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來,「三思而後行」這句話都被無數人奉為日常行為準則,每當面臨抉擇時,他們絕不可能頭腦發昏,衝動行事,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思考,誓將這句至理名言貫徹到底。
但如果有一天他們有幸偶然翻開了《論語》的話,就會看到,原來關於「三思而後行」的那句話是那樣寫的:「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原來三思而後行,後面還有一句。而這句話的總體意思是說,季文子總是深思熟慮,行動前必思考多次,而孔子卻說,想兩次,再借鑑以往的經驗就好了。如果你曾讀過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話,你可能會對這句話的後半句體會更深。
「三思而後行」的人好像普遍患有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裡寫下的那種選擇恐懼症。在那本書中,男主人公託馬斯遇到了女主人公特蕾莎,而相遇之初,託馬斯就已經墜入愛河了:「對這個幾乎不相識的姑娘,他感到了一種無法解釋的愛。對他而言,她就像是個被人放在塗了樹脂的籃子裡的孩子,順著河水漂來,好讓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
是否應該保持和她的交集?這個交往過不下200個女人的浪子被這個問題困擾了,因為他知道,當特蕾莎真的來到自己身邊時,自己就要對她負責了。他想,人生只能活一次,也不能打草稿,我永遠沒有機會知道自己的哪一個選擇會導向更好的結局,所以這樣由一個個盲目式的選擇構成的一生究竟有什麼意義呢?我又到底該怎麼做選擇呢?
託馬斯三思,再三思,反覆考慮了多少次不要緊,要緊的是他差一點點就錯過了他將相伴終生的伴侶特蕾莎。
所以你看啊,多少人在選擇恐懼症面前,將深思熟慮變成無限的拖延,將謹慎變成過度的猶豫。
人們那些沒有及時做出的決定,最終將導致一次次的棄權。等到錯過之後,我們才恨不得當時蒙上眼隨便做出一個選擇,那樣至少有百分之五十的勝率不是嗎?畢竟過度猶豫的人,可是連「謝謝參與」四個字都得不到。
所以聽過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的原因,未必只是因為我們敗在了最後付諸實踐的那一步,或許我們在一開始就錯了。道理無用,只因你只聽了半句話。
我們少年時代接受的教育,諸如那句「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或者「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那些沒有後半句的句子,我們是不是就可以奉若真理呢?
可是後來,當你再讀過一些書,遇到一些人,又會聽到那句「一粒米養恩人,一石米養仇人。」這時候你才意識到原來連幫一個人也有不能觸碰的隱秘禁忌,原來每句「真理」都有他的反面。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生活裡充斥著各種人生導師,他們會告訴你「優質女人都有這麼幾個特點」,告訴你「什麼樣子的男人才是真正的好男人」,這些東西雖然很惡俗,但是在某些情境下不無道理。
糟糕的並不是它們,而是我們在接受這些東西時的不假思索。
那些好的道理始終是無罪的,它對我們不構成侵犯,但我們卻往往用曲解、斷章取義去侵犯道理。
所以聽過那麼多不經審視的道理,也就自然過不好這一生。
你必須承認,一個好的道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可能屬於你,因為並不是背誦了它就等於獲得了它。當讀到一些格言或者道理的時候,記得把它們之中的每一句都想像成宇宙中的一條秘密,而不是一張字條上寫的幾個字符。這個秘密漂浮在銀河之中,它擁有無數的側面,當你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將每一個側面塗上顏色之後,它才真正屬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