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攝影與圖片作品,《著作權法》是如何規定的

2020-12-18 新華網客戶端

    現實生活中我們遇到的大量照片和圖片都屬於獨立創作的智力成果。雖然拍攝是在藉助相機記錄客觀事物,但這一過程往往為拍攝者留下了展示其個性和創造力的空間,是受到我國《著作權法》保護的。

    並非所有的照片都屬於攝影作品

    照片是作品嗎?

    首先,不同的拍攝者在對同一景物或人物進行拍攝時,可以對拍攝角度、距離、光線明暗等因素進行富有個性化的選擇,使由此形成的影像具有獨特的效果。其次,拍攝者可以運用自己的判斷力,機敏而準確地捕捉稍縱即逝的場景,使影像體現「瞬間的藝術」。最後,拍攝者還可以對被拍攝的場景或人物進行獨具匠心的安排,如要求被拍攝者擺出特定的姿勢、顯現特定的表情,為被拍攝者選擇服裝和道具等,使影像在內容上具有獨特的表現力。正是由於攝影通常是智力創造的結晶,體現了拍攝者鮮明的個性,擁有177個成員國的《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和我國《著作權法》均規定了「攝影作品」這一作品類型。

    當然,並非所有的照片都屬於攝影作品。如十字路口上方的監控探頭(「電子警察」)在車輛違章變道的瞬間抓拍的照片,並非人的創作成果,當然不屬於攝影作品。

    同時,相機既可以用於創作,也可以用於複製。為真實再現文件或其他照片或平面美術作品而進行的純粹翻拍並不涉及智力創作,也不能形成攝影作品。如出於保存版本與精確再現的目的將他人油畫拍攝成照片,就不能產生攝影作品。我國法院也曾認定拍攝空軍某飛行表演隊隊徽形成的照片僅是對該隊徽的簡單複製,並未體現出拍攝者的獨創性,不能認定為作品。

    那麼,攝影作品的著作權由誰享有?

    攝影作品的著作權通常歸屬於創作攝影作品的公民,即拍攝者。但作為單位員工的拍攝者為完成工作任務所創作的攝影作品屬於職務作品,如報社的記者為完成報導任務就新聞事件所拍攝的照片就是職務作品。單位可以通過與員工進行合同約定,取得該攝影作品除署名權之外的其他著作權。如果沒有合同約定,則拍攝作品的著作權仍然歸屬於拍攝者,但單位在兩年內有在業務範圍內的優先使用權。例如,報社記者在報社沒有約定攝影作品著作權歸屬的情況下,對在工作中創作的攝影作品享有著作權,只是兩年之內不能許可他人以與報社相同的方式使用該攝影作品。

    拍攝者受他人所託拍攝的攝影作品則屬於委託作品,著作權可由雙方通過合同約定。如果沒有約定,則著作權仍然歸屬於拍攝者(作者)。此時他人不能在委託目的範圍之外使用攝影作品。例如,新婚夫婦在影樓拍攝新婚藝術照,如果沒有與影樓約定藝術照的著作權歸屬於新婚夫婦,該藝術照的著作權就屬於攝影師(影樓可通過與攝影師的合同取得著作權),夫婦二人在婚禮請柬上印上藝術照,是新婚照片的當然用途,不再需要經過攝影師許可。但要將藝術照交給某婚介網站做宣傳之用,就應當取得攝影師的許可。由於人像照片還涉及被拍攝者的肖像權,攝影師在享有攝影作品著作權的情況下,也不能未經被拍攝者的許可進行商業性使用,否則會侵犯被拍攝者的肖像權。

    沒有進行商業性使用,也可能構成著作權侵權

    哪些使用作品行為需權利人許可?

