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曾說:性格比智力更決定命運,性格這個東西,現在越來越被忽略,智力是天生的,而性格是後天可為的,一個犯罪的人,他之所以會犯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性格缺陷。
有一句話叫:「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也就是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還有一句叫:「我命由我不由天」,那麼「我」的哪些因素對我們的命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呢?
李玫瑾教授作為「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她對於犯罪行為、動機、心理的分析,敏銳而犀利。因為這樣的職業,李玫瑾教授在談到真正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是什麼?她的答案是:性格而非智商。
李玫瑾教授認為,一個人之所以會犯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性格上的缺陷。如果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他的智商越高反而越可怕。
宋代政治家光光在《資治通鑑》中闡述: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才德全晉謂之聖,人才德,兼王為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為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的小人不若得愚人和,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攜程以為善者惡亦無不至已。
也就是說,在沒有聖人和君子可以用的時候,您會選擇愚人,也不要選擇小人。
所以說,性格比智商更重要,性格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性格決定命運,有科學依據嗎?
李玫瑾教授是根據自己多年工作的經驗,依據實際的案例,依據實際的案例總結出了性格決定命運的道理,那這個道理真的有科學依據嗎?我們上網查了一下性格,確實和一個人的命運有很大關係。
擁有「英國大眾傳播心理學第一教授」之稱的理察·懷斯曼就和他的團隊,花了3年時間裡,通過調查研究和測試400名志願者,發現了性格與命運的關係。
在這項研究中,把人格分成五個類型:開放型,神經質型,親和型,外向型和盡責型。然後針對幸運的人和不幸運的人進行對比。發現了這個規律,親和型和盡責型這兩個人格被測者的運氣差別不大。但是神經質型開開放型,外向型這三個人格上差距又很大。傾向於「外向型人格」的人這一類型的人。幸運者居多。而傾向於神經質型這一類型人格的人,會更加的不幸,這與開放的心態有關係,神經質型的人總是關注不幸和困難。所以在生活中所看到的也都是不幸和困難。
孩子成績很好卻人緣不好
上學的時候,我們的身邊經常有那樣的好學生,學習成績很好但是大家不喜歡。
經常是同學問他問題,他不樂意告訴,平時也不怎麼與同學交往玩耍,總是特立獨行。還有的同學總是打小報告,大家會一起牴觸他。
我們從進入幼兒園的那一刻起,就已經生活在一個集體裡。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集體的範圍不斷擴大,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都離不開集體。一個人無論學習成績再好,工作能力再強,如果不懂得與人共同合作分享的話,在集體裡是很難立足的。
家長要把握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
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提到「孩子在3到6歲的時候,性格養成的關鍵期,此時不使勁管,12歲以後想管就難了」。
為什麼有的孩子青春期非常叛逆難管,與父母話不投機,幾近決裂,而有的孩子在青春期,仿佛不叛逆,很平穩的就度過了。
1.三歲看大,7歲看老
老人傳下來的話,是就憑經驗總結的呢,還是有現代科學依據的呢?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Benjamin Bloom)曾對近千名兒童做過從出生到成年的追蹤研究,結果表明:5歲前為智力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如果把17歲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麼孩子在4歲前就已經獲得了50%的智力,其餘的30%是在4—7歲間獲得的、20%則在7歲以後獲得。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0-3是兒童大腦開發的關鍵時期,佔開發總量的一半兒,所以說三歲看大受科學依據的。
2.3歲時候性格初步形成,可塑性強
李玫瑾教授強調:個性有先天的,而性格不是。性格是在後天教育中,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形成的社會行為方式。
3歲開始,孩子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我意識,說話多以第一人稱開頭,而此時的小朋友,語言發育發展迅速,可以跟家長進行溝通,並且可以做到簡單的自我情緒管理,而且可以明白簡單的道理。所以說三歲起是孩子性格的分水嶺。
3.3-6歲是孩子性格塑造的關鍵期
三歲以後的孩子,模仿能力強,對周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所以家長在這個時候進行正確的教育與引導是非常有效的。
所以家長更多的需要樹立好榜樣。孩子不知不覺的就照做了。
如何正確塑造孩子的性格
1.站在孩子的立場
三歲之前的孩子,自意意識形成初期。所以家長這時要以孩子為主,對於孩子所犯的錯誤,家長不要著急制止。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孩子的犯錯動機,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善良的。很多小朋友犯錯,只是不知道如何正確的表達消極情緒。而通過些些錯誤行為來吸引父母的注意。
2.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三歲孩子開始模仿能力逐漸增強。並且此時孩子最崇拜的人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孩子經常會模仿父母的做法。
所以要增加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強效發揮榜樣作用,在和諧友愛的環境下薰陶出有好性格的孩子。
3.大一點的孩子如何塑造?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很多問題是大人造就的,家長的問題若不調整,孩子的問題也調整不了。如果要想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那麼最重要的時間段是在6歲之前。」孩子在6歲前就要管好,不然以後就管不了了。孩子4歲時你拒絕他,他最多是在地上打滾,等大了你拒絕他時,他就會懂得離家出走,服毒自殺了。
還要讓孩子學會正確的情緒管理。此時的孩子性格多變,若想孩子有好的性格,就要學會情緒管理。不可以養成大喊大叫,發脾氣,摔東西,打人的行為習慣。
4.讓孩子學會承擔與面對
被譽為印度「小說之王」的作家普列姆昌德說過:責任感常常會糾正人的狹隘性,當我們徘徊於迷途的時候,它會成為可靠的嚮導。
不能因為孩子小犯錯誤了以孩子不懂事為由為孩子開脫。應該讓們學會承擔責任,犯了錯誤,可以正確引導,但是不要逃避。
遇見困難應該有勇氣的正面面對。這樣培養出來孩子,才是一個有責任心,有擔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