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對我而言並不陌生,早在小學時代就已經熟記心底。記得當時還戴著紅領巾的我,一邊背著手抑揚頓挫地背詩,一邊看媽媽露出欣慰的笑容。
不得不承認,書籍不等於見識,道理不同於胸懷。你盡可以自詡博覽群書,盡可以自認通曉古今,但缺少了「知行合一」,恐怕那滿腹經綸也只能算作空中樓閣,一番虛妄而已。年少的我,以為「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只是一首古詩;直到那一天,我方才領悟,遊子的心緒,也只有真正成為遊子,才能切身體會。
雨滴,微風,屋內一片昏暗;空曠,寂寥,書桌滿是慵懶。我一個人孤獨地靠在枕頭上,冷漠地審視天花板上的淺淺裂紋,無助地傾聽淅淅瀝瀝的水珠敲打地面。這是我離開家鄉走進大學校門的第一個周末,這是我第一次壯膽對抗陌生的孤獨感。
沒有了上課鈴聲的催促,沒有了課堂筆記課後作業的羈絆,我多麼希望能像那些當地的同學一樣,唱著歌吹著口哨回家,我多麼希望能像以前一樣,跟在廚房裡忙碌的媽媽聊天。如今,我深陷一片難耐的寂靜,老老實實同沒完沒了的雨水作伴。
自那天起,江南的雨和我成為莫逆。因為這雨別有一番滋味,別有一番情調。它們不像北方的雨那樣鋪天蓋地突如其來,恰如溫馨熟識的舊友不動聲色如約而至。它們從雲層中來,義無反顧,來到我的身邊,正如我從北方而來,忍受孤獨,枯坐於斯。
剎那間,《遊子吟》從我的腦海中閃過。幾乎是出於本能,清晰的詩句在心底吟誦: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伴隨著默誦,詩中的意境噴薄而出:慈祥的母親手裡拿著針線,為即將遠遊的孩子趕製新衣。
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誰又能說孩子如同小草一般微弱的孝心,就能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一般慈母恩情呢?
面前的江南雨景,被腦海中那副充滿溫情的畫面所取代:在昏暗的油燈前,母親認真地用針線為即將出門遊歷的孩子縫製新意。一邊縫,一邊不時看一眼孩子那張睡意朦朧、稚氣未脫的臉。母親一定會想到孩子在路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也一定想到孩子在遠方陷入困境的焦灼不安。想著想著,母親的淚水奪眶而出!這就是生活,這就是孩子比遜面對的歷練!身為慈母,又怎能自私地把孩子留在身邊一輩子呢?!想到這裡,母親擦乾眼淚,繼續專注於針線活兒,期望用這件結實挺括的衣服為孩子遮風擋雨,更希望孩子能夠通過這件衣服,時時感受到來自母愛的支持。
突然,腦海中這幅古老昏黃的畫面再次反轉!呈現在我面前的是,是家裡明亮的客廳,是飄著飯菜香味的廚房,是媽媽親切隨和的微笑,也是爸爸深邃勉勵的目光……
如果,這會兒我就在家裡,能夠品嘗到媽媽做的飯菜,能夠坐在自己的小屋裡看書,能夠和媽媽聊聊天兒,甚至能聽到爸爸三言兩語的批評,該有多好啊!可惜,這畫面中的一切,都距離我千裡之遙!
我又回到了江南的下雨天,我又一次身處孤獨冷清的宿舍中,我的鼻頭髮酸,我的眼眶溼潤,我想回家,我就是那個思鄉情怯的遊子……
十幾年過去,我也成了寶貝兒子心中的慈母,卻仍對那個江南的雨天沒齒難忘,仍對那首《遊子吟》心有戚戚。不是遊子,又怎能理解遊子的心緒?不做遊子,又怎會珍惜家庭的溫暖香甜?
因為《遊子吟》,我記住了詩人孟郊,因為那番遊子的心境,我對孟郊心懷敬意!與十八歲的我第一次品味遊子情愫不同,詩人孟郊寫就《遊子吟》,卻是在年過半百感受世態炎涼之後。可以說,詩人用一生的顛沛流離,凝聚成一首短短的詩篇,傾訴出無數遊子的心聲。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用「線」與「衣」這兩件極常見的東西,把「慈母」與「遊子」緊緊聯繫在了一起,揮灑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母親為孩子趕製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刻畫,升華頌揚這種骨肉之情。要知道,母親千針萬線地「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這正是偉大的母愛,這種愛正是通過細節流露出來。一位慈母的形象足以讓所有讀者深深感懷。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兒女在母親的眼中,就像區區的小草,而博大的母愛則如春天的明媚陽光。面對母愛,兒女微薄的孝心又如何才能報答母愛呢?
三十個字,採用白描手法,詩人通過這樣一個臨行前縫衣的生動場景,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正因為這首詩的感情真摯、自然流暢,才得以被世人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更打動無數遊子的心底,升騰起對母愛,對家庭,對故鄉的深深眷戀!
可是,當五十歲的孟郊寫這首《遊子吟》的時候,他的心裡,也許不僅僅是對母親的眷戀,更有一種深深的愧疚!據史載,詩人孟郊在外漂泊終年,卻鬱郁不得志。等五十歲那年他終於謀到了一個縣尉的小官,終於有了一份微薄的俸祿與稍顯穩定的收入,他立刻把年邁的母親接來,希望母親能跟這個幾乎半輩子漂泊在外的兒子享享清福。
於是,在靜謐的溧水河邊,詩人看到小船上母親那熟悉且蒼老的身影,頓時熱淚奔湧。於是,那位慈祥的母親終於能和兒子團聚,於是,就有了這首名動千古的《遊子吟》!
如果,我不曾離家千裡求學在外,就不曾體會到詩人的情懷。如果,那一刻我不曾身為遊子,就不會體會到母愛的偉大,家庭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