    《著作權法》為攝影作品的權利人規定了一系列權利,包括複製權、發行權、展覽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等。這就意味著他人對攝影作品的複製、發行(如將攝影作品集結成冊出版、將他人攝影作品作為裝飾印在產品包裝上等),公開展覽或置於網絡中傳播(如將攝影作品放在網頁之中供他人瀏覽、下載),原則上需要經過攝影作品權利人的許可,否則屬於對攝影作品著作權的侵權。

    《著作權法》也規定了無需經過權利人許可,也無需支付報酬就可使用作品的情形,被稱為「合理使用」,包括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而使用作品,以及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如將他人拍攝的一幅風景攝影放大衝印後掛在家中欣賞,雖然涉及對攝影作品的複製,但並不需要經過權利人的許可。再如,通過網絡公開課講授《著作權法》時,為了討論一張照片是否屬於攝影作品,需要在課件中展示該照片。即使該照片確實屬於攝影作品,對攝影作品的這種複製和網絡傳播也是合理使用。

    有不少人認為,只要對攝影作品沒有進行商業性使用,都不會構成對著作權的侵權,這一觀點並不正確。例如,今年春節期間,有人未經許可在網絡中免費分享熱播電影《流浪地球》,該行為當然構成對電影作品著作權的侵權,並不屬於合理使用。

    同樣道理,僅因為出於對攝影作品的喜愛,就將其用於網頁的裝飾,而不是對攝影作品進行介紹、評論或引用攝影作品在自己的作品中說明某一問題,就很難構成合理使用。

    在數字時代,網絡是作品傳播的重要渠道。許可作品在網絡中傳播是作品權利人正常利用作品、獲得報酬的主要途徑之一。未經許可在網絡中傳播作品,即使沒有商業目的,也會使權利人喪失發放許可並獲得報酬的機會,可能與對作品的正常利用相衝突,並不合理地損害權利人的合法利益,從而構成對著作權的侵權。如果侵權行為的實施以營利為目的並達到一定嚴重程度,侵權人還可能受到行政處罰甚至並被追究刑事責任。

    除「合理使用」情形外,均應當取得攝影作品權利人的許可

    使用攝影作品如何取得許可?

    攝影作品的著作權通常屬於拍攝者(作者),直接聯繫作者當然是獲得許可的最佳方法。但在數字時代,網絡是攝影作品傳播的主要渠道。大量網絡中的攝影作品並不像以紙質書出版的攝影圖冊那樣清楚地註明了作者,因此使用者很難知曉攝影作品的作者,更難以聯繫作者。

    此時,如果作者加入了攝影作品集體管理組織——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並授權協會管理其攝影作品,使用者就可以向該協會尋求許可。協會在依據《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和協會章程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費後,應將收取的許可費全部分配給作者。如果作者並沒有加入協會,但已授權代理機構就自己著作權中的財產性權利(複製權、發行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等)發放許可,使用者從該代理機構獲取許可也是可行的方式。但是,代理機構在發放許可和在開展維權活動時,應當符合《著作權法》和其他法律、法規的規定,遵守誠實信用原則。

    具體而言,代理機構只能在攝影作品著作權人授權的範圍之內發放許可,如果不是直接從拍攝者處獲得授權,而是經過了其他環節,則授權鏈應當清晰、完整,環環相扣。否則就會導致對其未獲授權的攝影作品發放所謂許可的現象,這不僅會同時損害權利人和使用者的利益,也會破壞攝影作品著作權許可市場的正常秩序,甚至會引發使用者對攝影作品著作權保護的誤解。如果代理機構超出授權範圍,或者根本未得到權利人授權而發放許可,應當對權利人承擔侵權責任,對使用者承擔違約責任並賠償雙方的損失。如果導致嚴重擾亂交易秩序、損害公共利益的後果,還可能受到行政處罰。

    近年來,在國家版權局等政府部門、法院等司法機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尊重創作者、遵守《著作權法》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對著作權的保護狀況明顯改善。如主流視頻和音樂網站大量提供盜版影視劇和音樂的局面已得到扭轉,這一得之不易的成果值得各方珍惜。攝影作品與文字作品、音樂作品和電影作品一樣,都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攝影作品的作者為創作作品而付出的創造性勞動,理應得到合理的回報。對攝影作品的使用,除非屬於《著作權法》規定的合理使用,應當取得攝影作品權利人的許可。

    國家版權局已將圖片作品納入「劍網2019」專項行動,這既是為了打擊網絡環境中侵犯攝影及圖片作品著作權的行為,也是為了規範攝影及圖片作品著作權許可的市場秩序,充分體現了國家對保護攝影及圖片作品著作權和改善交易環境的高度重視。(華東政法大學法學院博士生導師、教授 王遷)

