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很多道理,是無法過好這一生的

2020-10-19 米知山

問:我懂得很多道理,但為什麼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答:人人都懂得很多道理!!!紙上談兵而過不好這一生,天經地義。

有時候網上會看到以上的話,說什麼自己的人生很艱難,自己還是沒有什麼進步,所以懂得了那麼多道理又有何用!這樣的思維,甚是可笑而可憐。

把知道一件事,和能做到一件事,混為一談。知道和做到的巨大不同,是一個稍微有點邏輯思維能力的人,都該明白的道理但是他們連這種道理都不明白。

比如,一個30歲的單身男人,知道「管住嘴,邁開腿」就能保持身材勻稱的道理(而且這個道理還不是偽道理,真是科學的道理),但是每天晚上都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邊看邊喝可樂吃薯片。這樣過了1年,體重不僅沒有減少還增加了20斤。某一天,聯想到自己現在都30了,在公司裡還是幹著雜活,沒有任何技術含量,沒有任何職位,於是發個朋友圈:

「懂得那麼多道理有什麼用,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依然找不到女朋友,依然工作不如意,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但是卻不想想:

(1)自己讀了那麼多書嗎?——我不認為能發出這樣朋友圈的人能讀了多少書。除了雜誌,一年讀的書絕對不會超過10本。

(2)為什麼認為自己能找到女朋友呢?——姑娘會愛上一個男人,要麼他的顏值,要麼他的精神,要麼他的才華(無金錢一項,因為我說的是愛上人,不是搭夥結婚。因為他富有而結婚的,不是愛上人,是愛上錢。一個超重的沙發土豆能有什麼顏值?一個抱怨卻不奮起拼搏的人能有什麼精神?一個不讀書不奮鬥的人能有什麼才華?

(3)為什麼認為自己能找到如意的工作?——工作不如意,那麼就跳槽啊,但是為什麼不跳槽呢?恐怕是知道自己沒有工作能力,即使跳槽也是一樣的工作,甚至離職就會失業吧。那為什麼沒有工作能力呢?因為工作的時候不好好打磨自己,下班後不好好提升自己。

(4)所以過不好這一生,難道不是正常的,科學的嗎?

懂得真正的道理,是有巨大的好處的,它能指導自己該怎麼做,該怎麼思考,該怎麼布局想一想吧,如果我們要建造摩天大樓,如果我們要建造高鐵,如果我們要建造量子計算機……卻不懂得科學道理,會建造的出來嗎?所有圖紙的繪製,所有設計的方案,都是由科學道理指導的。

故而,懂得真道理為第一步,然後按照真道理的指導去做、去行動,為第二步。這前面兩步是「內因」的打造第三步就是看「外因」了:環境條件適合不,機會會來臨不?外因是不可控的。但是內因可控。

所謂「盡人事,聽天命」,就是我們要很好的打造好自己的內因,然後剩下的就看環境了環境適合,則開始生長,最後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環境不適合,則開始蟄伏,直到環境變好或者到另一個適合的環境。

接下來,我們就「內因」來分別看看:真道理,實踐和行動。

◎懂得的道理,對嗎?

如果懂得的道理是假的,那麼它的指導作用就會很麻煩,會帶來很大的麻煩。

比如我們國家,以前認為的經濟道理是「供給能造出市場」,所以在經濟層面,出現了很多不符合市場規律的事情。後來懂得了「市場能造出供給」,才能在改革開放的時候,放開計劃,讓市場來決定供給。【關於改革開放的歷程,其中的艱辛和大智慧大責任,強烈推薦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

我們個人如果懂得的道理是假的,對自己的危害也很大。比如,如果我們認為「我對別人好,別人就一定會對我好」是真道理,那麼我們就會(1)對陌生人沒有防範之心,搭陌生人的車沒關係,因為我對他親和友善,他就會對我也親和友善,要性侵我?那是不可能發生的!要以做男女朋友的名義,讓我做他的一夜女朋友?那是不可能發生的!(2)我對同事無話不說,真心相交,但是他怎麼會在後面說我壞話啊?他怎麼能夠搶我的業務啊?……

所以問問自己:

——懂得的道理是真道理,還是偽道理?

——每個道理都有它的邊界條件,那自己懂得的道理的邊界條件是什麼?

——每個重要領域應該歸納出一些真道理,那麼自己在(1)人際交往(2)看人識人(3)個人發展(4)孩子教育(5)家庭規劃(6)職場發展。這些重要領域上的真道理,歸納了嗎?

