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說此佛偈的高僧,肉身至今栩栩如生

2020-12-06 爆料八卦的小公舉

現在社會仍然有很多信奉佛教的人,也有一些哪怕不信佛教,也會看見寺廟就進去拜一下,看見教堂就要去懺悔一下的人。所以每年的一些佛教景區,都會吸引大量的遊客到那裡去遊玩,人們在這裡面體會一下佛教的寧靜祥和,也可以求神拜佛祈求能夠得到平安,雖然說很多都是自我安慰,但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需要的往往就是這種寄託。所以在假期的時候,往往會看到很多人都湧向佛教的旅遊景區,這樣一些佛教的景點賺得腦滿腸肥。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說此佛偈的高僧,肉身至今栩栩如生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佛教偈語,說這句佛偈的高僧就是禪宗六祖慧能。而慧能大師就曾在廣東的韶關市中的南華寺修行,後來圓寂之後,肉身也一直被供奉在這座的寺廟當中,所以南華寺也被人們稱為是六祖道場。南華寺的景色非常美麗,背靠著寶林山麓,遊客在這裡旅遊的時候,可以充分地體會到佛教的安靜和祥和。

整座南華寺有水的建築組成,比如六祖殿、天王殿、大雄寶殿等等,同時南華寺當中還有許多珍貴的佛教歷史文物,所以南華寺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這座寺廟的歷史非常悠久,不但有各式各樣的佛像,這裡面的佛經也是非常珍貴,每年都會有一些其他寺廟的僧人到這裡進行交流和取經。可以說南華寺在整個禪宗當中是有非常重要地位的,而且在整個佛教的歷史文化中,也很有歷史研究價值。

在南華寺當中,最為珍貴的就是三尊肉身菩薩,一進入祖師殿內,就可以看到在最左邊的是明代的丹田和尚,右邊的是明代的憨山德清和尚,而在居中供奉的就是禪宗六祖慧能的肉身。六祖慧能的肉身,已經被供奉了1300多年的歷史,但是這具肉身,至今仍然栩栩如生。至於為什麼能夠將肉身保持1000多年不腐,而且還能栩栩如生的方法,到現在專家也沒有辦法解釋出來。但無論怎麼樣,這樣德高望重的高僧,是非常讓人們值得敬佩的,拋開佛教信徒的身份,他們其實也都是人類著名的思想家。

可以說去廣東遊玩的話,到廣東韶關的南華寺旅遊一次,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可以看一下說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佛偈的高僧。大家對於南華寺還有什麼想要補充的嗎?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發表你們的觀點。

