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範寬《溪山行旅圖》密碼

2021-02-08 南山子春秋

請點擊上面  免費訂閱!

北宋範寬《溪山行旅圖》不僅被譽為中國山水畫裡最高的一座山,外國人想了解中國山水畫時,一定不能不提到它。看過這幅畫的人幾乎全是「一見難忘」,許多人好奇,許多人感動……,這幅畫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力量?本文就將試著解讀在這幅「其實很數學」的畫中,到底蘊藏了哪些秘密。


引言

李霖燦在《中國美術史稿》中談到:「記得劉國松氏對我說過,有一次他對這幅巨軸凝眸深思,竟然『感激』得流下了眼淚!」劉國松是臺灣早期現代藝術的開拓者,看了這幅畫後,感激的流下眼淚。在此,「感激」二字用的很有趣,一般我們對於施恩於我們的任何人、事、物感激,是因為我們從對方身上得到了升華,或是得到啟發、包容和諒解。而劉國松,一個從事現代藝術的人,為什麼會對一幅千年古畫感激呢?李霖燦解釋了這個感激的眼淚是怎麼來的:「劉國松氏不過是被範寬的『 誠懇』所感動了而已。試看那千筆萬擢不厭其煩的『雨點皴』法,若不把山的莊嚴偉大,從心坎中畫到了頑石點頭誓不罷休,哪個人能不為範華原的『誠懇』所感動?」——李霖燦認為他是被範寬的「誠懇」所感動的。

範寬的「誠懇」無疑是十分動人的,但只因為他使用了「雨點皴」嗎?這幅畫感動了古今無數人,也許畫中還蘊含了更多的「感動因子」有待我們去發掘。


一、關於範寬

範寬(活躍於十世紀),名中正,字中立,陝西華原(今耀縣)人。北宋劉道醇《聖朝名畫評》說到範寬:「性溫厚,有大度,故時人目為範寬。居山林間,常危坐終日,縱目四顧,以求其妙。」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說他:「進止疏野,性嗜酒好道。」看來是位個性落拓的求道者。


他擅長山水畫,北宋《宣和畫譜》描述了他學畫悟道的經過:「初學李成(五代山東畫家),既悟,乃嘆曰:『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於物者,未若師諸心。』於是舍其舊習,卜居終南、太華巖隈林麓之間,而覽其雲煙慘澹、風月陰霽難狀之景,默與神遇……,故天下皆稱寬善與山傳神。」可見他之所以能畫出山的精神面貌和神採,而不是只描繪了表象,究其原因就是範寬讓自己完全融入山水間,「理通神會」,觀照自然與自身、天人合一,因此他能將山的真精神於筆下自然流露。


二、《溪山行旅圖》構圖特性

(一)、中峰鼎立,中軸巨碑式構圖

《溪山行旅圖》是故宮的鎮院之寶。畫面樸實、穩定,這些特質從他的構圖看的出來,比如他的構圖是中軸式、巨碑式構圖,本身就有中正平衡的效果,相當對襯、而且居中。

(二)、主山(遠景)佔畫面2/3,且幾近滿幅

這幅畫的尺寸很有趣,206x103cm剛好是2:1。遠景山形圓渾,佔滿了畫面的2/3,遠山就是這幅畫的主角。他這種滿幅的效果,造成了永恆、穩定、包容的視覺感。

(三)、等比級數的比例造成視覺的跳躍

這幅畫還有著很獨特的構圖,前景、中景、遠景的比例剛好是1:3:9。等比級數的構圖比例,造成視覺的跳躍:一方面產生節奏感,另一方面也成就了中軸主山的巨大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打個比方,我們看臺北101大樓,如果遠距離看,我們並不會覺得它特別高,我們只會覺得它比其他地方高;但是,你一到臺北 101底部,你就知道它有多高了。

這幅畫也是如此,遠景主山墨色跟前景一樣重,又非常巨大,他的強度其實比前景的石塊還要強,直接打到你的眼前,這時你好像被迫站在山腳下,但很有趣的是,雖然你好像站在山腳下,但是你不是,這裡還有一個很虛靈的雲霧,你根本不知道他的距離有多遠;有修煉的人就知道,範寬運用了「移念到眼前」的概念。


三、《溪山行旅圖》筆墨技法特性

(一)、寫實與寫意-形神俱足

這幅畫雖然旨在將山的內在精神傳達出來,但一方面又很寫實,他將陝北高原特殊的地形地貌也充分表現出來了。

(二)、創「雨點皴」

他創立雨點皴,就是為了表達山石的堅硬,使山的形體跟質感俱足。


(三)、用筆雄強老硬、強韌堅實

畫中的用筆都非常剛硬,但又很有韌性、很堅實。不管皴法或是輪廓線,都非常的堅實,宛若工匠的鑿刻。

(四)、輪廓線內側留白

範寬在山石輪廓線內幾乎都留了一道白,一般的山水畫家很少這麼做的。外國人一直詬病中國畫沒有光影的處理,好像畫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思隨便畫,其實不是的。我們畫西畫時,都會處理反光,範寬在山石輪廓線內的留白,就像是反光線一樣;有修煉的人還能知道,在另外空間裡,有些東西是自體微微發光,他這樣的表現也有那樣空間的感覺。範寬一方面處理了石塊間的距離感,一方面也傳達了這樣的意涵。



四、密碼解讀-1:3:9代表何意?



