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煙雨的江南,用青石板鋪就的小路,徘徊於幽長的巷道,一身素淨典雅的旗袍,好像這樣的意境才配油紙傘。
如果沒有從雲南的東部來到西部邊陲,我永遠都覺得這才是最美的。因為在東部的曲靖市,我們沒有筒裙的概念,對傣族文化也只限於美妙的葫蘆絲樂聲,婀娜的孔雀舞姿,油紙傘好像與傣族沒有任何的聯繫。
見天地萬物,方知自身渺小。傣家兒女是一個崇尚佛祖的民族,就連油紙傘這一引以為豪的傳統手工藝也打上鮮明的烙印。相傳過去佛祖巡遊,行至傣家,見傣族人們於山林間篳路藍縷,每逢陰雨無處躲避的困苦,便教傣族人們如何制傘。
如此繞有寓意的傳說,體現著傣族人們對佛祖的崇拜與敬意。強大的精神力量,自然的與日常生活的每一物聯繫在一起,物不止於為生活所用,還承載著厚重文化積澱的多義性符號,體現著創作者思想與靈魂的映照,同時也成為人與神溝通的媒介,通過它,人們可以溝通天地,對話人生。
傣家油紙傘簡素古樸,沒有多餘的雕琢與修飾,以黃,白二色為主。老人們說,白色代表做人的清清白白,黃色代表佛光普照。傣族制傘匠們一直保持這樣的古訓,在質量上,每把傘可以開合上千次,多次使用也不會損毀,實屬上乘。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傣族油紙傘無可奈何的退出了日常使用的領域,專注於宗教信仰的一隅。每年傣家舉行賧佛儀式時,每家都要攜帶一把油紙傘,在祭祀完畢時,佛爺和信眾會精心打理一番,為紙傘披上彩色的薄紗,繪上孔雀,鳳凰等吉祥如意的圖案,再在傘上綁上精美的吊飾,然後將之掛在佛堂兩側的大梁上。如此,一把簡樸的油紙傘,承載人們的虔誠與敬意,成為了禮佛之禮器。
當然,傣族人們的油紙傘不僅虔誠於佛祖,對「美」也有著無限的修飾。纖腰曼妙,婀娜多姿的傣族少女,讓人見之傾心。那一襲筒裙,那一朵雞蛋花,天然的有一種玲瓏嫵媚。加之一把油紙傘的襯託,更有一種婉約典雅的氣質。
同樣一把油紙傘,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顯現出不同的美感,但我們都感知得到其中蘊含的優美,和諧。文明的傳播,讓我們見識天地萬物,其內涵的蔓延與展現,即使是山川異域,仍能感知同處一片天空之下。
天上的綺霞絢爛迷目,映照著大地之上的油紙傘,熠熠生輝,光彩奪目。時代如何的前進,天空中的綺霞仍會流光溢彩,而那一把樸實無華的油紙傘,也如同天空中的綺霞,永遠的絢爛,清麗。