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寬與《溪山行旅圖》

2021-02-19 世珍讀畫

1958年8月5日,藝術史家李霖燦先生,和往常一樣,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做著四十年都熱衷的讀畫工作,這一天,他讀的是北宋名畫《溪山行旅圖》。據他記載:「忽然一道光線射過來,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後,夾在樹木之間,範寬二字的名款赫然呈現。」這一激動人心的一刻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化為了永恆。千年名畫《溪山行旅圖》的作者就是北宋大畫家範寬,從此有了更加堅實的依據。

北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   絹本

其實,早在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就確信範寬是這幅畫的作者,並在畫卷的頂部右邊用楷書恭敬的題寫「北宋範中立溪山行旅圖」。董其昌十分讚賞範寬的畫,董其昌首倡中國山水畫「南北宗」一說,且格外推崇「南宗」,但他卻將北派山水畫代表人物範寬的《溪山行旅圖》評為」宋畫第一「,又令他的愛徒王時敏臨摹此畫。董其昌本人還在67歲那年,用各種技法臨摹此畫。元代大畫家趙孟頫看到範寬的畫,也禁不住讚嘆:「真古今絕筆也」。

北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局部   絹本

如果說這些已經是幾百年前的歷史了,那麼近現代著名山水畫家黃賓虹先生極為推崇北宋時期大畫家範寬,畫風亦深受範寬渾厚華滋的影響,且作《仿範寬筆意》以示敬重。著名山水畫家李可染先生有一齋號」十師齋「,排在第一的是範寬。對中國古畫深有研究的著名山水畫家陸儼少先生,評《溪山行旅圖》為銘心絕品。徐悲鴻更是推崇此畫,他說:「中國所有之寶,故宮有其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闢易萬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佔全幅面積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全幅整寫,無一敗筆。北宋人治藝之精,真令人拜倒。「

北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局部   絹本

自宋以後,範寬和他的《溪山行旅圖》在歷朝歷代的山水畫家心目中,可以說就象神一樣的存在。範寬,(950—1032),宋代繪畫大師,字中立,陝西華原(今陝西銅川耀州區)人,他性情寬厚,為人大度,不拘成禮,崇尚道家,喜歡飲酒,隱居在終南山中,終日與山林為伴,畫山水始師李成,又師荊浩、關仝。據北宋劉道醇著《聖朝名畫評》記載:範寬」居山林間,常危坐終日,縱目四顧,以求其趣。雖雪月之際,必徘徊凝覽,以發思慮。」像他這樣不論大雪紛紛的嚴冬,還是明月高懸的夜晚,都反覆觀察,凝神思考,想必這就是他能畫出《溪山行旅圖》最重要的原因!正如元代另一位崇道的大畫家黃公望,如果沒有在富春江邊山中寫生四年,遊歷在名山大川間,也就很難有另一名畫《富春山居圖》留傳於世了。假若他們醉心於追求仕途之曠達,又或為名利所牽絆,沒有一顆純粹的嚮往山林之心,與自然默契神會,很難畫出這些傳之千古的作品了。

北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局部   絹本

範寬生活的大部分時期,正處於北宋早期,此時的宋朝君王,大多勵精圖治。他出生的時候正是戰亂不止,朝代更換頻繁的五代末年,10歲那年,宋太祖趙匡胤經陳橋兵變,皇袍加身,建立了宋朝。宋太祖當了皇帝以後,卻無法安眠,唐末以來爭戰無休無止,帝王換了八姓十二君,「藩鎮割劇、官宦相殘」的歷史教訓是宋太祖心中所憂,961年,他採取了」杯酒釋兵權「解除了開國功臣的兵權,這是歷史上極為少見的兵不血刃的鞏固皇權之法。從此,重文抑武成為宋朝的國策。當然這種國策有優有劣,這是後話。宋太袓之後,範寬又經歷了三代帝王統治時期,即宋太宗趙匡義、宋真宗趙恆、宋仁宗趙禎。範寬在宋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1)年還健在。此時的宋朝,國家相對安定,範仲淹、歐陽修、包拯等名臣眾多,才學之士,彬彬輩出。傳世經典,層出不窮。中國山水畫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大山大水的全景構圖成為了北宋山水畫整體性特徵,而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無疑是這些高峰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存在。

