔與面對

被譽為印度「小說之王」的作家普列姆昌德說過:責任感常常會糾正人的狹隘性,當我們徘徊於迷途的時候,它會成為可靠的嚮導。

不能因為孩子小犯錯誤了以孩子不懂事為由為孩子開脫。應該讓們學會承擔責任,犯了錯誤,可以正確引導,但是不要逃避。

遇見困難應該有勇氣的正面面對。這樣培養出來孩子,才是一個有責任心,有擔當的孩子。

相關焦點

  • 是什麼決定一個人命運?李玫瑾教授坦言:不是智力,而是性格
    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都不認同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可是到了中年,儘管仍舊是不想承認,但是事實確實是如此。特別是在聽了李玫瑾教授的話之後,越來越認同性格在人生中所發揮的作用。李玫瑾是中國公安大學的教授,所教的專業是犯罪心理學。因為對於這方面是有很深入的學習,所以有很多自己的看法。當被問道,決定一個人的一生是什麼。她的回答是性格,為什麼是這個答案呢?
  • 真正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是什麼?李玫瑾教授坦言:是性格而非智力
    「我命由我不由天」這句話聽起來霸氣,那你是否思考過「我」中有哪些因素最終決定了你的命呢?我年輕的時候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人到中年我就在「稟性難移」這四個字面前低了頭,也隱隱約約感覺到性格對於人生的影響,直到聽了李玫瑾教授的講座,這種觀念越來越強烈。
  • 李玫瑾:太活躍的孩子,學習都不會太好,教授解釋過後我相信了
    不同的孩子性格差異可能很大。 有些孩子靜靜地聽,有些孩子則充滿活力。 不過你有沒有發現性格活潑,整體精力特別充足的孩子們雖然看起來十分聰明機智,但學習成績經常沒有安靜內斂的孩子們好呢? 對於這個問題,李玫瑾教授的解釋是有道理的。孩子明明不笨,偏偏成績上不去,只怪性格太活躍?
  • 李玫瑾:凡是太活躍的孩子,學習成績都不太好,真的是這樣嗎?
    「這孩子真聰明」幾乎每個孩子小時候都被長輩這樣稱讚過,但是長輩眼中的聰明孩子,長大後卻變得越來越平凡,這又是為什麼呢?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小時候性格活躍又能說會道的孩子,反而不是學習的料。李玫瑾教授後續舉的示例也間接證明了:父母和長輩認為的這種聰明其實是「假聰明」。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性格活躍的孩子,上課的時候靜不下心來,孩子專注力不夠,總是容易分神。
  • 李玫瑾:這3種能力,是定義孩子天賦的重點,想要成績好必須具備
    而要達成這個期望,除了智商上的要求外,父母對孩子進行的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同等起跑線上,只一味地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或者是學習的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孩子的綜合能力教育,已經是不可忽視的存在。俄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巴普洛夫曾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我們都知道,狗聞到了食物的香味會不自覺分泌出大量的口水。
  • 李玫瑾:影響孩子成績的不是「智力」,而是專注力!要從小培養
    自從孩子上學後,家長的關注點大多都放在了孩子的學習上,孩子學習好將來考上好大學,這是大部分家長的心中所想。不過可不是所有孩子學習都優異,總會有一些孩子學習成績靠後,孩子為什麼學差呢?
  • 李玫瑾:平時機靈的孩子可能是「假聰明」,大多不是「學習的料」
    俗話說「情人眼裡出西施,父母眼裡出學霸」,很多父母認為自己娃很優秀,但每逢考試成績一出來,心裡就會產生落差。當家長與老師交流之時,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孩子挺聰明,就是不好好學習,他要能認真起來,成績沒問題。」但很多孩子卻因為這句話,錯過了訓練專注力的「重要時機」。
  • 李玫瑾教授:別把孩子打扮太好看,特別是女孩,並非「信口開河」
    李玫瑾專家告誡:家長不要太看重孩子的穿衣打扮,尤其是女孩,這可不是「信口開河」李玫瑾是公安大學教授,長期從事青少年犯罪心理學研究,並且在教育孩子的領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很多家長在聽過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講座之後都有所心得。
  • 李玫瑾教授坦言:孩子從小有這4個「特徵」,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
    媽媽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少關注到小孩子的一些很細微的小行為,但是李玫瑾教授一直堅持認為,孩子在3-6歲的時候,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一定要多加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果不加以注意,長大後的孩子多半智商也不會高到哪裡去!
