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深耕海釣 發力「藍海」

2020-12-19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羅霞 陳雪怡

  「我釣到過一條100多斤重的黃鰭金槍魚」「海南有旗魚、牛港等特色魚種,在國內其他省份釣不到」「玩過近海釣魚的人,不想釣淡水魚;玩過深遠海釣魚的人,不想在近海釣魚」……最近,島內外一些釣友說起海南海釣,個個都有說不完的話,言語之中湧現喜愛之情。

  海釣,有「海上高爾夫」之稱,近些年來吸引著越來越多人沉浸其中。就海南而言,一方面海南擁有世界一流的海釣資源環境,另一方面海南海釣面臨著廣闊的市場需求。與此同時,來自法規、體制機制、配套服務設施等方面的障礙,正制約著海南海釣產業的發展。

  加快發展休閒漁業,對於應對漁業資源短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幫助漁民轉產轉業、推動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而海釣被業界人士普遍認為是推動海南休閒漁業發展的引擎和抓手。破解海南海釣發展瓶頸問題、深耕發展「藍海」滿足廣闊市場需求,成為政府、企業、漁民等共同努力的方向。

  海釣資源一流 市場空間巨大

  在海南進行海釣已有16年的吳奕德,有兩個很深的體會。「一是魚的品種真多,金槍魚、鯛魚、石斑魚、海鰻、紅友魚等都有,在海南海釣很容易上癮。二是來海南釣魚的人越來越多。在一些釣魚點,十幾年前只能看到幾個人,現在是一群人在一起釣魚。」

  「海南擁有世界一流的海釣資源,是我國發展海釣及運動的最佳區域。」上海海洋大學教授錢衛國分析說,海南珊瑚礁面積佔全國的90%以上,本島近海有魚類600多種,具備開展休閒漁業活動和舉辦大型國際海釣賽事的基礎性條件,同時環島所有釣場一年四季都適合開展海釣活動。

  海南釣場眾多,其中有國際釣魚協會(IGFA)認定的「世界第三大海釣釣場(七洲列島-大洲島)」,還有大小30餘個垂釣資源豐富的一流釣場。

  「國際釣魚協會曾多次提出在海南舉辦國際釣魚大賽。」省休閒漁業協會執行會長朱龐說,目前,三亞、萬寧、文昌等地舉辦的海釣賽事等,受到了海釣愛好者的歡迎。

  從市場方面看,一份統計數字顯示,我國垂釣人口已達2億之多,專業海釣人群有2000萬人左右。專業海釣愛好者一年的海釣開銷為5萬元至10萬元,如果能將全國專業海釣人群中的1/10吸引到海南,至少能帶來1000億元收入。

  據美國休閒漁業統計,美國休閒海釣項目1年的營業額高達703億美元,產生205億美元的利潤。日本20%的國民參與海釣,海釣業佔據國民經濟重要一席。我國山東休閒漁業經驗表明,每開發出1個休閒漁業場所,能夠促進漁民轉產轉業達27人以上。

  去年,我省全年休閒垂釣及遊釣體驗總計129.7萬人次,其中深海專業海釣1.7萬人次,近海垂釣16萬人次,近岸磯釣80萬人次,近海遊釣艇帆船觀光體驗32萬人次。

  「海南海釣產業存在很大市場空間,這一發展『藍海』有待挖掘。」朱龐說。

  體制機制影響發展 生態保護有待加強

  在文昌市翁田鎮湖心港,海南釣音海釣俱樂部的兩艘遊釣艇停在這裡。坐船從這裡出發,不到一小時便可以到達不少海釣客的嚮往地——七洲列島。這裡沒有專業碼頭,海釣客上下船不方便,但仍有很多人慕名而來。

  到七洲列島進行海釣,很快樂,但也有風險。風險,主要來自於兩大方面,一個是有可能空手而歸,釣不到魚,另一個是因監管等方面的原因,沒法抵達七洲列島進行海釣。

  海南釣音海釣俱樂部總經理劉胡錢介紹,前些年,七洲列島周邊海域的魚很多,「魚太多了,釣到不想釣。」後來因漁民電魚、炸魚等,海洋生態受到破壞。

  業界人士指出,漁民炸魚等作業方式,使魚群賴以生存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留不住魚。

  「沒有魚,怎麼發展海釣?」海南省海洋傳奇休閒產業服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劉強同樣對加強漁業資源保護深有感觸。「因漁民不當的捕撈方式等原因,海口等地近海漁業資源在衰退。」劉強說。

  一些海釣客反映,三亞目前存在用水槍打魚的行為,正破壞著漁業資源。

  從監管等方面看,「目前海南海釣業處於無序發展狀態。」省休閒漁業協會海釣分會秘書長胡訓宗說,由於規劃、法規、監管等體制機制的相對滯後,現行的法律法規無法適應新興的海釣產業發展需求,特別是海洋執法,休閒漁船(海釣船、艇)建造、改造標準及管理辦法,海釣出海管理等核心問題,尚未得到解決。

