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磅礴 沉雄高古:範寬《溪山行旅圖》

2021-01-21 人民網

原標題:大氣磅礴 沉雄高古

  溪山行旅圖(絹本設色) 206×103釐米 北宋 範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劉傳銘

  溪山何處?行旅何人?當我第一次看到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時,這兩個問題就一下子蹦了出來。問題雖然簡單,然殊難稽考。溪山究竟是特指哪一座山?還是泛指一種山態山情?至今無確切答案。至於行旅何人,似有定論。雖然圖中山道上的商旅騾馬隊中的豆馬寸人,已然被龐大巍峨的山體逼壓得若隱若現,不易辨認。但範中立在畫中寄寓的懷抱之深,說此畫描寫的就是畫家本人逆旅人生的一段經歷一定不會錯。另外,此圖勾魂攝魄的魅力,讓我們每一個觀者都如身臨其境,故行旅之人也可以說是我、是你、是他。

  範寬,又名中正,字中立,華原(今陝西耀縣)人,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於北宋前期,仁宗天聖時(1023年—1031年)尚在。他擅山水,始學李成,一說師法荊浩,繼而「對景造意,不敢繁飾,寫山真骨,自為一家」,逐漸形成「峰巒渾厚,勢狀雄強」的獨特風格,成為與關仝、李成並峙的「三家山水」之一。

  《溪山行旅圖》繪巍峨的山巒下,巖石突兀,林木茂盛,溪澗旁的山路上,一隊運載貨物的商旅穿行其間。突兀而起的山體佔據了全圖的大部分,所謂「遠山多正面,折落有勢」「遠望不離座外」,具有氣勢撼人的效果。山石用濃墨勾出輪廓,其內繁密的斷線或不規則的點皴交替運用,這就是《圖畫見聞志》所敘述其「搶筆俱均」的畫法。山頂用濃淡墨畫出灌木叢,與文獻所記「山頂好作密林」相吻合。此圖是傳世範寬作品中唯一為學術界公認的範寬真跡。明代董其昌稱其為「宋畫第一」;近人徐悲鴻評其「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闢易萬人之作」,為他「所最傾倒者」。

  中國人把風景或風景畫叫做山水,此中自有深意。由於以農立國,對土地山川卓有深情。因此,中國畫家在山水一科上傾注的心力最多,創造的技法也最豐富,獲得的成就也最高。畫山,中國畫家最大的貢獻是皴法。皴法是藝術家對山川精神面貌的綜合攝取,把山川的紋理用筆墨結組表現出來,有披麻皴、斧劈皴、捲雲皴、雨點皴、解索皴等名目,來表現世界上各種神情面貌的山。中國藝人以「相天下士」的手法慧心處理,使山川生色,令泉石煥彩。若說山是陽剛的美,那水就是陰柔的美。畫水,中國的藝術家亦有了不起的創造,略舉其大者,那就是水紋的描法。水紋如行雲舒捲,如何用線條來描繪攝取?流水周行不居,哪有什麼線條可以追尋?這回真的是遇到艱苦的挑戰了。而歷代畫家心觀手摹,攻得波蹙金風、雲生滄海、湖光瀲灩、雲舒浪卷、曉日烘山、細浪漂漂等幾十種不同的描水畫法,可以說是異常豐碩的收穫。而像《溪山行旅圖》這樣的「無上神品」當然不僅是一些精彩技法的展現。畫中間「有皴不見皴,存描不顯描」。山體的渾厚複雜在畫家的筆下平和蘊蓄,尤其是一線飛泉留白,如靈光乍現,萬象生輝。一切均臣服於藝術整體表現和思想情感的表達,使人瀏覽欣賞,嘆為觀止。

  中國山水畫成熟於唐、五代和北宋,但中國人的山水之思和山水文學卻要久遠得多。孔子說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沒有人對藝術和人生體會得如此深邃,乃至千載之下的山水文學和藝術都成了一聲聲遙遠的迴響。為什麼說仁厚的人像山而智慧的人像水呢?一個是世上景色的兩端,一個是人間品德的極致,兩相映照,恰到好處!豈止是山水畫的哲意升華,更是倫理典範的正大指標。每當我拜讀《溪山行旅圖》,總會想起韓愈的「雲橫秦嶺家何在」之沉雄與惆悵;想起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之明快與欣悅;想起陸放翁「平遠山如蘊藉人」之情真意遠;想起杜工部「薄雲宿巖際,孤月浪中翻」之憂傷國事,感嘆人生……對於不是畫山而是造山這樣的藝術典範,原本沒有必要去設問「溪山何在,行旅何人」,我們只需要永恆的敬畏與感激。