  • 李玫瑾:孩子明明很聰明為什麼就是學習成績不好?原因在這裡!
    李玫瑾:孩子明明很聰明為什麼就是學習成績不好?原因在這裡!很多家長反應自己孩子的記憶力,觀察力和反應能力都不錯,明明日常生活裡是個聰明的孩子為什麼學習成績卻總是吊車尾呢?對此教育專家李玫瑾給出的答案是,原因大多出在孩子的注意力上。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怎麼辦?李玫瑾教授:「打回去,我支持!」
    一味的退讓只會助長「施暴者」的囂張氣焰,讓他們更加的變本加厲,覺得孩子好欺負。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告訴家長:「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有不被傷害的氣場。」「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跑過來跟你說『我同學欺負我,他們打我』,你會不會跟他說『打回去孩子,我支持你』呢?」李玫瑾教授堅定地回答:「打回去,我支持!」
  • 李玫瑾:孩子從小有4種「行為」,長大後情商高不了,太容易吃虧
    ——— ——— · Start · ——— ——— 最近,育兒圈非常流行李玫瑾教授的教育方式。 或許有些家長對李玫瑾教授的身份感到疑惑,因為她負責的領域大部分都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學方面的問題,聽上去好像與育兒沒有關係。
  • 李玫瑾教授: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家長要及時制止
    李玫瑾教授: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家長要及時制止中國公安大學的教授李玫瑾,在教育孩子這一領域有著獨到的見解,很多家長在看過李玫瑾教授關於育兒教育的講座視頻,都深受啟發,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直言:情商不高的孩子,吃飯時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 李玫瑾教授:家裡再有錢,別給孩子報這3種興趣班,等於浪費錢
    有的家長也許本身不是很想報班,但是看到別的家長也報,加上一些培訓機構「販賣焦慮」,讓這部分猶豫不決的家長,果斷給孩子報班,不希望孩子落下。於是乎,課外培訓的興趣班變得越來越火熱,有利可圖的情況下,越來越多興趣班出現,魚龍混雜讓家長難以選擇。李玫瑾教授:興趣班可不能瞎選!
  • 李玫瑾:「情商低」的孩子,家長大多有這些特徵,千萬別不信
    智商和情商對於每個人都至關重要,家長們不難發現,一個"雙商"高的人在社會中可以做到"如魚得水",尤其是"情商高"的人,這類人能說會道,走到哪都受歡迎。而關於孩子的情商,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家李玫瑾曾在一次節目訪談中發表過這樣的言論:父母對於孩子的撫養不應當僅限於物質,更要注重精神撫養。
  • 李玫瑾:別把孩子打扮得太好看,特別是女孩,這不是危言聳聽
    女孩子天生愛美,父母有時也受「男孩子窮養女孩子富養」思想的影響,喜歡把女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其實女孩子沒必要過分打扮。公安大學的教授李玫瑾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她認為別把孩子打扮得太好看,尤其是女孩,這不是危言聳聽。家長注重打扮好看的表面,卻忽視背後對孩子帶來的影響。
  • 智商決定不了成績,學習態度才是關鍵,好的學習態度該怎麼培養
    家長們在孩子考試成績出來之後都陷入了無限的焦慮之中,經常聽到家長抱怨說:我家孩子明明很聰明,可是為什麼學習總是這麼差,學習總要我督促,要我追著他。即使這樣,最好的學習成績也是不如人意。這樣的疑慮很多家長都有,但是今天我要告訴你的是智商和成績是沒有必然的聯繫的。
  • 李玫瑾:孩子進入叛逆期,別只會苦苦忍耐,聰明家長都用這些方法
    核心理念:叛逆不是孩子的錯,錯在父母用消極的行為去對待相信每個家長都經歷過孩子的叛逆期,這是一個正常現象。每個人都有年少的時候,在沒有經歷過任何磨難的孩子面前,遇到困擾的問題不能好好處理,就會出現逆反心理,這些問題包括:生理上的、人際交往上的、學習上的、生活上的、精神上的,以及一些其他方面上的。
  • 李玫瑾教授:孩子是不是學習的料不用等長大,上幼兒園就能看出來
    雖然家長都不信,也不想相信,但有些孩子就是不適合學習,如果走一些其他的路可能還會有不一樣的人生,但要是在學習這一條路上一條走到黑,未來一定不會有出息。 李玫瑾教授的大名,相信不少人都了解,從事犯罪心理學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多年,在育兒領域也有一定地位。
  • 孩子上名牌大學,真的有那麼重要嗎?聽聽李玫瑾教授怎麼說
    現在隨便在大街上拽住一個父母,問他們對於孩子哪方面最擔心? 相信「學習成績」一定是非常大眾的答案。家長拼命地給孩子送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讓老師幫著開小灶,為的是什麼? 不就是等著金榜題名時,能安安心心地坐進名校的教室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