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懂了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因為忽略了內心的「原始人」

2020-12-06 水月正能量

文|水月正能量

「開掛的人生一定是自律的人生,掌控自我才是真正的自由。」——《掌控自我》

信心滿滿地說好要學英語,開始時鬥志昂揚,後面卻不了了之;立志早起打卡,卻找各種理由;常常忍不住查看手機,心裡空落落,卻苦於不會破。

常被一時的情緒失控,意氣用事,誤了大好機會,甚至是間接毀了自己的前途。演講比賽、面試應聘,本該是人生高光一刻,卻被內心各種雜音拖後腿,莫名搞砸。

為什麼試過無數種方式,卻依然管不好自己?

國內著名心理學家朱建軍的這本《掌控自我》,清晰地為我們解釋了心中的疑惑,原來是著力點錯了,我們只知道與自己的「理智人」對話,卻忽略了「原始人「的力量。

人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原始人」,他不但是我們情緒聚集地,更是心靈世界的強大掌控者。只有放下表象,找到潛藏在內心的終極掌控者「原始人」,讀懂TA的語言並學會駕馭,才能真正輕鬆地掌控自我。具體是怎樣的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為你解讀:

一、我們內心其實住著三個「人」

人是一個謎,想要弄懂太不容易了。人本性是善是惡?人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古往今來的哲人有過無數思考。每個人都試圖想清楚這個問題,卻很少有人弄明白。而弄懂別人難,弄懂自己更難。

有時候你自己都不懂自己是怎麼想的,很困惑。這是為什麼呢?原來,人格的結構像蔥頭像地球,從心理學視角來解釋,人的內心或者人格是可以分出層次的。

如果把人格細分的話,可以分為三層:外層、中層、內層。每一層有自己的特點和活動方式,就像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個性和脾氣。他們既有聯繫又有其獨立性,互相之間有了解,卻又不完全了解。

而人的行動有時是被這一層控制,有時又是被那一層控制。

外層:愛講道理的「理智人」

人格特點是用邏輯和語言來思考。比較冷靜,做事有計劃,但缺少靈感、創意和幽默感。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意識中的自己。

他擅長用邏輯思考看待自己和世界,會按計劃做事、明白現實世界的規則和要求。有工作才能養活自己,結婚要考慮對方的條件。他有生活目標,富有知識和學問,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他認為他的想法和念頭就是自己全部的內心活動。

中層:情緒當道的「原始人」

心理學大師榮格認為,「每一個人心中都活著一個原始人」。

他所說的原始人指的就是我們的中層人格。然而我們平時不能直接看到他,因為有外層的「理智人」遮擋,除非情緒衝動時才偶爾顯露。比如我們發脾氣,就會覺得自己失去了理智。外層的理智人不起作用了,比如太生氣或者深陷愛情時,我們的情緒和行為會打破規則的束縛,變得無拘無束,很像原始人。

我們的情緒主要集中在「原始人」這裡。當情緒強烈時,原始人會控制我們的內心,統治著整個人。做夢的時候也是原始人主導我們。原始人想弄懂一件事,不是用的邏輯思維,而是用想像(也稱形象思維)。

製造夢境是原始人表達自己的一種主要方式。原始人很擅長使用象徵性語言,他的表達方式很像我們生活中見到的原始部落居民、兒童、藝術家、詩人。

實際上每個人的人格中都有類似的成分,我們的靈感、創意、幽默都來源於此。

內層:心思通透的「純真人」

道家所說的「真人」和佛家所說的「佛」都是指最內層的自己,也是我們所說的純真人。這是難以表達的狀態,我們不大可能看得到。

最內層的自己不思考也不想像,只是沉浸在活著之中,體驗生命的每時每刻。只是反映世間的本來面目,就像鏡子一樣,呈現所有的真相,不歪曲掩蓋任何東西,不排斥任何東西。不過濾善惡,也不會憂慮。

二、心理衝突的根源及危害

人格由這三個部分組成,他們各自獨立,有自己的認識和行為方式。當他們出現一些分歧和爭執甚至爭鬥時,心理衝突就產生了。我們絕大多數煩惱是因為內心的原始人和理智人在打架。

比如女子在想要不要和男友分手時,會感到很矛盾、左右為難。理智人說,他並不適合你。原始人卻說,和他在一起很開心,我離不開他。當誰也說服不了誰時,人就會難受。

內鬥的心理衝突會耗損大量的心理能量,衝突多的人往往在精神上感到疲憊、憂鬱。

當理智人和原始人發生衝突時,理智人往往會覺得自己才是心理世界的總統,要想按自己的意願行事,忽視原始人的存在和影響力。他以為自己一切盡在掌控中。但事實並非如此,他時常會發現自己這個總統說話未必算數。

