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生,從中醫學起

2020-12-21 劉子善博約心理

隨著大健康時代的到來,關注身心健康已經到了人人行動的階段。但健康養生從哪兒下手,許多人依然迷茫。因此,就我對中醫的了解談談我的看法。

中醫學是一門有病治病,無病防病,已病防變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是一整套的健康養生知識。這門學問涉及天文地理、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魚蟲石沙、四季氣候、風寒暑熱等自然知識;涉及人體臟腑經絡、病理、病機、病因、體質、氣血津液等所有人體結構;涉及辯證論治、配伍組方等知識;涉及湯藥、針灸、推拿按摩、情志祝由等多種療法。

中醫學以《黃帝內經》為典籍,這部由162個章節組成的巨著,涵蓋了整個中醫學的所有知識,你想到的還是沒想到的,你用得到的還是用不到的,書中都做了精準地描述。有人說,中醫不科學,我說,不是中醫不科學,而是科學無法證實中醫是科學的科學。

《黃帝內經》是中醫的寶庫,大約成書於西漢早期,之後歷朝歷代無數醫學家在治病救人的同時,留下自己的經驗著作,都是後人學習中醫的路徑。

我對許多人說過學習中醫的好處,但大部分人說中醫很難學,其實,這裡面有個誤區。我說,只要你是中國人,你就是半個中醫。小時候誰沒有推拿按摩過?誰沒針灸過?誰沒喝過湯藥?誰不知道李時珍和張仲景?還有上千種中成藥,你能說和中醫沒有關係嗎?

中醫學已經傳承了幾千年,我們的集體潛意識裡不知道有多少中草藥知識的成分。我們之所以感到難學,是由於近百年來,中醫一直處在不被重視的境地被大多數人遺忘了,今天重拾起來感到有些陌生而已。

對於這個問題,我建議從看視頻學起。近些年來,許多中醫大家都在通過網絡視頻宣傳中醫知識,這為我們學習中醫開了方便之門。如曲黎敏、郝萬山等教授,都做了許多精彩的視頻,靜下心來聽聽他們的視頻是很有益處的。還有各電視臺養生節目更是美不勝收。

讀書是必須的功夫。中醫書籍浩如煙海,而且理解起來很困難,對於這個問題,建議先看看一些近年來老中醫學者寫的書,先對中醫有個大致的了解,然後及近及遠,由淺及深,漸漸的就進入了大門。

我個人認為,《黃帝內經》、《本草綱目》、《中醫基礎理論》是必須要讀的,然後要選擇一個門派進入,我感到,學中醫最簡便的門徑有兩個,一是清代黃元御著的《四聖心源》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二是清代彭子益著的《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也非常不錯。這兩本書有上下傳承關係,信息量大,系統完整,而且實用性很強,自己或家人有個小病自己就能處理了,不失一個最佳選擇。

當然,名家很多,可選擇性極大,只要有時間學得進,就獲益無窮。

學習中醫不見得去行醫治病,能夠用於自己養生保健就非常不錯了。今年新冠疫情期間,由於出門少,過年時吃的又多,一段時間腹脹肋痛,便秘的老習慣也犯了,但又不方便去醫院,我就到附近的藥房買了十元錢的大黃,一次三五克,帶茶飲,當天就見效,第二天便秘問題就解決了,吃什麼都感到香。

我也有一些喜歡中醫的朋友,當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我不是想著去醫院,而是對照書籍,看看自己的症狀符合那一條,有什麼好的治法,一般自己抓點中草藥就治好了,既節省錢,又節省功夫,也不用擔心焦慮,實在是非常合算。我就是靠這一方法,二十多年來,沒去過醫院,也沒吃過藥打過針,更沒有因病請假養病。這就是學習中醫知識的好處。

