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橋話畫:範寬《溪山行旅圖》宋代全景式山水畫的高峰

2020-12-04 今日藝術頭條

文章來源於畫家邱漢橋新浪微博

《溪山行旅圖》,北宋,範寬,絹本墨筆畫,縱206.3釐米,橫103.3釐米,現藏於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名畫鑑賞

北宋中期一位叫王詵(音同:身)的畫家曾經在同一間屋子的東牆掛李成山水,西牆掛範寬畫作,看了半天,前者墨潤筆精,煙嵐輕動,秀氣可掬;後者則是如面前真列峰巒,渾厚氣壯雄逸,筆力老健。王詵感嘆:「此二畫之跡,真一文一武也。」用文武來區別李、範這兩位宋早期山水畫大家,的確有十分形象的妙處,如果將現在這幅《溪山行旅圖》與前面的《讀碑窠石圖》兩圖並置,我們也會與王詵有同感。

《溪山行旅圖》稱得上是幅皇皇巨著,這樣的畫可能要遠一點兒距離才不會被它的氣勢壓倒。《溪山行旅圖》從各個方面都為我們展現一個雄強渾厚、充滿震撼力的山水世界。站在它的面前,只見撲面而來的是一座頂天立地、插入雲天的佔據整幅畫面三分之二的巨峰,山體上少見植被,山石裸露更顯四面峻厚,山石主體的皴法在畫史中被稱為「雨點皴」或者「豆瓣皴」,「雨點」、「豆瓣」形容這種皴法的排布密集,短小如鋼鑿成,有人形容這種皴法「如生鐵鑄成」,將山石的質感非常恰當地表現出來,塑造了一個"氣魄雄渾,如雲長貫甲"般的堂堂大山,直令人傾倒。

峰頂有密林,蓊蓊鬱鬱,蒼蒼莽莽,一線瀑布從峭壁深處飛瀉直下,幻化成輕煙薄霧,襯託出山的高聳與雄強。高山下,巨石堅凝,雜樹豐茂;綠蔭裡,蕭蕭寺觀,隱約可見;亂石中,涓涓流泉,水若有聲。這一切構成了氣勢崚嶒(leng ceng)而又高遠寧靜的景象。王詵所說的站在範寬畫作前「如面前真列峰巒」,是千古人的同感。畫家又很巧妙地用縹緲煙雲作為巨峰與畫中前景的過渡,使觀者不會產生視覺上的突兀感。前景是怪石箕踞的崗丘,崗丘上百樹叢生,或側或欹,形如偃蓋,山腳流水潺潺,樹巔間隱隱綽綽露出樓閣,山路上從右至左行來一隊旅客,四頭騾馬載著貨物正艱難跋涉,得得的蹄聲敲破了空谷岑寂,此刻,我們仿佛也隨著這清脆的聲音的起落走進了畫面,投入到崇山峻岭的懷抱中,聽憑那林間的風聲吹去塵世的喧囂,溪澗的清流滌盡心靈的雜念。

《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讓人感受到恢弘博大而又逼真動人的氣象,沉沉的絕壁,一線瀑布成了畫眼,承上啟下,使山峰充滿靈氣.浮動的山嵐橫過畫面,造成了前後的空間感,左側的半壁山峰令人感到山外有山、畫外有畫。「近山才四寸,萬象紛納芥」,樹木植被的刻畫十分注重不同種類的形態與特徵,不同於後世山水畫中大部分對樹木處理得樣式化、符號化,而這也是宋代繪畫卓絕於歷代畫史的原因之一。豐茂的樹叢,潺潺的流水,兼程的商旅,似乎是那山川蓬勃生命的象徵,這一切都是那麼自然,那麼匠心獨運。此畫構圖層次分明,主次和諧.前後遞進,用水貫通. 用筆清雄,濃淡瞭然,以墨骨取勝。範寬畫作的用墨也不同於李成的喜用淡墨,而是多濃墨、焦墨,有濃重感。