相關焦點

  • 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這是一句佛偈,是當年慧能法師的思想代表,其有四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佛偈得來意外,卻又應該。當年慧能只是寺廟裡一個小沙彌,打雜,然他又十分喜佛法,便也引起了五祖弘忍的疼惜,弘忍有一名大弟子名喚神秀。神秀佛意高深,甚得人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的出處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是佛經中充滿禪意的一句偈語,此中大有深意,它是我國唐代高僧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語中的一句,偈語,是附綴於佛經的一些感悟或修行中得到的體會而寫成的語句。慧能大師所作四句偈語完整的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關於這四句偈語的來歷是這樣的,一日,五祖弘忍把座下弟子都叫過來,讓大家各做一首偈語,並說誰做的偈語有悟性,我就把宗祖的地位傳給他。五祖弘忍的大弟子神秀在門前做了一首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今個和大家參參
    ,明鏡亦非臺。弘忍大師說了一句,「亦未見本心」,將牆上的佛偈抹去。當日,將惠能叫入房中,傳授佛法,於是惠能大悟。故事就講到這,具體詳情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六祖壇經》。自己本有的佛性要是迷惑了,修行的福德怎麼能拯救你們超脫苦海呢?神秀的四句佛偈出來之後,弘忍法師對眾人說:「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我們來看看,神秀的四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倦了來此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佛意禪明,在紅塵世俗中也是朗朗上口。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菩提樹,原來這樣美
    公園內的水杉、銀杏、無患子,被秋色染紅,樹與水交相輝映,如詩似畫,令人沉醉。唯獨在中國的浙江和湖北等地,部分銀杏樹得以倖存。無患子是近年新興的園林美化樹種,很多人還不認識美麗而富有傳說的無患子樹。無患子在民間傳說中具有驅邪避煞的作用,在佛教中稱其為「菩提子」,唐代高僧惠能,寫有著名的《菩提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什麼意思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什麼意思這是境界已經很高的說法了,修行首先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再加上精進修行。所以一開始應該是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即非禮勿想,非禮勿說,所以很多法師持戒持的很好的就一句話: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怕擾動修行心。這個時候持戒已經很嚴格了然後再到後來,禪定等,已經是戒生慧的階段了。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作者:麥興平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無相偈·六祖惠能大師曾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法師還說過:「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對我們有什麼啟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唐朝著名的大德高僧六祖慧能的《菩提偈》,是一首充滿禪宗智慧的偈語。我們每個人都是這紛繁世界的一份子,甚至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枚棋子,在一個無形的棋局中,按照規定的方式在運行。每天重複的活動,使我們或煩躁或焦慮。怎樣才能使我們的內心變得平靜呢?我們來品品這句偈語,或許會給您以啟迪。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大家都聽說過「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偈語,這棵樹就是菩提樹,學名七葉樹,因為它的每一個柄上幾乎都有七片小葉子,所以也叫七葉樹。它春花秋實,花呈乳白色的小塔狀。果實為棕黃色,剝開果皮裡面為棕紅色的果仁。可以用來做和尚或尼姑的念珠。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著名的佛門揭語,乃佛教禪宗六祖慧能所作。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菩提,實際上是佛教修行的一個境界,佛教的專有名稱稱之為三摩地或者無上正真。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光孝寺遊記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光孝寺遊記1300年前的一個法會上,禪師說禪。這時臺上的經幡動了起來,於是眾人便開始討論起到底是風吹動了經幡還是經幡自己動。從外面進來一個人說到「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你心動!」
  • 說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起源
    我們可能都聽到這樣一句佛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聽起來,會讓人心境平和,如沐春風。它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但這句佛偈的來源,卻緣於一場驚心動魄的佛門宮鬥大戲。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是如何來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詩是如何來的?相傳唐朝高宗時期,有位有名的高僧,弘忍大師,是禪宗著名傳人,他是湖北黃梅人,生於隋仁壽元年(601),唐鹹亨五年(674)十月二十三日圓寂,被後世尊為中國禪宗第五祖。
  • 菩提本無樹,而世本無「我」——從六祖慧能一首佛偈認識菩提樹
    菩提本無樹,而世本無「我」——從六祖慧能一首佛偈認識菩提樹文/舒放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佛偈是當年六祖慧能最終從五祖手裡得衣缽的殺手鐧。和慧能大師一樣,神秀大師也是得道高僧,開創了北禪宗一脈。只是神秀大師提倡循序漸進的修行方法,和慧能大師的頓悟不同。慧能大師目不識丁,和傳衣缽頭號種子選手「學霸」神秀大師相比,原本是沒有什麼優勢的。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於《壇經》,它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給無數迷茫的人點亮了一條明路。,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很多人只記住了此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何理解這其中的意思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將其理解為:菩提是個覺悟,哪裡有什麼樹可言,心如明鏡一般,又哪裡來什麼臺;本來就是什麼都沒有,又何來惹塵埃一談?還有人將其理解為:人的身體就猶如菩提樹一樣,有根,心靈就像明鏡臺一樣,敞亮。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什麼意思?宣化上人
    六祖大師和神秀法師的兩首偈頌◎ 宣化上人神秀法師那首偈頌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有的人就說這首偈頌是不對的,我說這首偈頌是對的。為什麼?這個身,是菩提的一個種子,就比方菩提樹一樣;人的心,就好像一個明鏡一樣。所以他說「時時勤拂拭」,就是叫你常常修行,時時都要修行。「休使惹塵埃」,你不要叫它掛上塵埃了。所謂「今日擦,明日蹭,擦來擦去如明鏡。」你把塵土都擦去,那個明鏡光就現出來了,就沒有細惑了。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明鏡亦非臺。很多人只記住了此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何理解這其中的意思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將其理解為:菩提是個覺悟,哪裡有什麼樹可言,心如明鏡一般,又哪裡來什麼臺;本來就是什麼都沒有,又何來惹塵埃一談?
  • 佛家所說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有句話可以完美詮釋
    釋義:在縹緲的雲影煙霧中顯現出真正的自我,才明白肉身原來是拘束人的東西;在鳥鳴聲中聽見了自然的本性,才知道感情知識原來是攻擊人的戈矛。佛家有句話:「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佛家認為色身是空幻虛無的,就如泡影一般,人生只有如雲煙般隨心所欲、自由自在,才能體會到什麼是生命真正的本意。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充滿佛性的偈語,讓書法看上去更美!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出自六祖慧能法師,看似簡單直白,卻充滿了佛性和哲理!其實這句話出來之前還有另一句話!只有把兩句偈語放在一起,才能知曉這偈語的來龍去脈,還有它妙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