(一)九層天乎?

中國人特別重視「九」這個數字,據說它是由龍形圖騰演變成文字,象徵著神秘與神聖。古代皇帝有「九五之尊」之稱,而帝王也喜用有「九」字的吉言,代表吉慶祥瑞,例如清朝雍正皇帝五十大壽時,就有「無量九尊」、「天保九如」、「禹貢九鼎」等物獻壽。

而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中,「九」是最大陽數,象徵著天,天有九層,九層天就是指天之極處。《黃帝內經素問》中也提到:「天地之數,始於一,終於九。」因此推論畫中1:3:9的比例很可能與宇宙結構、與天之極處十分相關。

(二)三段景代表三種層次,象徵人和宇宙的關係與宇宙的基本結構

因為有了1:3:9的比例關係,讓我們似乎看到了這幅畫中「人」和「天」的關係與脈絡,畫中清晰的展現三種層次:

1、前景-凡俗世界

前景行旅二人在炎夏中打赤膊、扇扇子,四頭驢背駝重物、步履蹣跚。就好像塵俗的世界,人們有遠有數不盡的包袱,放不下的執著,很忙碌又辛苦的生活著。畫中旅人前行的道路似乎寬廣,但卻永遠無法提升層次,而且看不到天,因為連抬頭的時間都沒有。現世的人們也一樣,在這個層次中你感覺很自由,好像可以任意做很多事,可是你卻可能發現日復一日,你仿佛永遠在同一個平面上無法提升。


2、中景-好道、求道、修道的層次

如果仔細看,你會看到中景畫幅左方的樹叢後有一位穿著僧侶袍的求道者。而這名僧人要從畫幅的左方翻山越嶺,經過危橋,在道路隱晦、叢林密布中探求摸索,才能到達畫幅右方樹叢後的寺院。其實接觸過修煉的人們都知道修煉的困難,仿佛你一開始修煉就要面對觸及你心靈的真正考驗。中景象徵著修煉者辛苦以求道、以及一道被遮掩的、不明的求道之路。


3、遠景-宇宙最高意志的主宰

佔畫面2/3的遠景主峰,是這幅畫中最獨特的部份。堅實渾圓的主山巨大無比,高聳入天之極處,這似乎表現著堅強的意志,象徵了宇宙最高意志的主宰,而?一直恆常不變的注視著下方的生命。此外,山體兩側畫有流泉、飛瀑和煙嵐,似象徵著流動靈源;山頂密林於中景針葉林之上,除了畫出難以測量的高度,也傳達了極高無華的意涵。

如斧鑿般的雨點皴,鑿出山的實質與風骨,點點雨點,如細胞、如分子、如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畫家畫作時如雕刻工匠般,一點一點的,細心耐心但雄強的畫出,就如同修行一般,日復一日,勇猛精進。

遠景主山體旁直瀉而下的流泉,不斷流洩到中景,再奔入前景而越見寬廣,仿佛正說明著造物之恩如天降甘露,披及萬物。這道隱密深處的瀑布在畫中剛好位於寺廟的正上方,也就是暗示著「法源」、「道源」的流瀑與修行者的距離最為接近,傳達了「唯修煉得聞天音」的訊息。另外,此唯一能夠與主山體連結的流瀑細弱的泉聲,又如同是感知生命來自何方的一道細微線索。


值得一提的是,這條通天之道既窄且幽微,山勢(道體)如此之高,平面距離又難以測量,且無路攀登,人如何上得去呢?


