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建設要注入新的文化元素

2020-11-04 彭城世家


祠堂建設要注入新的文化元素

祠堂是我國農村普遍存在的一種古老建築,它是家族議事、供奉祖先、繼承傳統、團結家族的一個重要的聚集場所。祠堂建設要超前規劃,不要為建祠堂而建祠堂,祠堂不但要注入姓氏家族傳統文化的精華,還要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在文化繁榮新的形勢下,要將祠堂變成農村社區基層的文化宣傳陣地,成為傳播知識,傳承文明的場所,例如增設家風家訓館,設立家風家訓大課堂,增加弘揚傳統文化、傳承良好家風的新功能,為鄉風文明和鄉村振興發揮應有的作用。

祠堂是一個家族的物質圖騰,傳統文化和新的文化元素是一個家族的精神圖騰。處江湖之遠仍憂家國。祠堂建設要管好錢袋子,要把好建設質量關,要用最少的錢辦成最好的事。祠堂建設的初步規劃:把祠堂建設、姓氏文化走廊、姓氏文化碑林、家風家訓館、姓氏文化研究會和配套的餐飲住宿服務設施等等一併納入祠堂建設的整體規劃,開闢族務生財渠道,激活家族文化活力。


相關焦點

  • 三水全面推進「祠堂+文化」,實現文化聚民、文化悅民、文化惠民
    佛山日報訊 記者梁欣瑩報導:昨日,三水區召開「祠堂+文化」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推進會,全區30個示範點將按照「一祠堂一品牌」、採取「1+4+N」建設模式全面鋪開各項建設工作,力爭今年年底前完成創建目標。
  • 三水蘆苞李氏宗祠:百年古祠堂 文化新陣地
    祠堂亦是老一代村民曾經的學堂。上世紀50年代,由於村中沒有正規的教學場所,李氏宗祠一度成為村民的學校。今年76歲的村民李幼怡就曾在祠堂念書,他說自己和祠堂一起長大、一起變老。「當時這裡簡陋得不像個學校。」回憶起那段時光,李幼怡說,當時村中幾乎所有孩子都在祠堂上學,大家都擠在昏暗的祠堂,聽著兩名老師授課。每名老師一般要兼兩三門學科。
  • 蘆苞李氏宗祠:百年古祠堂,文化新陣地
    回憶起那段時光,李幼怡說,當時村中幾乎所有孩子都在祠堂上學,大家都擠在昏暗的祠堂,聽著兩名老師授課。每名老師一般要兼兩三門學科。因為是教一到六年級,2名老師往往要承擔6個年級的課程。 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粉筆也顯得矜貴。李幼怡回憶,每次老師要小心翼翼節省著用粉筆。每次下課後,老師都要藏起粉筆,生怕被學生亂寫浪費。彩色粉筆更是被當成寶貝。
  • 祠堂文化丨祠堂為何會永不消失?
    正如古代中國注重家族傳承,注重子承父業,傳宗接代,香火傳遞的傳承思想,為五千年傳統文化傳承提供了基礎。因此,家族之中的祠堂、家譜也是不可或缺的歷史傳承的載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國家,特別是經歷這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國家建設得以迅猛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以極大的提高。而這一切,又反過來促進人民群眾對優秀傳統道德精神文化信仰方面的追求。
  • 深度挖掘利用琅琊文化!為青島建設國際時尚城注入歷史文化元素
    「琅琊文化」是東夷文化的歷史發展,是「一帶一路」文化推進的重要節點,是彰顯新時代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它是齊、魯、吳、越、秦、楚多種文化的交融體現,是一種包容、開放、多元的文化,它既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的開端,也是中國海洋文明的肇始,為中華民族中外交流史、世界航海史作出突出貢獻。
  • 番禺|這個七夕,我們不秀恩愛,只秀文明和祠堂文化
    ,進一步推進「文化+祠堂」的發展新模式,激發基層文化活力,今天(25日)上午,石壁街創建辦、文體中心在屏山簡氏祠堂開展「文明在身邊 創建齊參與」——石壁街新時代文明實踐「綠色生活」主題活動。、持之以恆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共同譜寫石壁街精神文明建設新篇章,為廣州市創建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作出更大的貢獻。
  • 信豐:注入特色文化元素提升城市品位
    ,也讓這座城市變得更有文化味了。  近日,細心的市民發現,在新城市花園小區、中僑路、桃江溼地公園,到處裝飾著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市民文明公約等內容,沿江路、嘉定橋、陳毅廣場、桃江御景到處洋溢著原汁原味的古文化和信豐紅色文化,而這些特色文化已經融入到信豐城市建設管理的各個角落。
  • 三水大塘鎮連滘村羅氏宗祠:傳承紅色精神 注入文化新內涵
    如今,羅氏宗祠被注入新內涵,成為基層善治陣地、文化集散陣地、新時代先進文化傳播陣地,帶旺了鄉村人氣。重修宗祠綿延鄉情走近羅氏宗祠,現年74歲的老支書羅威強向記者講述羅氏一族的肇始。相傳,羅氏祖先從江西贛州遷至廣東南雄珠璣巷,繼而由祖先羅貴與36姓97家南遷。
  • 三水的祠堂大變身啦
