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昆,寫溫柔的科幻小說

2021-02-19 環球人物


人物簡介:

劉宇昆,美國華裔科幻作家,1976年出生於蘭州,11歲移居美國。曾憑藉短篇小說《手中紙,心中愛》獲得世界幻想文學大獎「星雲獎」和「雨果獎」,也是《三體》第一、三部的譯者。在國內出版的作品有《思維的形狀》《殺敵算法》等。


因為小學五年級就去了美國,劉宇昆現在的中文說得並不利索,雖是母語,反而像門新學的外語。但他極少中英文混雜。「我的中文寫作現在仍是小學五年級的水平,但在理解和鑑賞中文方面,還是不錯的。」


在美國,劉宇昆是軟體工程師、律師,業餘寫英文科幻小說。他的作品獲得過「星雲獎」和「雨果獎」,在科幻文學界,這兩個獎項的地位不亞於科學界的諾貝爾和電影界的奧斯卡。但劉宇昆為國人所熟知,卻是因為他的翻譯——把國內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三體》第一部引介到國外。這是中國第一部被譯成英文的長篇科幻小說,也讓西方第一次對中國科幻界刮目相看。

「喜歡西方的開放,也喜歡東方的親情」


劉慈欣曾評價劉宇昆的作品是「科學幻想和中華文化的完美融合」,畢竟,他的身上交融著中西兩種文化和思維,「在中國、美國分別生活的經歷,讓我比較擅長從多個角度來看待一件事情。我喜歡西方文化的開放、理性、自由,也喜歡中國文化的親情、溫暖、歷史繼承。」


孩提時的劉宇昆,在蘭州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則在美國讀書學習。自小,劉宇昆就顯示出了對故事的喜愛和天賦,經常是「自己編故事,然後配上插圖,給爺爺奶奶看」。他至今記得自己構想的火箭飛機,可以依靠巨大彈簧的力量,沿著拋物線軌跡從蘭州彈跳著飛向北京。「那時也沒有要當科學家的夢想,就只能說自己從小還算是有想像力吧」,劉宇昆謙虛地說道。


被父母接到美國後,小小年紀的劉宇昆體味到了生活的苦悶,「語言不通,很想家,想回爺爺奶奶那兒去」。為了排遣異國他鄉的孤獨感,他開始與書籍為伴。回想起來,他認為這對自己的寫作很有幫助,「要想成為一個好作者需要海量閱讀,直到能夠無意識地復現優秀的寫作模式,類似於『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1997年,劉宇昆考入哈佛大學,基於對寫作的熱愛,他選擇了英美文學專業。同時,他還選修了自己擅長的計算機類課程,因為「可以構建虛擬機,運行出一個真實的世界,最終解決實際的難題」。


在學校裡,劉宇昆模仿馬爾克斯的風格寫了一個故事,發表在校內刊物《哈佛主張》上,那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真正發表作品。


從哈佛大學畢業後,劉宇昆依靠計算機特長成為一名軟體工程師,寫作則是在業餘時間進行。「沒有多少人能夠真正成為職業作家,在美國,大部分作家還是先得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然後在業餘時間寫東西,否則很難養家。」


軟體工程師的壓力很大,終日埋頭寫程序,難有自己的時間。工作了一段日子後,劉宇昆覺得這樣下去沒意思,於是又上了哈佛法學院,並成了一名專攻高科技專利案件的訴訟顧問,「就是在涉及高科技知識的案件裡,我被僱來為律師和法官解釋那些計算機、程序方面的專業知識,所以我做的工作既和法律有關,也與編程序有關」。這份工作讓他有了更多的時間繼續他所熱愛的小說創作。


文學、計算機、法律等生命中經歷過的元素,為劉宇昆此後的作品添了幾許更為豐富的色彩。


「日常生活中的東西對我更有影響力」


2009年4月,國內雜誌《科幻世界》刊登了劉宇昆的兩篇文章:《愛的算法》《單比特錯誤》,這是他的作品首次在國內發表。其中,《愛的算法》講述一位失去孩子、有嚴重抑鬱症的年輕母親,情感無所寄託,把玩具娃娃當作自己的孩子。劉宇昆說,正是對計算機算法的思考,讓他寫出了這部小說。「我編過很多程序,有時總是忍不住想,人類的情感與愛,是否也不過是大腦黑盒裡的算法而已?」


