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2020-12-13 萍之港灣

對於愛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有的人,為了愛情「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有的人認為「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我認為愛情應該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這句詩源於《經》「邶風」裡的《擊鼓》篇。原意是:一同生死不分離,我們早已立誓言。讓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戰場。描寫的是戰士間互相勉勵、同生共死的戰友情,令人感動。現在被用來夫妻之間感情深厚。

在對的時間遇到那個對的人。不見了想念,在身邊覺得溫暖。可以一起奔赴戰場,也可以一起煮粥品茶。缺了,全世界都變得沒有意義。有了,冬天也感到溫度都升了幾許。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暇時互相為伴,促膝談心共訴衷腸,一杯香茗一盞桔燈。各有興趣自得其樂,雖兩不相擾,倒也能一處和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每個人的路和其他人都是不同的,有人願意靠近你,願意為你改變他自己的路途,願意為你而停留,願意留在你身邊,願意陪在你身邊,給你愛和溫暖,知冷暖懂悲歡,這就是最大的恩惠,這就是上天的饋贈。

女人選擇一個男人,不是看他外表多麼帥氣,衣著多麼光鮮亮麗,身份地位多麼高貴,而是看他能不能給自己安全感,能不能陪在自己身邊,當自己需要時,能夠不圖回報的為自己付出。

同樣的男人選擇一個女人,不是看他多麼漂亮,多麼會打扮自己,而是看她懂不懂事,是不是願意為了感情有所付出,世間萬物都是相互的,付出了,才能有所收穫。用了真心,善良的人都會感應得到,然後做出自己的選擇。

