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很多道理,卻過廢了這一生

2020-12-17 上官文露讀書會

很多年來,「三思而後行」這句話都被無數人奉為日常行為準則,每當面臨抉擇時,他們絕不可能頭腦發昏,衝動行事,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思考,誓將這句至理名言貫徹到底。

但如果有一天他們有幸偶然翻開了《論語》的話,就會看到,原來關於「三思而後行」的那句話是那樣寫的:「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原來三思而後行,後面還有一句。而這句話的總體意思是說,季文子總是深思熟慮,行動前必思考多次,而孔子卻說,想兩次,再借鑑以往的經驗就好了。如果你曾讀過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話,你可能會對這句話的後半句體會更深。

「三思而後行」的人好像普遍患有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裡寫下的那種選擇恐懼症。在那本書中,男主人公託馬斯遇到了女主人公特蕾莎,而相遇之初,託馬斯就已經墜入愛河了:「對這個幾乎不相識的姑娘,他感到了一種無法解釋的愛。對他而言,她就像是個被人放在塗了樹脂的籃子裡的孩子,順著河水漂來,好讓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

是否應該保持和她的交集?這個交往過不下200個女人的浪子被這個問題困擾了,因為他知道,當特蕾莎真的來到自己身邊時,自己就要對她負責了。他想,人生只能活一次,也不能打草稿,我永遠沒有機會知道自己的哪一個選擇會導向更好的結局,所以這樣由一個個盲目式的選擇構成的一生究竟有什麼意義呢?我又到底該怎麼做選擇呢?

託馬斯三思,再三思,反覆考慮了多少次不要緊,要緊的是他差一點點就錯過了他將相伴終生的伴侶特蕾莎。

所以你看啊,多少人在選擇恐懼症面前,將深思熟慮變成無限的拖延,將謹慎變成過度的猶豫。

人們那些沒有及時做出的決定,最終將導致一次次的棄權。等到錯過之後,我們才恨不得當時蒙上眼隨便做出一個選擇,那樣至少有百分之五十的勝率不是嗎?畢竟過度猶豫的人,可是連「謝謝參與」四個字都得不到。

所以聽過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的原因,未必只是因為我們敗在了最後付諸實踐的那一步,或許我們在一開始就錯了。道理無用,只因你只聽了半句話。

我們少年時代接受的教育,諸如那句「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或者「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那些沒有後半句的句子,我們是不是就可以奉若真理呢?

可是後來,當你再讀過一些書,遇到一些人,又會聽到那句「一粒米養恩人,一石米養仇人。」這時候你才意識到原來連幫一個人也有不能觸碰的隱秘禁忌,原來每句「真理」都有他的反面。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生活裡充斥著各種人生導師,他們會告訴你「優質女人都有這麼幾個特點」,告訴你「什麼樣子的男人才是真正的好男人」,這些東西雖然很惡俗,但是在某些情境下不無道理。

糟糕的並不是它們,而是我們在接受這些東西時的不假思索。

那些好的道理始終是無罪的,它對我們不構成侵犯,但我們卻往往用曲解、斷章取義去侵犯道理。

所以聽過那麼多不經審視的道理,也就自然過不好這一生。

你必須承認,一個好的道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可能屬於你,因為並不是背誦了它就等於獲得了它。當讀到一些格言或者道理的時候,記得把它們之中的每一句都想像成宇宙中的一條秘密,而不是一張字條上寫的幾個字符。這個秘密漂浮在銀河之中,它擁有無數的側面,當你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將每一個側面塗上顏色之後,它才真正屬於你。