《宣和畫譜》說看他的畫「恍然如行山陰道中」,現代黃賓虹也說「如行夜山,昏黑中層層深厚」。作者留心觀察山林間,煙雲變滅,風雨晴晦,各種變化難狀之景,取勢磅礴,全幅山石,以密如雨點的墨痕和鋸齒般的巖石皴紋,刻畫出山石渾厚蒼勁之感,畫面大小、遠近、虛實的賓主關係始終牽動讀者的視線,前景細膩精緻,後景大氣雄渾,整幅畫面氣勢逼人而清幽空靈,動中有靜,靜中有聲,既有逼人的高山,又有清新的溪流,很難不讓人發出由衷的讚嘆。如斧鑿般的雨點皴,鑿出山的實質與風骨,點點雨點,如細胞、如分子、如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畫家畫作時如雕刻工匠般,一點一點的,細心耐心但雄強的畫出,就如同修行一般,日復一日,勇猛精進。

畫趣拾珍

打開《溪山行旅圖》,映入眼帘的,除了氣勢逼人的山水外,還有各類藏家的題款與印章,彰顯著這幅稀世珍寶的流傳有序。這件作品剛剛問世就被收入北宋皇宮,皇帝宋徽宗是範寬的忠實喜愛者,據史書記載,他曾經收藏過的範寬作品有56件之多。畫中這枚「御書之寶」方璽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顯的宋代特點。可見,這幅名畫曾經被收藏於北宋的皇宮。隨著金兵南下,北宋滅亡,金兵不懂什麼書畫,只俘虜了北宋皇帝、宮妃和珍寶,《溪山行旅圖》便隨著皇宮裡大量的珍寶繪畫流散民間。後來,《溪山行旅圖》在各色人等中輾轉,被各種人蓋過收藏章,當中不乏著名鑑賞家和多位皇室成員,經手累加的印鑑多達22枚,而乾隆帝的印鑑竟有6枚,加蓋了他專門用於收藏的「御書之寶」的御用方印鑑,可見其珍愛程度之盛。只是乾隆之後,皇家就很少關注這件作品了。直到1924年馮玉祥發動政變,紫禁城隨後變成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平民百姓才有幸看到《溪山行旅圖》的真跡。

《溪山行旅圖》局部

1933年,隨著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緊逼,南京國民政府將紫禁城的珍寶分批南遷,《溪山行旅圖》隨著其他文物顛沛流離,最終落腳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在1958年之前,大家並不能確定這幅《溪山行旅圖》就是範寬的真跡,因為宋朝人比我們愛惜作品,作者經常不在畫面上簽字印章,儘管歷代鑑定家將其與範寬其他作品做了對比,猜測應該是範寬真跡,也終不過是猜測而已。

直到1958年8月5日,範寬的研究者、長期醉心於臨摹《溪山行旅圖》的臺灣畫家李霖燦在畫面下方樹林的間隙裡發現了「範寬」的籤名,證明了董其昌所題的十個字:北宋範中立谿山行旅圖。至此,這樁千年懸案最終塵埃落定。這幅千年古畫又因此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雖然作品身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但是出於對這件珍貴文物的保護,四年才會展出一次。據說,每逢展出的日子,遊人如織,都會順著樹叢尋找範胖子在一千年前那不起眼的籤名。

這是《溪山行旅圖》的流傳順序,華人最知名的新派武俠小說作者金庸的名著《笑傲江湖》裡也提到過此畫作,《笑傲江湖》原著第十九章描寫到:向問天攜帶《溪山行旅圖》、《嘔血譜》、《率意帖》和《廣陵散》等曠世之寶帶與令狐衝來到梅莊,以這四件寶物引誘梅莊四友與令狐衝比劍,沉迷於琴棋書畫的四位莊主均敗在令狐衝劍下,原本可以讓令狐衝與向問天走人,但是四莊主丹青生心裡放不下《溪山行旅圖》,又冒著殺頭大罪扯出囚居湖底的任我行與之比武,豈知這正中了向問天的圈套,向問天託令狐衝將精鋼鋸帶給任我行,那任我行是何等人物,用內力震暈所有人,用精鋼鋸鋸斷縛手鐵鏈,得以逃出生天,令狐衝的命運因此而改變,出獄後的任我行找篡奪其教主地位的東方不敗報了仇。

在《笑傲江湖》全書中《溪山行旅圖》只跑了這麼一次龍套,卻是關鍵的黃金配角,主宰了整個故事的發展,也是金庸更讓人佩服的地方,他連這麼一個龍套都選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物件,《笑傲江湖》裡的故事雖然沒有明確表示過故事發生在哪個朝代,但是真正的金庸迷們肯定知道,這事兒發生在明朝,理由很簡單,《鹿鼎記》中有句話叫「前朝有個令狐衝」,如果要細推故事發生的時間,應該是在明代末期,而這個時候恰恰是《溪山行旅圖》傳世譜系記錄中流落民間的時候。

