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水滸傳》是一部以宋朝為歷史背景的文學作品,書中有個非常出名的人物武大郎,他所代表的也是宋朝時期一個走街串巷的普通小販。至於發生在武大郎身上的種種劇情故事我們不去討論,單單來看武大郎的生活水平是什麼樣的?也以武大郎為例,看一下宋朝時期「武大郎」式的人物,他們生活水平到底如何?
武大郎劇照
首先我們看一下武大郎在文學作品中被描繪的生活,武大郎屬於兩口之家,職業的話屬於夫妻二人共同經營,妻子潘金蓮負責在家從事生產方面的工作,武大郎則是負責在市場上售賣。
至於住的地方,也算是屬於城鎮中心臨街的二層小樓,不過這二層小樓在小說中明顯被提到了是「搬來這陽穀縣紫石街賃居住」,也就是租來的,這差不多就是武大郎工作、家庭以及居住環境,生活的方方面面看起來還不錯。
潘金蓮劇照
當然這只是文學作品中的形象,但武大郎本身反映的就是北宋末年的一個普通小販。下邊我們依據歷史來看一下,武大郎這樣的工作能夠支撐起自己的日常生活所需嗎?或者說宋朝時期「武大郎」式的人物他們的日常生活水平是什麼樣的?
要想看「武大郎」式人物的生活水平,首先得知道他們的日常收入和日常生活成本。相信一提到宋朝,可能很多人的印象就是富裕,無論是《清明上河圖》中描繪出來的熱鬧,還是《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的繁華,無一不在彰顯著宋朝時期的市場經濟繁榮。
清明上河圖一角
而「武大郎」式的人物就是這龐大市場中一個毫不起眼的小商販。先來看一下這個龐大市場中那些商人的收入,建康府的「房廊之家,少者掠錢三十二錢」,意思就是那些大城市中的商人,光是靠自己名下房產每日收來的房租就有二三十貫錢,一貫等於一千文,一年光依靠收租也能掙個近萬貫錢財。還有更厲害的,記載中有個叫申師孟的,是個經商奇才,利用別的富商對自己的「項目」進行投資,三年下來用十萬貫賺到了二十萬貫。
古代商人圖
當然這些都是富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武大郎」式的人物當然無法與他們相比,但同樣都是做生意,同樣都是在經濟市場中求生活。常言說「大哥吃肉,小弟喝湯」,北宋這麼繁華的市場經濟,「武大郎」式的人物自然也能跟著沾點光,下邊我們就看一下宋朝時,龐大市場中這些小商販的收入情況。
史料記載中「南宋慶元初年,饒州小商販魯四公,煮豬羊血為羹售人,日所得不能過二百錢。」意思就是靠著賣豬羊血煮出來的羹,每日的收入不到二百文。
古代小販圖
吳中兩名商販,「同以鬻鱔為業,日贏三百錢」,就是兩個人靠著賣黃鱔,一天也能賺300文錢。還有個叫樂生的小販,比較知足,有生活格調,「每日得百錢即罷休」,早早回家吹笛唱歌、享受生活去了。
通過這些普通的商販我們能看出,宋朝時期的小販們日常經營售賣的話,每天賺個一兩百文錢是沒問題的,甚至如果加班加點的幹,可能還會掙得更多。知曉了這些商販的日常收入,我們再去對比一下同時期、不同行業,底層普通百姓的收入。
古代小販圖
同時期的那些工匠,或是被僱傭的工人日常的收入與這些小販們也相差不多,北宋中期的「淮西達傭,日致百錢」,就是用自己勞動力賺錢的工人每日少說也能賺100文錢。像是酒店打雜的,「每名日支工食錢貳佰五十文省」。修建城牆的「日須支工錢三百」,由此可見宋朝時期普通的工人根據工作的不同也能日賺最少100文錢,乃至更多。
另外其他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人日常收入也能有個一百文錢,例如北宋張耒在一首詩中寫到了普通山民上山砍柴的收入「負薪人市得百錢」。南宋袁說友,在一首詩中描寫了靠水的漁民則是「賣魚日不滿百錢」。
漁民圖
至於普通的農民,有的學者曾經統計過農村「第四等戶」的收入,也就是自己擁有少量土地的「下戶」,扣除掉他們每年需要上交的賦稅,餘糧還能剩餘70石左右,但糧食的價格每個時期都不固定,為了方便,我們統一按照宋英宗時期的糧食價格約為700文左右一石,平均算下來農民每日的收入也大概能有個一百三四十文錢左右。甚至就連日常行乞的乞丐運氣好也能「每日求丐得百錢」。
古代農民圖
通過對比宋朝時期這些各行各業人的收入會發現,他們的收入基本沒有低於「日入百文」的。由此也能看出,日收入100文錢這個水平應該是宋朝時期底層人士的一個門檻,如果高於這個收入,起碼日常的溫飽問題不用擔心,但如果低於這個門檻,日常的生活水平就比較艱難。甚至在南宋時期,有位知縣的公告也驗證了「日入百文」這個門檻,「農工商販之家,朝得百金,暮必盡用。」