相關焦點

  • 你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我相信很多人聽過這樣一句話,我聽過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只是很多人都只是當個道理聽聽,聽聽就過了,沒有讓那些雞湯真正走進你的心裡,也沒有好好去揣摩這話到底是啥意思,到底想告訴你什麼。 你聽了很多道理,但你真正做了多少呢? 光聽是沒用的,你要去做呀,做才能發揮雞湯的力量。
  • 我沒有聽過很多道理,但我依然能過好這一生
    1.大風滌蕩過的夜空,淨得像落了一滴靛青顏料的清溪,團團雲紗漫天連連,是情人那不得掙脫的溫柔鄉。2.最好的愛情 是精神上的門當戶對,好像不是他衝著我的光芒急匆匆趕來 。而是在看到我,泥地裡艱難前進時,能不顧我滿臉狼狽,溫柔且坦然地伸出手。
  • 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我們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韓寒的電影《後會無期》中有這麼一句話:「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相信很多人都深有感觸。這句話引得無數人深思,也引得無數人為自己的悽涼而感慨萬千。大家不禁要問: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 為什麼聽過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蘇軾這篇文章說透了
    文/夢瞻聽過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是電影《後會無期》中的一句經典臺詞。道盡了當下年輕人的掙扎和無奈。每個人都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過完這一生。所以我們常常從網絡上、書本中,或者前輩口中求取一些道理。不說從此走上人生的捷徑,至少能讓我們走起來沒有那麼辛苦。
  • 懂得很多道理,是無法過好這一生的
    問:我懂得很多道理,但為什麼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答:人人都懂得很多道理!!!紙上談兵而過不好這一生,天經地義。有時候網上會看到以上的話,說什麼自己的人生很艱難,自己還是沒有什麼進步,所以懂得了那麼多道理又有何用!
  • 很多道理都懂,為什麼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很多人會說,你說的道理都懂,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道理。無論是小孩子,還是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無數次聽說,都無數次地琢磨,都無數次的感嘆。然而,為什麼那麼多的人。按自己所說的道理都懂,依然會過不好這一生嗎?
  • 《奇葩大會》:別再說你懂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了!
    在最近一期的《奇葩大會》上,樊登在和高曉松爭論讀書是否真的有那麼多現實意義時,他說了這樣一段話:「有人說,人家韓寒都說了,我懂得了世間所有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可為什麼有些人聽了,就過好了這一生了呢?核心的問題是,有沒有做!」
  • 懂得了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怎麼辦?
    所以網上有人說,我們懂得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該怎麼辦呢?從小到大,我們上學讀書,更多的時候是被動地獲取知識,而不是主動地獲得知識。我們學到的大部分東西都是現成的,安排好的,只要跟著好好學就成了,很少去思考這個東西到底應該如何來學,關鍵點在哪裡,如果我學了這個是不是應該放棄那個的學習等問題。
  • 三個心理學知識告訴你,為什麼懂了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懂得了那麼多的人生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初次看到這句話,我的內心深受觸動:自己的生活自己知道,那麼多的「大道理」都是廢話,聽聽就好。可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漸漸明白:我們懂得的大部分道理,只能說是「看見」並不能說是「懂得」。因為想要懂得道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學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快來學習孔子的7個處世智慧
    人生在世,有很多煩惱和迷茫,尤其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販賣焦慮,那個人手機裡沒買過幾門課程,沒囤個十幾G 的資料?為什麼學了那麼多課,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呢?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我們碰到的大多數人生困惑,古代先賢也遇到過。他們也曾經問過自己的老師。一般的老師教會你課本知識,好的老師引導思考,形成正確的三觀。
  • 學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快來學習孔子的7個處世智慧