    走進西南江根村的歲松公祠,歷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文旅講者陸阜年介紹,江根村曾有13間古祠堂,歷經數百年歲月流轉,現在只剩下三間。其中,位於村中央的歲松陸公祠,昌盛文風延續百年。2019年,歲松陸公祠開始推進「祠堂+文化」建設,為江根村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內涵,祠堂不僅有古韻猶存,還設置了圖書室、志願服務和婦女服務等六大功能,成為了村民議事、開展文化活動的有效載體。
  • 潮州:注入非遺文化,盤活文旅產業
    11月12日-14日,南方網記者跟隨「文化建設」主題採訪團來到潮州,看潮州如何將非遺特色注入到文旅融合產業中的。古建築+非遺展區:非遺文化進景區「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臺廿四樣,兩隻鉎牛一隻溜。」
  • 廣東白坭:創新探索「祠堂+文化」模式,為鄉村振興賦能!
    (10月28日,來自全國各地近百家城市新聞網站的總編輯和業務骨幹齊聚三水白坭,感受「祠堂+文化」特色)  如何將數量龐大的祠堂資源進行最大限度地保護傳承、開發利用?作為廣東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唯一縣級試點,三水以白坭鎮為試點,探索構建「祠堂+文化」新載體,深挖提煉傳統祠堂文化,繼而將祠堂打造為基層善治陣地、文化集散陣地、新時代先進文化傳播陣地。
  • 客家的祠堂及飲食文化
    賴姓的潁川堂、趙姓的天水堂、葉姓的南陽堂、凌姓的滎陽堂等等,都是以發源地地名為祠堂堂號,當然有的祠堂也會以先祖的功業、德行、官爵、著述為依據作為堂號,是為紀念堂號。一個家族要保留源遠流長的傳統,建立祠堂只是彰顯了家族的榮耀和祖先的功德,莊嚴的祠堂代表著的是一種文化根脈,象徵著的是一種用規制維繫的血緣關係。
  • 老湖鎮鄉村遊注入新元素
    近年來,老湖鎮立足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傳統文化優勢,大力實施旅遊強鎮戰略,認真做好文化覓蹤遊和生態休閒遊「兩篇文章」,精心搞好與濟南、泰山和曲阜的「三個對接」,努力走好精品興旅、產業富民、可持續發展「三條路子」,旅遊產業規模、經濟運行質量逐年大幅度提升,發展潛力日益迸發,已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發展鄉村旅遊注入鄉愁文化元素。
  • 淺談祠堂文化的功能
    有祠堂就要有活動,有人氣,本文從防止祠堂的宗教化、低俗化、荒廢化,闡述了祠堂文化要堅持的方向、傳承和精神,提出了祠堂文化必須發揮的六大功能。 祠堂創修不易,是熱心宗親的共同奉獻的結果。有了祠堂,就要有人氣,有活動。不能建了祠堂,就關門大吉,雜草叢生,成為蛇鼠之巢。我們要讓祠堂文化更上一層樓,讓中華民族的這一傳統文化有創新,有發展。
  • 祠堂文化是古代傳統文化之一,為何名聲卻不好呢?
    而族權的產生,顯然就與祠堂有關。因為有了這個祠堂,因此,族權作為一種權力,就在家族中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成為了統治壓迫的一種工具。也正是因為祠堂產生了這麼壞的作用。因此新中國成立後,才堅決徹底地搗毀了祠堂,完全削奪了族長的權力,打散了家族結構。  到了今天,家族結構基本上已經完全消失。我們在給新生兒改名的時候,基本上沒有人再按照家族裡的排行來改。
  • 古村活化煥新韻 祠堂凝心載鄉愁
    步入祠堂,率先映入眼帘的是懸掛於祠堂楹柱上的對聯「冊周淮兩藩託雅揚風太史詩篇追李杜; 進聖學三劄正心誠意司徒奏議邁匡劉」,刻工細緻,漆藝絕倫,反映了區氏族人勤勉好學的家風傳統。「祠堂的大小體現建設祠堂時敬宗睦族的精神。」區方志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遍布村巷的阮埇村祠堂群猶如一座祠堂文化大觀園,承載著族群的感情寄託與親情倫理,是維護族人桑梓之情的紐帶。
  • 張見悅:保護推廣潮汕祠堂文化 永遠在路上
    陳啟任 攝   近日,國際潮團總會在廣州舉辦會議,商討如何保護推廣潮汕祠堂文化。廣東省十一屆政協委員、中國新聞社廣東分社社長張見悅與會並發言。   向廣東省政協提交關於統籌打造潮汕祠堂文化品牌的提案,成立「潮汕祠堂文化工作室」,走訪調研100多座祠堂,舉辦祠堂文化圖片展……近年來,為了潮汕祠堂文化的傳承,張見悅做了大量工作。
  • 這個只有4個城鎮社區的滬郊小鎮,為何要發布一張「文化地圖」?
    張堰鎮黨委書記施文權表示,自2015年啟動保護修繕歷史風貌保護區古建築工程以來,張堰鎮已完成走馬樓、錢培名宅、盧家祠堂、錢家祠堂、花賢路29號、張堰大街300號等10多處古建築的保護性修繕。2017年,張堰鎮被上海市政府列為44處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的古鎮之一。不僅如此,位於歷史風貌保護區內的秦望山、張堰公園、第一樓等江南典型建築和石皮弄、政安弄、尚書浜等歷史街巷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 談祠堂文化——祠堂的來由發展與延續
    上級文物部門要高度重視這項工作,每年對現存的祠堂進行一次調查摸底,要建立和完善各種保護管理制度,祠堂中各種物品要逐件登記造冊,做到有圖片和文字記載,有編號,有專人保管,方便人們的查閱。2、建立看管與居住配套制度。
  • 泉州德化陶瓷:注入文化元素 加速產業升級
    近年來,德化陶瓷企業紛紛在設計理念、材質、工藝上進行創新,並加強設計環節,注入文化元素,加速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