理智人希望一切按照自己的願望來,但是在執行層面卻拗不過原始人。無論他講再多道理,列舉多少讓原始人讓步的好處,卻還是受制於他。

所謂情不自禁、情緒衝動,就是自己管不住自己。

比如,在父母的嚴厲訓斥下長大,理智人很想反抗,而原始人卻依賴父母,對想要反抗的想法感到內疚,轉而討好父母。

一個人很想早起鍛鍊,卻怎麼也起不來。因為理智人想跑步,而原始人卻很留戀被窩裡的溫暖。制定了學習計劃,時間到了卻沒有嚴格執行,這也是因為原始人並不想學習,違背了理智人的意思。違背的次數多了,理智人很難開心起來。

三、為什麼「理智人」拗不過「原始人」?

原來,這是由人類思維的發展規律決定的。

原始人受控於大腦的邊緣系統,它是人類較早發育的腦區,而理智人受控於大腦新皮質,它發育的時間大大晚於邊緣系統。擅長邏輯思維的新皮質要到25歲才發育成熟。

人出生後,是從原始人的狀態開始認識世界並逐漸形成早年的心理經驗,那時我們的大腦沒有完全發育,缺少理性的邏輯思維。而理智人則是伴隨著我們日漸發展出的邏輯思維能力而形成,這部分的心理能力和經驗往往僅作用於人格的表面。

非理性的心理經驗佔據了大腦記憶的絕大部分,它象徵著一個人心目中的世界、人生、自我處境和自我現實等。而這些經驗會長期存在於我們內心的潛意識,成為我們看待周圍事物的背景、參考和坐標。多數時候,人們雖然無法意識到它們,而它卻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人格。

早年時期的經歷和體驗帶有極大的主觀感受和情感色彩。有句話說得好,「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來治癒」。父母及原生家庭的環境真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孩子是聽不進去道理的,他們只相信大人的行動帶給來的感受和體驗。

既然原始人佔據著內心世界的主導地位,那麼學會與他和諧相處,才是化解心理衝突的關鍵。

四、用正確的方式和「原始人」溝通,化解心理衝突

首先,我們要了解原始人的思維模式,用原始人喜歡的方式溝通。

通常情況下,我們熟悉的是理智人的邏輯思維,因為他們屬於意識的範疇。而原始人的思維方式是原始思維,弗洛伊德把它稱為「初級認知過程」,或為「原發過程」,更多地被潛意識所熟悉。

原始思維有三個特點:

特點1:不懂大道理

原始人不懂得抽象的事物,只懂得形象的、具體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現實。對沒有經歷體會過的事物一無所知。

沒有吃過冰激凌的人,永遠不懂冰激凌的香甜。沒有親自體驗過河水深淺的小馬,永遠不知道水到底有多深。

特點2:情結會時常作梗。

情結就是藏在人們潛意識裡的衝動。也可以說,是沒有被意識覺察到的心靈聚集物。裡面蘊藏著大量的情緒和能量,比如憤怒、悲傷、恐懼,對原始人的狀態有重要影響。

情結是一種心病,被觸動時,就像蚌肉包裹砂粒一般,會心痛。曾經的創傷,儘管表面早已結痂,但其實內裡已經留下傷痕。以後在類似的地方,或者遇到類似的事,哪怕一件小事,也會再次勾起曾經的傷痛。因為心結未除,隱患猶在。

很多人有情結卻不自知,正所謂「心有千千結」。比如會害怕或討厭某種長相、氣質的人,緣於過往的經歷,曾經受過類似這種人的傷害。

有時心受傷不是由於一件事,而是一段時間內反覆經歷一種情景。

成年人的崩潰往往在一瞬間。小林在單位裡時常受到客戶的挑剔,她告訴自己沒關係。每天加班到很晚才回家,她對自己說再堅持一下。某一天她起床晚了,為了上班不遲到,早餐胡亂對付了兩口。好不容易擠上公交,腳卻被莫名地踩了一腳,這時小林終於忍不住崩潰大哭起來。

特點3:擅長象徵性語言

比如我們描述一個靈動活潑的人,用蝴蝶來形容就很貼切。這種形容在詩歌和小說等文學作品中很常見,能夠讓人感到意趣盎然。

李白詩歌:「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詩人用黃河入海的畫面來形容豪邁的心情,讓人眼前一亮。

