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健康時代的到來,關注身心健康已經到了人人行動的階段。但健康養生從哪兒下手,許多人依然迷茫。因此,就我對中醫的了解談談我的看法。
中醫學是一門有病治病,無病防病,已病防變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是一整套的健康養生知識。這門學問涉及天文地理、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魚蟲石沙、四季氣候、風寒暑熱等自然知識;涉及人體臟腑經絡、病理、病機、病因、體質、氣血津液等所有人體結構;涉及辯證論治、配伍組方等知識;涉及湯藥、針灸、推拿按摩、情志祝由等多種療法。
中醫學以《黃帝內經》為典籍,這部由162個章節組成的巨著,涵蓋了整個中醫學的所有知識,你想到的還是沒想到的,你用得到的還是用不到的,書中都做了精準地描述。有人說,中醫不科學,我說,不是中醫不科學,而是科學無法證實中醫是科學的科學。
《黃帝內經》是中醫的寶庫,大約成書於西漢早期,之後歷朝歷代無數醫學家在治病救人的同時,留下自己的經驗著作,都是後人學習中醫的路徑。
我對許多人說過學習中醫的好處,但大部分人說中醫很難學,其實,這裡面有個誤區。我說,只要你是中國人,你就是半個中醫。小時候誰沒有推拿按摩過?誰沒針灸過?誰沒喝過湯藥?誰不知道李時珍和張仲景?還有上千種中成藥,你能說和中醫沒有關係嗎?
中醫學已經傳承了幾千年,我們的集體潛意識裡不知道有多少中草藥知識的成分。我們之所以感到難學,是由於近百年來,中醫一直處在不被重視的境地被大多數人遺忘了,今天重拾起來感到有些陌生而已。
對於這個問題,我建議從看視頻學起。近些年來,許多中醫大家都在通過網絡視頻宣傳中醫知識,這為我們學習中醫開了方便之門。如曲黎敏、郝萬山等教授,都做了許多精彩的視頻,靜下心來聽聽他們的視頻是很有益處的。還有各電視臺養生節目更是美不勝收。
讀書是必須的功夫。中醫書籍浩如煙海,而且理解起來很困難,對於這個問題,建議先看看一些近年來老中醫學者寫的書,先對中醫有個大致的了解,然後及近及遠,由淺及深,漸漸的就進入了大門。
我個人認為,《黃帝內經》、《本草綱目》、《中醫基礎理論》是必須要讀的,然後要選擇一個門派進入,我感到,學中醫最簡便的門徑有兩個,一是清代黃元御著的《四聖心源》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二是清代彭子益著的《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也非常不錯。這兩本書有上下傳承關係,信息量大,系統完整,而且實用性很強,自己或家人有個小病自己就能處理了,不失一個最佳選擇。
當然,名家很多,可選擇性極大,只要有時間學得進,就獲益無窮。
學習中醫不見得去行醫治病,能夠用於自己養生保健就非常不錯了。今年新冠疫情期間,由於出門少,過年時吃的又多,一段時間腹脹肋痛,便秘的老習慣也犯了,但又不方便去醫院,我就到附近的藥房買了十元錢的大黃,一次三五克,帶茶飲,當天就見效,第二天便秘問題就解決了,吃什麼都感到香。
我也有一些喜歡中醫的朋友,當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我不是想著去醫院,而是對照書籍,看看自己的症狀符合那一條,有什麼好的治法,一般自己抓點中草藥就治好了,既節省錢,又節省功夫,也不用擔心焦慮,實在是非常合算。我就是靠這一方法,二十多年來,沒去過醫院,也沒吃過藥打過針,更沒有因病請假養病。這就是學習中醫知識的好處。
去年夏天,我在青島的房子需要裝修,在裝修期間,我感到開著門窗通風良好,就在家裡睡了幾晚上,沒想到因此得了溼疹,當時由於工作忙,我只好拍了張照片和一個中醫朋友說了,他看了說,這是溼疹,一劑即愈。到了星期天,我僅喝了他的一劑藥就痊癒了。可見學中醫,或身邊有幾位學中醫的朋友是非常有好處的。
中醫對我受益最深的中醫學的情志學說,儘管我學習心理學多年,也做過許多心理諮詢個案,但學習了中醫後,我感到,中醫中講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對情緒管理是最到位的,比如說怒傷肝,但凡肝臟不好的人,憤怒的情緒是很大的。當我了解了這些知識後,我把中醫的情志學說與疾病產生的原因說給患者聽,患者的情緒會有很大的改變。情緒改變了,人的病起碼不因壞的情緒而惡化。
我個人認為,中醫首先是一門文化,是注意保健養生的人必須學習和掌握的一門文化,不是醫生的專有文化,無論是誰,無論什麼年齡,只要想學,永遠不晚。
中醫,是老祖宗留下來的防病治病的寶貴醫術,《黃帝內經》中的黃帝,擔心自己的後代不好好地養生,擔心後代有了病不會治而受苦,因此,反反覆覆地追問大醫師岐伯、雷公等人,把所有養生治病的方法毫不保留地記載了下來。這是古人的慈悲,如果我們不去學,特別是有了病不知道怎麼去治,實在愧對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