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一生(知行合一)

2020-12-11 通達自在

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如果王陽明聽到了,一定會說一句:鬼扯!

做不到的人,並不是真的懂

就好像有人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大家聽到之後都以為自己明白了,畢竟道理很淺顯嘛。回到家裡一個人偷偷的想些不好的事情,做意惡,這個人真的明白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麼?

知就是行,王陽明總是舉例子說明這個道理:如好好色,如惡惡臭。

出門不小心踩到了一坨狗屎,心裏面一定是很難過的,太臭了。我們知道狗屎又臭又髒,下意識的就想遠離它。倘若在一個人心中,踩到狗屎是發財的象徵,那麼他心中會無比的歡喜,非常高興地帶著狗屎奔向福彩中心。

真的知道一個東西的好惡,身體自然會做出親近或者遠離的行為。

有一僧人常年白骨觀,說自己已經修行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已經悟出了皮相皆空的道理,所謂紅粉骷髏,白骨佳人。等真正碰到一位美女時,心裡怦怦亂跳,恨不得緊緊地把美女擁入懷中。這位僧人證悟到他所說的境界了麼?

(這個白骨氣質這麼好,生前一定是位美人。)

知就是行,行動反映了一個人的認知程度,有哪種認識就會做出哪種行為。不會出現我討厭大便,還天天把它當做調味料來吃。我喜歡美色,看到美女時反而不動如山的情景出現。

以前去車管所考試的時候,電視上面總是播放一些交通事故,兩輛車撞在一起,整個車子都被撞的粉碎,車子都成了這樣,更別說車裡面的人了。看了一兩個小時之後,以後連開車的心思都沒有了,交通事故那種情景簡直太可怕了。

如果以後我有車了卻不開,那一定是車管所裡面播放的交通事故錄像的功勞。因為我意識到了開車有這麼大的危險性,自然會規避開車這個行為。以後有酒駕的人,不妨就讓他們看酒駕後事故現場的錄像,慘狀越清晰越好。

一個人真的明悟了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句話,厭惡作惡會如同厭惡狗屎一樣,自然心地清明,少生煩惱,增長智慧,遠離災禍。

道理之所以難以真正明悟,是因為講道理的人結合了自身的經驗,高度總結了自身一生的試錯心得。一句話,往往是作者的一生經驗總結。

聽道理的人當然沒有這些體驗,就像搖頭晃腦讀知乎者也的小孩,不能指望小孩子讀聖賢書就讓他們既當古人又做聖人。

所以聽到道理後要做下一步的功課,吸收作者的人生感悟。這個過程就好像吃過葡萄的人說葡萄味道比較酸,後人吃葡萄時就會驗證古人所說過的葡萄的酸味,最後明白了葡萄確實如古人所說的那麼酸。

