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巧燒瓷,顏色比瓊玖」,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這裡千年窯火不斷,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外。2018年,承載著「拓展幸福空間」責任使命的中建二局「鐵軍」與千年瓷都首次攜手,僅用10個月建成景德鎮學院新校區,成為國家陶瓷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又一「建」證者。
景德鎮學院搬遷工程的成功,如同給大壩開了口,中建二局又相繼承接了4個項目,一次次的結緣使得江西陶瓷工藝美術學院呼之欲出。
初識猶誦,再赴瓷都之約
相似的特點,相近的工期,「這一次如果想取得更大突破,只能精益求精,靠質量和細節取勝。」項目經理張少剛如是說。事實證明,這支團隊沒有辜負期望。
「大雨等一等,小雨正常幹,無雨往前衝」,自開工以來,項目團隊就一直與雨雪天氣對抗糾纏,這使得有效施工時間縮短了至少一個月,加上新冠疫情影響,工期被大大壓縮,這樣的情形之下,按期交付看起來像一項不可完成的任務。
面對困境,項目沒有自亂陣腳。張少剛把項目各部門負責人都召集起來,仔細評估了工期風險,重新梳理了施工方案,優化調整了人員配置,「我們必須要在下一次市長調度會之前重新拿出一套周密可行的方案來。」
那個時期,張少剛的辦公室徹夜通明,各部門負責人也加班加點,將調整過的施工計劃進行匯總,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再優化,跟政府校方等相關負責人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雲』會議,最終把一套全新的施工方案交到了市長辦公桌前。
「那個時候我們也不在意能睡多少,擼起袖子幹就完了。」項目總工張惠聰回憶到。
新的施工計劃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校方的認可,項目當即組織全體管理人員進行現場交底,整個項目猶如一部「精密機械」,開始精準高效運轉。與此同時,項目有序組織近30家分包單位流水施工,確保相鄰兩個施工過程合理、無縫銜接。
言出必行,最終,項目團隊如期給景德鎮市交付了一所高品質的大學校區,等待著9月迎來約一萬師生入學。
山水為畫,打造智慧內裡
「很震撼,也非常期待儘快搬進這個『高顏值』的校園。」江西陶瓷工藝美院基建後勤處的老師激動地說。如果不是親眼看到這校園拔地而起,誰都不可能想到這裡曾經是一片荒坡丘陵。
走進校園,發現其中大有乾坤。項目團隊充分尊重了原有山體地形,與自然山水巧妙融合,運用兩山夾一水的山水骨架,形成了優美的城市天際輪廓線。
由於景德鎮常年雨水較多,如何防水防汛成為了項目團隊面臨的又一難題。在一次項目班子會上,張惠聰靈機一動,想到了國家正在大力倡導海綿城市,「我們的設計可不可以和這個結合起來呢?」
技術人員就此想法找到了設計院,獲得了相關模型及計算結果,最後決定結合「海綿城市」,把雨水的滲透、集蓄、淨化、循環使用和排水密切結合起來,有效解決了防水防汛的難題。
然而這一「巧思」,卻給這個EPC項目的施工增加了不少難度。以張惠聰為首的技術人員白天要忙著跑現場,仔細勘察和核對設計圖紙,晚上還要對設計圖紙上與現場施工不相匹配的內容進行完善和深化。
項目上,大家經常笑稱技術人員為「夜貓子」,他們也都回以微笑:「晚上思路清晰,效果更好。」
項目部還將圖書館、教學樓與原地形地貌運用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對景手法,遙相呼應,互為景色。景觀雕塑、燈具、鋪裝等等更是充滿了陶藝氣息……堪稱名副其實的陶瓷工藝「美」院。精緻文藝的外表之下,是精心設計的智慧內裡。
如今,校園之中隨處可見的透水磚、植草磚,JW生態工法技術也讓混凝土地面「呼吸」暢通。正是因為「夜貓子」的夜以繼日,學生們在校園徜徉流連時,想必都會驚嘆於校區建設者的非凡智慧和匠心創造吧。
匠心做骨,點讚二局標準
如果說,山水校園呈現了勾畫了「美院」的「皮相」,那麼建設者的「匠心」思想,則深入到了每一根鋼筋的肌理,蘊含在其「筋骨」之中。
在項目地下室施工的過程中,項目原本打算用的是陶粒混凝土,但經驗豐富的張惠聰心裡清楚,這種混凝土需現場攪拌,汙染環境,工效差不說,質量也不可控。這將為學校埋下一顆隱形的「地雷」。
「我們只負責不到一年的建設期,但教育是百年基業,這代表的更是我們二局的水平和招牌。」最後項目集思廣益,與設計方充分溝通後,決定改為泡沫混凝土,既環保,又大大加快了施工進度。
景德鎮學院項目原先的設計方案是採用傳統磚砌牆,項目技術團隊認為抹灰工序很多,用水量大,能不能優化呢。
張惠聰和技術人員一起翻閱了很多論文,看了很多類似項目的經驗分享,到設計院進行溝通學習,意外發現用陶粒條板牆,不僅工序簡單,還能解決一切問題。
「沒想到這一做法竟然是首次在江西省運用。」張惠聰指著成型陶粒條板牆自豪的說道。
項目部還成立了BIM深化設計小組,藉助BIM深化,對所有施工過程模擬演算,合理組織施工流向,為精益求精再添科技「加持」。
在今年七一建黨節來臨之際,中建二局華南公司承建的江西陶瓷工藝美術學院成功交付,這支有著「江西省工人先鋒號」之稱的團隊在瓷都大地上書寫了又一段傳奇。(李萍、朱衝)
責編:張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