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2021-01-13 女性家園

 


《雜詩三首·其二》

 

唐.王維

 

jūn zì gù xiāng lái ,

君 自 故 鄉 來 ,

yīng zhī gù xiāng shì 。

應 知 故 鄉 事 。
lái rì qǐ chuāng qián ,

來 日 綺 窗 前 ,

hán méi zhuó huā wèi ? 

 寒 梅 著 花 未 ?

 

譯文: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來的,一定了解家鄉的人情世態。


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有?

 

賞析:

 

這首詩通篇運用借問法,以第一人稱敘寫。

 

四句都是遊子向故鄉來人的詢問之辭。遊子離家日久,不免思家懷內。遇到故鄉來人,迫不及待地打聽家中情事。

 

他關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關心的是他的妻子。但他偏偏不直接問妻子的情況,也不問其他重大的事,卻問起窗前的那株寒梅開花了沒有,似乎不可思議。細細品味,這一問,確如前人所說,問得「淡絕妙絕」。

 

窗前著一「綺」字,則窗中之人,必是遊子魂牽夢繞的佳人愛妻。清黃叔燦《唐詩箋評》說:「綺窗前」三字,含情無限,體味精妙。而這株亭亭玉立於綺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尋味。它或許是愛妻親手栽植,或許傾聽過他們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總之,是他們愛情的見證或象徵。因此,遊子對它有著深刻的印象和特別的感情。

 

他不直接說思念故鄉、親人,而對寒梅開花沒有這一微小的卻又牽動著他情懷的事物表示關切,而把對故鄉和妻子的思念,對往事的回憶眷戀,表現得格外含蓄、濃烈、深厚...

 

 

背詩詞花絮:

 

1、冷小瓶子的

 

她寫了一篇小文,題目是《先做讓你產生焦慮的事,再做容易的事》

 

「先做難題,還是先做容易的?」

「先吃甜的,還是先吃不甜的水果?」

過去我的答案是:先做容易做的,先吃甜的,結果可想而知,難的事情越來越不想做,不甜的水果到口裡變得美滋拉味,或許都會被棄之。

 

梅姑娘情人節相約背誦古詩詞,要求是每天背一首,看到此條規定,我第一念頭是投降。

「天天?我可做不來,要不私信梅姑娘,一周背一首?但是這個想法很快被扼殺在大腦表皮裡。我是萬分慶幸那條求饒微信沒有發出,不然此時的我怎會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梅姑娘布置了四首詩詞,我先是抗拒,牴觸,後來第六感悄悄告訴我,「喂,後面有追兵靠近,你要小心,人家@攜帶芬芳姑娘都在衛生間裡背詩詞呢」。

 

我不得不選擇「還是從了梅姑娘,背吧。」

 

為了給自己信心,從簡單的開始——

 

《謁金門.風乍起》在6路車裡,用時50分鐘;

 

《春雪》公交站點等409車,用時30分鐘;

 

《問劉十九》今早在被窩裡,用時20分鐘。

 

剩下的就是硬骨頭了,《漁家傲.雪裡已知春信至》抄寫兩遍,起來,坐下,洗衣服,刷碗,都有它陪伴,朗朗背詩聲和我男朋友的鼾聲是我家今早的主旋律。

 

「漁家傲,在奧林園附近,有家飯店就是這幾個字,一模一樣。」我男朋友說。吃貨,想的是吃,聽到的也是吃。沒有想到的是,這塊硬骨頭我竟能用時120分鐘,啃下。

 

有些事情,會了不難,難了不會,所以現在每每被問起「畫這張小畫兒多不容易,得費多少時間啊?」我必是輕描淡寫地說「不難,二十多分鐘吧」。

 

貌似我寫到這裡,先前的我給自己下了絆子。到底是先做難事?還是先做容易的事?

 

先做讓你焦慮的事兒就對了。

 

其實背古詩詞這件事,需要克服的就是懶惰,背下來之後的感覺很好,你會覺得當下再也沒什麼可害怕的事情了,神清氣爽。

 

有些事情只要想做,去做,沒有做不成的。

 

一會兒再溫習一下那四首詩詞,李清照的《漁家傲》是大致背下來的,不熟練,像新手司機。

 

即便是這樣,也不影響為自己鼓掌喝彩。

                       

                       

2、我的

 

一些詩詞的經典部分已在記憶裡,比如「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但,全文的背誦卻沒強化過,記憶已經淡漠。

 

一起背詩詞的倡議,緣起於我也想做每日積累。

 

對碎片化時間的利用,會產生極大的收益,對此,我深有體會。

 

開始了,開始吧!

 

開車的時候,背。

 

一個人走路的時候,背。

 

大哥,你不是說每日推詩詞這件事太好了嗎?那,我背給你聽啊!

大哥頓了一下,說:好!

於是,端坐,開始背……

大哥說:注意韻味!