    人生在世,有很多煩惱和迷茫,尤其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販賣焦慮,那個人手機裡沒買過幾門課程,沒囤個十幾G 的資料?為什麼學了那麼多課,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呢?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我們碰到的大多數人生困惑,古代先賢也遇到過。他們也曾經問過自己的老師。一般的老師教會你課本知識,好的老師引導思考,形成正確的三觀。
  • 你過不好這一生,主要原因有這三個
    網上流傳這樣一句話,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最早可能出現在韓寒《後會無期》電影海報的標語,因其充滿韓寒式的哲理與人生觀,引起讀者共鳴。當然,前人也許說過類似這樣的話,但這無關緊要,關鍵這句話確實說出了部分的現實卻是不假。
  • 「知道了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該如何破解?
    女主閨蜜娜娜既是高山的仰慕者也是他的同行競爭者,偶然間得知了這一消息後,陷入了糾結:這也是自己最好的翻盤機會,如果利用了這個消息,就能破除自己目前的困局。可是,林沃和高山怎麼辦?我該怎麼選?一夜的思慮之後,娜娜為了前途,選擇了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但事後,她把自己這個糾結的過程坦白告訴了林沃和高山,林沃有什麼反應呢?林沃說:商業方面你沒有做錯。
  • 為什麼我們知道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呢?
    為什麼我們知道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呢?這個問題很常見,也很經典,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道理」和「過好」之間到底需要什麼紐帶呢?如果「知道道理」不能直接推出「過好這一生」,那中間肯定還有一個中間變量,這個中間變量究竟是什麼呢?「道理」指代理論,「過好」指代實踐。用通俗的話來說,這就是理論指導實踐,但理論為什麼指導不了實踐呢?從邏輯上來說,應該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我們沒有真正地理解理論,二是雖然我們知道「道理」,卻沒有真正地去執行這些道理。
  • 002 為什麼道理你都懂,就是過不好這一生?
    之前有句話在網絡上盛傳,「道理我都懂,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讓無數讀者產生共鳴,是啊是啊,我就是這樣。鍵盤俠也不噴了,網絡世界似乎在口水戰之間達到了難得的統一。為什麼大部分人都有這樣的困擾?對於這四個字看起來其實沒有這麼簡單,但是它能回答我們為什麼道理都懂,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這個問題。知,就是認知,知道的意思。行,就是實踐,行動的意思。王陽明認為,真知和實踐是一體的,而不區分開來的。「知」和「行」結合起來,合二為一,就是功夫。
  • 為什麼懂了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因為忽略了內心的「原始人」
    古往今來的哲人有過無數思考。每個人都試圖想清楚這個問題,卻很少有人弄明白。而弄懂別人難,弄懂自己更難。有時候你自己都不懂自己是怎麼想的,很困惑。這是為什麼呢?原來,人格的結構像蔥頭像地球,從心理學視角來解釋,人的內心或者人格是可以分出層次的。如果把人格細分的話,可以分為三層:外層、中層、內層。
  • 《富蘭克林自傳》:為什麼懂得了那麼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
    《富蘭克林自傳》這本書是富蘭克林寫給他兒子的,也適合我們年輕人一看。從這本自傳,可以看到普通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我們後輩,也可以從中借鑑和仿效。01 熱愛讀書富蘭克林曾說過:讀書是我唯一的娛樂!由此看到,書籍在富蘭克林一生中的重要地位。
  • 俗語「釣魚窮三年,遛鳥毀一生」下一句你聽過嗎?網友:朗朗上口
    俗語:「釣魚窮三年,玩鳥毀一生」,下一句才是精華,你聽過嗎那些年被誤解的俗語,原來是這個意思,你聽過幾句在我國古代的時候,曾經很多的俗語流傳了下來,經過長期而又漫長的發展,很多的俗語被誤解了原來的意思,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那些年,我們誤會過的俗語。
  • 心理學家:為何你懂得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原因出在這裡
    01最近,我的後臺又收到了很多私信,雖林林總總,但都離不開有關內心的困惑和情緒的不安。當我回復過去以後,我發現有不少粉絲會說:你說的道理我都懂,可我就是做不到啊。這個現象,不禁讓我反思。是啊,好像很多人看似懂得很多道理,可就是無法把自己的心安頓好,終日在焦慮抑鬱中煩躁不已、生活一點變化也沒有。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這得從「行為改變」的本質談起。
  • 立冬來臨,農村這3句「立冬俗語」大家聽過幾句,其中有何道理?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立冬來臨,農村這3句「立冬俗語」大家聽過幾句,其中有何道理?我國是一個有著數千年文明歷史的四大古國之一,同樣一直以來也是一個超級農業大國。但在我國農村地區就一直流傳著很多俗語故事,這些俗語故事也是我們先人,通過自己在從事生產作業的時候,所總結出來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