古人稱這個過程為格物致知。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聽過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蘇軾這篇文章說透了
    文/夢瞻聽過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是電影《後會無期》中的一句經典臺詞。道盡了當下年輕人的掙扎和無奈。每個人都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過完這一生。所以我們常常從網絡上、書本中,或者前輩口中求取一些道理。不說從此走上人生的捷徑,至少能讓我們走起來沒有那麼辛苦。
  • 為什麼我們知道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呢?
    為什麼我們知道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呢?這個問題很常見,也很經典,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道理」和「過好」之間到底需要什麼紐帶呢?如果「知道道理」不能直接推出「過好這一生」,那中間肯定還有一個中間變量,這個中間變量究竟是什麼呢?「道理」指代理論,「過好」指代實踐。用通俗的話來說,這就是理論指導實踐,但理論為什麼指導不了實踐呢?從邏輯上來說,應該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我們沒有真正地理解理論,二是雖然我們知道「道理」,卻沒有真正地去執行這些道理。
  • 很多道理都懂,為什麼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很多人會說,你說的道理都懂,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道理。無論是小孩子,還是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無數次聽說,都無數次地琢磨,都無數次的感嘆。然而,為什麼那麼多的人。按自己所說的道理都懂,依然會過不好這一生嗎?
  • 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我們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韓寒的電影《後會無期》中有這麼一句話:「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相信很多人都深有感觸。這句話引得無數人深思,也引得無數人為自己的悽涼而感慨萬千。大家不禁要問: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 《奇葩大會》:別再說你懂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了!
    在最近一期的《奇葩大會》上,樊登在和高曉松爭論讀書是否真的有那麼多現實意義時,他說了這樣一段話:「有人說,人家韓寒都說了,我懂得了世間所有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可為什麼有些人聽了,就過好了這一生了呢?核心的問題是,有沒有做!」
  • 賀鑄:道理我都懂,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或許是那月下橋邊,也或許是窗門緊鎖的朱門大戶的花園裡,大概只有春風才知道她的歸處吧。天邊冉冉升起的雲彩舒捲自如,黃昏的太陽也落在了長滿香草的沼澤地上,眼看著日暮將近,我揮起彩筆肆意寫下令人斷腸的詩句。若問我的愁情究竟有幾許。我會說,就像那一望無垠的菸草,滿城翻飛的柳絮,還有梅子黃時的綿綿細雨。賀鑄(1052~1125),字方回,號慶湖遺老。
  • 你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雞湯,大家都知道啥意思吧? 不是喝的那個雞湯哈,這裡說雞湯就是我們經常聽的一些好像很有道理的話。 你們是不是覺得我也經常發雞湯? 沒錯,我是經常發。 我相信很多人聽過這樣一句話,我聽過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 懂了那麼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那麼,我們有沒有思考其中的道理呢?如此多的金科玉律,怎麼放在自己身上就不成立了呢?我相信很多人會有這樣的困惑。今天我們就來仔細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你真的懂了嗎我們所謂的道理,更多的是表示的某種規律。在面對道理時,我們可能根本就沒有真正懂得道理的內涵,我們只是以為自己「懂」了。就如同老子說的:普通人聽到道理、規律,因為無法分辨其正確與否,而嗤笑以對。很多道理或者規律,都是個人對過去經歷的總結,其特點是簡化的和高度提煉的內容,在這樣一個「提純」的加工過程中,勢必會造成大量信息的丟失。
  • 懂得了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怎麼辦?
    現在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如潮水一般向我們湧來,讓我們應接不暇,有時候潮水太大,我們可能還會嗆水,我們會產生知道焦慮。所以網上有人說,我們懂得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該怎麼辦呢?但是工作之後,我們發現許多東西是需要判定的,因為沒有現成的答案,或者說現成的答案套用起來總和實際有些差距,人就比較容易不知所措。所以我們應該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判定能力,判斷這件事我應該不應該做,如果我做了,我可能會放棄什麼,得到什麼。這樣才能在你後來發現你失去了你放棄的東西的時候不焦慮。
  • 王陽明:道理是容易的,而你是困難的
    1、聽再多道理也過不好自己這一生畢竟道理聽再多,那也是別人的。只有把道理化為行動,行動養成習慣,人生才能真正改變。大多數人停留在自認為的知道道理,但是僅僅是知道而已,對於道理的深刻含義或者真諦,其實一點也不了解,就像讀書時所說的死讀書是一樣的意思。王陽明說:「夫學、問、思、辨,皆所以為學,未有學而不行者也。」
