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傳統節日究竟有哪些?哪些節日又是臺灣的公眾假期?

2021-01-20 我愛臺灣

關注「我愛臺灣」微信平臺,給你一百個喜歡臺灣的理由

微信ID號:ILOVETAIWANSOMUCH

傳 統 節 慶 農曆春節

春節氣氛以農曆正月初一到初五這段期間最為濃厚,民間俗稱「過年」,含有辭舊迎新之意,被視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

從春節前夕到農曆大年初五之間,民間遵行多項習俗。在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開始「掃塵」,此意味著將晦氣惡運掃除出門,有破舊立新之意;掃塵後緊接著準備做年糕(年糕含有「步步高升」之意);農曆12月倒數第2日即「小年夜」當天,每家每戶都會貼上「春聯」及「年畫」,藉以敬神祈福,有吉祥討喜之意。

農曆12月最後1日除夕夜闔家會一起「圍爐」吃年夜飯,有幾樣菜是必吃的,如「長年菜」代表長壽、「菜頭」代表好彩頭、「魚」代表年年有餘、「鳳梨」代表好運旺來、「元宵」則有財源廣進的意義。在吃完年夜飯後,長輩會發給晚輩紅包袋(即壓歲錢),有互討吉利、祈求平安的意思。「守歲」在民間含有祈求父母長壽之意,通常從家人齊聚吃年夜飯開始,直至午夜12點一到,紛紛燃放鞭炮歡慶新年到來,含有對過去一年的感懷及對未來一年新的期望。除此之外,春節的習俗還包括大年初一拜年、初二已出嫁的女兒回娘家、初四接財神、初五開市、初九拜天公(玉皇大帝)等。

 


元宵節

農曆1月15日是元宵節,一般稱為「小過年」,在眾多節慶中,元宵節熱鬧的程度僅次於農曆春節,是臺灣最熱鬧的大型傳統文化節慶。全國各地張燈結綵熱鬧地辦理燈會慶元宵系列活動,包括臺灣燈會、平溪天燈、臺東炸寒單、臺南鹽水蜂炮、臺北燈節及高雄燈會等及各地廟宇傳統慶祝儀式,已成為最受國際觀光客喜愛的臺灣節慶。美國Discovery頻道「世界最佳節慶(Fantastic Festivals of the World)」節目曾來臺製作 "Lantern Celebrations" Taiwan 專輯,極力推薦臺灣燈會慶元宵系列活動為全球最佳節慶活動。

年貨大街

 

熱鬧非凡的臺灣燈會

 端午節

端午節與春節、中秋節並稱三大節日,因其由來和習俗,幾乎都和紀念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有關,故民間又稱「詩人節」。端午節最普遍的習俗為「划龍舟」和「吃粽子」。據說早年屈原投江而死,人們為搜救他,紛紛駕舟楫在江面來回找尋,此後逐漸演變成龍舟競渡。

時至今日,划龍舟已是一項遍及海內外的觀光活動,全臺北、中、南各地(如臺北新店碧潭及基隆河、宜蘭縣冬山河及礁溪鄉二龍村、彰化鹿港鎮、高雄市愛河等),每年均有大型龍舟競賽,近年還擴大舉辦國際邀請賽,邀請國外朋友共襄盛舉。

包粽子習俗是為防屈原身軀被魚蝦啃蝕,人們於是在竹葉中裝進米食投入江中餵食江魚,傳承至今,即演變成一項普遍習俗。除此之外,另有各種舊習俗在民間廣為流傳,如在門上懸掛艾草、菖蒲、榕枝等,藉以驅避蚊蟲;懸掛鍾馗畫像、佩帶香包及飲雄黃酒還等以保平安。

 中元節

農曆7月俗稱「鬼月」,在傳統習俗中,從農曆7月1日凌晨起地府鬼門開到農曆7月29日鬼門關的這段期間,民間為祈求消災解厄、諸事順利平安,各地均舉辦大大小小的祭典,尤以7月15日中元節這一天達到祭典的最高潮。其中如基隆市政府舉辦的「雞籠中元祭」、宜蘭縣頭城及屏東縣恆春的搶孤,都是中元節重要的傳統習俗。