形容一個人的性格像狗,說的就是這個人很忠誠、順從、守紀律、講義氣。

夢境源自人的想像。我們很少會在做夢時分析推理。夢中的形象總是生動而具體的。如果一個人臨近結婚時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被關進監獄,這表明它的原始人認為:結婚就意味著失去自由。

可見,原始人喜歡的溝通方式是使用意象。意象是指想像中出現的心理形象。它是僅存於頭腦中的具體事物。

很多人不喜歡陰天,是因為一個人內心的狀態陰鬱,就如同天空灰濛濛一樣。

我們通過意象可以了解一個人的心境,通過意象和原始人對話,了解他並幫助他消除錯誤,擁有好的狀態。作者把這種用意象與原始人交流的方法,稱為「意象法」。

五、用意象法與原始人更好地溝通

1.用意象法了解自己的性格

原始人很擅長想像具體的東西,特別是動物意象來表示自己性格。

想像遊戲——「神秘的動物」,可以藉此了解自己的性格。

假如你到了一個森林,走著走著突然看到一隻動物,那會是什麼呢?

這個動物可能是老虎、獅子,也可能是羚羊、兔子、蛇、鳥、蝴蝶等等。

2.用意象法了解人際和兩性關係

想像遊戲——「行駛的汽車」,可以幫我們認識自身狀態和潛意識的生活方向。

想像你在一片空地中,眼前出現一輛車,想像這輛車的顏色、材質、類型。你可以上車,選擇任何位置,車上有沒有其他什麼人。你試著駕駛這輛車,會去哪裡呢?這段路程走起來怎麼樣?

書中還介紹了很多意象遊戲,附上了對應的解析,讀者可以一一對照,獲得來自原始人的答案,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六、原始人的答案就是我們的命運

原始人的答案也稱為自我意象。從前面提到的情結可以看出自我意象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命運的。

人的心理發展有其階段性,就好像人生的坎,一旦邁過去,就能開啟新一階段的發展,如果邁不過去就會停留在滿足感較好的上一階段,心理學上稱為「固著」。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執著於保持原狀,或用以往的方式尋求滿足。

自我意象一旦形成,就不會輕易改變,且會尋找證據維持自我意象,採取相應的行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人的命運。

比如一個人小時候被冷落,逐漸形成自己是不被重視的雜草的自我意象,長大以後依然認為自己會被冷落,總是躲在人群的角落不主動交往,一開始周圍人並沒有冷落他,但因他的遠離,大家才漸漸疏遠他。

如果一個人的自我意象是獅子等猛獸,他往往具有較強的進取心,具有勇敢、自信、無畏等特點,更容易做出成績。如果一個人的自我意象是兔子,他往往具有謹慎、敏感等特點,會錯誤寶貴的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自我意象並不一定符合事實,大多受到了家庭和環境的不良影響。幸虧它是可以改變的。

自我意象改變,心情、行為、態度等都會隨之改變,命運也會因此改變。

七、如何用意象法掌控自我?

掌控自我就意味著要重新審視自我,去除錯誤的自我意象,衝破自我的阻礙。

作者介紹了4種改變自我意象的方法:

1.修正自我意象

通過前面的想像遊戲,發現自我意象不盡如人意,接下來同樣用想像的方式去改造自我意象。

比如想像自己處在一所需要整理的房子裡,你開始打掃房間,收拾整理,擺放綠植,慢慢地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行動上也會越來越積極。

2.和意象交談

想像自己看到了一個哭泣的小孩,你會說什麼話去勸慰他,安撫他。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發洩內心積聚已久的情緒。

3.生動想像

針對自身的不足,你想像出期望中的自己是什麼樣的,越具體越好。

比如你是一個公開講話容易緊張的人,可以想像自己是一位從容不迫、侃侃而談的演講者,他是如何做的。

4.觀想本尊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找到一個你欣賞的人與之對標,想像自己逐漸接近他,慢慢地具備他的特質,直到成為他那樣。並非刻意模仿,而是想像自己就是他那樣,每天堅持練習10-20分鐘。

