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兩年的時間,青州市王墳鎮的柿農們便經歷了冰火兩重天的滋味,去年還因為價格低柿子爛在樹上,今年卻是商販蹲在地頭上*柿子。過山車般的市場行情考驗柿農和商家的同時,也把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暴露出來。
記者採訪發現,王墳鎮當地林果業發達,多數閒散勞動力都在果品廠打工,在柿子集中採摘的時節出現招工難的問題;另外隨著市場競爭加劇,也促使當地柿子加工企業在產品深加工上做文章。
柿餅企業招工困難
「我們鎮林果業發達,尤其是山楂餅和柿餅,在國內外都是響噹噹的牌子。」在王墳鎮採訪時,當地政府官員不止*地向記者介紹當地的特色。記者採訪發現,由於當地以山區為主,水利條件較差,半山腰溝壑邊大量種植了山楂樹和柿子樹。在不少人家的廈子上或大門邊,記者看到木棍搭起的架子上掛滿了一串串柿子;還有的用簸箕盛著山楂片放在大門外晾曬。
據了解,王墳鎮柿子種植面積達1.8萬畝,鮮柿子產量8000噸,山楂種植面積1.6萬畝,產量也有8000噸。兩者比較,山楂產業的優勢更加明顯。「我們鎮的山楂製品產量佔全國的70%,獲得QS生產許可證的企業達到140家,而柿餅加工企業僅有十幾家,更多的是家庭作坊式的生產。」
山楂和柿子的採摘季節相同,因此形成了二者爭奪勞動力的局面。「山楂採摘需要人,因為鮮山楂不能馬上全部消化,需要製作成山楂醬儲存起來備用,這道工序也需要大量勞動力;而我們當地老百姓有自己加工柿子的老傳統,90%以上的農戶都在家加工柿餅。因此,眼下柿餅加工廠找人非常難,我們和青島一家外貿公司聯合,計劃加工出口柿餅100噸,但因為缺少勞動力日加工量明顯不足。」談到勞動力短缺問題,王墳農貿加工有限公司負責人侯安勝滿臉無奈。
想掙錢需要多付出
10月28日上午,記者在王墳鎮郭莊村採訪時,該村的陳光輝正在自家地頭採摘柿子。記者注意到,雖然已是深秋時節,但是陳光輝家的柿子樹上依然枝繁葉茂,一個個飽滿的柿子隱藏在葉子底下,而附近人家的柿子樹卻是光禿禿地不見樹葉,掛在枝頭上的柿子明顯比陳家的小一圈。為什麼在相同地塊上種植的柿子外形有如此大的區別?陳家輝向記者吐露了其中的奧秘,他說當地的柿子樹大多都是五六十年樹齡的老樹,而且分散在房前屋後或者溝壑旁邊,一年到頭不施肥打藥而是「靠天吃飯」。而陳光輝家的柿子成片種植,而且每年春天都會施農家肥,到了七八月份再噴灑兩三遍的葉面肥,因此果樹長得特別快,結的柿子個頭也大。
「現在柿子價格雖然不錯,但是客商對柿子的標準要求越來越高,個頭不夠的柿子人家根本不要。因此要想靠種柿子掙錢,不能單靠運氣,關鍵還要把質量提上去。」陳光輝說,他打算下一步繼續擴大種植面積加強田間管理,爭取建立自己的柿子種植基地。
深加工還需加把勁
據市林果站專家介紹,柿子保存的*方式是做成柿餅、果脯或者釀酒。因為新鮮柿子的保質期只有10-15天,柿餅的保質期一般為半年左右,而加工成酒保存的時間更長。記者在市區街頭採訪,發現當前柿子的加工品種單調,除了帶白霜的柿餅外,市場上很少見到其他柿子加工品,以上問題直接影響了柿子的市場銷售。
記者從網上資料獲悉,從柿子和柿葉中提取的鞣質、黃酮甙、維生素等物質,在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防止動脈硬化等方面具有明顯的作用。柿子含的膽鹼是大腦神經元必需的有機化合物;用柿餅的白霜製成柿霜口服液,是預防口腔感染的良藥;柿葉、柿花提取物是生物製劑的*原料。但柿子大多鮮食或加工成柿餅食用,深加工產品極為少見,特別是由於柿子味澀,不能直接食用,成為加工中的難題。
記者在王墳鎮採訪時發現,當地所產的柿子90%以上都是做成柿餅銷售,而且以小作坊式生產為主。難道就沒有嘗試其他的產品深加工方式嗎?面對記者的疑問,鎮政府工作人員說,當地有三四家企業用柿子釀酒但是規模都不大,問題關鍵是在釀造工藝上還不過關,為此他們正在積極聯繫高校和科研機構,爭取儘早解決這一技術難關。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