科幻作家陳楸帆評價劉宇昆:「總能用細膩文字觸動我們內心深處的柔軟,為作品賦予宗教般悲憫的光芒。」他雖然一直接受西方教育,本人又擅長計算機,但並不喜歡把筆墨花費在冷硬的技術上。在他的作品裡,對情感和人性的探討一定凌駕在科幻內核之上。「因為科幻小說最後還是小說,小說講來講去總是要講人的故事,所以人性還是很重要的。說白了,所謂科幻小說,不過是用科幻這種方法來探討人性,科幻不過是一種比喻。」


劉宇昆的代表作《手中紙,心中愛》最能體現他「人性大於科幻」的創作理念。故事講了一個美國二代移民與母親的文化衝突:母親是一位從香港嫁到美國的傳統女性,有一門很奇幻的手藝——摺紙,凡是疊出的小動物都能活蹦亂跳,她也藉此和兒子溝通感情。可兒子漸漸叛逆起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更使得母子之間漸行漸遠。後來,母親孤獨地去世,給兒子留下一封信,令兒子陷入悔恨與羞愧中,並真正理解了中國人深沉的愛。小說發表後,劉宇昆收到了許多美國年輕華裔讀者的反饋,說「在這個故事中找到了自己」。


2014年11月,劉宇昆與劉慈欣(左)在北京參加第五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


正是這種隱藏在科幻世界背後的情感元素,打動了科幻迷們。2012年,《手中紙,心中愛》捧回「星雲獎」和「雨果獎」,讓劉宇昆成為第一位出生在中國的世界科幻小說雙料獎得主。


與許多科幻作家動輒憧憬外星文明不同,劉宇昆更願意接地氣,「喜歡探討看得見、摸得著的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劉宇昆以氣候變化舉例:「現在很多美國人都在想這個問題,因為在加州附近,乾旱已經持續了10多年,對農業是一個很大的打擊,長期下去,對美國經濟和生活的影響肯定是很大的。這就是美國的憂慮,就像中國人焦慮霧霾一樣。」


他也會關注當下火熱的人工智慧:「最可怕的就是人工智慧。如果說它比人類更聰明,那人類就沒什麼用處了,地球會變成機器人的世界。當然,人工智慧最終並不一定比人類聰明,但只要聰明到一個程度,就可以替代人做很多工作,我們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最明顯的是就業……」


女兒出生後,劉宇昆更不願意去琢磨那種幾百年後的事情,「我比較實惠一點,孩子小,我天天想來想去的就是她們怎麼長大,怎麼保護她們,所以日常生活中的東西對我來說更加有影響力」。每天早上,他都會為孩子做早飯,上班時間專注於本職工作,下班後陪孩子們玩捉迷藏、抓鬼,寫作時間則放在從郊區家中到單位的通勤火車上。在搖搖晃晃的旅途中,劉宇昆完成了自己寫作生涯裡大部分的短篇小說。

好的科幻小說必須「軟硬兼施」


在自己的創作之外,劉宇昆用「翻譯」來溝通中西科幻。目前,他正在進行著《三體》第三部的翻譯工作。「劉慈欣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科幻小說家,他的《三體》是一本大尺度的幻想小說。比如,他構造了一個高度發展的外星文明,發明了一臺超級計算機,還做了很多對基礎物理學的有趣猜測。他提出了宏大的問題,並且嘗試去回答這些問題。他認真描寫了科幻中的『科』,還描寫了不少技術細節,很多對科學、工程感興趣的中國粉絲非常喜歡這個。而對外國讀者來說,《三體》是中國本土原汁原味的小說,西方科幻裡沒有這種味道。」


之前,劉宇昆已經將陳楸帆、夏笳等國內作家的科幻小說翻譯成英文,並發表在歐美主流科幻媒體上。日本作家立原透耶曾說:「在世界範圍,我們不如中國科幻有影響力,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劉宇昆。」