去年夏天,我在青島的房子需要裝修,在裝修期間,我感到開著門窗通風良好,就在家裡睡了幾晚上,沒想到因此得了溼疹,當時由於工作忙,我只好拍了張照片和一個中醫朋友說了,他看了說,這是溼疹,一劑即愈。到了星期天,我僅喝了他的一劑藥就痊癒了。可見學中醫,或身邊有幾位學中醫的朋友是非常有好處的。

中醫對我受益最深的中醫學的情志學說,儘管我學習心理學多年,也做過許多心理諮詢個案,但學習了中醫後,我感到,中醫中講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對情緒管理是最到位的,比如說怒傷肝,但凡肝臟不好的人,憤怒的情緒是很大的。當我了解了這些知識後,我把中醫的情志學說與疾病產生的原因說給患者聽,患者的情緒會有很大的改變。情緒改變了,人的病起碼不因壞的情緒而惡化。

我個人認為,中醫首先是一門文化,是注意保健養生的人必須學習和掌握的一門文化,不是醫生的專有文化,無論是誰,無論什麼年齡,只要想學,永遠不晚。

中醫,是老祖宗留下來的防病治病的寶貴醫術,《黃帝內經》中的黃帝,擔心自己的後代不好好地養生,擔心後代有了病不會治而受苦,因此,反反覆覆地追問大醫師岐伯、雷公等人,把所有養生治病的方法毫不保留地記載了下來。這是古人的慈悲,如果我們不去學,特別是有了病不知道怎麼去治,實在愧對先人!

