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1日 06:2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趙紀周
字號關鍵詞:國際關係;改革開放;哲學社會科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內容摘要:今後,既要堅持「洋為中用」也要避免「教條主義」,著力推進彰顯中國特色、中國氣派與中國風格的新時代中國國際關係研究發展。推進中國國際關係研究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國際關係研究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把解答新時代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為重要使命,加快推進構建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新時代中國特色國際關係研究必須把握時代脈搏,堅持問題導向,深入探究國際關係發展的邏輯與趨勢,揭示西方國際關係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困境,解答中國與世界互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論證推進新型國際關係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路徑。要提出更多能夠體現中國思想、中國價值和中國立場的理念、倡議和方案,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中國特色國際關係話語體系,在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過程中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和中國外交。
關鍵詞:國際關係;改革開放;哲學社會科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作者簡介: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得到長足發展。在國際關係研究領域,人員隊伍日益壯大,成果數量迅速增加,學術影響不斷提升。同時也存在某種不足,如有些研究仍將西方國際關係理論或觀點「奉為圭臬」,似乎不套用「洋理論」就是「非學術」「無創新」「低水平」,就不能與「國際」接軌。今後,既要堅持「洋為中用」也要避免「教條主義」,著力推進彰顯中國特色、中國氣派與中國風格的新時代中國國際關係研究發展。
中國國際關係研究成績顯著
國際關係作為一門學科,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歐美等西方國家,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國家間關係的演進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交叉性學科。中國國際關係研究起步相對較晚,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國際格局的演化以及大國關係的調整,特別是進入21世紀,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作用與影響力日益增強,中國國際關係在學科建設和研究成果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例如,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中國學界包括國際關係研究界對中東歐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轉型以及中國—中東歐合作等問題的原創性研究取得豐碩成果。因此,中國國際關係研究的發展歷程,也反映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把握時代脈搏、應對國際形勢變化並日益融入世界的過程。
在肯定成就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國際關係研究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國際關係理論的借鑑、運用和創新等方面。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初期,國內學術界投入很大力量翻譯、介紹西方國際關係理論方面的專著和論文,幫助中國國際關係研究學者以較快步伐跟上國外同行的研究動態。但同時,國內有些研究也出現了一定的模仿甚至崇拜西方理論框架、思維模式和研究方法的風氣。國際關係理論來源於實踐,在實踐中發展,並接受實踐的檢驗。國內學界要更多從中國視角重新審視和解讀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並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
秉持中國立場與全球視野
在國際關係學界,西方學術話語體系長期居於強勢地位,形形色色的論斷或名詞等層出不窮。相對而言,中國國際關係研究學術話語體系構建仍待加強。
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批判精神,這是馬克思主義最可貴的精神品質。注重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是必要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各國相互聯繫和依存日益加深,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但世界和平、發展繁榮和人民幸福是中國與世界各國共同追求的夢想,中國人民願同各國人民攜手並進,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因此,中國國際關係研究應該堅持中國立場,具有全球視野,對時代發展潮流、世界格局演變趨勢以及人類社會現實等形成更加清醒、客觀的認識和判斷,而不能按照西方某些思維邏輯看待中國和世界的關係。中國學者要更加注重運用中國傳統理念,對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和中國特色國際關係話語體系構建作出更大貢獻。
因此,破除對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的迷信,走出西方國際關係研究的窠臼,對於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中國國際關係研究成果的產出具有重要意義。
姓名:趙紀周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