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 | 【百家姓】樂:施而不德,樂氏加焉

2021-03-01 神筆章法


▼▼▼▼▼▼▼▼▼

跟隨張法老師一起走進漢字世界



小夥伴們,

又到了每日一字的時間嘍~

今天,我們一起聊聊氏的故事

此刻的你準備好了嗎?

我們一起來開始今天的學習吧~

(yuè)姓,最早源出子姓,西周末年,宋國國君宋戴公的兒子公子衎[kàn](樂父衎[kàn]),子樂父,他的孫子以祖父的字為氏,稱為樂氏。

源於姬姓的出自春秋末期晉國大夫樂王鮒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樂氏是一個古老、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九位,人口約二十三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14%左右。樂氏一族在河南南陽郡、河內郡發展成望族,世稱南陽望、河內望。


子罕不受玉的故事


樂喜,子姓,樂氏,字子罕,宋國賢臣。

在宋平公時任司城,位列六卿。

公元前546年,向戌主持弭兵之會使晉楚兩強停止了戰爭。向戌很得意,向宋平公請賜免死之封邑。樂喜批評向戌,他認為兵為國家重要之事,完全廢兵是危險的,而且他只是用詐術完成使命,還想得到賞賜,是貪得無厭。向戌聽從了,因此辭去封邑。

以不貪為寶。有一次,宋國有人獲得了一塊美玉,出於對樂喜的尊敬,拿來獻給樂喜。樂喜謝而不受。獻玉者以為樂喜不相信是寶玉,便說:「已請治玉的行家做過鑑定,確是稀世美玉。」樂喜淡然一笑說:「我以不貪婪的品行為寶,你是以美玉為寶。我若接受了你的寶玉,咱們雙方就都失去了最可寶貴的東西。」獻玉者又說懷揣寶玉不便趕路,一旦遇上壞人難免遭劫喪寶。樂喜又指點他把寶玉賣了,使獻玉者得以富歸故裡。


小編今天為大家準備的故事就是這樣啦~

一起來了解一下【】字的演變吧!

識字卡片




那麼最後…

在張法老師的親筆書寫視頻中

感受書法的美妙

學習【樂】字的標準寫法吧~






硬筆書法 — 樂


軟筆書法 — 樂


練得一手好字,方法很重要。

任性!任性!任性!

沒有WIFI,也阻止不了,一顆想要練字的心!



每日一,與小編一起學習

一起了解姓氏  

 了解其中的典故

每天同一時間我們不見不散~~~

Q:你還想了解哪個字的文化,別忘了給小編留言哦~


(關注我們一起聊聊書法那事兒)