哈哈,有點緊張,進入機械記憶狀態。

 

昨天,給老媽打電話說:媽,你也背吧!

 

媽笑著說:我怕記不住!

我說:你一定行!

我讓她挑一首簡單的,哪天背給大家聽。

 

哪一天,詩詞通道開通的時候,我請寶貝們提問我,我背給你們聽!

 

3、鷗波萍跡的

 

鷗波萍跡的寶貝桃子把我們每日推薦的詩詞錄下來,上傳到喜馬拉雅,真好聽!(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收聽喜馬拉雅錄音)

 

4、 福娃的

 

福娃發微信說:和3歲的姑娘一起讀詩,背詩,真的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

 

5、an的 

 

An發微信說:春雪應時應景了

 

我回:是的,「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今早,看見外面白茫茫一片,我就想起了這兩句。


周一到周五下午2點50分女性家園節目開通一起背詩詞通道。

 

一首詩,一縷香,暗香幽香浮動梅園。

 

今天,誰來?

 

可以節目中搶線88118906,也可以留下電話,到時我們打給你!

 

相關焦點

  • 王維: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雜詩 [唐]王維 君自故鄉來, 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 寒梅著花未?
  • 王維《雜詩》: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雜詩三首·其二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您是剛從我們家鄉出來,一定了解家鄉的人情事態。請問您來時我家綺窗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開?前兩句詩人只是籠統的以「故鄉事」來設問,心裡滿腹的問題竟然不知從何問起。關於「故鄉事」,初唐的王績寫過一篇《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從朋舊童孩、宗族弟侄、舊園新樹、茅齋寬窄、柳行疏密一直問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猶未盡,「羈心只欲問」;而這首詩中的「我」卻撇開這些,獨問對方: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鄉之值得懷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 來日綺窗前 寒梅著花未?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宋)王安石君自故鄉來,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維東風才有又西風,群木山中葉葉空。(唐)蔣維翰花落花開春不管,清風明月自綢繆。天然一種孤高性,直是花中隱逸流。一任風霜頭白盡,不隨漁父出山來。
  •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事三首》賞析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心心視春草,畏向玉階生。⑷來日:來的時候。⑸綺窗:雕畫花紋的窗戶。⑹寒梅:冬天綻放的梅花。⑺著花未:開花沒有?著(zhuó)花,開花。未,用於句末,相當於「否」,表疑問。⑻玉階:《萬首唐人絕句》作「階前」。
  •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少須夜窗疏影掛明月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文 | 中式精緻生活
  •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末?
    王維的《雜詩》三首,今天只看看其二,全文如下:雜詩王維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末?這首五言絕句,是王維思鄉之情的佳作。詩人運用口語化的詩文,像是和老鄉聊天一樣。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您是從故鄉來的,應該知道故鄉最近發生的事情。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末?綺窗,有雕花的窗,您來之時,綺窗前的梅花盛開了沒有?
  •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原標題: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關於梅花的詩千千萬,這一首王維的詩最難忘。大概因為,這是記憶力最好的小時候所背誦過的詩,也是只有長大後才能讀懂的詩。綺窗前的梅花,就是連結古今的暗語。
  •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此後兩句一出,古今人拊掌稱奇。原以為詩人會探問故鄉舊事新聞一類,竟不想卻話鋒突轉,惦念起雕花窗戶前的梅花開了沒,且不說,這文藝範來得猝不及防,單是寒梅著花這一景一像就引人遐想無限,梅花吐蕊,許是故鄉人心中的歸期,許是同曼妙女子的約定,是姊妹新嫁兄弟娶親的日子也未可知。你若不解為何如此拐彎抹角曖昧不明,詩人哪肯把時間推向終極,直面真實,他不願錯過心中所有掛念的人事啊,只能在想像裡打磨如期呈現的欣喜相逢,也許錯過了,也許還沒有。
  •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同題吟詠
    醉間未覺春光老,難覓當時種樹人。寒梅迎春雲鶴分明上紫臺,莽原北望氣悠哉。詩心未許秋心去,梅韻翻隨雪韻來。還取冰心存玉骨,更將豪邁接新雷。江山再借東風力,洶湧春潮不日回。同題詠清絕一枝花未著,倚窗難嗅玉妃香。但期大朵邀春信,也看寒風剪雪床。欲展眉川千百度,洇開墨漬兩三行。此懷不共誰知曉,獨向時間問短長。思鄉曲異鄉漂泊幾多年,夢裡思歸夜不眠。眼底炊煙飄嫋嫋,耳邊溪水響潺潺。垂綸河畔觀魚躍,揮汗籬園望雲閒。