相關焦點

  • 北宋範寬傳世名作《溪山行旅圖》
    北宋範寬傳世名作《溪山行旅圖》  北宋畫家範寬簡介  《溪山行旅圖》釋義:   《溪山行旅圖》北宋畫家範寬的傳世名作,絹本淺設色,縱206.5釐米,橫103.3釐米。站在畫軸前,只覺得大山壓頂,咄咄逼人,令人仿佛身臨其境。
  • 範寬與《溪山行旅圖》
    據他記載:「忽然一道光線射過來,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後,夾在樹木之間,範寬二字的名款赫然呈現。」這一激動人心的一刻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化為了永恆。千年名畫《溪山行旅圖》的作者就是北宋大畫家範寬,從此有了更加堅實的依據。
  • 宋 範寬《溪山行旅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山行旅圖》軸,宋,範寬繪,絹本,淺設色,縱206.3cm,橫103.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在右上角上有明末書法家董其昌用楷體工整寫就的"北宋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十個字,在畫幅的右下樹蔭草葉間有"範寬"字題款,因而被確認為範寬真跡。
  • 宋代第一書畫名作——《溪山行旅圖》
    1958年8月5日,藝術史家李霖燦先生,和往常一樣,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做著四十年都熱衷的讀畫工作,這一天,他讀的是北宋名畫《溪山行旅圖》。據他記載:「忽然一道光線射過來,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後,夾在樹木之間,範寬二字的名款赫然呈現。」這一激動人心的一刻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化為了永恆。
  • (北宋)範寬《溪山行旅圖》
    該畫作畫幅右上角上有明末書法家董其昌用楷體工整寫就的「北宋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十個字,在畫幅的右下樹蔭草葉間有「範寬」字題款。範寬的作品多取材於其家鄉陝西關中一帶的山嶽,雄闊壯美,筆力渾厚。注意寫生,多採用全景式高遠構圖,範寬善用雨點皴和積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般的沉鬱效果,襯託出山勢的險峻硬朗,範寬還善畫雪景,此是其一大創造,被譽為「畫山畫骨更畫魂」。
  • 漢橋話畫:範寬《溪山行旅圖》宋代全景式山水畫的高峰
    用文武來區別李、範這兩位宋早期山水畫大家,的確有十分形象的妙處,如果將現在這幅《溪山行旅圖》與前面的《讀碑窠石圖》兩圖並置,我們也會與王詵有同感。《溪山行旅圖》稱得上是幅皇皇巨著,這樣的畫可能要遠一點兒距離才不會被它的氣勢壓倒。《溪山行旅圖》從各個方面都為我們展現一個雄強渾厚、充滿震撼力的山水世界。
  • 《溪山行旅圖》的誕生地不只有漂亮的秋色 這裡的溪山冰谷更美麗
    此外,著名的《溪山行旅圖》就是大畫家範寬常年在耀州行走生活,將胸中丘壑書寫在畫卷上的,北方的山巒雄闊壯美,在畫家範寬筆下,他多採用全景式高遠構圖,讓這裡的山嶽顯得更有氣勢。據說範寬還善畫雪景,被譽為"畫山畫骨更畫魂",當然,畫中山水再美麗也比不上親眼所見的山水,在照金薛家寨山中,當蜿蜒曲折的流水遇到驟降的氣溫,飛流直下的瀑布在寒冬裡凍成了一座座冰柱,這景觀也只有在短暫的冬季才能看到。
  • 三說範寬《溪山行旅圖》真偽(圖)
    《溪山行旅圖》中的房屋《溪山行旅圖》中的人物(傳)五代關仝《秋山晚翠圖》龐鷗當代鑑定大家張珩先生在《怎樣鑑定書畫》一文中創造性的將書畫鑑定的方法歸納為:主要依據和輔助依據兩個方面,「鑑定的主要依據應該看書畫的時代風格和書畫家的個人風格
  • 何謂高山仰止——範寬的《溪山行旅圖》賞析
    《溪山行旅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絹本,206.3釐米X 103.3 釐米。 2011年——2012年之交,臺北故宮曾舉辦「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特展,在書畫主展廳正面陳列幾張山水巨製,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郭熙的《早春圖》。這些作品,均曾被現代名家陸儼少稱為「銘心絕品」,每一張都堪稱國寶中的國寶,被學界認為「共同代表著宋代山水的黃金時代」。其中,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更令人流連忘返、嘆為觀止。
  • 在照金尋找《溪山行旅圖》
    北宋的某一個傍晚,一個叫範寬的人從這裡經過,僅僅是一瞥,便與這塊土地結下了千年不解的情緣,《溪山行旅圖》成為歷代墨客騷人心中難以企及的聖境。   範寬與《溪山行旅圖》  範寬,北宋畫家。又名中正,字中立。陝西華原(今銅川耀州區)人。性疏野,嗜酒好道。擅畫山水,為北宋山水畫三大名家之一。
  • 範寬《溪山行旅圖》為什麼是宋畫第一?