宜蘭縣頭城鎮搶孤

 

端午節划龍舟


中元普渡

在民間傳統中,每到中元節這ㄧ天,家家互互都會準備牲禮、果品、鮮花等到廟前或自家門前祭拜,並請道士念經以超渡各方孤魂,即所謂的「中元祭」,又稱「中元普渡」。


放水燈

放水燈由來已久,其主要用意在替水府孤魂照路,招引鬼魂上路來享用祭品,以祈求亡魂早日投胎轉世,水路兩界相安無事。


搶孤

搶孤也是中元節重大的慶典之ㄧ,臺灣目前只剩下宜蘭縣頭城鎮及屏東縣恆春鎮兩地舉辦,其中又以頭城搶孤規模最大也最熱鬧。早年在閩粵先民入墾宜蘭的過程中,許多人受到天災、人禍、疾病而命喪異域,因恐祭祀無人,魂魄無所歸依,便於每年中元普渡時舉行搶孤儀式悼念先人。頭城由於是開墾宜蘭之首,因此附近八大莊居民便聯合舉辦超渡法會,並選定農曆7月29日關鬼門這一天,盛大舉行搶孤活動。不過由於搶孤危險性高,目前不定期舉辦。搶孤慶典當天,以12根塗滿牛油的孤柱架成一座孤棚,頂端還有一個倒翻棚,上面豎以13根孤棧含旗竿,並將祭品掛於其上以祭告天神。整個活動在子夜子時掀起最高潮,凡參加搶孤的勇漢5人為一組,每組以ㄧ根繩索為工具,待鑼聲響起時,各組以疊羅漢的方式向上攀爬並刮去牛油以利爬行,最後由率先奪得孤棧上的金牌及順風旗者取得優勝。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節」,在所有節慶中,它是最富浪漫氣息的節日。由於中秋正值秋季之中,為農作收穫的時節,早年人們總會在這一天祭拜土地感謝豐收,由於隱含闔家團圓之意,因此,ㄧ般人常以「花好月圓人團圓」來點出中秋節的內涵。

由於中秋節的活動大都與月亮有關,因此自古以來被視為拜月亮的節日,主要活動包含拜月、祭土地、走月亮、吃月餅等,都是從月亮衍生而來的習俗。其中「走月亮」是指中秋夜當著明月清風到郊外散步賞月;「吃月餅」則意味著團圓美滿;此外,還有「吃柚子」的習俗,取「柚」與「佑」諧音,代表受月亮護佑之意;至於「烤肉」,則是近來中秋節興起的活動,在月光下與家人朋友齊聚ㄧ堂,也是一種團圓的象徵。

臺北101夜景

 

金門中秋博狀元餅


附上2017年臺灣的公眾假期哦!

如果大家有意去臺灣旅行或者是辦事情的的話呢,記得留意灣灣的公眾假期哦!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平臺「我愛臺灣」;

如果你想找小編聊聊,可以回復「小編」給小編哦!


