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行旅圖 8K 高清影像

2021-03-01 象之

2017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曾為鎮院之寶——北宋範寬《溪山行旅圖》製作視頻短片——《筆墨行旅·溪山行旅圖》片中,臺北以深入淺出、繪聲繪色的方式,結合實境、音樂、舞蹈的共同呈現,引領每位觀眾走入範寬筆下的山水世界——《溪山行旅圖》被譽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三寶之首,作為北宋山水巨匠範寬唯一落有款署的傳世名跡,地位堪稱現存宋代山水繪畫桂冠上的明珠。

《溪山行旅圖》 北宋·范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範寬師法五代山水宗師荊浩,兼學宋初傳奇巨匠李成,後來自出機杼,通過長年累月的山中靜坐觀察山水變化;是幅高達兩米的巨大畫軸中,為表現太行、終南雄偉浩蕩的氣勢,範寬安置龐大的主山於畫面中央,配合纖細而筆直的泉水,以其下落之勢反襯拔地而起的高峰;

又以雲煙繚繞、不知其深遠的峽谷分隔遠近,使觀者無法揣測山腳的位置,也就難以估量山峰的高度;

近景處,坡岸與林木組成金字塔造形,將觀者視線匯聚於樹冠形成的塔尖,由此引向高處,再隨瀑布垂落,完成視線的循環;

山水間走動的行人、簇立的樓宇,更是範寬為襯託自然如神明般崇高不朽所設計,以其渺小、短暫見證山川的無垠與永恆,是幅也因此成為不朽傑作,千古為人瞻仰。

畫幅上方的詩塘有明代文豪董其昌題跋:

中立,範寬本字——據說因其性格寬厚,喜好飲酒,熱愛生活,時人以「寬」相稱,他的藝術成就很高,壽命亦久,據記載直至宋仁宗執政時依然活躍,年近九旬,可能正源於他溫厚的個性與親近自然的生活。

本次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啟「國寶新視界」項目,以8K高清影像,記錄館藏頂級文物的完整細節;

通過片中先進的數字攝影技術,

我們能夠看到前所未見的高清圖像——

(受微信上傳規則限制,截圖為2560*1440-2K畫質)




下周之內,我們還將陸續奉上臺北鎮館三寶另外兩件頂級北宋山水畫——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影像專輯,