  胡訓宗建議,海南要加強頂層設計,從規劃、法規、監管等方面推動海釣業發展;加強生態保護,推動漁民轉產轉業,保護魚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不斷完善產業體系 增加休閒服務內容

  「海南海釣業尚處於產業化初級階段。」錢衛國指出,海南海釣業產業體系不完善,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碼頭、服務區、海洋牧場(人工魚礁)、裝備設施、未經改造的船舶等無法支撐當前海釣產業發展的需求;海釣文化推廣滯後,缺乏具有影響力的海釣推廣平臺、海釣賽事及海釣節慶活動。

  「海釣的產業鏈很長,專業的服裝、專業釣具、專業釣船等,都有很大發展空間。」業界人士指出,像專業釣具,僅假餌每隻就需要數百甚至上千元;再譬如專業釣船,僅配備一個好魚探就需要幾十萬元,配備的GPS必須定位精準,配備的雷達要能在濃霧中航行,這些都是高價值的裝備。

  「海南缺的不是魚,而是缺魚群的生存環境。」海南大學教授王愛民認為,建設海洋牧場,既有利於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又可以推動海釣業的發展,應用政策鼓勵企業參與海洋牧場建設。

  一些釣友愛帶著家人一同出去海釣、遊玩,他們發現,海南海釣基本無配套休閒娛樂項目,「海釣點附近應建有一些休閒旅遊項目。」

  海南釣友譚一龍強調,要充分讓漁民參與海釣業。「漁民參與海釣業發展有不少好處。一是漁民可以從導釣、安全陪護、開船海釣等海釣產業鏈中受惠。二是漁民熟悉漁船、海狀、漁汛,有利於海釣的開展。三是有利於漁業資源保護,避免出現漁民與海釣客『搶魚』的問題。」

  按照發展計劃,我省將創建一批海釣示範基地,創建和認定一批海釣(垂釣)賽事基地,加大龍頭企業招商力度;以問題為導向不斷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和體制機制,加強休閒漁業基礎設施建設。捧著「金飯碗」的海南海釣業,隨著一項項舉措的落實,有望實現更大的發展。

  (本報海口8月13日訊)