  • 唐詩百讀: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唐朝王維《雜詩三首》其二初衣解詩:王維是天才。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那麼讓我們再來看看另外一首同樣的平淡而不可思議的詩。就是這一首詠梅花。「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這一位少年是這樣的,問從故鄉來的朋友,你從老家過來,應該知道故鄉的事情吧。「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懷念故鄉的冬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陳情令》藍湛醉酒五問
    正似王維《雜詩》意象——疇昔旅寄長安,驚逢故鄉客子,一時意念紛雜,心怯難為,衝口竟是一句了無意義的「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旁人若無一顆玲瓏心,觀之猶不可解——如何相問爭如不問呢。豈知真正到此心境、關心則亂,百轉千回、思牽動腸,終究難有勇氣問出來,尚未準備好聽那個答案。
  • 飛花令|梅 寒梅著花未 雜詩·其二(唐·王維)
    雜詩·其二唐·王維君⑴自故鄉來,應知⑵故鄉事。來日綺窗⑶前,寒梅著花⑷未?⑷著花未:開花沒有?對於背井離鄉的遊子來說,故鄉的人或物有許多都值得懷念,然而詩裡不提對山川景物,風土人情的熱愛,卻寫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詩人用白描記言的手法,「於細微處見精神」,將思鄉之情巧妙地寓於質樸的語言中,韻味悠長,意境深遠。「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講作者在他鄉遇見自己的老鄉,感覺老鄉理應知道故鄉發生的事。這句詩在此次表現出主人公欲了解鄉事的急切之感,透露出老鄉見面的親切與熟稔。
  • 寒梅著花未
    歲長莫懷鄉,懷鄉恐斷腸,中國人的懷鄉情愫,是一粒永生的種子,根植在每一個人心田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能寫出此等佳句的高人非王維莫屬,這個唐代詩壇的聖手,有的是呼風喚雨的功夫。
  • 唐詩解析之雜詩,故鄉寒梅綺窗前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故鄉之情,往往寄予事物,寒梅,正是作者心中的那濃濃的思念,獨問「寒梅」,仿佛故鄉之值得懷念、嚮往,就在那株窗前寒梅。這株寒梅,就不是一般的自然物,它已經被思鄉之情所浸染,成了故鄉的一種象徵,也自然成為作者思鄉之情的集中寄託。
  • 寒梅著花未;王維的這首《雜詩》短短四句,卻是難以被超越的名作
    「寒梅著花未」這句詩出自王維的一首《雜詩》,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這首詩僅僅四句,卻成為難以被超越的經典之作,現在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雜詩王維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不知道在你動身前,是否知道,在雕刻著花紋的窗戶外,那寒梅有沒有生出花苞呢?這是一首思鄉作品,但是卻又不同於一般的詩作,重點就在於這首詩能夠把最尋常的事物寫出最動人的情感來。作者沒有去寫家中的事,而是通過梅花發問,以小見大。所以這就有一種愛屋及烏的韻味在裡面,故鄉的一草一木對於每一位熱愛家鄉的遊子來說,肯定是親切萬分、備受關注的。
  •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陳情令》
    那時,我有很多想法,我的心害怕做任何事,所以我說這是沒有意義的,「將來,當我在窗前,梅花開了嗎?」如果其他人沒有一顆脆弱的心,他們就無法理解——如果他們不去問,如何去問對方。很難有勇氣去問,不準備去聽哪個答案。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是迷惘的深意、虛笑中的迷戀、莊嚴和鼓勵(夢想是醒來,他總是把自己放得那麼低,這讓我的心感動)。
  • 寒梅著花未
    獨在異鄉的王維,遇到從故鄉而來的友人,正當他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的時候,雕花鏤葉的綺窗前,一株瘦骨嶙峋的寒梅正輕輕撩撥著遊子的心弦。「你來的時候,它開花了嗎?」一句淡淡的問候化開了多少濃濃的思念,也慰藉和溫暖了顛沛流離的蹉跎歲月。在對故鄉的思念中,那片土地上飽經滄桑、虯枝縱橫的一棵棵樹又何嘗不在秋風秋雨的催逼下,飄下一枚枚來自故鄉的信箋?
  • 寒梅著花未?長沙天欲雪正是一年春來時!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當年,父親從新華書店中買來一冊薄薄的《語文知識》,那裡面的某一頁下半部,畫著幾朵細描的小梅花,用花線圈起了一塊,就錄有王維的這首詩。特別喜歡王維這首詩中的每一句:「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當然,這首詩的整體,以我當年小學二年級的欣賞水平,卻因它的拗口,和那個「未」字,感覺像是一粒老鼠屎打壞了一鍋湯,「未」字用在文中好像不押韻啊!我又搞不清未和末的區別,這句話著實看不懂,總以為是個「末」字,是個問話的語氣助詞。
  • 遇到家鄉來人,王維喜出望外脫口而出:窗前寒梅是否開花
    但是,大多數人還是故土難離,發出「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感慨。王維肯定是後者,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他就想到家鄉登高、插戴茱萸的人群中,唯獨少了自己。在這首著名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面上感情充沛,大氣磅礴,其實卻由小見大,看得出王維是心思細膩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