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祠堂是什麼呢?
祠堂是舉行祭祀的建築場所,是我們追慕先祖的地方。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根深才能葉茂,祠堂澆灌家族的根,澆灌祖宗,禮敬天地。這就是祠堂在深層次的自然實質意義。
二、祠堂的出現
在宋以前,華夏守禮延續的是禮經。宋代的時候,因為時間相去久遠,三代之禮的延續有很多已經不適合那時候的要求了。所以朱子根據當時情況重新制禮。這就是《朱子家禮》中提到的:
三代之際,禮經備矣,然其存於今者,宮廬器服之制,出入起居之節,皆已不宜於世,世之君子雖或酌以古今之變,更為一時之法,然亦或詳或略,無所折中,至或遺其本而務其末,緩於實而急於文,自有志好禮之士,猶或不能舉其要而因,於貧窶者,尤患其終不能有以及於禮也。
意思是,隨著時代變化,禮也應該隨之而變。三代之禮雖然完備,但是很多節文已經不適合現在的時代了。當時的飽學之士雖然根據三代之禮以及現實情況進行了酌情的變化,但是詳略不一,沒有一個比較折中的方案進行普及推廣,甚至有的忽略了根本而逐末,或者不重視內在之實而只重視外在節文。從而導致有志好禮之士,不能列出要點而遵從。貧困的人,憂患自己終老去世之後沒有可以遵從的儀文以符合禮。
是以嘗獨究觀古今之籍,因其大體之不可變者,而少加損益於其間,以為一家之書。大抵謹名分、崇愛敬,以為之本。至其施行之際則又略浮文務本實,以竊自附於孔子從先進之遺意。誠願得與同志之士熟講而勉行之。庶幾古人所以修身齊家之道,謹終追遠之心,猶可以復見,而於國家所以崇化導民之意,亦或有小補雲。
於是朱子遍覽古籍,遵循大原則這些不能變得。而進行損益。大體以誠敬,忠恕之道的原則,以為禮之本。在實行的時候既能體現禮之文而又能重本務實。從而達到修身齊家,慎終追遠,以及教化民眾的意義。
在三代以前庶人(普通老百姓)是無廟的,而朱子於此時明確提出了「祠堂法」。這就是祠堂正式的起源了,從此祠堂開始正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並且其重要意義一直影響至今。
通禮(此篇所著,皆所謂有家日用之常禮,不可一日而不修者)祠堂(此章本合在祭禮篇,今以報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實有家名分之首,所以開業傳世之本也。故特著此,冠於篇端,使覽者知所以先立乎其大者,而凡後篇所以周旋升降出入向背之曲折,亦有所據以考焉。然古之廟制不見於經,且今士庶人之賤,亦有所不得為者,故特以祠堂名之,而其制度亦多用俗禮雲)
報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實有家名分之首,所以開業傳世之本也。這是發明人朱子下的定義。
祠堂承擔祭祀活動的職能,在朔望日以及俗節要祭祀不輟。同時,祠堂家族各項重要活動的場所,比如封官,主人生嫡長子,等等,都要到祠堂舉辦活動。現在有些朋友們所居的地方如果有名門望族,應該還可以見得到這些民俗景象。從朱子開始,祠堂成為了華夏人民尊祖敬宗的重要場所,並且延續至今已有接近千年歷史。
三、宗廟制度
而朱子所倡導開創的祠堂法,其實是宗廟制度的延續。
在三王時代甚至更遠的時代,是沒有祠堂的,那會只有宗廟。《尚書·舜典》記載: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意思就是在宗廟裡舜接受了堯帝的禪讓。在古代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宗廟之祭。所謂「國之大事,唯祀與戎」。
1、宗廟是什麼?
宗,尊祖廟也。廟,尊先祖皃也。宗廟是祭祀祖先的場所。
《禮記祭義》曰:「右社稷,左宗廟。」
在三代之時,宗廟的地位是遠大於其餘的建築的。
《禮記曲禮》雲:「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次之,居室為後。「
2、在古代的禮樂制度下,整個社會禮別尊卑。
別的是什麼尊卑?是德行。德行高者自然根深,所以就有了不同序列,其廟不同的制度。
《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
庶人是不得建廟來祭祖的,只能祭於寢。而且在當時,建廟祭祀是一件非常耗費財力的事情,同時有著諸多的規矩。庶人也承擔不起。對於天子以及諸侯來說,都會有專門的籍田,用來提供祭祀所用。
《詩經.周頌.載芟》:「載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毛傳:「籍田,甸師氏所掌,王載耒耜所耕之田,天子千畝,諸侯百畝。籍之言借也,借民力治之,故謂之籍田,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
"朕親率耕",相當重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