相關焦點

  • 別樣中元節——臺灣南部百年古城的魅力「嘉年華」
    除了傳統的祭祖,位於臺灣南部的恆春古城在中元節這一天還擁有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搶孤、豎孤棚。 「晚上有搶孤、豎孤棚活動,很有意思,要早點去,不然沒有位置。」5日,行走在迄今142年歷史的恆春古城,記者聽到當地民眾給遊客這樣的友善建議。
  • 臺灣過個動蕩年--臺灣頻道--人民網
    進入臘月,大掃除、年貨、年夜飯、拜拜(祭拜)、回家過年成了臺灣人的聊天話題,年貨大街開張了,年夜飯開訂了,大大小小的尾牙宴開席了……無論心情好壞、前景如何,原想先過個年再說,但天不遂人願,除夕前一天,地牛翻身,臺南10多棟大樓塌陷、傾斜、倒塌,上百戶人家有家難回。人難己難,就算沒有受到地震傷害,其他地區過年的心情也灰暗了大半。
  • 品「臺灣」,更品「工藝」——永興家具事業集團受邀參加2015臺灣文博會
    經典工藝翻新風貌「城市即展場,展場即生活」為概念的「臺灣文博會」,4月29至5月4日於華山1914文創園區、松山文創園區和花博爭豔館等三處盛大登場,這是臺灣文創業的年度盛事,更是喜愛文創商品及工藝者最不容錯過的大型展覽活動。
  • 黃欽:一著不讓做好節日期間各項工作
    > 9月28日,市委書記黃欽檢查安全生產、常態化疫情防控、交通保障、節日市場供應,慰問一線幹部職工。他強調,各級各部門要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堅持底線思維、增強風險意識,扎實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安全生產、交通保障、節日保供等各項工作,確保社會大局和諧有序,讓人民群眾安定祥和歡度佳節。市領導朱愛勛、陸志堅、蔣敏參加檢查。 安全生產之弦,時刻不能鬆。
  • 2016臺灣文博會 永興家具事業展位精彩紛呈
    2016年對於永興家具集團來說,其實是非常具有意義的一年,因為以榫卯工藝為傳承精髓的魯班學堂,以及視宣揚臺灣家具文化為使命的臺南家具產業博物館,雙雙屆滿十歲了。在這十年拾載之中,臺灣木藝在匠人師傅與創作者的齊心齊力之下,屢屢迸發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作品創意。而這些創作,更成為本次永興家具集團展出的重頭戲之一。
  • 中國書法學會(臺灣)理事長·葉國華先生
    而細觀他的書法作品,方圓成趣、點墨氣韻間,不僅頗有唐宋大家風範,更獨具自家風格,在自由流露的筆抒中,構造出交相輝映的靈動時空與生命活力。這應與其深厚的藝術功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物質生活聲色犬馬的今天,已很少人追問內在的心境凈化"。
  • 王安祈:傳統戲曲 貴在創新(傳統戲·兩岸緣③)
    從老一輩鄉愁的慰藉到年輕藝文愛好者的心頭好,京劇在臺灣傳承發展的主要方向,經歷了由搬演傳統老戲到全新編創的變遷。「臺灣的創新風氣很早就有了,30多年前已經在提倡,而且是主流,年輕人特別喜歡。」臺灣知名劇作家、戲曲研究學者、「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告訴記者。
  • 【臺灣歷史系列動畫片】圓圓尋親曆險記一:生命初成
    借其在臺灣土生土長的屬性,以及外皮綠色、內心紅色,象徵臺灣當代具有普遍意義的熱愛臺灣和祖國的熱血少年。動畫片一共五集,採用穿越的思路讓圓圓參與到歷史事件中,借圓圓的視角回顧並講述臺灣的「前世今生」,通過追溯重要的臺灣歷史事件和人物,展現兩岸的「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淵源。大家好,我是圓圓,在臺灣土生土長,別看我形似芭樂,其實是個地道的「斜槓青年」。
  • 中華書局引進臺灣國學教材 解讀教材內容及特點創新
    人民網北京10月21日電 (陳苑)中華書局正式引進臺灣地區高中必選課教材《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並在此基礎上修訂出版教材《中華文化基礎教材》,於今年秋季在全國多個省份的30所中學進行試點推廣。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日前表示,從目前了解的情況看,臺灣國學教材被部分學校引入後,大多是作為師生的課餘讀物。