北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局部   絹本

《溪山行旅圖》大約作於1000年, 絹本,水墨,縱206.3釐米,橫103.3釐米。當看到這樣的宏篇巨幀,讓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溪山行旅圖》是全景式高遠構圖的典範。迎面高聳矗立的山峰,雄偉壯麗,氣勢迫人,佔據畫幅約三分之二,使原本平遠之境頓顯高妙,一種宏大壯闊、高峻巍然的磅礴之勢讓觀者由然而生。刀削壁立的山巖頂部,置有叢林濃密而深厚,遙遙望去,渾厚華滋。飛天而下的懸瀑讓人更增仰視之感,半山的道觀縮短著神化與現實的距離,山腳的行旅讓人回到了熟悉的生活中。

北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局部   絹本

《溪山行旅圖》描繪的是秦隴一帶終南山區夏秋之際的景色。沿著《溪山行旅圖》中軸線,近景、中景、遠景構圖奇特,章法突兀。在中軸線下方約三分之一處,有不太明顯的高高低低、錯落有致的幾棵松樹,虛化的雲霧繚繞的大山下部,隱隱的出現中軸線十字形構圖。把目光放在最高一棵松樹的樹尖,往上是高聳入雲的巍巍大山,也是本幅畫的遠景,佔據了畫面三分之二。主峰在左右側峰的拱衛下更增凝重壯偉,領袖群倫。範寬以雄健、冷峻的筆力勾勒出山的輪廓和石紋的脈絡,濃厚的墨色描繪出秦隴山川雄強渾厚、壯麗浩莽的氣概,畫面充滿了一種剛勁有力的陽剛之美。山頂叢林一簇簇密密實實、層層疊疊、起起伏伏,莽莽蒼蒼,或三或五的用墨色輕重不一的點描繪出密林,這樣「千樹萬樹不知幾株」的效果躍然紙上。這種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特徵正是範寬」師造化「而來。主峰與右側峰間形成了依山傍峰的山澗,凹處的巖隙之間,飛瀑如練,直落而下。範寬採用濃黑重墨,以留白的方式擠出了一條從高山中來,從天際中來的細長瀑布,在陽關三疊的節奏感中,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銀河落九天「最貼切的寫照。這座巨大的山峰在與中景大山腳連接時,範寬採用了由實轉虛的描繪手法,如白雲繞過山際,山峰變得更加雄偉高大,瀑布如入深澗,深不可測。

北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局部   絹本

《溪山行旅圖》中景中的建築形體不大,隱於高樹茂葉之後。建築物的屋脊、 鬥拱、柱欄、山牆,都依稀可見。亭臺結構嚴謹,用筆端正沉穩,有道觀的特徵。中景的土石相雜,生長著茂密的樹,有說是柿子樹。範寬採用夾葉法描繪高低錯落、粗細不一,久經風霜、盤根錯節的濃密茂林。中景右邊的樹密而複雜,左邊少而多姿。

北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局部   絹本

在左邊山崗前樹後,一人著道袍而行,大約是往道觀而去。中景左右山石之間,溪流從深山中而來,不再有飛流直下的湍急,而是緩緩流經木橋,再分流入小溪。每每看到此景,不勝感概,不只終南山中,青城後山亦有,山泉清澈,泉水潺潺,沁人心脾,讓人流連忘返!

北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局部   絹本

《溪山行旅圖》近景在巨石和上方的樹林之間出現了一條曲折蜿蜒的山路,山路沿著緩緩的溪流伸出畫面,在山路的右側一隊行旅沿路從右向左而行, 走在前面的是一個手拿鞭子的人,此人坦露右肩,腰中繫著腰帶,頭部向後看著,似乎在招呼同伴,四頭毛驢緊隨其後,馱著行李,毛驢後一人頭裹包巾,手拿鞭子,背上背著貨物。範寬將這一隊行旅刻畫得極小,在高山密林的背景下,讓觀者產生「恍然如行山陰道中」的感受。而溪流與山路蜿蜒而去,右高左低,打破了中軸線構圖中,縱橫垂直的弊端,畫面在堂堂正正之中,沒有固執而呆板,符合了人們審美的需求。行旅最後一人隔著樹葉之後,就是李霖燦先生發現「範寬」自題之處。《溪山行旅圖》的構圖比例也是極耐人尋味的,縱橫比為2:1,高低近景、中景、遠景比例基本為1:3:9,這一比例徹底地顛覆了過去的繪畫模式,人在大自然面前何其渺小!