愛情需要用「情」去愛戀,婚姻則需要用「心」去經營,懂得經營之道方能圓滿恆久。

相關焦點

  •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最初並不是愛情詩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詩經.邶風.擊鼓》詩文漫解:鼓聲鐺鐺,兵士踴躍,修路築城,我從軍南行。跟著公孫大人,平定陳國與宋國的紛爭。不讓我回家,我憂心忡忡。
  • 詩經慷慨深邃的戰友情: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詩經》是我國最早的民歌總集,期間反映了戰爭與徭役,光正面描寫戰爭,將士的就有8首之多。而今天解讀的《擊鼓》是一首極其典型的戰爭詩,同時澄清關於流傳後世經典名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原本意境。
  • 《詩經》品讀:《擊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誓相守,長繾綣,朝朝暮暮伴此生。「死生契闊,與子成說」,不離不棄、相伴到老的美麗誓言,古往今來,感動著無數有情人。可是,人生風雨,相擁白頭,多少人能美夢成真?死生契闊(聚散、離合),與子成說(約定)。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於嗟(嘆詞,唉)闊兮!不我活(佸,相會)兮!於嗟洵(xún久遠)兮!不我信兮!譯文:擂起戰鼓咚咚響,戰士踴躍舞刀槍。
  •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之《擊鼓》賞析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無論)生死聚散,我都對你說過,我要牽著你的手,與你白頭偕老。哎呀,太久,沒有見到你了,哎呀,路途遙遠,讓我無法履行諾言。翻譯完這篇詩,讓我突然喜歡上了翻譯古詩,真的是件很美妙的事情,因為要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心境。
  • 原來「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出處在這裡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shuō]。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於[xū]嗟闊兮!不我活兮!其鏜,又言「鏜鏜」,形容戰鼓之聲陣陣。踴躍,一說鼓舞;一說跳躍、奮起,為喜好之意。兵,指武器、刀槍之類。土,挖土築城。國,城牆等防護體系,城郭。城,修城。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源頭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我們常聽到的兩個詞,形容我們對愛情的執著和期盼。這兩個詞非常有畫面感,就像一首歌中唱到的「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兩個人並肩坐在搖椅上,互相握著對方的手,敘說著年輕時浪漫,一起感受陽光照在身上的溫暖。
  • 書寫詩經_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 這可是詩經中的名句,尤其是其中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應該說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熱門詞彙,幾乎每一個婚禮的現場都少不了這一句祝福語,她是華夏大地上最為古老的誓言。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八個字,她出現於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非常遙遠和亙古的一句誓言,如果單純地就字面意思理解,說她是世界上最為古老最為久遠因而也最為綿綿悠長的祝福,是恰如其分的。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詩經》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forever[美] [fər'evər]adv.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 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才女張愛玲期待的愛情
    讓愛得這般明白的張愛玲 怎麼會不心痛,太風流成性了,還為自己的錯誤找著藉口。從他和張愛玲的對話中便知,「他和愛玲的愛是在仙境中的愛,與小周、秀美的愛是塵世中的愛,本不是一檔,沒有可比性。他還說他待愛玲如待自己,寧可委屈愛玲,也不委屈小周,如像克己待客一樣,視妻為己,視情人為客。」這本是為花心男為自己找的堂而皇之的藉口。
  • 天蠍座: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願有這樣的人,在餘生的歲月裡,同你,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01很多人大概都耳熟能詳這句話: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確實,每個人生來都是獨立的個體,有人願意靠近你,給你愛和溫暖,願意為你改變自己的路途,願意為你停留,陪在你身邊,知冷暖懂悲歡,就是恩惠,就是饋贈。
  • 品味《詩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天敵是什麼?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提起《詩經》中的《擊鼓》,大家或許不夠熟悉,但是提到「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相信大家不會沒有聽過。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這是一首反戰詩,描寫長年徵戰在外的士卒,看不到歸期,想到與所愛之人的誓言不能遵守,悲傷無以復加。
  • 為何有人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首友情詩?上句已經交代了?
    總而言之,從這段話被創作出來後,讀者誦者們就常將其和愛情聯繫起來,不過「執子之手」真的是在說愛情的嗎?有學者就認為,這是一首友情詩,為什麼呢?這要從詩句的出處說起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語出《詩經·國風·邶風·擊鼓》,它在詩中的原話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 執子之手 死生契闊
    梁思成給林洙念他抄寫的林徽因詩集,最後一句是:「忘掉靦腆,轉過臉來,把一串瘋話,說在你的面前。」執子之手 死生契闊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3-6-14 北絳  林洙在回憶錄《梁思成、林徽因與我》中描述她第一次見到「林先生」,便如「戀人一般著迷」:「她是我一生中見到的最美、最有風度的女子。」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兄弟情?一直以為是愛情詩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生死契闊,與子成說」這句話呢出自於《詩經》邶風擊鼓篇。其實講的並非是愛情,而是戰爭中的友情與思鄉之情,是一種對戰爭的埋怨與憎恨。埋怨戰爭將自己幸福一步步的奪走,甚至還要為之貢獻生命。埋怨幸福的生活與期望,因戰爭的深入一點點破滅,厭戰情緒越來越深!
  • 你知道《詩經》裡「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真正意思嗎?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句,其出自《詩經》裡的《擊鼓》,人們總在形容愛情的時候喜歡用這兩句詩,但這幾句詩的真正意思你真的知道嗎?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就只是美好祝願嗎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其中流傳最廣的詩句。「執子之手」,不是兩雙手相互拉起來,而是一隻手拉起另一隻手,轉頭一起向前看,然後邁步向前行。其次,是永遠在身邊不離不棄的陪伴。陪伴,是世界上最長情的告白。即使有多少山盟海誓,也抵不上無言的真心相伴。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最初竟是男人與男人之間的誓言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我們先來講講這首詩出現的背景。一說:春秋之初,魯隱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夏,衛國公子州籲聯合宋、陳、蔡三個諸侯國討伐鄭國,主帥為公孫文仲。同年秋,衛國再度伐鄭,搶了鄭國的莊稼。這兩次戰爭,都有衛國的兵士在陳國和宋國戍守。
  • 土登翁修堪布: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我們常常用,「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句話,來表達對心愛之人的愛慕之情,願自己能一生與其相伴相隨。然而這句話的前一句,又有誰關注過呢?「死生契闊與子成說」,便是它的前一句,意思是說,無論是活著還是死去,我們都要在一起,這是我們的約定。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已經是很讓人動容的承諾了,而一句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卻更會讓人 感動的潸然淚下。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來說的是這個意思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句話人盡皆知,被廣泛用於男女之情。其實這首詩,最開始是有爭議的,很多學者認為這句話並不是指愛情而是指戰友之情。這句話出自於《 詩經·邶風·擊鼓》,原文如下: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