小結

《溪山行旅圖》或許是範寬心中的宇宙結構簡單示意圖。更重要的是這幅畫其實是在呼喚著所有的觀者——回歸與升華,而那也許正是你內心受到感動的真實原因。


=====即是布施 | 分享傳遞智慧|=====

中國冰雪藝術研究院

趙春秋工作室

冰雪畫高級研修班

諮詢電話:13901361045

相關焦點

  • 範寬與《溪山行旅圖》
    據他記載:「忽然一道光線射過來,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後,夾在樹木之間,範寬二字的名款赫然呈現。」這一激動人心的一刻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化為了永恆。千年名畫《溪山行旅圖》的作者就是北宋大畫家範寬,從此有了更加堅實的依據。
  • 三說範寬《溪山行旅圖》真偽(圖)
    《溪山行旅圖》中的房屋《溪山行旅圖》中的人物(傳)五代關仝《秋山晚翠圖》龐鷗當代鑑定大家張珩先生在《怎樣鑑定書畫》一文中創造性的將書畫鑑定的方法歸納為:主要依據和輔助依據兩個方面,「鑑定的主要依據應該看書畫的時代風格和書畫家的個人風格
  • 【課件】範寬-「溪山行旅圖」高清詳析
    《溪山行旅圖》構圖特性(一)、中峰鼎立,中軸巨碑式構圖《溪山行旅圖》是故宮的鎮院之寶。畫面樸實、穩定,這些特質從他的構圖看的出來,比如他的構圖是中軸式、巨碑式構圖,本身就有中正平衡的效果,相當對襯、而且居中。
  • 何謂高山仰止——範寬的《溪山行旅圖》賞析
    《溪山行旅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絹本,206.3釐米X 103.3 釐米。 2011年——2012年之交,臺北故宮曾舉辦「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特展,在書畫主展廳正面陳列幾張山水巨製,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郭熙的《早春圖》。這些作品,均曾被現代名家陸儼少稱為「銘心絕品」,每一張都堪稱國寶中的國寶,被學界認為「共同代表著宋代山水的黃金時代」。其中,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更令人流連忘返、嘆為觀止。
  • 北宋範寬傳世名作《溪山行旅圖》
    北宋範寬傳世名作《溪山行旅圖》  北宋畫家範寬簡介  《溪山行旅圖》釋義:   《溪山行旅圖》北宋畫家範寬的傳世名作,絹本淺設色,縱206.5釐米,橫103.3釐米。站在畫軸前,只覺得大山壓頂,咄咄逼人,令人仿佛身臨其境。
  • 範寬《溪山行旅圖》為什麼是宋畫第一?
    五代宋初,中國畫中的山水畫被推到了一個歷史高峰,北宋範寬就是其中一員大將。「溪山行旅圖」是範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這件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幾乎佔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使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
  • (北宋)範寬《溪山行旅圖》
    該畫作畫幅右上角上有明末書法家董其昌用楷體工整寫就的「北宋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十個字,在畫幅的右下樹蔭草葉間有「範寬」字題款。範寬的作品多取材於其家鄉陝西關中一帶的山嶽,雄闊壯美,筆力渾厚。注意寫生,多採用全景式高遠構圖,範寬善用雨點皴和積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般的沉鬱效果,襯託出山勢的險峻硬朗,範寬還善畫雪景,此是其一大創造,被譽為「畫山畫骨更畫魂」。
  • 看範寬《溪山行旅圖》的構成方法
    現存的範寬作品只有《溪山行旅圖》、《雪景寒林圖》、《臨流獨坐圖》等寥寥五六件,且幾乎每一件都存在爭議。對於務實的學習者來說,並不十分關心某件作品確否出自畫家親手,而對作品本身的繪畫語言信息的深入解讀更為迫切,以學以致用。探尋前代經典作品的藝術本體規律,才是畫家們最關心的。《溪山行旅圖》無疑是流傳有序、可信度最大,尤其是藝術水準最高的範寬代表作品了。
  • 範寬《溪山行旅圖》筆法分析
    《溪山行旅圖》作為範寬最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繪畫風格相當於山水畫作的裡程碑。現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亦為臺北故宮鎮院之寶。其畫作為絹本立軸縱高為206.3cm,橫寬為103.3cm。《溪山行旅圖》畫作中崛地而起的峰巒頂天而立,如同樹立天地之間的豐碑,而此山峰佔幅約為整幅畫作構圖比例的2/3,其山巒起伏之間夾雜茂林密樹,而山間之處繪製的瀑布飛流而下,與畫幅下方的三堆石崗產生極為有力的視覺衝擊。而更為濃蔭的樹木形象與溪流形成明暗對比,並與右端岸邊四頭毛驢產生立體效果的空間維度遙相呼應,更加突出了關陝風景典型畫風魅力。
  • 範寬《溪山行旅圖》筆法分析
    《溪山行旅圖》作為範寬最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繪畫風格相當於山水畫作的裡程碑。現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亦為臺北故宮鎮院之寶。其畫作為絹本立軸縱高為206.3cm,橫寬為103.3cm。《溪山行旅圖》畫作中崛地而起的峰巒頂天而立,如同樹立天地之間的豐碑,而此山峰佔幅約為整幅畫作構圖比例的2/3,其山巒起伏之間夾雜茂林密樹,而山間之處繪製的瀑布飛流而下,與畫幅下方的三堆石崗產生極為有力的視覺衝擊。而更為濃蔭的樹木形象與溪流形成明暗對比,並與右端岸邊四頭毛驢產生立體效果的空間維度遙相呼應,更加突出了關陝風景典型畫風魅力。