相關焦點

  • 新修訂《著作權法》關於「攝影作品」規定對攝影人的影響
    《伯爾尼公約》第7條規定:「攝影作品和作為藝術作品保護的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期限由本同盟各成員國的法律規定;但這一期限不應少於自該作品完成之後算起的25年。」新修訂《著作權法》規定,個人創作的攝影作品的保護期將從舊法的「作品首次發表後五十年」更改為「作者終生及其死亡後五十年」。如果攝影作品是合作作品,攝影作品的保護期延長至最後死亡的作者死亡後第五十年。
  • 工業產品圖片獲得著作權法保護的判定標準
    【分歧】  本案爭議焦點為原告衢煤機公司的工業產品圖片及產品說明書能否構成著作權法上的作品,審理過程中有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案件所涉工業產品圖片是原告拍攝自己產品所得,是工業產品的客觀記錄,不具有獨創性,因此不能構成作品,也就無法獲得著作權法保護,其產品說明書同樣不構成作品不能獲得保護。
  • 新版著作權法將施行 攝影作品保護期延長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設立第一家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2001年在著作權法第一次修改時增加了關於著作權集體管理專門條款。迄今,已經批准設立5家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覆蓋音樂、文字、攝影、電影等主要作品範圍。  中國著作權集體管理最受關注的領域,可以說是卡拉OK行業。海量的卡拉OK經營場所和使用者希望使用音樂、音像作品,如何便利地獲得授權?
  • 新版著作權法將施行,攝影作品保護期延長
    著作權法第八條此次增加了一項規定:使用費的收取標準,由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和使用者代表協商確定。「協商確立是一個進步,實際上貫徹了民法中的自治原則,承認著作權是一種私權,使用方和被使用方可以通過協商來確立收費。」胡開忠說。著作權法規定,如果協商不成,還可以申請裁決或提起訴訟。
  • 網頁是否屬於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
    由於網頁的版式設計不屬於著作權法關於作品類型的規定,故其難以獲得著作權法的保護。但是這些不構成作品的內容,如果對其的抄襲、剽竊行為損害到競爭秩序時,應當被反不正當競爭法所禁止。判斷涉案行為是否屬於不正當競爭行為的關鍵在於涉案行為是否損害了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以及市場競爭秩序。
  • 從攝影作品保護期在新著作權法中被延長說起
    注意到新的著作權法第23條第三款刪掉了「攝影作品」,也即意味著延長了該類型作品的保護期限,如何理解呢?而且在新的著作權法65條也規定了「攝影作品,其發表權、本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的保護期在2021年6月1日前已經屆滿,但依據本法第二十三條第一款的規定仍在保護期內的,不再保護。」
  • 16名委員提案:修改著作權法延長攝影作品保護期
    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李玉光等16名委員聯名提案  修改著作權法延長攝影作品保護期  作為中國智慧財產權法律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著作權法,自1990年頒布以來至今沒有做過全面修改。  攝影作品保護期應延長  「現行著作權法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李玉光直截了當地表達觀點。
  • 【法律講堂】網頁是否屬於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
    由於網頁的版式設計不屬於著作權法關於作品類型的規定,故其難以獲得著作權法的保護。但是這些不構成作品的內容,如果對其的抄襲、剽竊行為損害到競爭秩序時,應當被反不正當競爭法所禁止。判斷涉案行為是否屬於不正當競爭行為的關鍵在於涉案行為是否損害了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以及市場競爭秩序。
  • 〖以案說法〗網頁是否屬於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
    由於網頁的版式設計不屬於著作權法關於作品類型的規定,故其難以獲得著作權法的保護。但是這些不構成作品的內容,如果對其的抄襲、剽竊行為損害到競爭秩序時,應當被反不正當競爭法所禁止。判斷涉案行為是否屬於不正當競爭行為的關鍵在於涉案行為是否損害了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以及市場競爭秩序。
  • 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的要件是什麼,有哪些?