把西方作品介紹給中國,這個工作從清末持續至今。把中國當代作品介紹給西方,卻始終不多見,更不要說是與大眾較遠的科幻作品了。劉宇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選擇翻譯作品的標準很簡單,「首先是自己喜歡的,因為翻譯這種事情太累,自己都看不下去怎麼翻譯。此外,如果國內科幻小說裡表達的情感或視角,在英美作品中看不到,對這些作品的翻譯會更加有意義。」


在劉宇昆看來,最好的科幻小說要有一種力量,「能夠促使我們重新審視現有的世界」,所以,這種小說必須是「軟硬兼施」的,既有科學的嚴謹,也有內在流露的情感。


當前,國內科幻作品市場雖有《三體》等備受好評的作品,但依然難掩科幻文學小眾、創作者稀少的窘境。劉宇昆對《環球人物》記者說:「美國科幻文學市場既有多樣的平臺,也有不同的文體和素材,可以寫得很硬或很軟,也可以探討社會的各種問題,中國則比較單一一些。畢竟,科幻在中國的歷史不是很長,從上世紀90年代以後才開始發展起來,但從現在來看,我對國內科幻文學的創作是很樂觀的。」


對劉宇昆而言,無論西方還是中國,科幻文學的意義在於:「讓你能夠把人類作為整體來想像,怎麼樣處理現實問題,怎麼樣處理人類終極問題。」

作者:《環球人物》記者 盧楚函

原創稿件,轉載務經授權,否則維權到底。

更多精彩內容,請戳下方「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劉宇昆:用科幻小說放大人性
    中國科幻文學界有「大小劉」之說,大劉是劉慈欣,小劉則是居住在美國的劉宇昆。2015年、2016年「雨果獎」作品《三體》(劉慈欣)和《北京摺疊》(郝景芳),都是經過劉宇昆的精彩翻譯,才傳達到英語世界。網上甚至有人說「中國和世界頂級科幻的差距,不在於幾個劉慈欣,而在於一個劉宇昆而已」。
  • 《三體》英文譯者劉宇昆新作《奇點遺民》 用溫柔筆觸書寫硬科學
    >  科幻資訊  >  科幻出版 《三體》英文譯者劉宇昆新作《奇點遺民》 用溫柔筆觸書寫硬科學他畢業於哈佛英美文學系,選修計算機課程,畢業後成為微軟的一名軟體工程師,工作幾年後重回哈佛攻讀法律碩士,轉行做高科技專利領域的訴訟顧問……這些履歷已經足以證明劉宇昆的「精英」身份,而這些卻並非他的全部。  2002年,劉宇昆開始寫科幻小說,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多數時間只能在通勤火車上見縫插針地完成寫作。
  • 【科幻資訊】劉宇昆 多維度的人生
    他的科幻小說是這幾年才被陸續翻譯到國內的,短篇小說集《愛的算法》出版於2012年9月,《思維的形狀》則於今年11月剛剛出版。但在世界科幻圈,他赫赫有名,2012年和2013年,劉宇昆的作品《手中紙,心中愛》和《物哀》接連獲得「雨果獎」——那是全球幻想文學界最受矚目、分量最重的年度獎項。  「我想中國讀者對我這麼熱情,多半因為我是大劉的譯者吧。」
  • 對話劉宇昆:他翻譯了《三體》,他自己的科幻小說主角是數字貨幣
    科幻小說作家劉宇昆(Ken Liu)撰寫了一篇重要的短篇小說《拜佔庭移情(Byzantine Empathy)》,這個故事以加密貨幣與分布式分類帳技術為核心,加密貨幣最終擺脫了在貧民窟中被恐怖分子及毒販支配的命運,迎來了自己堂堂正正的貨幣地位。
  • 寫的是科幻,談的是公正和人性,作家兼譯者劉宇昆有一場坦然的對話
    2015 年 8 月,劉慈欣憑藉《三體》獲得了科幻小說界最高榮譽之一的雨果獎,但在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市(Spokane)的頒獎現場,領獎的並不是劉慈欣本人,而是《三體》的英譯者劉宇昆。第二年,郝景芳的《北京摺疊》也獲得了雨果獎。譯者同樣是劉宇昆。這兩件事使劉宇昆受到了很多中國人的關注。