    五代宋初,中國畫中的山水畫被推到了一個歷史高峰,北宋範寬就是其中一員大將。「溪山行旅圖」是範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這件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幾乎佔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使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
  • 範寬《溪山行旅圖》筆法分析
    《溪山行旅圖》作為範寬最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繪畫風格相當於山水畫作的裡程碑。現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亦為臺北故宮鎮院之寶。其畫作為絹本立軸縱高為206.3cm,橫寬為103.3cm。《溪山行旅圖》畫作中崛地而起的峰巒頂天而立,如同樹立天地之間的豐碑,而此山峰佔幅約為整幅畫作構圖比例的2/3,其山巒起伏之間夾雜茂林密樹,而山間之處繪製的瀑布飛流而下,與畫幅下方的三堆石崗產生極為有力的視覺衝擊。而更為濃蔭的樹木形象與溪流形成明暗對比,並與右端岸邊四頭毛驢產生立體效果的空間維度遙相呼應,更加突出了關陝風景典型畫風魅力。
  • 範寬《溪山行旅圖》筆法分析
    《溪山行旅圖》作為範寬最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繪畫風格相當於山水畫作的裡程碑。現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亦為臺北故宮鎮院之寶。其畫作為絹本立軸縱高為206.3cm,橫寬為103.3cm。《溪山行旅圖》畫作中崛地而起的峰巒頂天而立,如同樹立天地之間的豐碑,而此山峰佔幅約為整幅畫作構圖比例的2/3,其山巒起伏之間夾雜茂林密樹,而山間之處繪製的瀑布飛流而下,與畫幅下方的三堆石崗產生極為有力的視覺衝擊。而更為濃蔭的樹木形象與溪流形成明暗對比,並與右端岸邊四頭毛驢產生立體效果的空間維度遙相呼應,更加突出了關陝風景典型畫風魅力。
  • 臺北故宮鎮院之寶範寬《溪山行旅圖》今夏展出
    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三件藏品一直令遊客趨之若鶩,其實,從繪畫層面而言,真正的鎮院三寶另有所屬——即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和李唐《萬壑松風圖》三件宋代名作。  《溪山行旅圖》堪稱三寶之首。
  • 解讀範寬《溪山行旅圖》密碼
    北宋範寬《溪山行旅圖》不僅被譽為中國山水畫裡最高的一座山,外國人想了解中國山水畫時,一定不能不提到它。看過這幅畫的人幾乎全是「一見難忘」,許多人好奇,許多人感動……,這幅畫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力量?本文就將試著解讀在這幅「其實很數學」的畫中,到底蘊藏了哪些秘密。
  • 看範寬《溪山行旅圖》的構成方法
    現存的範寬作品只有《溪山行旅圖》、《雪景寒林圖》、《臨流獨坐圖》等寥寥五六件,且幾乎每一件都存在爭議。對於務實的學習者來說,並不十分關心某件作品確否出自畫家親手,而對作品本身的繪畫語言信息的深入解讀更為迫切,以學以致用。探尋前代經典作品的藝術本體規律,才是畫家們最關心的。《溪山行旅圖》無疑是流傳有序、可信度最大,尤其是藝術水準最高的範寬代表作品了。
  • 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為什麼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
    它們分別為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今天就先跟大家聊一聊範寬的《溪山行旅圖》之故事。第一,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的博物館,而大陸和臺灣對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三寶」有著不同的說法。
  • 尋找範寬《溪山行旅圖》隱藏的作者籤名(高清晰)
    「溪山行旅圖」是範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這件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幾乎佔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使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明清時期的著錄裡,沒有提到畫家的款印,不過歷來收藏者對此畫出自範寬確信不疑。
  • 【課件】範寬-「溪山行旅圖」高清詳析
    《溪山行旅圖》構圖特性(一)、中峰鼎立,中軸巨碑式構圖《溪山行旅圖》是故宮的鎮院之寶。畫面樸實、穩定,這些特質從他的構圖看的出來,比如他的構圖是中軸式、巨碑式構圖,本身就有中正平衡的效果,相當對襯、而且居中。
  • 吳雪杉 | 溪山行旅:董其昌、「四王」與清代「仿範寬」山水*
    當範寬《溪山行旅圖》原作本身塵封於清宮時,《溪山行旅圖》各式「縮本」正在把範寬以及《溪山行旅圖》的圖像與知識傳播開去。三、「不求形似」仿範寬當《溪山行旅圖》原作還保留在王時敏手中時,他的朋友、學生還有子弟都有機會觀摩到這件名作,其中應該就包括王時敏之外的「三王」:王鑑、王翬和王原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