相關焦點

  • 深耕海釣 發力「藍海」
    我省海釣資源環境世界一流,有待進一步破解瓶頸問題滿足市場需求深耕海釣 發力「藍海」■ 本報記者 羅霞 陳雪怡「我釣到過一條100多斤重的黃鰭金槍魚」「海南有旗魚、牛港等特色魚種,在國內其他省份釣不到」「玩過近海釣魚的人,不想釣淡水魚;玩過深遠海釣魚的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孫皓暉:大秦帝國 矢志深耕
    文\海南日報記者 蔡葩  滿頭銀髮的孫皓暉,一道劍眉卻是烏黑髮亮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感受山海小城的動與靜
    ……今天上午,沿著萬寧東山嶺的石階層層登頂時,嘉賓們在導遊的介紹下,對這座不算高的「海南第一山」有了深入認識。除了滿山奇石,東山嶺的諸多傳說和摩崖石刻更是成為嘉賓們的關注點。  「一直以來,在我的想像中,海南就只有大海和綠樹,但來了萬寧的東山嶺才知道,原來海南還有山文化,還有這麼深厚的書法文化和佛教文化。」來自寧夏日報社的魏邦榮一直認真地傾聽導遊對東山嶺文化的解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國慶到海南嗨起
    帆板、衝浪、潛水、海釣……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海上運動也逐步進入人們的旅遊行程。這個國慶,就放開自己的身心,玩轉海上運動,盡情享受運動帶給你的無限激情吧!  ■ 本報記者 符王潤  帆板 當一隻海上飛舞的彩蝶  碧波蕩漾的海面,成群的帆板時而排成一線、時而展開前行,紅、黃、白、綠五顏六色,就像一群在藍色海洋上飛舞的彩蝶。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崖副刊:流動的閒情盛宴
    此外,在弘揚本土文化上副刊也顯現出應有的擔當,《和平日報》的一篇「海南風俗談」系列文章《海南的喪儀》,「瓊崖喪禮,多襲用古制,人死後即發訃報,孝子孫及親屬乃穿素白孝服……」,凸顯海南風土人情。  伍立楊指出,民國時期海南報紙副刊受新文化運動影響甚大,總的來說質量穩定,欄目豐富,文章可讀性強。寫作內容及風格受到魯迅、鄭振鐸、鬱達夫、沈從文等人的影響。
  • 海南日報數字報-廖虹宇
    海南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和重要中繼港、避風港,更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支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盛夏「表情」
    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們,紛紛利用相機、手機等記錄這些美景,並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手段發布,在網絡上引起網友們的陣陣讚美與豔羨。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公告
    王 全,男,1963年10月出生,海南海口人,漢族,省委黨校研究生學歷,1985年8月參加工作,198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海南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秘書處處長、副秘書長,白沙縣委副書記(掛職鍛鍊),省人大常委會華僑外事工委主任。現任五屆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副秘書長(正廳級)、機關黨組成員,擬任海南省總工會黨組書記,提名為省總工會副主席(負責常務工作,正廳級)候選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厚志:守住證據 正名歷史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陳厚志21年來無償地尋找倖存的海南慰安婦,幫助貧困的慰安婦聯繫援助解決她們現實生活中的困難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佳木的喜與憂
    B02/03  海南有佳木,花梨、沉香、烏木、香楠…… 「材質堅韌、色澤鮮豔、經久不腐
  • 海南日報數字報-開啟海南影視的美好時代
    據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海南加大力度發展影視文化產業,吸引了一批有實力有市場的影視製作公司來海南落戶。其中海口市於2016年6月打造了海口文化產業園區,實行「一園多基地」模式,整合拍攝資源,突出拍攝服務,打造影視上、中、下遊完整產業鏈條,致力於成為海南新興影視產業集聚區,目前已吸引了方金影業、愛沃影視等105餘家知名影視企業進駐。
  • 海南日報數字報-劉興林:我的後半生就在海南了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5月17日,劉興林應邀參加2016年海南省社科聯社團活動月暨海南國學教育高峰論壇開幕式,並率先做了題為《國學教育必須批判繼承》的主旨發言。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公示
    王  晶,男,1951年3月出生,漢族,現任海南維特律師事務所主任、海南省律師協會名譽會長。  王崇敏,男,1965年1月出生,漢族,現任海南大學副校長、海南省法學會副會長。  鄧愛軍,男,1968年5月出生,漢族,現任海口市人大常委會內務司法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民主建國會海口市委員會副主委。
  • 海南日報數字報-空靈婉轉「歐歐調」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實習生 王蔡雨 圖\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美麗湖畔,椰風吹送
  • 海南日報數字報-作家都肩負著時代使命
    文\海南日報記者 王玉潔 徐晗溪  當網絡文學成為很多人閱讀的主要選擇時,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的博弈就從未停止
  • 海南日報數字報-育電商人才 助農民增收
    9月18日,海南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李琳娜也沒閒著。李琳娜在學校邊處理手頭上的繁雜事務,邊和農戶們聊微信:「你家今年瓜果收成好不好?銷路找到了嗎?」字裡行間,滿是牽掛。  從事職業教育28年,李琳娜立足三尺講臺,為農村培養和輸送了一批批電商人才;來到田間地頭,她為百姓找銷路、謀產業,是一名為農民稱道的「泥腿子」專家……日前,李琳娜獲評2019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稱號。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全新文化品牌探索全民閱讀海南模式
    11月15日至18日,在三亞市海棠灣舉辦的首屆海南島國際圖書(旅遊)博覽會正在全力探索,為專業人士及廣大讀者呈遞一份帶有海南特色的「實踐報告」。為此書博會還創新推出「數字博覽會」,在博覽會官網,機構與個人都能輕鬆找到所需的服務與信息。更重要的是,「數字博覽會」是一項沒有時限的服務平臺,能充分展示書博會平臺作用。  海南出版社總編輯譚麗琳表示,參加書博會對本地出版機構而言是一次難得的交流學習機會,書博會也將對海南出版行業的發展產生積極推動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無法割捨的海南滋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海南人的清晨,從一碗熱騰騰的粉湯開始。佐料豐富的粉湯,鮮、香、鹹,滋味飽滿。但若要說到味道的層次,還需再加一抹辣,才能夠真正讓味蕾得到滿足,打開一天的食慾。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納百川來 揚帆自貿港
    招聘活動啟動後,全省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園區、法定機構和民營企業共同發力,匯集6萬餘個崗位資源,面向全球集中公開招聘優秀人才。活動規模之大、關注度之高、參與者之眾、覆蓋面之廣、崗位數之多、籤約率之高均創歷史新高。
  • 海南日報數字報-《民國政要海南石刻遺墨》:珍貴人文讀本
    近日由海口市博物館館長張健平主編的《民國政要海南石刻遺墨》一書由海南出版社出版,書中收錄了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際舉辦的辛亥名人拓片專題展中展出的68位民國政要的石刻拓片遺墨,其中有50位是在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包括孫中山、于右任、胡漢民、李宗仁、馮玉祥、康有為、蔡廷鍇等,成為記錄海南歷史的一份珍貴的人文讀本。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本書主編張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