《溪山行旅圖》局部

山水繪畫風格如此之雄強,但畫史中記載的範寬其人卻有著寬厚的性格。畫史有種傳說「寬」的名字就是人們因為他性情溫厚才這麼叫他。我們不知道他的家世,也不知道他的具體生平,和李成不一樣,他應該只是一位沒有太多背景的民間畫家,青年時代常往來於京都開封和西京洛陽之間,從事寫生及賣畫活動。也有人說他是隱士,因為畫史中有記載說他是位很自由瀟灑的藝術家模樣。他的山水畫學過李成,後來又學荊浩,北宋三大家都曾師法荊浩畫作,因為荊浩實在是中國山水畫成熟時期一位無法跳過的人物。

不過範寬最終覺得前人作畫也都是對物寫生而成,與其以前人為師不如直接以身邊的萬物為師,以萬物為師不如以自己的心為師,強調對物的寫生,範寬在西安附近的終南山、華山等地都遍布足跡,對實景之後,還要將自己的情感、感受加入到畫中,才能使自己與自然融為一體畫出自己的作品。終南山、華山都臨近長安,同屬關中名山,其山巒體式宏大壯美,這無疑會對範寬的山水畫境界產生巨大的影響。在「巖隈林麓」、「幹巖萬壑」之間,北方雄偉奇逸的山水正是範寬山水畫的表現對象,這也是使他的山水畫具有雄武的風格的一個重要原因。

北宋範寬《谿山行旅圖》不僅被譽為中國山水畫裡最高的一座山,外國人想了解中國山水畫時,一定不能不提到它。看過這幅畫的人幾乎全是「一見難忘」,許多人好奇,許多人感動,這幅畫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力量?

李霖燦

李霖燦在《中國美術史稿》中談到:「記得劉國松氏對我說過,有一次他對這幅巨軸凝眸深思,竟然『感激』得流下了眼淚!」劉國松是臺灣早期現代藝術的開拓者,看了這幅畫後,感激的流下眼淚。在此,「感激」二字用的很有趣,一般我們對於施恩於我們的任何人、事、物感激,是因為我們從對方身上得到了升華,或是得到啟發、包容和諒解。而劉國松,一個從事現代藝術的人,為什麼會對一幅千年古畫感激呢?李霖燦解釋了這個感激的眼淚是怎麼來的:「劉國松氏不過是被範寬的『誠懇』所感動了而已。試看那千筆萬擢不厭其煩的『雨點皴』法,若不把山的莊嚴偉大從心坎中畫到了頑石點頭誓不罷休,哪個人能不為範華原的『誠懇』所感動?」

範寬的「誠懇」無疑是十分動人的,但只因為他使用了「雨點皴」嗎?這幅畫感動了古今無數人,也許畫中還蘊含了更多的「感動因子」有待我們去發掘。

一是從他的構圖如中軸式、巨碑式看得出來,其本身就有中正平衡的效果,相當對襯而且居中;

二是這幅畫的尺寸206x103cm剛好是2:1,遠景主山的山形圓渾,佔滿了畫面的2/3,是這幅畫中最獨特的部份,這種滿幅的效果造成了永恆、穩定、包容的視覺感;

三是這幅畫前景、中景、遠景的比例剛好是1:3:9,代表了三種層次,象徵人和宇宙的關係與宇宙的基本結構。

中國人特別重視「九」這個數字,據說它是由龍形圖騰演變成文字,象徵著神秘與神聖。而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中,「九」是最大陽數,象徵著天,天有九層,九層天就是指天之極處。因此推論畫中1:3:9的比例很可能與宇宙結構、與天之極處十分相關。等比級數的構圖比例,造成視覺的跳躍,一方面產生節奏感,另一方面也成就了中軸主山的巨大感。範寬運用了「移念到眼前」的概念,遠景主山墨色跟前景一樣重,又非常巨大,強度比前景的石塊還要強,直接打到觀者的眼前,感覺好像被迫站在山腳下,但卻又不是,因為這裡還有很飄渺空靈的雲霧,使觀者根本不知道它的距離有多遠。