寫在最後

我們無法掌控自我的根本原因是忽視了原始人的力量,作者提出的「意象法」教會我們如何輕鬆地與原始人溝通,更好地審視自我,進而掌控自我。

本書文字生動形象,是一本兼具趣味性和實用性的心理成長類書籍,讀後讓人振奮。

本書介紹了大量真實案例及15個直窺內心的心理訓練遊戲,還附贈著名心理師獨家錄製的音頻和遊戲卡牌,物有所值。

-end-

歡迎關注水月正能量,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很多道理都懂,為什麼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很多人會說,你說的道理都懂,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道理。無論是小孩子,還是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無數次聽說,都無數次地琢磨,都無數次的感嘆。然而,為什麼那麼多的人。按自己所說的道理都懂,依然會過不好這一生嗎?
  • 002 為什麼道理你都懂,就是過不好這一生?
    之前有句話在網絡上盛傳,「道理我都懂,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讓無數讀者產生共鳴,是啊是啊,我就是這樣。鍵盤俠也不噴了,網絡世界似乎在口水戰之間達到了難得的統一。為什麼大部分人都有這樣的困擾?對於這四個字看起來其實沒有這麼簡單,但是它能回答我們為什麼道理都懂,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這個問題。知,就是認知,知道的意思。行,就是實踐,行動的意思。王陽明認為,真知和實踐是一體的,而不區分開來的。「知」和「行」結合起來,合二為一,就是功夫。
  • 閱讀《掌控自我》:道理都明白,為何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1近期閱讀朱建軍的《掌控自我》,才讓我發覺,為什麼道理都懂,但是依舊過不好這一生而在書中說道,我們的身體裡面,其實住了三個人,第一個是理智人,明白道理的那個人,也就是此時提醒我們該做正事的人。第二個人是原始人,也就是我們情緒,當一個人情緒非常差的時候,那麼理智退散,情緒上場,做了一系列自認為正確的事情。第三個人是純真人,不管是誰,內心深處都有那麼一個對自己至真至善的純真人。而當一個人在做決策的時候,往往就是理智人跟原始人在做計較。
  • 閱讀《掌控自我》:道理都明白,為何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1近期閱讀朱建軍的《掌控自我》,才讓我發覺,為什麼道理都懂,但是依舊過不好這一生?明明此時我該做在電腦前好好做事,但是手機依舊不離手?而在書中說道,我們的身體裡面,其實住了三個人,第一個是理智人,明白道理的那個人,也就是此時提醒我們該做正事的人。
  • 三個心理學知識告訴你,為什麼懂了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懂得了那麼多的人生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初次看到這句話,我的內心深受觸動:自己的生活自己知道,那麼多的「大道理」都是廢話,聽聽就好。可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漸漸明白:我們懂得的大部分道理,只能說是「看見」並不能說是「懂得」。因為想要懂得道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道理都懂,可是你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這是為什麼?
    道理都懂,可你從不去行動。你缺的是什麼?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讀過很多書,走過很多路,遇見過很多人,可是我們仍舊過不好這一生。」我不否認你懂,但是這裡最大的問題是你沒有動力去行動,動力來源何處?比如:你為了一個自己喜歡的人,你在喜歡你的人的鼓勵下,突破了自己原來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或者改變了自己不好的性格與行為,那麼你覺得這就是動力,這就是有價值的事情,有了這兩項原始動力,那麼你就會促使自己行動起來。
  • 《認知覺醒》:為什麼道理懂得那麼多,你卻仍過不好這一生?
    白居易一聽,不以為意地說這不就是寺院門口的八個字嗎?連小孩子都懂的道理。高僧聽到白居易這樣說直搖頭,「三歲小孩都懂得,八旬老翁行不得。三歲的小孩子是懂這個道理,可是八十歲還做不到,這是知易行難啊。」聽完這個故事是不是很有感觸,有些人生道理我們都懂,可是卻仍過不好這一生。
  • 「知道了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該如何破解?
    就像那句曾經引起很多共鳴的話「知道了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我們雖然表面上懂了很多道理,但其實,我們的腦子卻處於嚴重的模糊狀態,做任何事都不自覺地跟著感覺走。《認知覺醒》這本書裡說: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 《奇葩大會》:別再說你懂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了!
    在最近一期的《奇葩大會》上,樊登在和高曉松爭論讀書是否真的有那麼多現實意義時,他說了這樣一段話:「有人說,人家韓寒都說了,我懂得了世間所有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可為什麼有些人聽了,就過好了這一生了呢?核心的問題是,有沒有做!」
  • 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我們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韓寒的電影《後會無期》中有這麼一句話:「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相信很多人都深有感觸。這句話引得無數人深思,也引得無數人為自己的悽涼而感慨萬千。大家不禁要問: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 知道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一生,因為你讀的名言警句都是斷章取義