  • 大氣磅礴 沉雄高古:範寬《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絹本設色) 206×103釐米 北宋 範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劉傳銘   溪山何處?行旅何人?當我第一次看到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時,這兩個問題就一下子蹦了出來。問題雖然簡單,然殊難稽考。溪山究竟是特指哪一座山?還是泛指一種山態山情?至今無確切答案。至於行旅何人,似有定論。雖然圖中山道上的商旅騾馬隊中的豆馬寸人,已然被龐大巍峨的山體逼壓得若隱若現,不易辨認。但範中立在畫中寄寓的懷抱之深,說此畫描寫的就是畫家本人逆旅人生的一段經歷一定不會錯。
  • 宋 範寬《溪山行旅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山行旅圖》軸,宋,範寬繪,絹本,淺設色,縱206.3cm,橫103.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在右上角上有明末書法家董其昌用楷體工整寫就的"北宋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十個字,在畫幅的右下樹蔭草葉間有"範寬"字題款,因而被確認為範寬真跡。
  • 臺北故宮鎮院之寶範寬《溪山行旅圖》今夏展出
    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三件藏品一直令遊客趨之若鶩,其實,從繪畫層面而言,真正的鎮院三寶另有所屬——即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和李唐《萬壑松風圖》三件宋代名作。  《溪山行旅圖》堪稱三寶之首。
  • 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為什麼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
    它們分別為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今天就先跟大家聊一聊範寬的《溪山行旅圖》之故事。第一,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的博物館,而大陸和臺灣對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三寶」有著不同的說法。
  • 漢橋話畫:範寬《溪山行旅圖》宋代全景式山水畫的高峰
    用文武來區別李、範這兩位宋早期山水畫大家,的確有十分形象的妙處,如果將現在這幅《溪山行旅圖》與前面的《讀碑窠石圖》兩圖並置,我們也會與王詵有同感。《溪山行旅圖》稱得上是幅皇皇巨著,這樣的畫可能要遠一點兒距離才不會被它的氣勢壓倒。《溪山行旅圖》從各個方面都為我們展現一個雄強渾厚、充滿震撼力的山水世界。
  • 尋找範寬《溪山行旅圖》隱藏的作者籤名(高清晰)
    「溪山行旅圖」是範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這件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幾乎佔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使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明清時期的著錄裡,沒有提到畫家的款印,不過歷來收藏者對此畫出自範寬確信不疑。
  • 吳雪杉 | 溪山行旅:董其昌、「四王」與清代「仿範寬」山水*
    當範寬《溪山行旅圖》原作本身塵封於清宮時,《溪山行旅圖》各式「縮本」正在把範寬以及《溪山行旅圖》的圖像與知識傳播開去。三、「不求形似」仿範寬當《溪山行旅圖》原作還保留在王時敏手中時,他的朋友、學生還有子弟都有機會觀摩到這件名作,其中應該就包括王時敏之外的「三王」:王鑑、王翬和王原祁。
  • 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級字畫,印象最深的是範寬的「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為北宋畫家範寬的作品。是他傳世的唯一真跡。也是臺北故宮的天字號重寶。大量宮裡的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於民間,也包括了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畫中有許多印記,乾隆皇帝專用收藏的印章也在其中。觀賞者在看此畫時,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主題《溪山行旅圖》。人在其中抬頭仰望,山就在頭上。在雄偉壯闊的大自然面前,人顯的很渺小。山底下是一條小路,一隊商旅緩緩進入人們的視野。馬隊鈴聲還有山澗潺潺的溪水應和,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非常的詩情畫意!
  • 「名畫鑑賞」範寬惟一真跡《溪山行旅圖》到底妙在哪裡?
    溪山行旅 縱 206.3釐米 橫 103《溪山行旅》為中國北宋畫家範寬的作品,此圖是他傳世的唯一真跡,也是臺北故宮的天字號重寶。隨著金兵南下,北宋滅亡,皇宮裡的大量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於民間,其中也包括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細看畫,乾隆皇帝專門用於收藏的印鑑也在其中。▼ 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畫中人物與馱獸比例雖小,但面目、裝束、道具都不馬虎,動作亦十分鮮活,證明範寬並不只有山石造型方面的功力而已。
  • 再讀《溪山行旅圖》
    範寬作品《溪山行旅圖》周川 試著撇開作者去談論其藝術幼習水墨畫,老師曾贈幾套印有山水畫的明信片,印象深刻的是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比起許多在博物館中被埋沒的「無名星」,《溪山行旅圖》當屬最璀璨的幾顆星辰,縱是你從未翻閱中國美術史,也當聽說它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範寬並非本名,而是時人取的綽號,其本名中正,字中立。在陝晉一帶,「寬」是指人邋遢馬虎的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