《谿山行旅圖》

並且,因為有了1:3:9的比例關係,讓我們似乎看到了這幅畫中「人」和「天」的關係與脈絡,畫中清晰的展現了三種層次:

1、前景為凡俗世界。前景行旅二人是忙碌又辛苦的生活著,有數不盡的包袱,有放不下的執著,其前行的道路似乎寬廣,感覺很自由,好像可以任意做很多事,但卻永遠無法提升層次而且看不到天,因為連抬頭的時間都沒有,日復一日,永遠在同一個平面上無法提升;

2、中景為好道、求道、修道的層次。畫幅中景左方的樹叢後有一位穿著僧侶袍的求道者,在叢林密布中不斷摸索才能到達畫幅右方樹叢後的寺院,中景象徵著修煉者求道之辛苦。流泉不斷流洩到中景,再奔入前景而越見寬廣,仿佛正說明造物之恩如天降甘露,披及萬物。這道瀑布在畫中剛好位於寺廟的正上方,是否暗示著「法源」、「道源」的流瀑與修行者的距離最為接近,傳達了「唯修煉得聞天音」的訊息;

3、遠景為宇宙最高意志的主宰,堅實渾圓的主山高聳入天之極處,似乎表現著堅強的意志,而他也一直恆常不變的注視著下方的生命。

《谿山行旅圖》或許是範寬心中的宇宙結構簡單示意圖,更重要的是這幅畫其實是在呼喚著所有的觀者——回歸與升華,而那也許正是人們內心受到感動的真實原因。

名家小傳

範寬

範寬,北宋畫家,名中立,字仲立,因性情寬和,人稱為「範寬」,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常往來汴京、洛陽。沒有具體的生卒年,活動年代應該跨五代末期與北宋早期,宋仁宗天聖年問(1023~~1032年)尚在。山水初學李成,繼法荊浩,後對景造意自成一家,落筆雄健凝鍊,喜用狀如雨點、豆瓣、釘頭的皴筆畫山,皴筆布列山石之正面,起伏更見有勢,山頂多植密林,水邊置大石,屋宇籠染黑色,表現出秦隴大地峰巒渾厚峻拔景象,也擅畫雪景。與關仝、李成並為五代、北宋間北方山水畫的主要流派代表。範寬的畫對後世影響深遠.人們稱他的畫為"百代標程"。徐悲鴻評價《溪山行旅圖》:中國所有之寶,故宮有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闢易萬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佔全幅面積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全幅整寫,無一敗筆。歷代名家對他推崇備至,怎麼形容都不為過,2000年美國《生活》雜誌評選「千年來全球最有貢獻的一百位人物」,中國入選的共有六位,範寬、鄭和、忽必烈、毛澤東、朱熹、曹雪芹。其存世作品還有《雪山閣樓圖》(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雪山蕭寺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相關焦點