相關焦點

  • 聽吳大真中醫養生報告會 送《健康三杯茶》養生書籍
    與專家面對面學養生吳大真教授,師承中醫泰鬥秦伯未先生,著名中醫專家、主任醫師,曾受邀舉辦過近千場養生科普類專場講座,並受邀做客全國多家電視臺進行養生類節目講座和訪談去年也曾多次來南京舉辦養生報告會。吳大真教授的養生課堂,一聽就懂、一學就會,演講風趣、言語親切,深受聽眾歡迎。本次養生報告會將圍繞中醫養生開講,將於4月24日給南京朋友帶來健康養生理念,教您走出養生誤區,正確養生!教您喝對健康三杯茶腎虛的人適合喝什麼茶?
  • 中醫健康養生的理念及哲學智慧
    【天地網訊】  習近平主席在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中醫孔子學院授牌儀式上講到:「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深入研究和科學總結中醫藥學對豐富世界醫學事業、推進生命科學研究具有積極意義。」現就中醫健康養生理念及哲學智慧談一些我的理解。
  • 王新陸:智慧中醫養生固本 提升免疫健康人生
    全國著名中醫內科專家、教授王新陸圍繞「智慧中醫 養生固本」的主題展開深入探討,揭示了養生固本的深刻內涵。例如,身體健康的人感染疾病的風險相對較低,即使感染病毒也不容易出現重症。在這方面,中醫有助於扶助正氣、養生固本,進而與病毒進行抗爭。  養生固本 「三調養四合理」正確養生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養生固本呢?
  • 馬仕健執導李山博士中醫健康養生紀錄片上線
    李山博士10月12日,由影視歌主持大愛正能量明星馬仕健執導的李山博士中醫健康養生紀錄片在經過了近一個月的緊張後期製作後,終於上線與大家見面了,也引發了不少網友們的圍觀,您的健康就是我的追求!李山博士中醫健康養生紀錄片取景於新疆、廣東梅州和深圳,歷經半個月的拍攝時間,在這部養生紀錄片中,大家也可以感受到李山博士在研發中成藥道路上的艱辛和不易。
  • 顓溪五村居委舉辦「中醫冬季養生」健康講座
    11月25日上午,顓溪五村居委舉辦了主題為「中醫冬季養生」健康講座。社區特別邀請了中醫為轄區內居民開展了一堂健康講座。旨在增強轄區老年人秋冬季保健常識,讓老人們更加健康快樂地渡過秋冬季節。中醫從冬季飲食原則、如何進補、如何保健等方面對大家在冬季如何進行養生做了詳細講解,指導大家科學養生、科學用藥、科學保健。中醫表示,立秋後,五行生旺,肝臟、心臟及脾胃都處於衰弱階段,因此要特別注意。隨著立秋過後,慢慢會晝短夜長,為了順應陽氣收斂,應早睡早起,保證精神飽滿。
  • 跟著中醫名家學養生
    2016年5月23日至27日,交通銀行河南省分行為交通銀行沃德財富客戶舉辦了內容豐富的中醫名家養生講座及問診活動,為廣大沃德財富客戶還原古老養生文明的實踐精髓和非凡價值,帶來健康養生講座及問診服務。「沃德財富」不僅關注客戶的財富增長,更關心客戶的身體健康,該活動受到了客戶的一致好評。
  • 中醫五行與養生
    中醫的神奇之處就是很多亞健康、無法治癒的疾病現代科技沒有一點辦法,而中醫幾副湯藥就能解決問題。很多人搞不懂這陰陽五行能和身體健康扯上關係?中醫認為人和自然是和諧統一的,人體即是一個小地球,人體內的五臟六腑的則對應了這五種基本能量屬性。對於中醫的這套哲學理論體系,是經過了幾千的經驗印證的,所以中醫既是哲學醫學又是經驗醫學。
  • 馬烈光:中醫的真正優勢是養生
    □記者 楊振東     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馬烈光,是中國中醫養生事業的領路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中醫養生學重點學科帶頭人,養生研究中心主任,《養生雜誌》(月刊)主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專家及評審專家,兼任國際藥膳食療學會執行會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藥膳食療研究分會副會長及亞健康分會常務理事
  • 【中醫健康課堂】今日小滿,養生要點在這裡
    情志養生小滿時風火相煸,人們也易感到煩躁不安。養生之要當以平和心態,適應氣溫變化,心靜自然涼。此時要調適心情,注意保持心情舒暢,胸懷寬廣,以防情緒劇烈波動後引發高血壓、腦血管意外等心腦血管病。運動養生不少人存在這樣一個誤區:由於夏天出汗多就懶於運動了。
  • 中醫養生知識解析,最好的養生方法是什麼?
    中醫養生知識在中國是最受歡迎的一種文化之一,適當的去養生可以讓人們身體健康遠離病痛,那麼在中醫養生知識當中最好的養生方法是什麼呢?下面亮健好藥房為大家分享最好的養生方法!最好的養生方法其實是養氣,則調理氣息!
  • 2020中醫健康產業遊學沙龍博羅站暨日月神覺睡眠養生俱樂部成立