  • 對話華裔科幻作家、譯者劉宇昆:「翻譯別人作品就像照顧人家的孩子...
    推出首部長篇《蒲公英王朝》 獨創「絲綢朋克」科幻流派1976年出生於蘭州的劉宇昆,11歲隨父母移居美國,曾在哈佛大學主修英美文學,輔修計算機編程,後考入哈佛法學院取得法學碩士學位。畢業後就職于波士頓一家大型法律事務所,業餘從事科幻小說與詩歌寫作。
  • 「翻譯」與「救贖」:劉宇昆的語言科幻
    本文所想討論的是美國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的語言科幻作品中的獨特語言觀,其與主流科幻的語言觀有著巨大的區別。主流科幻的語言觀聯繫到信息社會中一種將語言科技化的意識形態,它既是科幻文類中比較傳統的語言觀,也是現在佔據比較支配性地位的意識形態,而劉宇昆的語言科幻則是以更加「文學」的方式來重申了語言的另一種作用。
  • 在《蒲公英王朝》裡,劉宇昆用科幻重述楚漢相爭
    在科幻界素有「大劉小劉」的說法,大劉是指一個人單槍匹馬將中國科幻抬高到世界高度的科幻國民作家劉慈欣,而小劉,正是接連將《三體》翻譯介紹到西方的華裔作家劉宇昆。除了譯者身份,劉宇昆自己也是位重要的科幻作家。  日前,劉宇昆用英語創作的首部長篇處女作《蒲公英王朝》中文版由上海讀客出版。
  • 劉宇昆:我對祖國文化懷有敬意
    ★我覺得最好的科幻小說故事有一種力量,它能夠促使我們一起重新審視現有的世界。★我只知道喜歡自己所讀、所譯的故事,我努力去寫最好的故事,並對我所描述的文化懷有敬意,包括中國文化。劉宇昆因此成了第一位出生於中國的世界科幻小說雙料獎的得主。這位用英語寫作的華裔作家隨即在世界科幻界掀起了一股高潮。與童恩正《珊瑚島上的死光》和劉慈欣《三體》注重科學的「硬科幻」不同,劉宇昆那些描寫「凌駕於冷漠技術之上的情感」的溫柔小說,為國內本就「火了」的科幻文學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杆。
  • 「翻譯」與「救贖」: 劉宇昆的語言科幻 | 譯 • 視野
    作為對於人來說最親密同時也是最陌生的對象,語言一直以來都是那些試圖「想像無法想像的事情」(山田正紀)的科幻作家們所關注的領域。本文所想討論的是美國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的語言科幻作品中的獨特語言觀,其與主流科幻的語言觀有著巨大的區別。
  • TANC|將華語科幻小說帶入英文世界的劉宇昆說,「人類最大的浪漫是想要認識宇宙」
    美籍華裔劉宇昆(Ken Liu)是一名律師、程式設計師,更是一名出色的科幻作家。
  • 西媒:美華裔作家劉宇昆從《史記》找靈感寫奇幻小說
    參考消息網10月14日報導 西媒稱,著名美籍華裔作家劉宇昆接受採訪,介紹即將在西班牙上市的作品《國王的恩典》,表示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搬上大銀幕。據埃菲社10月12日報導,劉宇昆在新作《國王的恩典》當中將中國和西方經典史詩融合在一起,重新構建了一個全新的奇幻世界。
  • 劉慈欣、劉宇昆力捧,她推出首部科幻短篇集《莫比烏斯時空》
    4月8日,由八光分文化和新星出版社聯合出版的科幻小說集《莫比烏斯時空》正式發售。這是銀河獎、華語科幻星雲獎金獎得主顧適的首部科幻作品集,得到了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劉宇昆及言情作家丁墨的高度評價。劉慈欣認為:顧適的科幻小說有一種精妙的平衡感,既能滿足科幻迷的期待,又能讓對科幻不那麼感興趣的讀者樂在其中,顧適是一位有潛力「出圈」的科幻作家。而劉宇昆則說,「顧適的敘事方式很古典,符合傳統的戲劇規則,工整到了甚至亞里斯多德都可以贊同的地步。」丁墨更是盛讚顧適「構造出了一個個波瀾壯闊的幻想世界」。