  • 範寬與《溪山行旅圖》
    據他記載:「忽然一道光線射過來,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後,夾在樹木之間,範寬二字的名款赫然呈現。」這一激動人心的一刻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化為了永恆。千年名畫《溪山行旅圖》的作者就是北宋大畫家範寬,從此有了更加堅實的依據。
  • 範寬《溪山行旅圖》為什麼是宋畫第一?
    山水畫在宋朝達到頂峰,範寬更是宋代畫家裡的大師級人物。他被美國評為「對人類最有影響的百大人物」第59位,曹雪芹和居裡夫人都排在他之後。他的《溪山行旅圖》現藏於臺北故宮,被喻為宋代繪畫「神品」,董其昌評價《溪山行旅圖》為「宋畫第一」。那麼這幅畫到底牛在什麼地方呢?    中國繪畫筆墨隨性揮灑,層巒疊嶂中的詩意家園盡現。
  • (北宋)範寬《溪山行旅圖》
    該畫作畫幅右上角上有明末書法家董其昌用楷體工整寫就的「北宋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十個字,在畫幅的右下樹蔭草葉間有「範寬」字題款。在該畫上還有很多收藏者的題款,包括具有明顯宋代特點的「御書之寶」方的印文、印色,畫卷上還有乾隆皇帝專門用於收藏的「御書之寶」的印鑑。範寬的作品多取材於其家鄉陝西關中一帶的山嶽,雄闊壯美,筆力渾厚。注意寫生,多採用全景式高遠構圖,範寬善用雨點皴和積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般的沉鬱效果,襯託出山勢的險峻硬朗,範寬還善畫雪景,此是其一大創造,被譽為「畫山畫骨更畫魂」。
  • 臺北故宮鎮院之寶範寬《溪山行旅圖》今夏展出
    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三件藏品一直令遊客趨之若鶩,其實,從繪畫層面而言,真正的鎮院三寶另有所屬——即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和李唐《萬壑松風圖》三件宋代名作。  《溪山行旅圖》堪稱三寶之首。
  • 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上...
    第三講 臺北故宮國寶故事| 《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是北宋範寬創作的一幅絹本墨筆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 三說範寬《溪山行旅圖》真偽(圖)
    像《溪山行旅圖》這樣的孤例,除了前文提到的「範寬」款識的問題之外,我們只能從文字到圖像,從畫論中的一些「乾貨」來印證《溪山行旅圖》是不是範寬所繪。《聖朝名畫評》中記載:「中正好畫冒雪出雲之勢,尤有骨氣」,避開抽象的「骨氣」不談,原來範寬喜歡畫雪景,並且是雲中的雪山。
  • 何謂高山仰止——範寬的《溪山行旅圖》賞析
    《溪山行旅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絹本,206.3釐米X 103.3 釐米。 2011年——2012年之交,臺北故宮曾舉辦「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特展,在書畫主展廳正面陳列幾張山水巨製,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郭熙的《早春圖》。這些作品,均曾被現代名家陸儼少稱為「銘心絕品」,每一張都堪稱國寶中的國寶,被學界認為「共同代表著宋代山水的黃金時代」。其中,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更令人流連忘返、嘆為觀止。
  • 《溪山行旅圖》為何被稱宋畫第一?
    中國的山水畫可謂是傳統繪畫中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從整個山水畫發展史看,宋代是我國古典寫實藝術的巔峰階段,更是山水畫史上的一個高峰。如今許多名作都誕生於這個時代,其中就包括範寬那幅被稱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
  • 看範寬《溪山行旅圖》的構成方法
    現存的範寬作品只有《溪山行旅圖》、《雪景寒林圖》、《臨流獨坐圖》等寥寥五六件,且幾乎每一件都存在爭議。對於務實的學習者來說,並不十分關心某件作品確否出自畫家親手,而對作品本身的繪畫語言信息的深入解讀更為迫切,以學以致用。探尋前代經典作品的藝術本體規律,才是畫家們最關心的。《溪山行旅圖》無疑是流傳有序、可信度最大,尤其是藝術水準最高的範寬代表作品了。
  • 名畫欣賞: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範寬(北宋)絹本墨筆206.3cm×103.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該畫是宋初全景式山水畫的經典之作,以高遠構圖繪巍峨山體。近處山道上,是左行的一隊旅客,四頭騾馬載著貨物正在艱難跋涉……畫作的寫生意味較多,採用雨點皴和積墨法,塑造出巖體的陰陽向背和堅實質感,有如行夜山般的沉鬱,襯託出山勢的險峻硬朗,得山之骨。所畫的崇山峻岭,密林茂葉,正是關陝地區「山巒渾厚,勢狀雄強」的典型特色。原作的上方,估計因有所殘缺而裁掉,更顯得頂天立地,增加了雄偉壯觀的氣勢。
  • 宋代第一書畫名作——《溪山行旅圖》
    1958年8月5日,藝術史家李霖燦先生,和往常一樣,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做著四十年都熱衷的讀畫工作,這一天,他讀的是北宋名畫《溪山行旅圖》。據他記載:「忽然一道光線射過來,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後,夾在樹木之間,範寬二字的名款赫然呈現。」這一激動人心的一刻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化為了永恆。