    消費日報網訊(王新/朱永富)為積極推廣健康理念,提高民眾醫療健康認知,共建健康中國。近日,由葛仙堂薑茶、羅浮春天生物科技、象山藥王谷聯合主辦,日月神覺睡眠養生俱樂部承辦,廣東省創享匯、元芳營銷策劃、廣東盈鼎法律諮詢、一統天下文化傳媒、東方陽光俱樂部協辦的「『日月神覺』2020年中醫健康產業遊學沙龍(博羅站)暨亞健康睡眠養生研討會」在惠州博羅舉行,活動吸引了眾多對睡眠養生健康產業、中醫藥產業發展感興趣的人士。
  • 讓中醫養生文化走向世界
    笑在臉上,夢在心中,這就是甘肅平涼皇甫謐養生研究院院長陳叢笑給記者留下的深刻印象。陳叢笑說,我的中國夢,就是要把皇甫謐中醫藥養生文化和針灸文化推向世界。  前不久,在中央電視臺4頻道播出的《遠方的家》文化旅遊系列片《養生在平涼》節目中,陳叢笑以平涼養生專家的身份,帶領觀眾走進大美崆峒山、巍峨關山,體驗神奇的皇甫謐針灸文化,認識中醫藥材的種植、生長過程和養生保健療效。她侃侃而談,通過節目把平涼源遠流長的中醫藥養生文化介紹給世界。  陳叢笑的中國夢,是一個創業者對華夏民族博大精深中醫文化執著追求的夢想。
  • 養生,即保養生命的意思,又稱攝生,中醫養生
    形體保養是《內經》養生方法最初級的層次,以保證形體、體格的健康為主要目的,包括避虛邪毒氣、節飲食、慎起居、不妄作勞等,內養正氣以強身,外避虛邪以防病。形神共養是指思想安閒清靜,心無雜念,可保正氣調和,精氣和神氣守持於內,從而達到形體與精神的協調共存。
  • 中醫健康養生智慧走進商務樓 提升家庭醫生服務影響力
    王亞東 攝中新網上海12月14日電 (記者 陳靜)打開手機就能看到中醫藥健康知識宣講;家門口就有中醫藥診療服務衛生機構……記者14日獲悉,上海的衛生健康部門攜手衛校等,從健康促進的源頭入手,推廣中醫適宜技術,開展中醫科普診療,提升社區家庭醫生的服務影響力。
  • 中醫養生總以養氣為首,中醫,養生,中醫學,黃帝內經,養氣訓
    中醫養生,養氣「氣」的生成複雜鑑於「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中醫養生保健總以養氣為首務。清代醫家黃凱鈞在《友漁齋醫話》中提出的「養氣訓」,對養氣的方法進行了概括總結。心氣泛指心的功能活動,現代也可特指心臟推動血液循環的功能。心氣不足,會導致一系列病症。《靈樞·天年》:「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人之思慮最易耗傷心氣。《靈樞·本神》:「心怵惕思慮則傷神」。
  • 回源溯本:全國首家艾灸醫院成立,實踐中醫健康養生之本
    艾葉防瘟疫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在健康中國大背景下,構建中醫為主體的全民保健體系,探究艾葉的防疫及保健功能依然是時代課題。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也讓越來越多人認識到,艾製品對抵抗病毒日益凸顯的重要作用。
  • 「老中醫」高圓圓,「養生狂魔」孫儷,原來明星都是中醫養生高手!
    娘娘表示,通過泡腳可以祛溼、祛痘、防過敏防寒等,積極呼籲大家健康「泡腳養生」。 3 中醫養生在娛樂圈漸漸成風,為何這些明星如此偏愛中醫養生?有沒有什麼竅門可學? 就以泡腳來說,睡前泡腳可以暖身,也可以幫助入眠,主要的好處是加快血液循環、擴張血管,還有就是可以降壓,因為血管容積被擴大了,血壓也就降低了。
  • 蒲氏中醫:養生的根本是養心
    本 期 導 讀 蒲老先生認為,順其自然的調養方式才是最好的養生方式。蒲氏中醫第四代繼承人蒲志孝先生受訪時也向世人傳達此理念。 還有一種品德壞的人,成天挖空心思整別人的人,也時刻提防別人整自己,一天到晚心驚膽戰的,怎麼能夠養心,怎麼養生? 問:那在您看來,現代人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對生活才能對健康有好處?
  • 以嶺藥業全面布局大健康產業 弘揚中醫養生理念—新聞—科學網
    自2013年以來,以嶺藥業持續布局大健康領域,極力打造「醫藥健養」以嶺健康城綜合體,收到了行業的廣泛關注。 上工治未病 布局大健康產業 去年5月,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發布,這是我國第一個關於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的國家級規劃。業內普遍認為,《規劃》的發布,表明了我國對於中醫藥養生保健功能的肯定。
  • 江蘇泰州:市民膏方節體驗中醫養生文化
    10月16日,2020泰州市第六屆國醫養生旅遊季暨泰州市中醫院第十二屆膏方節在江蘇泰州市中醫院舉行。活動現場不僅邀請了國內知名膏方專家前來義診,還有開展固元膏製作;特色膏方、藥酒展示;中醫養生旅遊保健產品展示,中醫藥文化展示;精緻飲片(藥食同源)、道地中藥材展示、中醫特色療法展示;中醫藥材真偽辨識等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全方位體驗中醫養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