    有句流行語「知道很多人生大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其實咱們大多數人所謂的道理都是從古人那裡得來的,而且還是被誤導的,因為我們只讀了前半句,不知道後半句!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句話常用來表示,即便是偶爾做了錯事,但是自己的內心還是好的,其實這句話還有後半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所以,不是你心中有佛祖就萬事大吉了!這首詩還有一個歷史故事,明末有一位高僧,遇到了一個濫殺無辜的大反派,高僧勸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反派說,那這樣,你如果可以破戒,我就不殺人,高僧一邊喝酒吃肉,一邊寫下了這首詩。
  • 你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我相信很多人聽過這樣一句話,我聽過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只是很多人都只是當個道理聽聽,聽聽就過了,沒有讓那些雞湯真正走進你的心裡,也沒有好好去揣摩這話到底是啥意思,到底想告訴你什麼。 你聽了很多道理,但你真正做了多少呢? 光聽是沒用的,你要去做呀,做才能發揮雞湯的力量。
  • 懂了那麼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那麼,我們有沒有思考其中的道理呢?如此多的金科玉律,怎麼放在自己身上就不成立了呢?我相信很多人會有這樣的困惑。今天我們就來仔細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你真的懂了嗎我們所謂的道理,更多的是表示的某種規律。在面對道理時,我們可能根本就沒有真正懂得道理的內涵,我們只是以為自己「懂」了。就如同老子說的:普通人聽到道理、規律,因為無法分辨其正確與否,而嗤笑以對。很多道理或者規律,都是個人對過去經歷的總結,其特點是簡化的和高度提煉的內容,在這樣一個「提純」的加工過程中,勢必會造成大量信息的丟失。
  • 道理都懂,為什麼我們還打不好網球?
    中年人的悲哀在於,懂得很多道理,可依然過不好自己的一生。打網球亦是如此。——題記 人到中年,有了一定的社會經驗,也懂得了很多道理,可大部分人還是過不好自己的生活。 正如打網球一樣。盯準球、早點打、降低重心、保持專注……這些道理都懂,可依然還是打不好球。
  • 懂得很多道理,是無法過好這一生的
    問:我懂得很多道理,但為什麼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答:人人都懂得很多道理!!!紙上談兵而過不好這一生,天經地義。有時候網上會看到以上的話,說什麼自己的人生很艱難,自己還是沒有什麼進步,所以懂得了那麼多道理又有何用!
  • 賀鑄:道理我都懂,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錦繡的華年啊,究竟是如何度過去的呢?或許是那月下橋邊,也或許是窗門緊鎖的朱門大戶的花園裡,大概只有春風才知道她的歸處吧。天邊冉冉升起的雲彩舒捲自如,黃昏的太陽也落在了長滿香草的沼澤地上,眼看著日暮將近,我揮起彩筆肆意寫下令人斷腸的詩句。若問我的愁情究竟有幾許。我會說,就像那一望無垠的菸草,滿城翻飛的柳絮,還有梅子黃時的綿綿細雨。
  • 為什麼我們知道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呢?
    為什麼我們知道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呢?這個問題很常見,也很經典,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道理」和「過好」之間到底需要什麼紐帶呢?如果「知道道理」不能直接推出「過好這一生」,那中間肯定還有一個中間變量,這個中間變量究竟是什麼呢?「道理」指代理論,「過好」指代實踐。用通俗的話來說,這就是理論指導實踐,但理論為什麼指導不了實踐呢?從邏輯上來說,應該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我們沒有真正地理解理論,二是雖然我們知道「道理」,卻沒有真正地去執行這些道理。
  • 懂得了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怎麼辦?
    所以網上有人說,我們懂得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該怎麼辦呢?從小到大,我們上學讀書,更多的時候是被動地獲取知識,而不是主動地獲得知識。我們學到的大部分東西都是現成的,安排好的,只要跟著好好學就成了,很少去思考這個東西到底應該如何來學,關鍵點在哪裡,如果我學了這個是不是應該放棄那個的學習等問題。
  • 跟孩子講道理根本沒用:了解孩子原始人人格,溝通變得更加簡單
    當然,知道這個道理是知道,但是為什麼孩子會聽不進去道理,還是有些疑惑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情況,比如:控制不了脾氣,總是批評完孩子就後悔; 還有,跟孩子一起定的計劃,可計劃挺好,就是堅持太難等等。這些情況的出現,總是讓人有些沮喪,也讓大人和孩子之間,感到自己缺乏掌控性,做事情沒有信心。
  • 為什麼聽過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蘇軾這篇文章說透了
    文/夢瞻聽過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是電影《後會無期》中的一句經典臺詞。道盡了當下年輕人的掙扎和無奈。每個人都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過完這一生。所以我們常常從網絡上、書本中,或者前輩口中求取一些道理。不說從此走上人生的捷徑,至少能讓我們走起來沒有那麼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