通過這個門檻也能看出,宋朝時期「武大郎」式的人物,只要手腳勤快點,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每日賺個一百文錢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我們以「武大郎」式的人物日賺100文為例,看看他們能過上什麼水平的生活。
武大郎劇照
想知道他們的生活水平,得需要了解宋朝人的日常生活成本,說到生活成本,無非也離不開衣食住行四個方面。南宋時期有位士大夫曾經說過:「人之一身,每日所食不過米一升,終年所衣不過一兩匹,若酒食雜費,歲計不過百千。」意思就是他的日常生標準,包括吃飯、喝酒、穿衣等等雜七亂八的費用,一年下來也花不了一百貫錢,平均算下來的話每天需要消費270多文錢。
宋朝士大夫劇照
司馬光曾經說過:「十口之家,歲收百石,足供口食,月掠房錢十五貫,足供日用。」按照人均算下來,一個人每天的花費也不過是50文。但是這兩種消費水平,一個是處在社會上層的士大夫,另一個也是「十口之家」,家大業大,算是當時社會的中產階層,處在社會底層的「武大郎們」肯定不需要這麼高的日常消費。
宋朝時期有個救助貧民的政策,這個政策當時的標準約為「日給錢二十」,而宋朝官方給出的這個「二十」,我們也可以將其視作一個人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剛好差不多夠每年買一匹布,每日買兩升米,維持最基本的「衣」與「食」。換句話說,假如宋朝時期一個社會底層的商販,能夠做到日賺百文,這樣大約是可以養活一個五口之家的,毫無疑問的是這樣的一個家庭每天的日子會過的非常艱難,酒肉的話幾乎沒有,新衣服一年也填不了幾件,也就是勉強維持溫飽的情況。
古代窮人圖
如果想日子稍微過的好點,除了滿足日常的溫飽之外,起碼一日三餐中總不能頓頓吃素,多少也得來點肉來點酒吧。南宋時期,「寶祐年間,實濟局鹽菜錢。每日每口約三十文錢。」意思就是一個成年人,正常每日的酒肉副食大概需要花費30文錢。
吃穿的花費都了解過後,再說「住」的方面,由於文學作品中武大郎住的二層小樓是租的,那宋朝時期「武大郎」式的人物,我們統一給他們按照租房算。房租費用的高低根據所處位置的不同肯定也不盡相同,但有個共同點就是越大的城市費用越高。
類似影視劇中武大郎租賃的房屋
北宋時期開德府地區「每間賃錢有一百至二百文足」,這些都是那些大戶人家人家或是富裕家庭臨時租住的,很明顯「武大郎們」也不需要住這種房屋。他們住的是「其后街小巷閒慢房屋,多是下戶些小物業,每間只賃得三文或五文」。按照這個房租水平來看,每天不過才三五文錢,還是相當便宜的。
就算是在北宋的京都開封府,朝廷管理的「公租房」,每日的租金也不過才15文錢,相比較「日賺百文」這個門檻來說,是可以接受的。當然武大郎所在的陽穀縣肯定沒法與京都的開封府相比,即使住的是臨街的二層小樓,也未必能比開封的「公租房」貴,因此「住」的花費我們就按照「公租房」的15文來計算即可。
古代「公租房」
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的日常消費已經大體估算出來,至於「行」,這些小商販們一般也不會出遠門,暫且不算。還是以武大郎為例,二口之家,夫妻二人共同經營,每日吃的以及布料共需要40文錢,酒肉副食需要60文,每日房租需要15文,合計下來115文錢,再加上日常雜七亂八購置家具或工具的花費,按照合計150文錢計算即可。
武大郎劇照
這樣來看的話,武大郎如果出去賣麵食每日能夠賺到150文錢往上,那他的家庭生活還是比較不錯的,就算是每日只能賺100文錢,也足夠他養家餬口的,只是可能日子會稍微拮据一點,如果努努力,手腳勤快點賺得更多,每日還可能攢下一部分錢備用。根據前邊所說的宋朝小販的收入情況,每日賺個一兩百文沒問題,由此可見宋朝時期「武大郎」式人物的生活狀態還是不錯的。
武大郎劇照
當然還得考慮到這些商販日後得有孩子,從兩口之家變為三口或是四口之家等等,這時候可能這些商販就需要更加努力了。但是古代時養活一個孩子的成本遠沒有現在這麼高,也花費不了很多錢,因此宋朝時期「武大郎」式的人物,他們的生活水平總體來說還算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