  • 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為什麼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
    它們分別為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今天就先跟大家聊一聊範寬的《溪山行旅圖》之故事。第一,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的博物館,而大陸和臺灣對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三寶」有著不同的說法。
  • 「名畫鑑賞」範寬惟一真跡《溪山行旅圖》到底妙在哪裡?
    溪山行旅 縱 206.3釐米 橫 103《溪山行旅》為中國北宋畫家範寬的作品,此圖是他傳世的唯一真跡,也是臺北故宮的天字號重寶。其中「御書之寶」方璽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顯的宋代特點,說明此畫曾經被收藏於北宋的皇宮。隨著金兵南下,北宋滅亡,皇宮裡的大量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於民間,其中也包括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細看畫,乾隆皇帝專門用於收藏的印鑑也在其中。▼ 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
  • 大氣磅礴 沉雄高古:範寬《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絹本設色) 206×103釐米 北宋 範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劉傳銘   溪山何處?行旅何人?當我第一次看到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時,這兩個問題就一下子蹦了出來。問題雖然簡單,然殊難稽考。溪山究竟是特指哪一座山?還是泛指一種山態山情?至今無確切答案。至於行旅何人,似有定論。雖然圖中山道上的商旅騾馬隊中的豆馬寸人,已然被龐大巍峨的山體逼壓得若隱若現,不易辨認。但範中立在畫中寄寓的懷抱之深,說此畫描寫的就是畫家本人逆旅人生的一段經歷一定不會錯。
  • 溪山行旅圖 8K 高清影像
    2017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曾為鎮院之寶——北宋範寬《溪山行旅圖》製作視頻短片
  • 解讀範寬《溪山行旅圖》密碼
    北宋範寬《溪山行旅圖》不僅被譽為中國山水畫裡最高的一座山,外國人想了解中國山水畫時,一定不能不提到它。看過這幅畫的人幾乎全是「一見難忘」,許多人好奇,許多人感動……,這幅畫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力量?本文就將試著解讀在這幅「其實很數學」的畫中,到底蘊藏了哪些秘密。
  • 範寬《溪山行旅圖》筆法分析
    《溪山行旅圖》作為範寬最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繪畫風格相當於山水畫作的裡程碑。現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亦為臺北故宮鎮院之寶。其畫作為絹本立軸縱高為206.3cm,橫寬為103.3cm。《溪山行旅圖》畫作中崛地而起的峰巒頂天而立,如同樹立天地之間的豐碑,而此山峰佔幅約為整幅畫作構圖比例的2/3,其山巒起伏之間夾雜茂林密樹,而山間之處繪製的瀑布飛流而下,與畫幅下方的三堆石崗產生極為有力的視覺衝擊。而更為濃蔭的樹木形象與溪流形成明暗對比,並與右端岸邊四頭毛驢產生立體效果的空間維度遙相呼應,更加突出了關陝風景典型畫風魅力。
  • 範寬《溪山行旅圖》筆法分析
    《溪山行旅圖》作為範寬最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繪畫風格相當於山水畫作的裡程碑。現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亦為臺北故宮鎮院之寶。其畫作為絹本立軸縱高為206.3cm,橫寬為103.3cm。《溪山行旅圖》畫作中崛地而起的峰巒頂天而立,如同樹立天地之間的豐碑,而此山峰佔幅約為整幅畫作構圖比例的2/3,其山巒起伏之間夾雜茂林密樹,而山間之處繪製的瀑布飛流而下,與畫幅下方的三堆石崗產生極為有力的視覺衝擊。而更為濃蔭的樹木形象與溪流形成明暗對比,並與右端岸邊四頭毛驢產生立體效果的空間維度遙相呼應,更加突出了關陝風景典型畫風魅力。
  • 世界「第二千年百大人物」,淺聊範寬及其代表作《溪山行旅圖》
    宋代,出於自上而下對藝術的推崇,使得名家輩出,各種藝術百家爭鳴,呈現出井噴的狀態,被稱為中國的第一次文藝復興的時代。「師古人不如師造化,師造化不如師心源。」這位提出我國繪畫理論中心體系的人物,便是這個時代的佼佼者,湯垕謂其畫「照耀千古」,趙孟稱其畫「真古今絕筆也」, 董其昌評其畫「宋畫第一」,他創造雨點皴和積墨法,他的《溪山行旅圖》令人流連忘返、嘆為觀止,與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郭熙的《早春圖》,均被稱為「銘心絕品」,皆堪稱國寶中的國寶,被學界認為「共同代表著宋代山水的黃金時代」。
  • 吳雪杉 | 溪山行旅:董其昌、「四王」與清代「仿範寬」山水*
    201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典範與流傳:範寬及其傳派》特展,就範寬《溪山行旅圖》對後世的影響做了系統梳理,展覽及圖冊中舉出大量明清畫家效法範寬的作品實例[1]。本文在此基礎上,討論《溪山行旅圖》如何進入清代「四王」的視野,「四王」及其傳派如何「臨」「仿」範寬的山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