  • 「知道了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該如何破解?
    娜娜:我不後悔,但是在你面前我依然沒有底氣。林沃:商業競爭跟我們的感情無關。如果你是娜娜,你會怎麼選擇?如果你是林沃,閨蜜對自己做了這樣的事,你又會有什麼反應?現實生活中,能像這樣頭腦清晰理智的人其實不多,普通人感受到的一定是背叛和欺騙,就像那個娜娜的仰慕者蘇源。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三):知行合一能擔當
    這誰不知道啊,不就是那個提「致良知」的聖人嗎?不就是那個立德立言立功都第一的「明朝一哥」嗎?不就是那個能呼風喚雨,讓日本大將軍也「一生惟拜」的傳奇戰神嗎? 「我不是這個樣子!」 分明聽到王陽明一聲斷喝。 哪來天生的聖人?我只不過是個肯下笨功夫的庸人;哪來不朽的「第一」?
  • 學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快來學習孔子的7個處世智慧
    人生在世,有很多煩惱和迷茫,尤其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販賣焦慮,那個人手機裡沒買過幾門課程,沒囤個十幾G 的資料?為什麼學了那麼多課,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呢?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我們碰到的大多數人生困惑,古代先賢也遇到過。他們也曾經問過自己的老師。一般的老師教會你課本知識,好的老師引導思考,形成正確的三觀。
  • 學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快來學習孔子的7個處世智慧
    人生在世,有很多煩惱和迷茫,尤其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販賣焦慮,那個人手機裡沒買過幾門課程,沒囤個十幾G 的資料?為什麼學了那麼多課,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呢?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我們碰到的大多數人生困惑,古代先賢也遇到過。他們也曾經問過自己的老師。一般的老師教會你課本知識,好的老師引導思考,形成正確的三觀。
  • 中國式父母勸說:向孩子講了無數的道理,孩子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理由是我現在住的地方工作生活比較方便,再者我認為父親脾氣不好,在家看不慣的地方會嘮叨。母親聽到這,就開始了長篇大論,"你怎麼能這麼想自己的父親,你爸爸還是想念你的,希望你在家住。"作家韓寒的一句話,改編後放在這非常恰當:父母講了無數的道理,我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再想想自己在平時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有也難免說些大道理,看看孩子的反應,感覺就是你說你的,聽不聽我隨意,孩子的表情沒有任何觸動。
  • 知行合一話和合—弘揚和合文化
    和合至善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話和合和合文化博大精深,蘊含七大觀念: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二是協和萬邦的天下觀,三是和而不同的國家觀,四是琴瑟和諧的家庭觀,五是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六是身心合一的健康觀,七是知行合一的幸福觀。
  • 夢想與現實的結合:知行合一——在教育中給予未來的「知行一」
    另外他還時常因為手下的一些員工沒法按要求完成任務而頭疼;由於人手的缺乏,一些寫得不好的自薦信還需要張知正自己動手修改;唐家悅則忙碌著新媒體、網校搭建、網課製作這一塊……一路走來,劉永銘和唐家悅都先後地暫時從自己的職位上退縮過,而張知正則一路咬牙堅持著。  「看到學員都考上了自己理想的高校後,那股滿足感,就是讓我堅持下來的動力。」對於自己一路堅持的理由,張知正是這麼回答的。
  • 002 為什麼道理你都懂,就是過不好這一生?
    之前有句話在網絡上盛傳,「道理我都懂,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讓無數讀者產生共鳴,是啊是啊,我就是這樣。鍵盤俠也不噴了,網絡世界似乎在口水戰之間達到了難得的統一。為什麼大部分人都有這樣的困擾?對於這四個字看起來其實沒有這麼簡單,但是它能回答我們為什麼道理都懂,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這個問題。知,就是認知,知道的意思。行,就是實踐,行動的意思。王陽明認為,真知和實踐是一體的,而不區分開來的。「知」和「行」結合起來,合二為一,就是功夫。
  • 懂得很多道理,是無法過好這一生的
    問:我懂得很多道理,但為什麼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答:人人都懂得很多道理!!!紙上談兵而過不好這一生,天經地義。有時候網上會看到以上的話,說什麼自己的人生很艱難,自己還是沒有什麼進步,所以懂得了那麼多道理又有何用!
  • 心理學家:為何你懂得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原因出在這裡
    當我回復過去以後,我發現有不少粉絲會說:你說的道理我都懂,可我就是做不到啊。這個現象,不禁讓我反思。是啊,好像很多人看似懂得很多道理,可就是無法把自己的心安頓好,終日在焦慮抑鬱中煩躁不已、生活一點變化也沒有。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這得從「行為改變」的本質談起。我們所有人都知道,抽菸危害身體健康,就算是有菸癮的人,也深諳這個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