  • 臺灣寫真:重拾商周時期「草木灰釉」色彩的陶藝師
    近日,臺灣知名陶藝師何志隆在位於臺灣臺東東河鄉泰源幽谷的窯廠裡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分享他與翡翠青瓷的不解之緣。圖為窯廠工人整理柴火。   近日,臺灣知名陶藝師何志隆在位於臺灣臺東東河鄉泰源幽谷的窯廠裡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分享他與翡翠青瓷的不解之緣。圖為何志隆在窯旁向記者介紹燒制過程。
  • 臺灣書法家---曾玉鼎
    曾澤崑  字子陵  號玉鼎  1948年生於臺灣高雄縣,生性熱情豪爽,淡泊名利,『修心、養身、積德;誠信、忠義、智慧』是一生秉持之座右銘
  • 大S臺灣老娘遇見北京皇腔
    不過臺灣老婆嫁給北京尪,兩岸生活習慣不同,還是鬧出不少笑話。大S笑說,每次看老公用北京腔逗小孩,像是古代皇上的宮廷劇:「哎呦小東西,看你的小樣兒。」讓她啼笑皆非。大S覺得北京腔很有趣,臺灣女婿的汪小菲則覺得「臺灣腔」愛加語助詞,像「你很煩『呢』!幹麼『啦』!」讓他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最困難的是臺語,到現在仍「鴨子聽雷」,比英文還難學。
  • 臺灣中華郵政推出首家數字郵局
    為順應網路時代發展,具有逾百年歷史的臺灣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臺灣中華郵政」),16日於臺北金南郵局啟用首家數字郵局,為民眾提供更便利的郵政服務。據瞭解,首家數字郵局設有「24小時自助服務區」,提供ATM、補折機及「i郵箱」服務;另設「數字金融服務區」,由智能機器人駐點,提供業務導覽與互動服務,並配置互動電視造型牆、電腦及iPad等,供民眾線上取號、預填表單、開戶等預約服務。
  • 今日又為父親節日
    今日又為父親節日,實白駒一隙爾,然此紀念之日,卻令餘苦痛萬端。把近年來所思所想,紀錄於筆端之舊作略為釐定,羅列一二。
  • 臺灣的另類美學,那個,會不會太莊嚴了?
    關注「我愛臺灣」微信平臺,給你一百個喜歡臺灣的理由
  • 澄邁才存村重拾傳統「漁樂節」 村民捕魚鬧元宵
    2018年以來,全縣共有10家企業(其中有2家農業龍頭企業)、26家合作社採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和「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進行帶貧,共解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3717戶17083人的產業發展問題。 而才存村自古便有過「漁樂節」的傳統,即到農歷正月十四、十五時,才存村的村民們都要集體到魚塘捕魚,以表達年年有餘(魚)的美好寓意。
  • 臺灣教師之憂:「臺獨」歷史教科書戕害下一代
    「臺獨」課綱以南島語系取代中華民族作為臺灣人的祖先,臺灣以中華文化為主流的事實則被篡改成「多元文化的臺灣」。「他們搞出一個根本不存在的譜系,為的就是割斷臺灣與大陸的血緣聯系與文化情感。」嘉義大學歷史系教授吳昆財說,受此教育的青少年如何能有正確的民族文化認同?
  • 大旱之後又被淹 臺灣梅雨致苗慄臺中淹水警戒(圖)
    臺灣中部以北雨勢增大,連坐輪椅外出的民眾都撐起傘具避雨。(中時電子報圖 張鎧乙攝)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道,臺當局「水利署」發布最新防災消息,目前苗慄縣造橋鄉、臺中市大甲區以及外埔區為1級淹水警戒區域,另外2級淹水警戒區域包括臺中市大安區、彰化縣芳苑鄉。臺灣「氣象局」則在14:40發布豪雨特報,臺中以南至嘉義提防「大豪雨」。
  • 臺灣首家二十四小時書店月底「熄燈」
    「這是臺灣的第一家24小時營業書店,從童年到中年我在這裡度過了不少時光。現在聽說還有一個月就要關門,實在是有些感慨。」   像賴先生一樣感慨的臺灣民眾還有很多。聽到誠品敦南店5月31日即將落幕的消息,不少人都特地趕來打卡、拍照留念,重溫這裡的舊時光。對大家來說,誠品是書店,但又早已不只是書店,它是一個美好的文化空間,是臺灣地區地圖上的一個地標、一枚記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