◎把粉末混合均勻

實踐行動和理論上的道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會有差距的,因為道理上、理論上能講通的,但是實際行動中做不到。「無欲則剛」是真道理,但是實際行動中呢?是動物,就都有欲望。

稻盛和夫先生也講到他自己創業早起的一個例子。當時燒制陶瓷,需要把各種成分的粉末混合均勻,然後開始高溫燒制。所有的技術手冊,實驗論文上都寫著:「把各粉末均勻混合,然後開始……」,但是實際操作的時候,發現理論上一句話的事情,做起來卻困難重重:怎麼才算混合均勻了呢?如何近乎完美得混合均勻呢?都是特別特別難的事情。

就好比我們說「要多讀書,而且要做到批判性得讀書」。一句話,真道理。但是實際去讀書的時候,會很困難,這個困難需要很多次很多次的練習,就是讀很多書,好書又讀很多遍,然後慢慢的才會對「批判性得讀書」有所體會和實操。

這種道理的簡單,和行動的困難,就是打造「內因」最最最困難的。懂得道理很簡單,懂得真道理難點,懂得真道理的邊界條件比較難,但是行動來實踐和修正道理才是最最最困難。

所以反過頭來想想,為什麼「懂得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說這些話的人,只做到了「懂得道理」,但「懂得真道理」幾乎就沒有做到,「懂得真道理的邊界條件」就更是不可能做到的,「通過行動來實踐和修正道理」就是萬萬到不了這一步的。

◎找到練習場景

一個人要學會騎自行車,就需要找到一輛自行車來練習;一個人要成為一個企業家,就需要創立一個小公司來經營;一個人要擁有健美的身材,就需要每天做有氧運動和極限的肌肉鍛鍊……

不論我們要達成什麼,必須要有一個練習的場景。

我舉出2個常見的能力,大家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給自己創造出練習的場景。

一:銷售談判

一個職場中的人,不論崗位是銷售還是財務,是研發還是人事,如果想要今後做到經理、總監等管理職位,都需要有不錯的銷售和談判能力。

第一步呢,多讀讀銷售類的書籍,多讀讀談判類的書籍,然後就需要找到場景去練習這些技巧。

第二步,在自己的每天的工作中,只要有與人交流的機會,都要有意識地運用昨天晚上讀書時學到地技巧!

在寫郵件的時候,運用這些技巧。比如這封郵件是告知大家對一個事情的處理,那麼郵件裡就可以寫「關於此事的處理方案,我認為有以下3種策略,請各位給予意見和方案的定奪。上策為……中策為……下策為……」。千萬要有這個意識:文字是溝通交流的一大利器!!!不可小看寫郵件,它既是鍛鍊自己銷售談判能力的場景,也是讓自己的能力一鳴驚人的場景!!!

今後寫郵件的時候,都不要隨隨便便得寫。任何一封郵件,都是在鍛鍊自己銷售談判的場景。

比如,你是一個被自己的直接上級羨慕嫉妒恨的對象,你能力很突出,但是你的直接上級一直雪藏你,你的所有的策略方案都被他拿來自己用,當作他自己的策略方案。而自己一個小小職員,是沒有機會見到公司總經理的。但是自己卻時刻有機會給總經理寫郵件。

如果自己的銷售談判能力,策略方案能力,系統論述事物的能力很棒。就可以針對公司的某種戰略布局,或者公司的某種頑疾給總經理寫一封郵件——注意,郵件並不是去抱怨自己的直接上級,做這樣的事,反而會讓總經理覺得你品行不端——,只要自己有這些分析論述問題的能力了,總經理就會被眼前一驚。

二:鍛鍊身材

大片大片的時間可能對繁忙的有小孩的大人,很難有。那麼可以開發出一些場景,這些場景即使只有1分鐘,也能很好的鍛鍊自己的身體。

比如在廚房做飯的1分鐘,可以做20個深蹲;在孩子看動畫片的時候,可以做個15分鐘的有氧健身操;在孩子需要抱的時候,用合適的姿勢,就又是在鍛鍊自己的雙臂肌肉了……

所有的行動,都會落實到具體的場景中。如果不知道要怎麼練習和行動於某個能力,那麼就思考這麼一個問題——我給這個能力的練習,找到了什麼場景嗎?