希望諸君點亮星標,保持關注。

在未來,「中華珍寶館」將努力為諸君帶來更多佳作

一如既往希望得到你的支持與關注

最後,別忘記分享點「在看」哦

相關焦點

  • 範寬與《溪山行旅圖》
    1958年8月5日,藝術史家李霖燦先生,和往常一樣,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做著四十年都熱衷的讀畫工作,這一天,他讀的是北宋名畫《溪山行旅圖》。
  • 再讀《溪山行旅圖》
    範寬作品《溪山行旅圖》周川 試著撇開作者去談論其藝術幼習水墨畫,老師曾贈幾套印有山水畫的明信片,印象深刻的是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比起許多在博物館中被埋沒的「無名星」,《溪山行旅圖》當屬最璀璨的幾顆星辰,縱是你從未翻閱中國美術史,也當聽說它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範寬並非本名,而是時人取的綽號,其本名中正,字中立。在陝晉一帶,「寬」是指人邋遢馬虎的字眼。
  • 宋代第一書畫名作——《溪山行旅圖》
    1958年8月5日,藝術史家李霖燦先生,和往常一樣,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做著四十年都熱衷的讀畫工作,這一天,他讀的是北宋名畫《溪山行旅圖》。據他記載:「忽然一道光線射過來,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後,夾在樹木之間,範寬二字的名款赫然呈現。」這一激動人心的一刻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化為了永恆。
  • 在照金尋找《溪山行旅圖》
    傳世作品,據《宣和畫譜》著錄的有58件,米芾《畫史》提到所見真跡30件,如《溪山行旅圖》、《關山雪渡圖》、《萬裡江山圖》、《重山復嶺圖》、《雪山圖》、《雪景寒林圖》、《臨流獨坐圖》等。  在範寬的所有作品中,《溪山行旅圖》對後世的影響最大。這幅作品中範寬以雄健、冷峻的筆力勾勒出山體的輪廓和石頭的脈絡,濃厚的墨色描繪出關陝山川峻拔雄闊、壯麗浩莽的氣概。
  • 【課件】範寬-「溪山行旅圖」高清詳析
    《溪山行旅圖》構圖特性(一)、中峰鼎立,中軸巨碑式構圖《溪山行旅圖》是故宮的鎮院之寶。畫面樸實、穩定,這些特質從他的構圖看的出來,比如他的構圖是中軸式、巨碑式構圖,本身就有中正平衡的效果,相當對襯、而且居中。
  • 三說範寬《溪山行旅圖》真偽(圖)
    《溪山行旅圖》中的房屋《溪山行旅圖》中的人物(傳)五代關仝《秋山晚翠圖》龐鷗當代鑑定大家張珩先生在《怎樣鑑定書畫》一文中創造性的將書畫鑑定的方法歸納為:主要依據和輔助依據兩個方面,「鑑定的主要依據應該看書畫的時代風格和書畫家的個人風格
  • 《溪山行旅圖》背後的故事
    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無疑是屬於前者一類的。       面對這幅巨製,明眼人一覽之下,峰巒凝重,氣勢渾雄,便會知道範中立是立意在表揚河朔平原上山川之壯美。範華原當是有感於泰山巖巖登絕頂面小天下的意境,所以才寫出這幅高昂巍峨的《溪山行旅圖》。由這一幅傑作上,我們真是接觸到這位偉大畫家的全人格,包括他寬宏大度的豁達襟懷,和他對大自然的深切體。
  • 何謂高山仰止——範寬的《溪山行旅圖》賞析
    2011年——2012年之交,臺北故宮曾舉辦「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特展,在書畫主展廳正面陳列幾張山水巨製,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郭熙的《早春圖》。這些作品,均曾被現代名家陸儼少稱為「銘心絕品」,每一張都堪稱國寶中的國寶,被學界認為「共同代表著宋代山水的黃金時代」。其中,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更令人流連忘返、嘆為觀止。
  • 臺北故宮鎮院之寶範寬《溪山行旅圖》今夏展出
    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三件藏品一直令遊客趨之若鶩,其實,從繪畫層面而言,真正的鎮院三寶另有所屬——即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和李唐《萬壑松風圖》三件宋代名作。  《溪山行旅圖》堪稱三寶之首。
  • 我的俠客淑芬溪山行旅圖在哪裡 淑芬溪山行旅圖位置介紹
    我的俠客淑芬溪山行旅圖在哪裡?淑芬溪山行旅圖位置在什麼地方?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下淑芬溪山行旅圖位置詳解,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溪山行旅圖》在臺北故宮展出 回顧傳承及影響
    原標題:《溪山行旅圖》在臺北故宮展出 回顧傳承及影響   來源:藝術新聞中文版   逢建院90周年之際,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典範與流傳——範寬及其傳派大展」,不僅可以一睹範寬真跡,本展更是梳理了宋代山水畫大師範寬對後世影響的廣度與深度。
  • 每日一畫|《溪山行旅圖》