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局部   絹本

範寬隱居在終南山、太華山一帶,常年少雨多旱,這樣的質地遇到暴雨的衝刷,很容易在山崖上形成凹凸不平、參差不齊並且接近於垂直而下的雨痕。範寬觀察入微,抓住了這個地區的地質地貌特點,按照山體的紋理,用密集的短線條兼顧墨色輕重反覆疊加,表現在畫面上就好像是密密麻麻的雨點一樣,創造出了一種新的皴法為「雨點皴」,範寬在《溪山行旅圖》中大量的採用了「雨點皴」,兼用「披麻皴」、「刮鐵皴」等皴法,範寬沒有因循前人,根據大自然的客觀特徵,舍舊法,創新法,對景造意,不取繁飾,寫山真骨,自為一家。範寬從「師人」,到「師造化」,最後達到了「師心源」,從而形成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風格。範寬以「線如鐵條、山如鐵鑄、樹如鐵澆」的雄健筆力,實現了」度物象而取其真」,為後世歷代畫家留下了寶貴的創作典範!

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局部   絹本

宋代畫史評論家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在論三家山水篇時指出:「畫山水唯營丘李成,長安關仝,華原範寬,智妙入神、才高出類、三家鼎峙,百代標程。」這個評價對範寬來說,是非常中肯的。郭若虛的預言,成為了現實,早在北宋時期,先後有畫家寧濤、何淵、紀真、高洵、黃懷玉、商訓、劉翼、劉時等人追隨範寬;南宋李唐及諸位畫家;而至元代四家、明代唐寅、沈周、清代四王、近現代黃賓虹、李可染等,不少大畫家得益於範寬,取得了輝煌的繪畫成就。

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局部   絹本

《溪山行旅圖》明代時被書畫家董其昌所得。清初,又經收藏家梁清標之手,轉入乾隆皇帝內府收藏,乾隆皇帝在畫的正上方蓋了一方寶印。1949年,這幅畫隨故宮其他珍品被帶至臺灣,現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為臺北故宮博物院三件鎮館之寶之一。

                                                                   

                                                                          史世珍

                                                                       2019年1月

                                                                                  