相關焦點

  • 懂得了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怎麼辦?
    所以網上有人說,我們懂得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該怎麼辦呢?從小到大,我們上學讀書,更多的時候是被動地獲取知識,而不是主動地獲得知識。我們學到的大部分東西都是現成的,安排好的,只要跟著好好學就成了,很少去思考這個東西到底應該如何來學,關鍵點在哪裡,如果我學了這個是不是應該放棄那個的學習等問題。
  • 心理學家:為何你懂得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原因出在這裡
    01最近,我的後臺又收到了很多私信,雖林林總總,但都離不開有關內心的困惑和情緒的不安。當我回復過去以後,我發現有不少粉絲會說:你說的道理我都懂,可我就是做不到啊。這個現象,不禁讓我反思。是啊,好像很多人看似懂得很多道理,可就是無法把自己的心安頓好,終日在焦慮抑鬱中煩躁不已、生活一點變化也沒有。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這得從「行為改變」的本質談起。
  • 聽過很多道理,卻過廢了這一生
    很多年來,「三思而後行」這句話都被無數人奉為日常行為準則,每當面臨抉擇時,他們絕不可能頭腦發昏,衝動行事,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思考,誓將這句至理名言貫徹到底。而這句話的總體意思是說,季文子總是深思熟慮,行動前必思考多次,而孔子卻說,想兩次,再借鑑以往的經驗就好了。如果你曾讀過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話,你可能會對這句話的後半句體會更深。「三思而後行」的人好像普遍患有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裡寫下的那種選擇恐懼症。
  • 《認知覺醒》:為什麼道理懂得那麼多,你卻仍過不好這一生?
    白居易一聽,不以為意地說這不就是寺院門口的八個字嗎?連小孩子都懂的道理。高僧聽到白居易這樣說直搖頭,「三歲小孩都懂得,八旬老翁行不得。三歲的小孩子是懂這個道理,可是八十歲還做不到,這是知易行難啊。」聽完這個故事是不是很有感觸,有些人生道理我們都懂,可是卻仍過不好這一生。
  • 很多道理都懂,為什麼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很多人會說,你說的道理都懂,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道理。無論是小孩子,還是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無數次聽說,都無數次地琢磨,都無數次的感嘆。然而,為什麼那麼多的人。按自己所說的道理都懂,依然會過不好這一生嗎?
  • 《富蘭克林自傳》:為什麼懂得了那麼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
    《富蘭克林自傳》這本書是富蘭克林寫給他兒子的,也適合我們年輕人一看。從這本自傳,可以看到普通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我們後輩,也可以從中借鑑和仿效。01 熱愛讀書富蘭克林曾說過:讀書是我唯一的娛樂!由此看到,書籍在富蘭克林一生中的重要地位。
  • 懂了那麼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在面對道理時,我們可能根本就沒有真正懂得道理的內涵,我們只是以為自己「懂」了。就如同老子說的:普通人聽到道理、規律,因為無法分辨其正確與否,而嗤笑以對。很多道理或者規律,都是個人對過去經歷的總結,其特點是簡化的和高度提煉的內容,在這樣一個「提純」的加工過程中,勢必會造成大量信息的丟失。
  • 我沒有聽過很多道理,但我依然能過好這一生
    1.大風滌蕩過的夜空,淨得像落了一滴靛青顏料的清溪,團團雲紗漫天連連,是情人那不得掙脫的溫柔鄉。2.最好的愛情 是精神上的門當戶對,好像不是他衝著我的光芒急匆匆趕來 。而是在看到我,泥地裡艱難前進時,能不顧我滿臉狼狽,溫柔且坦然地伸出手。
  • 你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嗨大家好,歡迎收看今天的燦先生說? 有網友私信問我,想讓我談談怎麼看待網上那些雞湯這類話,那今天咱就聊聊雞湯。 不是喝的那個雞湯哈,這裡說雞湯就是我們經常聽的一些好像很有道理的話。 你們是不是覺得我也經常發雞湯? 沒錯,我是經常發。 我相信很多人聽過這樣一句話,我聽過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 三個心理學知識告訴你,為什麼懂了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懂得了那麼多的人生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初次看到這句話,我的內心深受觸動:自己的生活自己知道,那麼多的「大道理」都是廢話,聽聽就好。可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漸漸明白:我們懂得的大部分道理,只能說是「看見」並不能說是「懂得」。因為想要懂得道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懂得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人生逆襲,這本書告訴你生活真相