  • 翻譯劉慈欣的《三體》之前,劉宇昆就想探討人類的情感能否被計算
    身處東西方文化之間,劉宇昆卻不喜歡把自己標籤化和符號化,就算在極其容易自我告白的小說中,也有意保持克制,基本不寫自己的生活,只寫自己想看的故事。「不是不喜歡迎合,迎合太累,特別累,我是懶人,喜歡做我自己喜歡做的情」,剛剛出版了第三部中文小說集《奇點遺民》的劉宇昆,在北京接受採訪時說。
  • 哈佛精英華裔劉宇昆 拿雨果獎比劉慈欣還早
    、郝景芳等人的科幻小說,走進國際科幻讀者的視線,得到世界級科幻大獎,很多科幻迷都倍感振奮:華語科幻的春天要來了!原創科幻兩次獲得「雨果獎」事實上,翻譯並不是劉宇昆在科幻圈的全部。更主要的,他還用純正的英文寫科幻小說,是一個科幻小說原創作家。他能在技術宅、律師、科幻翻譯、科幻作家這幾個身份中自如轉換,不能不令人驚嘆。劉宇昆的主業是律師,科幻是業餘創作,但在美國科幻圈,劉宇昆可是一位名氣不俗的實力派高手。
  • 「80後」美女作家把科幻小說發到《自然》上
    「我父母做了一輩子自然科學研究,都沒有能夠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而我居然在上面發表了科幻小說。」夏笳說,能夠用這種方式得到父母的認可,她還是很開心。  原來,夏笳從小喜歡寫小說,8歲時就在《延河》雜誌上發表過童話。但是,父母一直對她寫科幻小說不是很認同,「他們覺得寫科幻小說挺不正經的。」不過,她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寫作。
  • 《三體》英文譯者劉宇昆:要避免劉慈欣「顯得笨」
    劉宇昆,生於1976年,美籍華裔科幻作家,職業是程序設計員與律師,業餘從事科幻小說與詩歌的寫作,《手中紙,心中愛》是被熱議之作。而在創作之外,劉宇昆也致力於中美文化交流,他翻譯的陳楸帆、夏笳和馬伯庸的作品已經在國外發表。而他翻譯的《三體》第一卷英文版已於日前在美國出版。
  • 《三體》紅到歐美 劉慈欣:科幻小說是可以共同交流的
    不過劉慈欣很快又冷靜而謙虛地表示,這個成績雖然在國內文學「走出去」的書中是佼佼者,但「跟真正歐美暢銷的幻想類小說的銷量還是沒法比。」對於劉宇昆的翻譯,看過英文版的劉慈欣也是大加讚賞:「把原作翻譯得很到位,很流暢。」稱其保留了小說的原意,而歐美的讀者對這本書的翻譯也都很稱讚。
  • 中國科幻小說紅到歐美 "三體"英文版入圍星雲獎
    中國科幻小說紅到歐美 "三體"英文版入圍星雲獎 2015-02-26 08:09:24  劉慈欣很淡定:等6月有了結果再說  星雲獎是由美國科幻和奇幻作家協會所設立的獎項,首創於1965年,與「雨果獎」並稱為國際幻想小說領域的「雙獎」。其中星雲獎更是因其專業人士投票,而堪稱科幻界「奧斯卡」。
  • 科幻小說家王瑤:一隻暢遊科幻的「妖精」
    不久前,這篇小說被發表了。但是,發表的刊物不是國內外的某本科幻雜誌,而是在科學界「鼎鼎大名」的《自然》雜誌。在這個國際頂尖學術刊物上,也留下了一個中國年輕老師的名字。   這位老師名叫王瑤,一年前博士畢業,現在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任班主任。在國內科幻界,她還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夏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