相關焦點

  • 三說範寬《溪山行旅圖》真偽(圖)
    《溪山行旅圖》中的房屋《溪山行旅圖》中的人物(傳)五代關仝《秋山晚翠圖》龐鷗當代鑑定大家張珩先生在《怎樣鑑定書畫》一文中創造性的將書畫鑑定的方法歸納為:主要依據和輔助依據兩個方面,「鑑定的主要依據應該看書畫的時代風格和書畫家的個人風格
  • 何謂高山仰止——範寬的《溪山行旅圖》賞析
    《溪山行旅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絹本,206.3釐米X 103.3 釐米。 2011年——2012年之交,臺北故宮曾舉辦「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特展,在書畫主展廳正面陳列幾張山水巨製,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郭熙的《早春圖》。這些作品,均曾被現代名家陸儼少稱為「銘心絕品」,每一張都堪稱國寶中的國寶,被學界認為「共同代表著宋代山水的黃金時代」。其中,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更令人流連忘返、嘆為觀止。
  • 北宋範寬傳世名作《溪山行旅圖》
    北宋範寬傳世名作《溪山行旅圖》  北宋畫家範寬簡介  《溪山行旅圖》釋義:   《溪山行旅圖》北宋畫家範寬的傳世名作,絹本淺設色,縱206.5釐米,橫103.3釐米。站在畫軸前,只覺得大山壓頂,咄咄逼人,令人仿佛身臨其境。
  • 範寬《溪山行旅圖》為什麼是宋畫第一?
    五代宋初,中國畫中的山水畫被推到了一個歷史高峰,北宋範寬就是其中一員大將。「溪山行旅圖」是範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這件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幾乎佔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使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
  • (北宋)範寬《溪山行旅圖》
    該畫作畫幅右上角上有明末書法家董其昌用楷體工整寫就的「北宋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十個字,在畫幅的右下樹蔭草葉間有「範寬」字題款。範寬的作品多取材於其家鄉陝西關中一帶的山嶽,雄闊壯美,筆力渾厚。注意寫生,多採用全景式高遠構圖,範寬善用雨點皴和積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般的沉鬱效果,襯託出山勢的險峻硬朗,範寬還善畫雪景,此是其一大創造,被譽為「畫山畫骨更畫魂」。
  • 範寬《溪山行旅圖》筆法分析
    《溪山行旅圖》作為範寬最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繪畫風格相當於山水畫作的裡程碑。現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亦為臺北故宮鎮院之寶。其畫作為絹本立軸縱高為206.3cm,橫寬為103.3cm。《溪山行旅圖》畫作中崛地而起的峰巒頂天而立,如同樹立天地之間的豐碑,而此山峰佔幅約為整幅畫作構圖比例的2/3,其山巒起伏之間夾雜茂林密樹,而山間之處繪製的瀑布飛流而下,與畫幅下方的三堆石崗產生極為有力的視覺衝擊。而更為濃蔭的樹木形象與溪流形成明暗對比,並與右端岸邊四頭毛驢產生立體效果的空間維度遙相呼應,更加突出了關陝風景典型畫風魅力。
  • 範寬《溪山行旅圖》筆法分析
    《溪山行旅圖》作為範寬最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繪畫風格相當於山水畫作的裡程碑。現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亦為臺北故宮鎮院之寶。其畫作為絹本立軸縱高為206.3cm,橫寬為103.3cm。《溪山行旅圖》畫作中崛地而起的峰巒頂天而立,如同樹立天地之間的豐碑,而此山峰佔幅約為整幅畫作構圖比例的2/3,其山巒起伏之間夾雜茂林密樹,而山間之處繪製的瀑布飛流而下,與畫幅下方的三堆石崗產生極為有力的視覺衝擊。而更為濃蔭的樹木形象與溪流形成明暗對比,並與右端岸邊四頭毛驢產生立體效果的空間維度遙相呼應,更加突出了關陝風景典型畫風魅力。
  • 大氣磅礴 沉雄高古:範寬《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絹本設色) 206×103釐米 北宋 範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劉傳銘   溪山何處?行旅何人?當我第一次看到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時,這兩個問題就一下子蹦了出來。問題雖然簡單,然殊難稽考。溪山究竟是特指哪一座山?還是泛指一種山態山情?至今無確切答案。至於行旅何人,似有定論。雖然圖中山道上的商旅騾馬隊中的豆馬寸人,已然被龐大巍峨的山體逼壓得若隱若現,不易辨認。但範中立在畫中寄寓的懷抱之深,說此畫描寫的就是畫家本人逆旅人生的一段經歷一定不會錯。
  • 宋 範寬《溪山行旅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山行旅圖》軸,宋,範寬繪,絹本,淺設色,縱206.3cm,橫103.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在右上角上有明末書法家董其昌用楷體工整寫就的"北宋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十個字,在畫幅的右下樹蔭草葉間有"範寬"字題款,因而被確認為範寬真跡。
  • 臺北故宮鎮院之寶範寬《溪山行旅圖》今夏展出
    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三件藏品一直令遊客趨之若鶩,其實,從繪畫層面而言,真正的鎮院三寶另有所屬——即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和李唐《萬壑松風圖》三件宋代名作。  《溪山行旅圖》堪稱三寶之首。