    很多高高在上的人也是通過奮鬥出來的,因為他們也經歷過兩腳不離大地,拼命向上生長的人生狀態。你身邊有什麼實現人生逆襲的案例嗎?小編今天不說那些社會知名有錢人的案例,就說說網友們自述的案例。網友TheLidio:我覺得就是我自己,從大學畢業到煤礦工人,吃了世間別人無法體會的苦,現在回頭看看,不過如此,我可以更強。
  • 他是西方的孔子,懂得很多道理卻過不好一生,對普通人有何教益?
    其實蘇格拉底也表示過這個意思。他告訴赫爾摩奇尼斯,他不願為自己辯護,是因為指導他的神靈叫他不要這麼做,認為還是現在死去為好,免得老年為疾病所困。死其實是他的選擇,他只有激怒陪審團才能如願以償。從更深層次的動機分析,蘇格拉底反對雅典的制度。如果按照規則辯論獲勝,就等於承認雅典法庭正確,就背叛了自己的立場。
  • 為什麼懂了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因為忽略了內心的「原始人」
    而人的行動有時是被這一層控制,有時又是被那一層控制。外層:愛講道理的「理智人」人格特點是用邏輯和語言來思考。比較冷靜,做事有計劃,但缺少靈感、創意和幽默感。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意識中的自己。多數時候,人們雖然無法意識到它們,而它卻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人格。早年時期的經歷和體驗帶有極大的主觀感受和情感色彩。有句話說得好,「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來治癒」。父母及原生家庭的環境真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孩子是聽不進去道理的,他們只相信大人的行動帶給來的感受和體驗。
  • 《奇葩大會》:別再說你懂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了!
    在最近一期的《奇葩大會》上,樊登在和高曉松爭論讀書是否真的有那麼多現實意義時,他說了這樣一段話:「有人說,人家韓寒都說了,我懂得了世間所有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可為什麼有些人聽了,就過好了這一生了呢?核心的問題是,有沒有做!」
  • 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我們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韓寒的電影《後會無期》中有這麼一句話:「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相信很多人都深有感觸。這句話引得無數人深思,也引得無數人為自己的悽涼而感慨萬千。大家不禁要問: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 一個人福運變好的跡象,都從懂得這三個道理開始
    所以,當我們陷於人生低谷的時候,當我們總覺得自己碌碌無為,甚至總覺得自己不被命運垂青的時候,就更加要懂得調整自己的心態。一個人福運變好的跡象,往往都從懂得這三個道理開始的。一、看得透人生最怕糾結,我們一輩子行行走走,會經歷很多事情,也會記住很多事情。
  • 為什麼聽過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蘇軾這篇文章說透了
    文/夢瞻聽過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是電影《後會無期》中的一句經典臺詞。道盡了當下年輕人的掙扎和無奈。每個人都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過完這一生。所以我們常常從網絡上、書本中,或者前輩口中求取一些道理。不說從此走上人生的捷徑,至少能讓我們走起來沒有那麼辛苦。
  • 莊子大智慧:懂得這4個字蘊含的道理,一生福報無限
    最早關於這幾個字的記載見於《呂祖修養經》,後來明代高濂跟清代金蘭生也有相關記載。懂得這4個字蘊含的道理,自然能夠一生福報無限。在這片混沌當中,沉睡了一萬八千多年的巨人「盤古」醒了。他睜開雙眼看到眼前迷迷糊糊的景象,掄起手中的大斧子,一把向天地之間劈去。伴隨著巨大的聲響,眼前的一切變了模樣,有些東西輕飄飄地往上飛起,有些東西則一直不停地在往下掉落。盤古一手擎著天,雙腳踏著地,生怕眼前剛剛被打破的混沌重新會合。就這樣不知過了多久,天和地都變得安靜下來了,一個不再上升,另一個也不再下沉。
  • 「知道了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該如何破解?
    女主閨蜜娜娜既是高山的仰慕者也是他的同行競爭者,偶然間得知了這一消息後,陷入了糾結:這也是自己最好的翻盤機會,如果利用了這個消息,就能破除自己目前的困局。可是,林沃和高山怎麼辦?我該怎麼選?一夜的思慮之後,娜娜為了前途,選擇了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但事後,她把自己這個糾結的過程坦白告訴了林沃和高山,林沃有什麼反應呢?林沃說:商業方面你沒有做錯。
  • 孫子兵法中的人生道理,明白了才能過好這一生
    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作戰篇。 原文中曾寫道: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候乘其弊而起, 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這句話的意思是作戰只求勝利,作戰久了會挫傷戰士士氣,進攻敵人的城池也會缺乏戰力,國家的經濟也會受到巨大的消耗,其他國家也會趁虛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