    那麼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的要件是什麼,有哪些?網友諮詢: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的要件是什麼,有哪些?北京唯入律師事務所武俊吉律師解答: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的要件:第一,應當是思想或感情的表現。第二,應當具有獨創性或原創性。第三,作品的表現形式應當符合法律的規定。
  • ...是否須細分視聽作品、如何規定權利濫用?業界聚焦著作權法修改...
    作品定義應該周嚴  儲濤北京盈科(武漢)律師事務所智慧財產權部主任  建築作品不應再作為著作權法明確規定的作品類型,主要理由如下:一是建築作品與著作權法規定的作品分類標準不一致。著作權法規定的文字、口述作品等是以表現形式或者創作形式進行分類的,而建築作品是建築實物。二是建築施工不是創作的過程。
  • 特別策劃 | 《著作權法》修訂:你的作品受保護嗎?
    特別策劃 | 《著作權法》修訂:你的作品受保護嗎?只有符合一定條件的「作品」才能享有著作權,獲得著作權法的保護。那麼,怎樣判斷自己的創作成果是不是「作品」呢?又如何認定自己的「作品」屬於哪種具體類型呢?這其中就涉及到作品認定與作品類型歸入之間的關係。現行法規與適用的困境現行法律中有關「作品」的規定體現在《著作權法》第三條和《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實施條例》)第二條當中。
  • 陳錦川:適用新修《著作權法》作品類型開放規定的幾點建議 | 名家...
    正文共計2819字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新修訂《著作權法》第三條規定:「本法所稱的作品,……包括:……(九)符合作品特徵的其他智力成果。」這一規定表明,新修訂著作權法改變了之前作品類型封閉的做法,採用了作品類型開放的模式。筆者基於理論和實踐存在的問題,針對作品類型開放後新類型作品的認定提出幾點建議。
  • 著作權法修改 時事新聞作品納入著作權法保護
    修改後的著作權法完善了網絡空間著作權保護的有關規定,大幅提高侵權法定賠償額上限和明確懲罰性賠償原則。著作權法今年迎來施行30周年,此次修改是十年來首次修訂,也是30年來最大幅度修改。著作權維權成本高、賠償低,是著作權保護一直以來的痛點。新修改的著作權法規定了一系列懲罰措施,大幅提高了侵權違法成本。
  • 時事新聞作品納入著作權法保護
    著作權維權成本高、賠償低,是著作權保護一直以來的痛點。新修改的著作權法規定了一系列懲罰措施,大幅提高了侵權違法成本。另外,此次著作權法對「作品」定義作出調整,網絡短視頻等新類型作品將獲得有力的法律保護。
  • 河圖創意|圖片相似如何判斷作品獨創性
    我們首先引用FOTOVIEDO數碼攝影原創作者tasi的一段話攝影,拍攝的是我們自己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千個攝影師也會使用同一種攝影風格。因此,同樣機位拍攝的圖片,都具有各自的獨創性,著作權分別屬於各自原創攝影師所有,均受到著作權法保護。那麼,這也引出了另一個問題,攝影師拍攝圖片有獨創性才能稱之為作品,才能受著作權法保護,那麼如何判斷作品的獨創性?首先,了解下這兩個概念,自主創作的程度和借鑑的程度。
  • 網絡培訓課件中的圖片等數據如何保護?
    那麼,從事網際網路等教育培訓行業的企業該如何更好的保護自己的智力成果和創新呢?或者有這樣的疑問?自己經過多年積累或付出諸多資源才匯聚的教育培訓課件、案例材料、試題等資料庫受到侵害是否可以得到法律的保護?該如何得到保護?顯然,如果這些培訓課件、材料符合著作權法保護的條件,用著作權法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應該是優選的方案。
  • 著作權法大修為權利人「撐腰」更有力
    本次修改強化了對創作群體的保護,加大對侵權人的威懾,體現出著作權法為創作者「撐腰」的應有之義。許華飛:可能500元這個下限對大多數攝影人更為重要。過去攝影作品被侵權,賠償金額計算始終是個難點。少數作品可以按此前許可使用的價格計算,但更多作品未必被付酬使用過,賠償金額如何確定?各地司法實踐差異很大,很多時候官司打贏了,賠償兩三百元,還不夠跑幾次法院的打車錢。
  • 如何用著作權法保護「非遺」?
    根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或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我國是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國,各種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不勝數。
  • 改編經典作品需注意什麼?《著作權法》這樣規定→
    諸如此類問題亟待釐清,故有必要從著作權立法和實踐兩方面出發,對改編權相關問題進行闡述,並對如何提高改編權保護實效問題進行思考。法律制度中 如何規定改編權改編權是我國《著作權法》中明確規定的作者享有的一種財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