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應寺位於遼寧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佛寺鎮佛寺村,蒙古族人稱「葛根蘇木」,俗稱佛喇嘛寺。該寺始建於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至康熙四十四年初具規模。 康熙皇帝親題匾額,贈刻有滿、蒙、藏、漢四種文字的瑞應寺匾額,並稱瑞應寺一世活佛桑丹桑布為「大清東部蒙古老佛爺」。道光年間瑞應寺達到鼎盛,並賜行政印章,寺廟屬民達八百多戶,僧人多達三千餘名,是東北地區唯一享有「政教合一」管理特權的寺廟,也是清代八大國廟之一。現瑞應寺是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瑞應寺三面環山,臥谷十裡,這座東北及東蒙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已經走過了三百多年的歷史,曾經倍受幾代清朝皇帝恩寵,康熙私訪到佛寺的故事在阜新家喻戶曉。寺廟保留有大雄寶殿、大召寺、長壽塔、祈願殿、哲學院等藏式佛教建築群,是蒙古族東部地區著名的朝拜聖地,素有「小布達拉宮」美譽,民間稱「東藏」。每年來這裡進香、祈求家庭合睦、事業騰達、親人平安的信眾絡繹不絕。
瑞應寺還被譽為歷史上阜新地區第一所綜合性「大學」,擁有聞名遐邇、自成體系的四大「扎倉」(漢語意為學院、學部):曼巴扎倉(醫藥僧院)是專門修習研究醫學、藥學,專門培養蒙醫藥人才的基地;丁科爾扎倉(時輪僧院)是修習研究時輪、天文、歷算、星卜學的僧院;阿克巴扎倉(密乘僧院)是專門修持密宗的僧院;薩尼特扎倉(法相僧院)是專門修習研究佛學哲理的學部。數百年來,瑞應寺先後培養出了一大批蒙醫藥學、哲學、天文曆法學等各個方面的專家、學者和優秀人才。尤其是名醫輩出的曼巴扎倉,堪稱蒙醫藥方面的「最高學府」。
歷史上曾經輝煌興盛的瑞應寺,隨著歲月的流逝,時代的變遷,曾一度變得面目全非,寺院內殿堂也嚴重破損。其後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瑞應寺古剎才重新煥發活力。如今的瑞應寺不僅成為了藏傳佛教歷史文化的東方中心,寺院集藏、漢、蒙式建築風格為一體的建築傑作,在我國古代建築體系中也具有重要地位。該寺內保存了大量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珍貴文物,不僅反映了蒙古族獨特的傳統文化藝術特點,也反映了蒙漢及其它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中華民族團結友愛、共創文明的歷史見證。
(個別圖片源自網絡,感謝分享!如有侵權,刪圖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