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中國特色國際關係研究話語體系

2020-12-11 中國社會科學網
構建中國特色國際關係研究話語體系

2018年12月11日 06:2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趙紀周

字號

關鍵詞:國際關係;改革開放;哲學社會科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內容摘要:今後,既要堅持「洋為中用」也要避免「教條主義」,著力推進彰顯中國特色、中國氣派與中國風格的新時代中國國際關係研究發展。推進中國國際關係研究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國際關係研究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把解答新時代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為重要使命,加快推進構建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新時代中國特色國際關係研究必須把握時代脈搏,堅持問題導向,深入探究國際關係發展的邏輯與趨勢,揭示西方國際關係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困境,解答中國與世界互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論證推進新型國際關係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路徑。要提出更多能夠體現中國思想、中國價值和中國立場的理念、倡議和方案,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中國特色國際關係話語體系,在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過程中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和中國外交。

關鍵詞:國際關係;改革開放;哲學社會科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作者簡介: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得到長足發展。在國際關係研究領域,人員隊伍日益壯大,成果數量迅速增加,學術影響不斷提升。同時也存在某種不足,如有些研究仍將西方國際關係理論或觀點「奉為圭臬」,似乎不套用「洋理論」就是「非學術」「無創新」「低水平」,就不能與「國際」接軌。今後,既要堅持「洋為中用」也要避免「教條主義」,著力推進彰顯中國特色、中國氣派與中國風格的新時代中國國際關係研究發展。

  中國國際關係研究成績顯著

  國際關係作為一門學科,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歐美等西方國家,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國家間關係的演進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交叉性學科。中國國際關係研究起步相對較晚,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國際格局的演化以及大國關係的調整,特別是進入21世紀,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作用與影響力日益增強,中國國際關係在學科建設和研究成果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例如,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中國學界包括國際關係研究界對中東歐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轉型以及中國—中東歐合作等問題的原創性研究取得豐碩成果。因此,中國國際關係研究的發展歷程,也反映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把握時代脈搏、應對國際形勢變化並日益融入世界的過程。

  在肯定成就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國際關係研究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國際關係理論的借鑑、運用和創新等方面。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初期,國內學術界投入很大力量翻譯、介紹西方國際關係理論方面的專著和論文,幫助中國國際關係研究學者以較快步伐跟上國外同行的研究動態。但同時,國內有些研究也出現了一定的模仿甚至崇拜西方理論框架、思維模式和研究方法的風氣。國際關係理論來源於實踐,在實踐中發展,並接受實踐的檢驗。國內學界要更多從中國視角重新審視和解讀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並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

  秉持中國立場與全球視野

  在國際關係學界,西方學術話語體系長期居於強勢地位,形形色色的論斷或名詞等層出不窮。相對而言,中國國際關係研究學術話語體系構建仍待加強。

  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批判精神,這是馬克思主義最可貴的精神品質。注重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是必要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各國相互聯繫和依存日益加深,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但世界和平、發展繁榮和人民幸福是中國與世界各國共同追求的夢想,中國人民願同各國人民攜手並進,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因此,中國國際關係研究應該堅持中國立場,具有全球視野,對時代發展潮流、世界格局演變趨勢以及人類社會現實等形成更加清醒、客觀的認識和判斷,而不能按照西方某些思維邏輯看待中國和世界的關係。中國學者要更加注重運用中國傳統理念,對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和中國特色國際關係話語體系構建作出更大貢獻。

  因此,破除對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的迷信,走出西方國際關係研究的窠臼,對於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中國國際關係研究成果的產出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簡介