相關焦點

  • 第五十四期 「樂」│中華寫字課堂每日一字視頻版│一年級語文下冊 課文6《樹和喜鵲》
    ——關注中華寫字課堂,寫字教育不迷路——◆ ◆ ◆
  • 《龍王傳說》樂正宇究竟姓什麼,樂(le/yue)還是樂正
    當然也希望粉絲們不要隨意亂扒一個人的身份,畢竟大家的隱私都不願意隨意暴露。 今天我們不講三少這些朋友的故事,盤點下那些姓氏奇怪,但實力不容小覷還有淵源的兩個家族,同為神聖天使家族卻跨越了萬年的樂正宇的家族和千仞雪的家族。
  • 樂正家族簡介
    樂正複姓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五十一位,在複姓中排序為第四十一位。樂正姓源出有:單一淵源:源於官位,出自兩周王朝歷代樂正之後,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樂正,是商、周時期即有的官職稱謂,負責 司掌音樂聲律和宮廷禮樂部門,即管理典禮樂隊的最高長官。
  • 有德則樂,有樂則久
        「有德則樂,樂則能久」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看到這句話,我眼前一亮,真的觸動心靈。這句話的原意是:君主有了德行,就能叫人民快樂;人民快樂了,國家就能長治久安。      我們不是君主,而是芸芸眾生之一,如何理解平民化的「有德則樂,樂則能久」呢?      我覺得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德?簡單地說,德就是所行道路的方向,一個人不違背天理良心,而且善良、不自私就擁有了德。
  • 王齊洲:《樂經》之有無(《樂經》探秘之一)
    在西周,「大司樂掌成均之灋,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鹹》《大㲈》《大夏》《大濩》《大武》。」[4]「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
  • 施家人要牢記,施氏家風家訓
    士匄揚其波,先後同聲施。世遠存本根,後勁振先綏。微言紹天學,高步追宣尼。講肆群響臻,週遊遂忘疲。閒先恢孟辯,排異搴韓旗。磐折勞公卿,閎聲蜚布衣。輟餐餉窶士,商歌長樂飢。德音紹爼豆,奕葉流風徽。——《述祖》(二)前徽洵卓煢,望古憂長嘆。惜不逮師孔,翱翔洙泗間。遺言滿笥篋,喪亂悲缺殘。生世逢百罹,營道良獨難。
  •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知魚之樂焉知魚之痛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知魚之樂焉知魚之痛……突然想起了這句話。
  • 臺灣傳統中醫藥回歸大陸 樂氏同仁堂布局鄭州
    明末清初年間,樂氏家族的樂良才從浙江寧波來到北京。作為行醫施藥的郎中,在北京沿街走巷看病賣藥。樂良才作為鈴醫,他用祖傳秘方治病用藥,加以針灸,患者見效快,又省錢。這在當時對本地坐堂醫生是一個挑戰。樂良才很快在京城有了名氣。最後定居於北京東南方的崇文門。這也是樂氏家族最早定居北京第一代人。
  • 百家姓之崇明施姓漫話
    據1998年上海譜牒研究會以1997年11月30日在籍人口為基準的調查數據顯示,施姓在崇明,共有48354人,佔人口總數的6.99%。追溯施姓的主要淵源:一出自姬姓,為春秋時期魯惠公之子施父後人,《元和姓纂》記載,施氏原本系出姬姓,是周王室的後代,周武王四弟周公旦的長子伯禽受封於魯國,傳至春秋時期魯惠公之子尾生,字施父,其後代以祖字為姓,於是有施氏。
  • 那些虛擬歌姬之樂正綾
    樂正綾是以Yamaha公司的VOCALOID 3語音合成引擎為基礎製作的一款中文VOCALOID聲庫和虛擬形象。 樂正綾的聲庫於2015年7月1日正式推出並發售。樂正綾的音源是國內網絡歌手祈Inory,形象由"rikuhao"初稿設計,經ideolo改編整合後完成。樂正 綾(yuèzhèng líng)姓樂正,名綾。哥哥為樂正龍牙。
  • 《樂記》之「樂」音義辨
    就是說,這裡的「樂」其實有兩音兩義,讀「音嶽」指「音樂」,讀「音洛」指「快樂」。再如,《樂記》說:「樂者,心之動也。聲者,樂之象也。文採節奏,聲之飾也。君子動其本,樂其象,然後治其飾。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見方,再始以著往,復亂以飭歸,奮疾而不拔,極幽而不隱,獨樂其志,不厭其道,備舉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見而義立,樂終而德尊。君子以好惡,小人以聽過。故曰:生民之道,樂為大焉。」
  • 【每日一字】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 《太平御覽》樂部·卷十七
    本五弦,宮、商、角、徵、羽也;加二弦,文、武也。至後漢蔡邕又加二弦,象九星,在人法九竅,其樣有異。傳於代,四所象鳳首、翅、足、尾。南方朱雀,為樂之主也。五分其身,以三為上,以二為下,三天兩地之義也。上廣下狹,尊卑之象也。中翅八寸,象八風。腰廣四寸,象四時。軫圓,象陽轉而不窮也。臨樂承露,用棗唇,用梓,未達先賢深意也。
  • 王齊洲:《樂經》之尋蹤(《樂經》探秘之三)
    然而,這樣下結論也仍然存在著分歧,這種分歧不在「樂經」稱謂之有無,而在《樂經》文本之有無。在一部分學者心目中,先秦「樂經」貫穿於時人的禮樂活動中,尤其體現在其音樂活動中,恰如四庫館臣所認為的:「大抵樂之綱目具於禮,其歌詞具於詩,其鏗鏘鼓舞則傳在伶官。漢初制氏所記,葢其遺譜,非別有一經為聖人手定也。」
  • 大樂與天地同和——音樂的偉大,民族的偉大!
    若夫禮樂之施於金石,越於聲音,用於宗廟社稷,事於山川鬼神,則此所以與民同也。王者功成作樂,治定製禮。其功大者其樂備,其治辨者其禮具。幹戚之舞,非備樂也;亨孰而祀,非達禮也。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樂極則憂,禮粗則偏矣。及夫敦樂而無憂,禮備而不偏者,其唯大聖乎?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也;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也。春作夏長,仁也;秋斂冬藏,義也。
  • 勃拉姆斯:返身而誠,樂莫大焉
    勃拉姆斯:返身而誠,樂莫大焉 2013-06-17 18:38 作者:柳戈 來源:燃 Ran孟子曾謂:"返身而誠,樂莫大焉",勃拉姆斯深得前句精髓,但在這種"返回"中,他並不"樂",也沒有"萬物皆備於我"的豪情,他的深深自省總帶著幾分謙遜和悲憫……   勃拉姆斯:返身而誠,樂莫大焉
  • 儒家的「山水之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孔子主張「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出自《論語雍也》,原文即:「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第二種理解為:「智者樂水」 ——智者之樂,就像流水一樣,閱盡世間萬物、悠然、淡泊。「仁者樂山」 ——仁者之樂,就像大山一樣,巋然矗立、崇高、安寧。
  • 《百家姓》全文及姓氏種類分類 幼兒蒙學三大必備經典之《百家姓》
    對幼兒而言,學習《百家姓》能達到的目的為:記憶方法的鍛鍊。如果家長能夾帶給孩子講講姓氏的來歷與起源,則意義更大。《百家姓》全文【朝代】北宋初年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朱秦尤許,何呂施張。孔曹嚴華,金魏陶姜。戚謝鄒喻,柏水竇章。
  • 《太平御覽》樂部·卷四
    歷代樂《呂氏春秋》曰: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投猶蹀也。)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 【每日一字】 渟(1358)
    第五個字:智【每日一字】 智(942)2017.03.25第六個字:樂【每日一字】樂(414)2015.10.08聲明:【文章及圖片轉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本文觀點不代表本平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