    原標題:每日一畫|《溪山行旅圖》《溪山行旅圖》是北宋範寬創作的一幅絹本墨筆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該圖主體部分為巍峨高聳的山體,高山仰止,壯氣奪人。山頂叢林茂盛,山谷深處瀑如線,飛流百丈。山峰下巨巖突元,林木挺直。
  • 名畫欣賞: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範寬(北宋)絹本墨筆206.3cm×103.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近處山道上,是左行的一隊旅客,四頭騾馬載著貨物正在艱難跋涉……畫作的寫生意味較多,採用雨點皴和積墨法,塑造出巖體的陰陽向背和堅實質感,有如行夜山般的沉鬱,襯託出山勢的險峻硬朗,得山之骨。所畫的崇山峻岭,密林茂葉,正是關陝地區「山巒渾厚,勢狀雄強」的典型特色。原作的上方,估計因有所殘缺而裁掉,更顯得頂天立地,增加了雄偉壯觀的氣勢。
  • 塑說青島 |微課堂:且看「溪山聞聲」如何致敬「溪山行旅圖」
    世人皆知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在青島雕塑園就有一件向《溪山行旅圖》的致敬之作,它就是青年雕塑家、公共藝術研究者武定宇的作品《溪山聞聲》。範寬的《溪山行旅圖作為北宋時期的山水畫代表作品之一,它之所以能夠彪炳史冊,在後人的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就在於此圖大山大水的全景構圖、細緻刻畫的山石樹木、多變的筆墨及皴法,以及雄渾的意境,衝擊著觀者的心靈,更使人產生無盡的凝思……在《溪山行旅圖》面前,最能體會,何謂高山仰止。撲面而來的懸崖峭壁佔據整個畫面的三分之二。人在其中抬頭仰看,山就在頭上。在如此雄偉壯闊的大自然面前,人顯得如此渺小。
  • 臺北故宮藏 北宋《溪山行旅圖》
    北宋範寬《溪山行旅圖》臺北故宮藏,首有董其昌題字。範寬,生卒年沒有確切的記載,宋代繪畫大師,字仲立,因性情寬和,人呼「範寬」,今陝西耀縣人。他嗜酒好道,深受「天地有大美的道家美學影響,長住終南山和太華山,終日危坐,縱目四以求畫趣。本圖主體部分為巍峨高聳的山體,高山仰止,壯氣奪人。山頂叢林茂盛,山谷深處一瀑如線,飛流百丈。山峰下巨巖突兀,林木挺直。
  • 範寬《溪山行旅圖》為什麼是宋畫第一?
    「溪山行旅圖」是範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這件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幾乎佔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使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
  • 《溪山行旅圖》為何被稱宋畫第一?
    如今許多名作都誕生於這個時代,其中就包括範寬那幅被稱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圖 | 《溪山行旅圖》範寬 宋範寬,何許人也?圖 | 範寬《溪山行旅圖》,何神作?《溪山行旅圖》是範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
  • 範寬《溪山行旅圖》筆法分析
    《溪山行旅圖》作為範寬最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繪畫風格相當於山水畫作的裡程碑。現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亦為臺北故宮鎮院之寶。其畫作為絹本立軸縱高為206.3cm,橫寬為103.3cm。《溪山行旅圖》畫作中崛地而起的峰巒頂天而立,如同樹立天地之間的豐碑,而此山峰佔幅約為整幅畫作構圖比例的2/3,其山巒起伏之間夾雜茂林密樹,而山間之處繪製的瀑布飛流而下,與畫幅下方的三堆石崗產生極為有力的視覺衝擊。而更為濃蔭的樹木形象與溪流形成明暗對比,並與右端岸邊四頭毛驢產生立體效果的空間維度遙相呼應,更加突出了關陝風景典型畫風魅力。
  • 範寬《溪山行旅圖》筆法分析
    《溪山行旅圖》作為範寬最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繪畫風格相當於山水畫作的裡程碑。現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亦為臺北故宮鎮院之寶。其畫作為絹本立軸縱高為206.3cm,橫寬為103.3cm。《溪山行旅圖》畫作中崛地而起的峰巒頂天而立,如同樹立天地之間的豐碑,而此山峰佔幅約為整幅畫作構圖比例的2/3,其山巒起伏之間夾雜茂林密樹,而山間之處繪製的瀑布飛流而下,與畫幅下方的三堆石崗產生極為有力的視覺衝擊。而更為濃蔭的樹木形象與溪流形成明暗對比,並與右端岸邊四頭毛驢產生立體效果的空間維度遙相呼應,更加突出了關陝風景典型畫風魅力。
  • 大氣磅礴 沉雄高古:範寬《溪山行旅圖》
    當我第一次看到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時,這兩個問題就一下子蹦了出來。問題雖然簡單,然殊難稽考。溪山究竟是特指哪一座山?還是泛指一種山態山情?至今無確切答案。至於行旅何人,似有定論。雖然圖中山道上的商旅騾馬隊中的豆馬寸人,已然被龐大巍峨的山體逼壓得若隱若現,不易辨認。但範中立在畫中寄寓的懷抱之深,說此畫描寫的就是畫家本人逆旅人生的一段經歷一定不會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