姓名:趙紀周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構建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
    話語體系承載著一個國家特定的思想價值觀念,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總結、反映、概括新時代的偉大實踐,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是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課題。7月6—7日,山東社科論壇「『一帶一路』倡議與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研討會在山東師範大學舉行。與會學者圍繞如何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等議題展開交流研討。
  • 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 增強國際影響力話語權
    圍繞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理論界湧現了一大批新的重要研究成果。     在第二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理論研討會召開之際,本期我們特刊發中共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上海大學等單位的學者根據他們的研究撰寫的5篇文章,圍繞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從理論認識和實踐層面進行闡述。
  • 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
    原標題: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   核心提示   ●每個時代都有反映這一時代的話語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正確認識當今時代潮流和國際大勢的時代產物,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話語體系   ●「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摒棄國際國內「戴著有色眼鏡的人的主觀臆斷
  • 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三要素
    話語體系是人們在一定社會語境中形成的思想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的外在形式,用以表達特定的思想立場和價值觀念。縱觀人類社會發展歷史,每一個民族都有代表其民族特色的話語體系,每一個時代都有體現其時代特徵的話語體系,每一個社會也都有象徵其價值取向的話語體系。
  • 楊耕:構建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的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實踐的深化,中國道路的拓展,中國問題的解答,必然要求構建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體系性是哲學的存在方式。有體系的哲學不一定具有科學性、話語權,但任何一個具有科學性、話語權的哲學一定有自己的體系。
  • 構建網絡意識形態話語體系
    為了更好地鞏固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的指導地位,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構建網絡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已經成為廣大意識形態工作者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在此過程中,我們應當努力處理好以下三個方面的關係。第一,處理好各種話語資源之間的關係。網絡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構建,可採用的話語資源主要有三種,即馬克思主義話語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話語資源和西方文化話語資源。
  •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國際傳播理論體系
    我們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並在實踐中對其進行補充、拓展、完善,形成創新性的思維和話語,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理論體系。  當前,中國國際傳播話語建設面臨的首要任務是突破西方傳統的話語框架,在世界發展新態勢和多樣性的發展格局中求取最大公約數,打造基於共同價值觀的話語優勢。從宏觀上看,這個價值觀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3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國際場合和國際會議上提出應在世界上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
  • 構建中國文學理論話語體系
    當前,如何構建中國文學理論話語體系,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話題。重視中國現代文學理論構建中國文學理論話語體系,是學界在面臨新時代紛繁複雜的文化語境中提出的新理論命題。本土經驗和時代需求指向文學的空間性和時間性,而美學趣向和價值選擇則指向文學的藝術性和思想性,旨在建立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學理論話語體系。
  • 構建中國特色學術理論 引領國際學術話語
    構建中國特色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實現中國學術屹立於世界學術之林的中國夢,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中國學術領域的改革開放、中國學術研究的國際化、中國學術「走出去」和獲取國際學術話語權的前提條件。
  • 「新視野、新方法——構建中國特色傳播學學術話語體系」學術對話...
    (記者查建國夏立仝薇)6月 2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編輯部、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共同主辦的「新視野、新方法:構建中國特色傳播學學術話語體系」學術對話會開幕式在復旦大學舉行。 關鍵詞:新聞傳播學;學術話語體系;新時代 作者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仝薇)6月2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編輯部、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共同主辦的「新視野、新方法:構建中國特色傳播學學術話語體系
  • 唐潤華:構建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話語體系的幾個問題
    黨中央一直非常重視對外傳播話語體系的構建,習近平主席最近幾年多次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傳播體系,提高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詮釋好中國特色。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裡面也有這麼一段話,就是說要對外推廣中國文化,要構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 中國社會科學網:「構建中國特色社會學學科話語體系」學術研討會舉行
    為了有效回應社會轉型的新需要、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對於社會學理論體系完善提出的更高要求,《社會科學輯刊》編輯部日前召開「構建中國特色社會學學科話語體系」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吉林大學、上海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廈門大學、西南財經大學以及《社會科學輯刊》編輯部的專家學者,圍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學學科話語體系構建」、「中國社會學的實踐創新」等議題展開研討,氣氛熱烈、成果豐碩。  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學學科話語體系  就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學學科話語體系構建問題,專家們集思廣益、討論熱烈。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中國話語體系的建構
    2020年10月24日,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與廈門大學共同舉辦的第三屆中國話語高端論壇在廈門召開。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長何毅亭作了題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中國話語建構》的主旨報告,副校(院)長甄佔民主持開幕式。
  •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三大體系」(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新時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新聞創新實踐深入推進,中國特色新聞學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進一步構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中國特色新聞學在新時代的重要任務。
  • 關巍: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重要成果
    三篇文章,以不同的側重,對關係到中華民族歷史命運和發展前途的三個重要維度——中國共產黨「能」、馬克思主義「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進行了生動的理論詮釋,吹響了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回應時代重大課題的號角,為務實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做出了卓越表率。「三篇文章」充分體現了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任務和使命。
  • 「語料庫+」助力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話語研究創新
    由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胡開寶領銜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話語構建、翻譯與傳播研究」,以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話語、英國、美國、日本、印度、歐盟和非盟等國家或國際組織的外交話語和涉華國際新聞文本為研究對象
  • 推動國際關係學科創新發展(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面對這一新形勢,全球治理體系和治理機制還不能完全適應現實需要,在許多領域亟須進一步變革。國際形勢的發展演變,既給我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提出新課題,也為國際關係學科創新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和廣闊空間。我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應著眼世界格局變化,回應重大時代問題,彌補傳統國際關係理論的不足,在研究中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創新發展具有更強解釋力和適用性的國際關係理論。
  • 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科學內涵與相互關係
    原標題: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科學內涵與相互關係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努力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
  • 構建中國特色史學理論學科體系
    目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都在深入進行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構建,對於史學理論學科而言,同樣存在這樣的任務和使命。當前,我國史學理論研究有何新進展?構建中國特色史學理論學科體系過程中存在哪些現實困境,應從哪些方面著手?圍繞這些問題,本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學者。
  • 謝伏瞻: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
    新時代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善於融通古今中外各種學術資源,堅持問題導向,著力提升原創能力和水平。話語體系是學術體系的反映、表達和傳播方式,是構成學科體系之網的紐結。哲學社會科學要善於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