  • 解讀範寬《溪山行旅圖》密碼
    北宋範寬《溪山行旅圖》不僅被譽為中國山水畫裡最高的一座山,外國人想了解中國山水畫時,一定不能不提到它。看過這幅畫的人幾乎全是「一見難忘」,許多人好奇,許多人感動……,這幅畫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力量?本文就將試著解讀在這幅「其實很數學」的畫中,到底蘊藏了哪些秘密。
  • 看範寬《溪山行旅圖》的構成方法
    現存的範寬作品只有《溪山行旅圖》、《雪景寒林圖》、《臨流獨坐圖》等寥寥五六件,且幾乎每一件都存在爭議。對於務實的學習者來說,並不十分關心某件作品確否出自畫家親手,而對作品本身的繪畫語言信息的深入解讀更為迫切,以學以致用。探尋前代經典作品的藝術本體規律,才是畫家們最關心的。《溪山行旅圖》無疑是流傳有序、可信度最大,尤其是藝術水準最高的範寬代表作品了。
  • 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為什麼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
    它們分別為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今天就先跟大家聊一聊範寬的《溪山行旅圖》之故事。第一,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的博物館,而大陸和臺灣對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三寶」有著不同的說法。
  • 漢橋話畫:範寬《溪山行旅圖》宋代全景式山水畫的高峰
    用文武來區別李、範這兩位宋早期山水畫大家,的確有十分形象的妙處,如果將現在這幅《溪山行旅圖》與前面的《讀碑窠石圖》兩圖並置,我們也會與王詵有同感。《溪山行旅圖》稱得上是幅皇皇巨著,這樣的畫可能要遠一點兒距離才不會被它的氣勢壓倒。《溪山行旅圖》從各個方面都為我們展現一個雄強渾厚、充滿震撼力的山水世界。
  • 尋找範寬《溪山行旅圖》隱藏的作者籤名(高清晰)
    「溪山行旅圖」是範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這件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幾乎佔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使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明清時期的著錄裡,沒有提到畫家的款印,不過歷來收藏者對此畫出自範寬確信不疑。
  • 【課件】範寬-「溪山行旅圖」高清詳析
    《溪山行旅圖》構圖特性(一)、中峰鼎立,中軸巨碑式構圖《溪山行旅圖》是故宮的鎮院之寶。畫面樸實、穩定,這些特質從他的構圖看的出來,比如他的構圖是中軸式、巨碑式構圖,本身就有中正平衡的效果,相當對襯、而且居中。
  • 吳雪杉 | 溪山行旅:董其昌、「四王」與清代「仿範寬」山水*
    當範寬《溪山行旅圖》原作本身塵封於清宮時,《溪山行旅圖》各式「縮本」正在把範寬以及《溪山行旅圖》的圖像與知識傳播開去。三、「不求形似」仿範寬當《溪山行旅圖》原作還保留在王時敏手中時,他的朋友、學生還有子弟都有機會觀摩到這件名作,其中應該就包括王時敏之外的「三王」:王鑑、王翬和王原祁。
  • 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級字畫,印象最深的是範寬的「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為北宋畫家範寬的作品。是他傳世的唯一真跡。也是臺北故宮的天字號重寶。大量宮裡的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於民間,也包括了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畫中有許多印記,乾隆皇帝專用收藏的印章也在其中。觀賞者在看此畫時,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主題《溪山行旅圖》。人在其中抬頭仰望,山就在頭上。在雄偉壯闊的大自然面前,人顯的很渺小。山底下是一條小路,一隊商旅緩緩進入人們的視野。馬隊鈴聲還有山澗潺潺的溪水應和,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非常的詩情畫意!
  • 「名畫鑑賞」範寬惟一真跡《溪山行旅圖》到底妙在哪裡?
    溪山行旅 縱 206.3釐米 橫 103《溪山行旅》為中國北宋畫家範寬的作品,此圖是他傳世的唯一真跡,也是臺北故宮的天字號重寶。隨著金兵南下,北宋滅亡,皇宮裡的大量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於民間,其中也包括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細看畫,乾隆皇帝專門用於收藏的印鑑也在其中。▼ 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畫中人物與馱獸比例雖小,但面目、裝束、道具都不馬虎,動作亦十分鮮活,證明範寬並不只有山石造型方面的功力而已。
  • 再讀《溪山行旅圖》
    範寬作品《溪山行旅圖》周川 試著撇開作者去談論其藝術幼習水墨畫,老師曾贈幾套印有山水畫的明信片,印象深刻的是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比起許多在博物館中被埋沒的「無名星」,《溪山行旅圖》當屬最璀璨的幾顆星辰,縱是你從未翻閱中國美術史,也當聽說它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範寬並非本名,而是時人取的綽號,其本名中正,字中立。在陝晉一帶,「寬」是指人邋遢馬虎的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